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论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论文

浅谈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全文如下:

[摘要]文学价值越高的小说往往越不容易被改编成电影。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因其文字辨识度高、注重人物心理描写、故事情节富有传奇色彩,向来被视为“中国最不可改编的作品之一”。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张爱玲在中国文化圈尤其是影视界华丽“复活”。她的名字成了一块金字招牌,许多电影人纷纷把目光投向对张爱玲小说的改编热潮中。

一、引言

张爱玲本人就是一位电影爱好者。17岁写出生平的第一篇影评后,她对电影的痴迷程度进一步加深。电影的表现手法也逐步融入她的小说中。品读张爱玲的小说时,经常会有一种强烈的电影感扑面而来。张爱玲把小说和电影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浑然天成地融合到了一起,因而张爱玲的小说又被称作“纸上电影”。表面上看,张爱玲的小说改编成电影,无论怎么演都会精彩,实际上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包含了现当代文学、文艺学和电影学等多种学科领域的内容,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跨学科实践过程,其中有许多的视觉影像因素都是很难转换和互译的。

二、张爱玲小说改编的概述

当代对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且大部分集中在港台地区。1984年,许鞍华导演执导的电影《倾城之恋》上映后在当时的文学界和影视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它是张爱玲所著的小说中第一个被改编成电影的。1994年,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被导演关锦鹏改编成同名电影。1997年许鞍华导演又把张爱玲的长篇小说《十八春》改变成电影《半生缘》。2007年由李安导演执导的《色?戒》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荣获金狮奖。它是由张爱玲所著的一万多字的短篇小说《色?戒》浓缩而成的。

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历经20余载,电影人为何钟情于改编张爱玲的小说?从张爱玲的小说出发,把她的小说进行电影改编很有卖点。因为小说里描写的故事内容具有通俗化、女性化、商业化等符合大众口味的特点。而且故事的主人公大都是上海没落淑女,故事情节充斥着传奇色彩,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小资情调也迎合了大众的通俗口味,非常适合改编成电影。从电影的角度出发,蒙太奇被称作电影的灵魂,是电影艺术基本的表现技巧,而在张爱玲的小说中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蒙太奇技巧。张爱玲的小说将电影和文学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

三、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艺术特色

(一)对原著较忠实的还原

名作改编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尤其是改编张爱玲的作品。张爱玲的小说调动了一切感官因素,具有极强的画面感。读者阅读张爱玲的小说,时常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张爱玲对电影技巧的运用也使其作品具有独特的个性。无论改编者如何谨慎,影片上映后都逃脱不了毁誉参半的命运。所以改编者在改编张爱玲的小说时都保持了对原著较忠实的还原。以下内容以《倾城之恋》《半生缘》《色?戒》三部影片为例,分析改编者在将张爱玲的小说进行电影改编时是如何既保留原汁原味的张式韵味,又体现出作品的思想内涵的。

《倾城之恋》是对张爱玲小说还原最忠实,也是改编最早的一部电影,它由许鞍华执导,周润发主演。许鞍华导演几乎完全按照原著的叙事方式将整个故事用电影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原著《倾城之恋》的开头,张爱玲描写了“咿咿呀呀的胡琴声”,以凄凉的听觉感受为整个故事情节的开展奠定了苍凉的基调。许鞍华导演的同名电影,对以上文本内容的拍摄方式基本忠实于原著,以伶人唱戏声作为音响,为电影拉开了序幕。甚至在处理台词的问题上,许鞍华导演都大量使用了张爱玲原著中的文学语言。譬如范柳原和白流苏在卡车上逃难时目睹了香港遭炮弹袭击,范柳原突然感慨道:“这一炸不知道炸断了多少故事的尾巴。”

