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湘教版1.3地球的圈层结构
1.3 地球的圈层结构-高一地理课件(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1.3 地球的圈层结构-高一地理课件(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eee32221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04.png)
莫霍面
平均17km 33km
(大陆部分)
横波纵波 增速明显
横波消失 古登堡面 2900km 纵波波速减缓
地球的内部圈层
以这两个界面为界,地球内
部被划分为三个圈层地壳 (Crust)、地幔(Mantle)、 地核(E-Core)
• 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
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回答
1~2题。 练
练 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D )
海拔高低与地壳厚薄的关系:
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 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地球的内部圈层
(二)地幔:是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圈层,在莫霍面以下
到古登堡面以上,深度从地壳底界到2900千米。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软流层以上)是 由岩石组成的,合 称岩石圈。
山地
海洋 莫霍界面
地壳
岩石圈
人
可借助不连续面来判断。
以 渔
✓ 根据特征确定 ①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涉及岩浆发源地等信息可判断为地幔。
②地球内部某处物质为液态,最可能为地核的外核。
③地壳厚度不均,大陆厚,大洋薄,这是地壳的突出特征。
读地球内部结构图,完成1—2题。
1.地震波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重要手 练 段,地震波到f界面时的变化是( A ) 练 ①纵波速度加快 ②纵波速度减慢 更 ③横波速度加快 ④横波速度减慢 健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康 2.下列表示岩石圈的是(A )
(1)结合图判断两个不连续面:A为___莫__霍__面___ ,B为_古__登__堡__面___, 地震波通过B界面时,波速变化有何特征? • 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2)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名:C__地__壳___,D+E_地__幔_____,F+G地__核_______。 (3)如何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是固态还是液态? • 由于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三态传播,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因
2024春新教材高中地理1.3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2024春新教材高中地理1.3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湘教版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7c10e53d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c3.png)
-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划分: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各圈层具有不同的物质组成、物理状态和地质过程。
-地壳的特征: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主要由岩石和矿物组成,厚度不均,沿海地区较薄,山区较厚。
-地幔的特征:地幔是地壳下面的一层半固态岩石层,温度较高,物质呈塑性流动状态,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
简短介地球圈层结构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地球圈层结构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地球圈层结构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地球圈层结构案例分析(20分钟)
2.注重知识点的衔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地球圈层结构知识体系。通过复习已有知识,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整合,形成系统化的认识。
3.创设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律性。通过设置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我将使用以下教学媒体和资源:
PPT:制作精美的PPT,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点,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
视频:播放一些与地球圈层结构相关的视频资料,如地球圈层结构的动画演示、实际环境现象的观察等,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
5.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
-题型:请说明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的主要方式。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共35张PPT)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共3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4665a26c58f5f61fb636663f.png)
读图,回答16-17题。
16.图中甲为
C
A.地表
B.软流层
C.莫霍面 D.古登堡面 1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A.距离海洋越远,地壳厚度越薄
B.地壳厚度与距大陆中心远近呈正比
C.山地、丘陵的地壳比高原的地壳厚
D.海拔高度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
1.完成并订正好试卷和学案 2.整理笔记
房屋建筑的地基坚固程度、设计好坏、抗震结构和 施工质量等,都会影响到地震的破坏程度。
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地震波 有纵波(P 波)和横波(S 波)之分。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 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能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 能在固体中传播。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地 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 学家利用地震波的上述性质, 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 “透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
③建筑质量较差④人口较为密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B 2.当地震来临时,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震级与烈度
➢ 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 震级越高。
➢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一般来说,5 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7 级以上的地震常造成极大的破坏。
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用烈度表示。 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地震波的分类和特性
类型 横波 纵波
传播速度 较慢 较快
特点
能通过的介质
共同点
固体
在不同的介质传
播速度不同
经过不同界面会 固体、液体、气体 发生反射和折射
想一想
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们有什么感觉?
