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就业政策与就业形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业制度的历史沿革
❖ 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我国建 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 期。从高等教育适应经济体制方面来看,我国实行的是以 公有制为基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主要通过计划 手段进行资源配置,高等学校由国家投资、国家管理,招 生和分配由国家统一制定计划。由于当时生产力十分落后, 高等教育规模相对较小,大学毕业生数量对于各方面建设 事业的需要来说远远不足,因此实行国家计划统一分配制 度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适合我国国情。因而,在 计划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表现为国 家的需求,用人单位既没有用人自主权,也缺乏用人的内 在动力;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没有选择权,只能被动服从。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24.2%的毛入学率,仅出于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起步阶段,而1997年发达国家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平均水平已达61.1%。可以 预见,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和越来越 融入全球经济,人才紧缺的矛盾将更加突出。从 市场经济国家的普遍发展历史来看,市场经济体 制需要并有能力吸收比中国现在多得多的大学毕 业生。目前,我国从业人员受教育比例远不能满 足现代经济对劳动者知识技能的需要,我国当前 人才总体呈短缺状况,中国的大学生不是太多而 是太少。
❖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 要)指出,“中国人均受教育水平仍然不高,从业人员平 均受教育年限仍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三年以上,创新型 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不足,杰出人才缺乏。”《纲要》还指 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 当今世界,知识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 因素,各国纷纷把发展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举措。
山东经济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
山东经济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第一讲 就业政策与就业形势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 1999年6月24日,教育部和国家计委联合宣布,1999年普 通高校招生数增加到156万人,比上一年增长47%,随后, 我国高等教育迈开了连年扩招的步伐。2003年是高校扩招 后的第一批本科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毕业生人数为212 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67万人,增幅为46%,这个增幅 是20多年来最大的一年。2009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11 万人,比2002年扩招前增加了466万人。至2003年,我国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由1999年的10.5%迅速提高到17%。 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教育研究理论,高等教育毛入 学率15%以下为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大众化教育 阶段,50%以上为普及型教育阶段。目前,中国高等教育 的总规模已经达到了2979万人,毛入学率达到了24.2%, 已经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 我国高等教育连续几年的大规模扩招,使莘莘学子们接受 高等教育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奢侈品,也圆了无数考生 的大学梦。然而,莘莘学子大学毕业后在求职中无数次的 奔波与一次次的失落使许多大学生陷入了困惑。根据教育 部提供的数据,扩招后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一次就业率只 为70%左右,大学生就业也已成为千家万户关心的热门话 题。
就业制度的历史沿革
❖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重新转移 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 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提出要着手改革权力过分集中的经济管理体 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的严重 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全面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 线,使我国进入了全面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出现了建国以来 从未有过的大好形势。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经济发展的第一步战略 目标时,教育就被列为战略重点之一;1985年中央作出了教育体制改 革的决定;1987年党的十三届报告在谈到我国经济发展第二步战略目 标时强调指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在我国 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第一次把教育提到这样高的地位。从中央到地方, 对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中央的战略决策逐渐成为社会 各方面的共识。1997年,党的十五大有进一步强调:要实施科教兴国 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就业制度的历史沿革
❖ “文革”时期,高等学校实行以推荐为主的从工农 兵中招收学生的制度,在分配就业上实行“厂来 厂去、社来社去、哪来哪去”的制度。这是一种 在“左”倾思想指导下确定的高等教育招生和就 业制度,与当时特定的经济、政治形势有关。这 一时期,知识分子受到批判、轻视和打击,科学 知识严重贬值,高等教育质量低下,高等教育体 制不利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 设事业高级专门人才。
大学生就业制度
❖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正在不断完善,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 变化,对人才的需求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导致 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了暂时的结构性困难,尤其是近年来 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虽然“双 向选择”、“自主择业”是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基本制度, 但“自主择业”并非自由择业,不同隶属关系的学校和不 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毕业生在就业途径和就业规划等方面 都略有差异,不同地区接受毕业生的办法也不尽相同。因 此,掌握毕业生就业政策和制度,了解就业市场的动态, 是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前提条件。
大学生就业制度
❖ 大学生就业制度作为高等教育体制的组成部分, 必须与我国的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政治等体制改 革相适应,并随着各项体制改革的深化而不断深 化。毕业生就业制度与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政治 等体制之间的矛盾,是推动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 发展的基本因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就业制度的历史沿革
❖ 我国大学毕业生分配就业工作始于1950年。当时全国共分 配了17万名大学毕业生,中央要求90%~95%的毕业生服 从统一分配。那时对毕业生不是采取强迫命令,而是通过 组织动员工作说服多数毕业生服从国家分配。1951年,中 央政务院明确提出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实行统一计划分配制 度,并在第二年印发的毕业生统一分配方案规定:由中央 人事部制定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科系人数调配表,各大行 政区按计划调配。从此,高度集中的毕业生计划分配管理 制度开始形成。这种制度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生产 力状况、经济政治体制相适应,有力的促进了我国社会主 义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