血栓弹力图临床应用介绍-全院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体内凝血反应是极其复杂的反应过程
▪ 新的细胞学基础的凝血模式:启动-放大-扩增 ▪ 对原有级联反应模式,给予了补充,阐述了血小板的关键作用
启 动
Copyright © 2009 Haemonetics Corp.
扩 大
播 散
凝血机制-基于整体凝血级联反应模式 ▪体内凝血过程受凝血因子活性、血小板的数量及功 能、纤溶系统活性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
常规凝血检 测
血凝块形
成的速度
PT
血小板计数 /功能
APTT 出凝血时间
D-二聚体
FSP
11
只供内部培训用
Copyright © 2009 Haemonetics Corp.
评估凝血全貌
凝血过程传统检测方法与TEG比较
TEG CCTs
检测基础 检测血样 细胞基础 全血 级联反应 血浆
标准化 全球标准化 需要计算INR
血栓弹力图 (TEG)
----原理和临床应用
只供内部培训用
TEG® (throbelastography) 基本原理
----整体层面监测凝血功能
只供内部培训用
凝血机制和过程—内源、外源、共同途径模式 图-级联反应
Copyright © 2009 Haemonetics Corp.
新的细胞学机制–进一步认识到血小板的作用
plasma
isolated
▪ ACT
whole blood
isolated
▪ D-dimer
plasma
isolated
▪ FSP/FDP
plasma
isolated
▪ platelet count
▪ platelet Aggregometry
Copyright © 2009 Haemonetics Corp.
a(deg)
MA
只供内部培训用
Copyright © 2009 Haemonetics Corp.
纤维蛋白溶解
EPL
LY30 > 7.5% EPL > 15%
N/A
TEG 检测与血液凝固过程的一致性
血液凝固过 程
最大血凝块 血凝块增多
血小板栓子形成 纤维蛋白链形成
启动
血凝块 降解
血凝块溶解 损伤修复
No-isolated No-isolated
Copyright © 2009 Haemonetics Corp.
TEG是什么?
▪ 1948年由Hartert发明,用于实验研究。 ▪ 80年代中后期应用于临床。 ▪ 10~20min内提供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功能和纤
维蛋溶解等有关凝血和纤溶的相关信息。 ▪ 最早主要用于肝移植,后逐渐应用到其他领域,特别心脏
TEG基本原理
▪TEG记录在体外条件下全血纤维蛋白聚合过程中粘 弹性指标的连续性变化,用图形的方式全方位显示 凝血块形成的时间、动力学、强度以及随后的溶解 过程,反映不同的血浆成分以及细胞成分对凝血系 统的影响,从而能够对凝血功能做出全面性评估。
▪TEG ▪ROTEM
whole blood whole blood
外科和创伤,近几年,逐渐应用到产科和泌尿外科,尤其 涉及到需要介入治疗和抗凝治疗等诸多领域。 ▪ 目前TEG应用领域:肝移植、心血管手术、肾移植、产科疾 病、创伤、术后出血、肿瘤、输血治疗、危重患者监测、 溶栓、抗凝治疗等。
Copyright © 2009 Haemonetics Corp.
TEG® 5000 血栓弹力图仪原理
血小板
凝血旁路
凝血旁路 血小板
(血小板 – 纤维蛋白原)相互作用
血小板 (~80%) 纤维蛋白原(~20%)
血块稳定性 血块强度的减弱
纤维溶解
功能紊乱 低凝 高凝
30 min LY30
凝血因子
a
R 纤维蛋白原
MA 血小板聚集功能
K
R (min)
- K (min)
a(deg)
MA
R (min)
K (min)
更接近人体的生理状态。
4. 凝血四项的结果都不是国家标准化值,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要计算INR。TEG的值是国
家标准化的,质控也是全球统一的。
12
只供内部培训用
Copyright © 2009 Haemonetics Corp.
TEG-图示凝血过程机制
Copyright © 2009 Haemonetics Corp.