1.3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1.3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3307eb44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6b.png)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辅导,提高教学效果。
3.强调圈层结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建立完整的地球圈层结构知识体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地球圈层结构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特别是地壳、地幔、地核的物理性质和构造特点。
2.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对地球圈层结构的综合影响,以及它们在地球系统中的作用。
3.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地球圈层结构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多样化:结合讲解、讨论、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知识。
3.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人类活动,探讨其对地球圈层结构的影响,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份关于环保建议的海报设计。
4.请查阅资料,了解近年来我国在地球圈层结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结合课堂所学,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学习心得。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
2.作业提交时间:下周一下午放学前。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给予反馈。
4.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地球圈层结构数据,提高地理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地球圈层结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学习方法,总结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总结能力。
1.3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
![1.3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e47d7f77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2e.png)
1.3《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2019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本节教材由两个内容组成。
第一个内容是地球的内部圈层,目前人类对其研究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第二个内容是地球的外部圈层,它与人类关系密切,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这里简单介绍了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范围、组成和总体特点,从物质形态,空间分布相互关系等方面认识地球的外部圈层,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初步建立地理环境的整体概念。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已掌握了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能够描述地球的演变;除此之外,同学们对地球圈层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与分析能力,这就为学生理解本节知识打下了很重要的基础。
高一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
在初中地理中已经对“地球的圈层”有了比较初步的认识,但是也存在一部分对基本的地理原理、基本的空间概念、读图认图能力比较薄弱,为了更好的理解和吸收课堂知识,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
在讲解不同的圈层结构时需要图文并茂,认真区别各个圈层的特征、界限。
学生对纵波横波的特性认识不足,需要老师提前进行铺垫。
处在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抽象逻辑能力处于优势的地位。
他们已经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物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震波的基本特征,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绘制“地球内部结构图”,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讲述有关地球圈层的空间分布和特点,提高学生表述地理事物的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地球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1.3地球的圈层结构(共21张ppt)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1.3地球的圈层结构(共2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70e0bf3d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64.png)
上地幔(或地幔) 震源深度远超过地壳平均厚度(17KM)
(2)鄂霍次克海地震发生后,描述地震波由震源传到海面震中的过程中纵波 与横波的速度变化。(6分)
由震源到地壳表面,纵波与横波的波速都下降;由地壳表面到海面,纵波 的波速继续下降,横波消失。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619km。这是人类迄今为止记录到的震级最大的深源地震,它对堪察加半岛居民
生产生活影响很大。
课堂探究一
世界震级最大的深源地震
2013年5月24日,俄罗斯东海岸的鄂霍次克海发生8.2级地震,震源深度约为
619km。这是人类迄今为止记录到的震级最大的深源地震,它对堪察加半岛居民
生产生活影响很大。
根据以上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
球
地球外部圈层
的
知
圈
识
层
结
结
构
地球内部圈层
构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物质形态 空间分布 相互联系
地震波定义、分类及特征
地壳
划分 依据
地幔
2个不连续面
地核
地壳、地幔、地核三大圈层比较 软流层的位置、特征、地理意义
❖改进钻探技术 ❖地震波的信息
❖火山喷发的物质
读图,描述地震的分布规律:
地震多分布在板块交界处
世界上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读教材地震构造示意图,辨析震级与烈度
读教材地震构造示意图,辨析震级与烈度
震级:反映地震的大小。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 烈度: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用烈度表示。烈度大 小与地基的坚固程度、设计好坏、抗震结构和施工质量等都有关系
湘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一1.3地球的圈层结构(共28张PPT)
![湘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一1.3地球的圈层结构(共2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b60e7724680203d8cf2f2492.png)
知识梳理:地壳
知识梳理:地壳
知识梳理:地幔
知识梳理:地球的内部圈层
知识梳理:地球的内部圈层
内部圈层
地壳 上地幔
地幔 下地幔
不连续面(平均深 度)(平均深度)
莫霍面(17 km)
地震波变化
特征
①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②厚 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陆部 P波和S波的速 分厚③可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 度突然增加
答案:A
若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喜羊羊,一天来到美丽的大蜀山 ,它突发奇想,从大蜀山“遁地”前往地球另外一侧去看看,如果它始终 保持直线前进并穿越地心。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4. 在喜羊羊穿越地心前,依次穿越的是( ) A. 地壳—地幔—地核—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B. 地壳—古登堡界面—地幔—莫霍界面—地核 C. 地幔—莫霍界面—地核—古登堡界面—地壳 D. 地壳—莫霍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 5.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 ) A.地震发生时的地面变化 B.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 C.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D.通过地球卫星获得的信息