1997年许鞍华导演又根据张爱玲的经典小说《十八春》改编了

一部名为《半生缘》的电影。影片中,许鞍华依然遵循忠实还原原

著的原则,以原著的故事发展情节为影片主干,以原著中的文学语

言为台词。由于电影在时间上的局限性,电影《半生缘》在处理原

著《十八春》的细节时,采用了直接省略的方式。譬如在原著中,

张爱玲对许叔惠与石翠芝的心理变化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而影

片中仅仅通过二人在南京泛舟和爬山几个简单的情节交代了许石二

人的感情变化,直接省略了原著中二人通信的情节。

在影片的叙事手法上,许鞍华导演也改变了原著中以沈世钧的回忆为视角的倒叙,而是以顾曼祯18年前遇到沈世钧时的场景与内心

独白作为开头,然后再进入故事的倒叙内容。许鞍华导演此次改编

与原著最大的不同就是故事的结局。许鞍华在影片《半生缘》中直

接以18年后二人再次相聚却无可奈何地说了一句“我们再也回不去了”为结局。这样的结局一刀斩断了二人结合的希望,以一股悲凉

感戛然而止。而原著《十八春》在故事的结局部分描写了张豫瑾与

顾曼祯在经过18年的曲折人生路后一同参加了国家刚解放时东北的

建设。这样的描写为故事的结局留下了一道光明的“尾巴”,暗示

了二人结合的希望。许鞍华的改动反而恢复了绘尽人世苍凉的一贯

风格。

由李安执导的张爱玲同名小说《色?戒》与《倾城之恋》《红玫

瑰与白玫瑰》相比更加忠实原著,几乎全盘照搬原著的再现式叙述。此外,为了使影片内容与电影的表现手法和观众的观看习惯相符,

李安导演对叙事内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增删,把整个事件的发展顺

序也进行了调整。

(二)独白与旁白的大量使用

张爱玲的小说对人物心理刻画比较细腻、准确。她的小说中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时常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引起读者的共鸣。在作

品中,张爱玲对人物的潜意识和种种微妙的心理变化把握得精准而

深刻。然而,这种抽象的潜意识和心理活动是无法用电影手法来表

现的,这是小说进行电影改编最大的难点。电影与小说最大的差别

就是它不能用抽象的文字去刻画人物心理,只能用镜头语言和演员

的肢体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改编张爱玲小说最大的障碍就在于

无论是镜头语言还是演员的肢体语言,都无法具体展示人物的心理

变化。在改编张爱玲的小说时,许鞍华和关锦鹏两位导演的想法不

谋而合,他们都使用了大量的独白与旁白来展示原著中人物细腻、

复杂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影片《半生缘》的开头部分就是曼祯

回忆时的大段心理独白,影片中间部分也是以独白的方式展示沈世

钧回忆及挣扎时的心理变化。影片《红玫瑰与白玫瑰》也是以一段

有关红玫瑰和白玫瑰的经典旁白开场。

(三)以镜头语言对“张氏味道”进行还原

张爱玲的小说中弥漫着一种独特的怀旧味道。这种“张氏味道”是张爱玲的作品能够成为经典不可或缺的因素。它来源于张爱玲在

小说中对旧上海独有的场景的营造和充斥在故事当中的悲凉的情怀。比如张爱玲作品中镂着雕花的窗棂、湿漉漉的小巷、夕阳斜射下路

旁栽满法桐的街道都是旧上海独有的场景。张爱玲小说中的悲伤情

怀和传奇色彩对广大读者也是极具吸引力的。可以说这种独特的

“张氏味道”是张爱玲小说的灵魂,也是吸引读者的关键。因此,

改编张爱玲的小说,以镜头语言对“张氏味道”进行还原是必不可

少的。区别在于导演的风格不同,对“张氏味道”的表现程度和表

现手法也就不同。

由许鞍华导演的《倾城之恋》中体现的“张氏味道”最为简朴。许鞍华导演运用最简单的镜头语言向观众呈现原著中那斜晃在玻璃

纸上懒懒的夕阳、镂着雕花的窗棂和那阴冷的海风。这些清冷、苍

白和悲戚的镜头语言恰恰是对张爱玲笔下“繁华而苍凉”氛围与场

景最好的诠释。由关锦鹏导演执导的电影《红玫瑰与白玫瑰》饱含

其鲜明的个人特色。关锦鹏还原出的“张氏味道”给人一种瑰丽的

感觉。他通过不同的画面构图和不同的色调,向观众展现红玫瑰与

白玫瑰不同的性格。他利用两间浴室布局摆设的不同展示红玫瑰与

白玫瑰的差异。灯光昏暗、雾气弥漫的浴室,体现了红玫瑰娇蕊的

热烈与风情的性格。哗哗不绝于耳的水声代表着红玫瑰的情欲。而

白玫瑰烟鹂的浴室则干爽亮洁,方整白净的瓷砖象征着白玫瑰的贞洁。平整地贴在墙面的手绢则显露出白玫瑰冷淡的性格和生活上的

洁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