杯体震荡旋转,周期为10秒钟 杯盖和悬垂丝附着在一起
血块使杯子和盖耦合在一起
杯盖的运动就是反应血块的强 度
系统将检测到信息进行分析
只供内部培训用
Copyright © 2009 Haemonetics Corp.
参数r
凝血状况 凝血成分
凝血时间 血块速率
最大血块强度
IIa 生成,纤维 蛋白形成
纤维蛋白
TEG-图示凝血过程机制 ▪R值:凝血反应时间,指从标本开始检测至描记幅
度2mm所需的时间。相当于凝血酶生成时间,或相 当于内源性凝血过程的第一期。正常值为4~8min。
Copyright © 2009 Haemonetics Corp.
TEG-图示凝血过程机制
Copyright © 2009 Haemonetics Corp.
Copyright © 2009 Haemonetics Corp.
Traditional Hemostasis Tests (传统出凝血检测方法)
laboratory-based tests(实验室检测方法)
▪ INR(PT)
plasma
isolated
▪ PTT
plasma
isolated
▪ aPTT
反应凝血阶段 全面反应凝血过程 反应凝血过程中的一个点
1. 凝血四项无法检测血小板被激活后的激活凝血酶(II因子)后产生的
对凝血的增强效果。
2. 除外血管因素,TEG检测反映了凝血的全过程,即凝血因子激活、纤
维蛋白原织网、血小板聚集及纤维蛋白原溶解的过程。
3. TEG完整反应了各种参与到凝血中的成分的相互作用以及最终结果。
TEG-图示凝血过程机制
▪K值:凝血生成时间,从R终点到曲线幅度达20mm所 需的时间。相当于内源性凝血过程的第二期,表示 凝血块形成速度,反映凝血酶分解可溶性纤维蛋白 原的能力。正常值1~4min。
▪α角:凝固角,是TEG两条曲线开始分叉所形成的 角度,即从血凝块形成点至描记图最大曲线弧度作 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代表凝血酶形成的速度。α 角越大,则纤维蛋白形成越快。α角反映凝血速度 的快慢较R值和K值更准确、敏感。
Copyright © 2009 Haemonetics Corp.
TEG-图示凝血过程机制
▪ 新的细胞学基础的凝血模式:启动-放大-扩增 ▪ 对原有级联反应模式,给予了补充,阐述了血小板的关键作用
启 动
Copyright © 2009 Haemonetics Corp.
扩 大
播 散
凝血机制-基于整体凝血级联反应模式 ▪体内凝血过程受凝血因子活性、血小板的数量及功 能、纤溶系统活性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
常规凝血检 测
血凝块形
成的速度
PT
血小板计数 /功能
APTT 出凝血时间
D-二聚体
FSP
11
只供内部培训用
Copyright © 2009 Haemonetics Corp.
评估凝血全貌
凝血过程传统检测方法与TEG比较
TEG CCTs
检测基础 检测血样 细胞基础 全血 级联反应 血浆
标准化 全球标准化 需要计算INR
血栓弹力图 (TEG)
----原理和临床应用
只供内部培训用
TEG® (throbelastography) 基本原理
----整体层面监测凝血功能
只供内部培训用
凝血机制和过程—内源、外源、共同途径模式 图-级联反应
Copyright © 2009 Haemonetics Corp.
新的细胞学机制–进一步认识到血小板的作用
plasma
isolated
▪ ACT
whole blood
isolated
▪ D-dimer
plasma
isolated
▪ FSP/FDP
plasma
isolated
▪ platelet count
▪ platelet Aggregometry
Copyright © 2009 Haemonetics Corp.
a(deg)
MA
只供内部培训用
Copyright © 2009 Haemonetics Corp.
纤维蛋白溶解
EPL
LY30 > 7.5% EPL > 15%
N/A
TEG 检测与血液凝固过程的一致性
血液凝固过 程
最大血凝块 血凝块增多
血小板栓子形成 纤维蛋白链形成
启动
血凝块 降解
血凝块溶解 损伤修复
No-isolated No-isolated
Copyright © 2009 Haemonetics Corp.
TEG是什么?