知识梳理:地震
1、概念: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 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比较 严重的国家之一。
知识梳理:地震
知识梳理:地震
提示: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一 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一般来说,5 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 不同程度的破 坏,7 级以上的地震常造成极大的破坏。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 的程度,用烈度表示。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知识梳理:课标要求和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标解读: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地球呈现出圈 层结构,可以划分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内部圈层包括地壳、 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是介 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前,即由大蜀山(地壳)穿越至地心(地 核),依次穿越了: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故D正 确。地壳、地幔、地核之间分别由两大界面分开,故A错。地壳与地幔之 间的界面是莫霍界面而非古登堡界面。故B错。C中地壳、地核、地幔的 顺序错误,故排除C。
1.3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1.3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93853b1d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07.png)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圈层结构的图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的美丽和圈层结构的复杂性。
1.3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一、案例背景
在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中,1.3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是一个重要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对于刚接触高中地理的学生来说,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是学习地理的基础。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
3.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如地球的外部层和内部圈层的特点和功能。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
2.掌握各圈层的特点、功能和相互作用,能运用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3.能运用所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提高地理环境综合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观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视觉表达能力。
这些亮点体现了本教学案例的人性化和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作为特级教师,我将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策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高中地理湘教版(2023)必修一1.3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共27张ppt)
![高中地理湘教版(2023)必修一1.3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共2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c5f61afc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09.png)
高中地理湘教版(2023)必修一1.3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共27张ppt)(共27张PPT)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三节思考你俗话说:“上天有路,入地无门”。
议一议,在“入地无门”的情况下,科学家是如何探测地球内部奥秘的?地震和地震波1大地突然发生的震动,称为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快速释放的一种形式。
地震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
地震读中国2023年3级以上地震分布图,概括中国地震分布特征。
地震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震能量以地震波向四周传播;地震波是震源释放的能量波。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可以有多个烈度。
地震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震能量以地震波向四周传播横波(S)纵波(P)固固液气快慢上下颠簸(先)左右摇晃(后)当某处发生地震时,附近有明显震感的城市中,街道上的行人与湖中船上的人的感觉是否一样,为什么?不一样。
处于街道上的行人首先感到地面上下颠簸,然后左右晃动,因为陆地上纵波、横波都能通过,且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处于行船上的人只能感到上下颠簸,因为水只有纵波通过。
地震波地球的内部圈层2内核外核地幔地壳横波纵波3691215速度/km S-1 100020003000400050006000深度/km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6371地面地心3329005150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固态地幔:熔融固态外核:液态内核:固态80400900290051506370内核深度/km外核下地幔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由坚硬岩石组成岩石圈内部圈层地球的内部圈层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厚度相同吗?不一样,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
大陆部分较厚,平均厚度约37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7千米。
大体上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内部圈层比较煮熟的鸡蛋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异同?地球的外部圈层3地球的外部圈层气大圈生物圈圈水石岩圈地球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1.3 地球的圈层结构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1.3 地球的圈层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5dcf6b06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b1.png)
3.倘若附近没有空地,应该 暂时在门口躲避,切勿躲 在地窖、隧道或地下通道 内,因为地震产生的碎石 会填满堵塞出口
4.如在室外,不要靠近楼房、 树木、电线杆或其他任何 可能倒塌的高大建筑,尽 可能跑到空地上去,为避 免地震时失去平衡,应躺 在地上。
3、生物圈
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
大气圈 生 物 水圈 圈
岩石圈
生物圈
大气圈
大气圈、生物圈、水
水圈
圈和岩石圈相互联系、
岩石圈
相互渗透,共同构人
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自然环境。
课堂检测
C 1.读右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表示纵波,传播速度较快 B.乙波波速最快的部分位于地核 C.丙表示古登堡面,是地核和地幔的界线 D.丁表示岩石圈和地壳的界面
速度增大
纵波变慢 横波消失
活动探究:
1.观察右图,分析横波 和纵波在不同深度传 播速度有什么变化?
