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赵恒伯教授
讲学内容:
一、职业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概况
二、我国当代职业教育现状
三、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一、职业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概况
职业教育又称职业技术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四大教育类型地位平行。
职业教育是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远古时代,人类生存所需要的衣、食、住、行、制造和使用工具等知识,主要以言传身教代代传授。如果把人类的此类活动称为教育的话,那么它就是职业教育,可以称之为职业教育的发端。手工业经济时代,以手工技艺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教育在劳动现场开展,父子相继、世代“薪火相传”。农业经济时代,有技术的能工巧匠通过设学授徒等方式在工作中传授技艺,是一种学徒教育形式,其职业教学内容与生产内容高度一致,教具即生产用具,教师即师傅。16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兴起后,出现了形式各异的讲习所和讲座等,通过讲习所和讲座向工人传授自然科学知识、劳动技能和机器工作原理,它们可以看作是学徒教育转向学校职业教育的过渡形式。18世纪初,俄、德、英、法等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开办了现代意义的职业学校,在我国,也于19世纪后半叶创建了福建船政学堂,并逐渐发展为农业、工业、商业和商船四大类实业学堂。这标志着学校职业教育的正式形成。
由言传身教、父子相继、师徒相授、讲座传授发展到学校形式的职业教育呈现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式与规模在逐步拓展,由单一教育形式向集体传递形式演变,为适应工厂对大量技术性专门人才的需求,学校职业教育改变了千百年来的传统教学形式,采取夸美纽斯
首创的班级授课制,批量地“产出”人才;二是随着学校职业教育的出现,职业
教育逐渐缺失了职业教育实践性的特点,远离了职业教育的本真,“遗忘”了职业教育的特征,偏离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两个世纪以来,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学校职业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在不断发生着嬗变和革新,人们已然发现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国外发达国家纷纷实行职业教育改革,创造了各种与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职教形式,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英国的“三明治”职业教育、日本的“终身职业教育”、新加坡的“教学工厂”职业教育、澳大利亚“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等等。我国职业教育借鉴国外成功的办学经验,也强调并坚持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职业实用性技术人才的办学途径,提倡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形式来弥补学校职业教育的先天缺陷,这
实质上乃是一种职业教育的本真回归,乃是一种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
二、我国当代职业教育现状
(一)我国当代职业教育发展脉络
我国当代的职业教育经历了曲曲折折、起起伏伏的不平凡的发展历程。194 9年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1978年)之前,我国职业学校教育主要有两类: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1952-1955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技工学校得到了发展,后因国家政治运动频仍经济发展受到影响,在1961年1月中共中央八届九中全会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指导下,中等专业学校和半工半读农业中学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和压缩,工矿企业的技工学校大部分停办。1 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职业教育基本陷入了瘫痪。因此,我国的职业教育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处于教育边缘化的状态,一直到上世纪中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体制由有计划商品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社会环境和人才需求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应该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比例,特别是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之后,国务院颁发了一系列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文件,并把职业教育作为我
国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通过法制化保证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从此,我国的职业教育得到重视,一种新型高等院校——职业大学诞生。1978 年,天津、无锡等中心城市开始试办为地方服务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也应运而生。
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1996年5月15日,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一次把高等职业教育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从此高等职业教育走上了依法办学的道路。1999年1月,教育部、国家计委关于印发《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由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普通本科院校二级职业技术学院、部分重点中专、成人高等学校等六类高校共同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局面基本形成,高等职业教育得到迅猛发展,高等职业学院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全国已达1200多所,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并以强有力的发展态势跨入21世纪。
(二)我国当代职业教育的办学状况
改革开放30年来,职业教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国家已实行中职免费上学,对职业教育加大投入,促进了我国中职、高职教育迅猛发展,尤其是高职教育的办学形式和办学水平出现了质的飞跃。
1. 办学目标明确
1991年10月17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以明文的形式确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实行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标志着职业教育新变革的开始。
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
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2006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八大措施,对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作了全面的规定,成为了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指针。
以上文件为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引路导航,全国高等职业学院坚持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积极转变办学模式,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为农业、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职业岗位培养实用性、技能型专门人才。涌现出了象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天津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等一批国家示范(骨干)职业技术学院。各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特点,在与企业开展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的过程中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形式,积极引企入校、建立生产型实训基地、创建职业教育集团,开展了合作共育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2.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的办学经验
在经历合并升格扩规模---借鉴探索闯新路---积累经验抓内涵----校企共育创特色的办学过程中,全国高职院校积极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的办学经验探索办学的途径。例如:
(1)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
德国职业教育是世界公认的最成功的职业教育,形成了完整的职教体系,最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双元制”教育,为“德国制造”“德国质量”提供了大量优秀的产业工人,成为德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一种“工学结合”的教育制度,又称之为“双重职业训练体系”,强调的是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其目标是学生就业和直接走上生产岗位。其根本标志就是青少年一面在通常为私营的企业里接受职业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