▪ 1948年由Hartert发明,用于实验研究。 ▪ 80年代中后期应用于临床。 ▪ 10~20min内提供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功能和纤
维蛋溶解等有关凝血和纤溶的相关信息。 ▪ 最早主要用于肝移植,后逐渐应用到其他领域,特别心脏
TEG基本原理
▪TEG记录在体外条件下全血纤维蛋白聚合过程中粘 弹性指标的连续性变化,用图形的方式全方位显示 凝血块形成的时间、动力学、强度以及随后的溶解 过程,反映不同的血浆成分以及细胞成分对凝血系 统的影响,从而能够对凝血功能做出全面性评估。
▪TEG ▪ROTEM
whole blood whole blood
外科和创伤,近几年,逐渐应用到产科和泌尿外科,尤其 涉及到需要介入治疗和抗凝治疗等诸多领域。 ▪ 目前TEG应用领域:肝移植、心血管手术、肾移植、产科疾 病、创伤、术后出血、肿瘤、输血治疗、危重患者监测、 溶栓、抗凝治疗等。
Copyright © 2009 Haemonetics Corp.
TEG® 5000 血栓弹力图仪原理
血小板
凝血旁路
凝血旁路 血小板
(血小板 – 纤维蛋白原)相互作用
血小板 (~80%) 纤维蛋白原(~20%)
血块稳定性 血块强度的减弱
纤维溶解
功能紊乱 低凝 高凝
30 min LY30
凝血因子
a
R 纤维蛋白原
MA 血小板聚集功能
K
R (min)
- K (min)
a(deg)
MA
R (min)
K (min)
更接近人体的生理状态。
4. 凝血四项的结果都不是国家标准化值,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要计算INR。TEG的值是国
家标准化的,质控也是全球统一的。
12
只供内部培训用
Copyright © 2009 Haemonetics Corp.
TEG-图示凝血过程机制
Copyright © 2009 Haemonetics Corp.
杯体震荡旋转,周期为10秒钟 杯盖和悬垂丝附着在一起
血块使杯子和盖耦合在一起
杯盖的运动就是反应血块的强 度
系统将检测到信息进行分析
只供内部培训用
Copyright © 2009 Haemonetics Corp.
参数r
凝血状况 凝血成分
凝血时间 血块速率
最大血块强度
IIa 生成,纤维 蛋白形成
纤维蛋白
TEG-图示凝血过程机制 ▪R值:凝血反应时间,指从标本开始检测至描记幅
度2mm所需的时间。相当于凝血酶生成时间,或相 当于内源性凝血过程的第一期。正常值为4~8min。
Copyright © 2009 Haemonetics Corp.
TEG-图示凝血过程机制
Copyright © 2009 Haemonetics Corp.
Copyright © 2009 Haemonetics Corp.
Traditional Hemostasis Tests (传统出凝血检测方法)
laboratory-based tests(实验室检测方法)
▪ INR(PT)
plasma
isolated
▪ PTT
plasma
isolated
▪ aPTT
反应凝血阶段 全面反应凝血过程 反应凝血过程中的一个点
1. 凝血四项无法检测血小板被激活后的激活凝血酶(II因子)后产生的
对凝血的增强效果。
2. 除外血管因素,TEG检测反映了凝血的全过程,即凝血因子激活、纤
维蛋白原织网、血小板聚集及纤维蛋白原溶解的过程。
3. TEG完整反应了各种参与到凝血中的成分的相互作用以及最终结果。
TEG-图示凝血过程机制
▪K值:凝血生成时间,从R终点到曲线幅度达20mm所 需的时间。相当于内源性凝血过程的第二期,表示 凝血块形成速度,反映凝血酶分解可溶性纤维蛋白 原的能力。正常值1~4min。
▪α角:凝固角,是TEG两条曲线开始分叉所形成的 角度,即从血凝块形成点至描记图最大曲线弧度作 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代表凝血酶形成的速度。α 角越大,则纤维蛋白形成越快。α角反映凝血速度 的快慢较R值和K值更准确、敏感。
Copyright © 2009 Haemonetics Corp.
TEG-图示凝血过程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