2.地震波的波速突然变 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1、内部圈层的划分
17 2900
活动探究: 2.地震波的波速突然变化, 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在17和2900千米处 上下的物质性质发生了变 化,我们将这两个界面分 别称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分层
地壳
莫霍界面
岩石圈
层
地幔
古登堡界面
地核
大气圈
外
物圈
记忆:一波二面三层四圈
课后补充---地震发生时的急救措施:
1.地震开始时,如果正在屋 内,切勿直接冲出房屋, 要躲在坚固的床或者桌下, 倘若没有坚实的家具,应 站在门口,应该远离窗户, 因为窗玻璃可能被震碎。
2.在公众场所遇到地震时, 大众会因惊恐而导致拥挤, 甚至发生踩踏事件,这时 需要有序撤离,不要乱跑 乱窜
1.3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1.3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30bd978a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c2.png)
a.能够准确描述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等层次。
b.能够阐述地球圈层结构的形成过程及其原因。
c.能够运用地图和模型展示地球圈层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具体目标:
a.能够观察地球圈层结构的图片或模型,提取关键信息。
b.能够分析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1.前置知识: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具体知识可能了解不多,对圈层结构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
2.技能障碍:学生可能缺乏运用地图和模型分析问题的能力,需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培养。
3.理解障碍:地球圈层结构的形成和特点较为抽象,学生可能在理解上存在难度。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三)互动方式
我计划以下设计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环节:
1.师生互动:
a.提问与回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考。
b.点评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和探究过程给予即时点评和反馈。
2.生生互动:
a.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精神。
b.角色扮演:学生扮演地质学家等角色,模拟探索地球内部的过程。
2.学习兴趣: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地球科学有着浓厚兴趣,但兴趣往往容易转移,需要教师不断激发和维持。
3.学习习惯:学生开始形成较为稳定的学习习惯,但个别学生可能还存在学习方法不当、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如地球的形状、地球运动等,但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1.引入实例:通过介绍地球圈层结构与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的关系,引发学生的兴趣。
1.3+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1.3+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5cca8665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fa.png)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地球的圈层结构,理解各圈层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地球整体的影响。
通过教学,期望学生能够:1. 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等主要圈层。
2. 理解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厚度及其对地球表面环境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地理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特征,难点在于理解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对地球整体的影响。
具体包括:重点:1. 地球各圈层的名称、位置及基本特征。
2. 圈层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过程。
难点:1. 地球内部圈层的复杂性和相互作用关系的理解。
2. 结合实例分析圈层结构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材与教辅资料准备:准备《高中地理》教材及地球结构相关的图示、模型或多媒体课件。
2. 教学环境准备:多媒体教室,确保有投影仪、电脑等设备正常运行。
3. 学生准备:预习《地球的圈层结构》相关内容,准备笔记本和笔等学习工具。
4. 教师准备:设计好教学方案,准备课堂互动环节,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及解答方案。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知1. 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卫星图片,让学生感受地球的壮丽与神秘。
随后,引入话题:“地球的美丽外表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结构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 导入新课:简短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地球由哪些圈层组成吗?每个圈层的特点又是什么呢?”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内容展开1. 圈层结构概述:首先,教师通过板书或多媒体课件,简要介绍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地壳、地幔、地核等部分。
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强调每个圈层的特点和作用。
2. 详细分析各圈层:针对每个圈层,教师进行详细讲解。
例如,讲解大气圈时,可以介绍其组成、分层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讲解水圈时,可以讲述水资源的分布、利用及保护等。
1.3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1.3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f5a62499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99.png)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1.3地球的圈层结构”为依据,紧密结合学科知识,注重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我国地理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随后,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知识点,如地球的基本构成、地壳运动等,为新课的学习搭建桥梁。在此基础上,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掌握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培养学生对地球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介绍地球圈层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通过动画演示,展示地球圈层结构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各圈层的演变。
3.分析各圈层对地球表面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圈层结构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性。
4.结合GIS软件和卫星遥感图像,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地球圈层结构数据,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2.针对难点内容,采取以下教学措施:
a.以问题驱动为导向,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圈层结构的演变过程。
b.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理解地球圈层结构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c.结合实地考察、实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环境的变化,增强对难点知识的理解。
3.教学过程注重以下方面:
a.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任务。
b.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湘教版(2019)必修一 1.3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件(50张)
![湘教版(2019)必修一 1.3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件(50张)](https://img.taocdn.com/s3/m/1e104100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c9.png)
地震预警
2987654321 秒后
地震横波到达成都市
震中距你150千米
震中
四川资中
预警震级
4.1
预估烈度1.0
震感轻微
信息来自 成都市应急管理局
地震 预警
• 在地震发生时,利用地震波比电波传播速度慢的特点 • 在地震造成,破坏前,通过手机、应急广播和专用接收终端等,提前几秒到
几十秒为用户发出全自动秒级响应的预警警报
课标解读
【课标呈现】
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该节课的内容要求为:“说出 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课标解读】
一方面,要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结构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认识自然 环境的组成,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 从地球圈层的角度,认识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综合思维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各圈层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
养(氧)闺(硅)女(铝)贴 (铁)给(钙)哪(钠)家(钾) 没(镁)
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
4.地壳是怎么分层的,各层有什么特点?
分层 上层 下层
名称 硅铝层 硅镁层
特征 密度小,分布不连续,大洋底部往往缺失
密度大,连续分布
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幔
问题:地幔在哪里?可以分哪两层?岩石 圈与软流层之间位置关系怎样?
圈层名称 大气圈
概念
气体和悬浮物 质组成的复杂 系统
组成及特点
主要成分是氮和 氧 范围最广
地理意义
①调节地球温度;②提供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 氧气③形成了复杂的天气,如风、云、雨、雪 等天气现象,与人类息息相关
水圈 生物圈
地表和近地表 的各种形态水 体的总称
地球表层生物 及其生存环境 的总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地震和地震波
(一)地震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 震级: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烈度: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的破坏强弱的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图1-16 科拉超深钻井地标
一、地震和地震波
(一)地震
将烈度相同的点连 成封闭的曲线,称 为等震线。
从震中到震源的 垂直距离,称为 震源深度。
地球内部岩石发生 断裂引起震动的地 方,称为震源。
从观测点(如地震 台)到震中的直线 距离,称为震中距。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 直投影,即地面正 对着震源的那一点, 称为震中。
§1.3 地球的圈层结构
目前,人类在地球表层的最深钻井不足13 千米,而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人 类已达部分只占地球平均半径的1/516, 因此缺乏地球内部状况的直接证据。
探究: 1、说一说,你了解哪些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 2、俗话说:“上天有路,入地无门。”议一 议,在“入地无门”的情况下,科学家是如何 探测地球内部奥秘的?
一、地震和地震波
(一)地震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
震级: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烈度: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的破坏强弱的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二)地震波
● 纵波与横波的性质
名称
纵波 (P) 横波 (S)
归纳总结
地球的圈层 结构
内部圈层 外部圈层
划分依据 地震波
纵波
横波
分层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地壳 地幔 地核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莫霍界面
地壳:海洋地壳(薄)
软流层:位于上地幔 上部,岩浆的主要发 源地。
软流层上 地ຫໍສະໝຸດ 幔下地幔外核
内核
地壳:大陆地壳(厚)
岩石圈:包括地壳及上 地幔顶部,由坚硬的岩 石组成。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地壳: 地壳物质组成:
地壳内部结构:
地壳中主要化学元素平均含量百分比
地壳结构示意图
思考:1)地壳厚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2)地壳可分为哪两层?它们的分 布有什么不同?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地壳: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地球大范围固体 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地壳: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地球大范围固体 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二)地幔:具有固态特征,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 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 (三)地核:可能是及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内核一般认为呈固态。
(三)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 境的总称。
生物的绝大部分集中在地面以上100米 到水面以下200米的范围内。
活动
上图为一幅自然景观图,图中体现出哪些地球圈层?你能找出代表它们 的主要地物吗?你能说出这些圈层的作用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吗?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
(一)大气圈: 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 迅速减小。
地幔:位于莫霍界面和古登 堡界面之间,分为上地幔和 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 一个软流层。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 是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内核 是一个密度极大的金属球。
(地心)
(二)水圈: 三态:液态水、固态水、气态水
分类:海洋水、陆地水(地表水、地下 水)、大气水、生物水。 (三)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
境的总称。 生物的绝大部分集中在地面以上100米 到水面以下200米的范围内。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 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地壳
横 波
纵波
地幔
外核
内核
古登堡界面 莫霍界面 (2900千米) (33千米)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内部圈层的划分: 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 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 壳、地幔、地核三个主要圈层。
界面: 莫霍界面:大陆地面下平均33千 米处,横波、纵波速度增加。 古登堡界面:大陆地面下2900千 米处,横波消失,纵波速度下降。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地壳: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地球大范围固体 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二)地幔:具有固态特征,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 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
内核:固态 固体金属球,具有超强的压力。
外核:液态 科学家认为,外核液态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
地幔:固态
地壳:固态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
(一)大气圈: 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 迅速减小。
(二)水圈: 三态:液态水、固态水、气态水
分类:海洋水、陆地水(地表水、地下 水)、大气水、生物水。
传播 速度
快
慢
通过介质
固体、液体、 气体
固体
波速变化
在不同介 质中速度
不同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内部圈层的划分: 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 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 壳、地幔、地核三个主要圈层。
界面: 莫霍界面:大陆地面下平均33千 米处,横波、纵波速度增加。 古登堡界面:大陆地面下2900千 米处,横波消失,纵波速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