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杜甫诗中的爱国情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杜甫诗中的爱国情怀

姓名:霍清清指导老师:胡蓉

邢台学院中文系05届汉语言教育专业专接本二班 6号

【内容提要】杜甫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的一生坎坷,生活在“安史之乱”时期。其中写了很多反映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的诗,称之为‘诗史’。爱国思想是杜甫诗歌创作中的主旋律,是杜甫诗中的灵魂,杜甫以悲慨的情感基调表达出对国家安危和民生疾苦的热切关怀之情,也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极度不满和万般无奈之情,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坎坷的仕途,他仍保持着和屈原一样的赤诚的爱国之心,生于动乱的经历,丰富和深化了他的爱国思想。

【关键词】爱国思想忧国忧民安史之乱

杜甫在诗中所表现出的爱国思想与其人生经历是密不可分的,纵观杜甫的一生,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为他现实主义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他的爱国思想源于他的独特的人生经历。杜诗现存一千四百余首,都是围绕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诗人自身遭遇而做的。这些诗作,有的表达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深切同情,有的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有的表达对贪官污吏的深恶痛绝,有的表达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这些诗无不体现其爱国之情,赤诚的爱国之心,爱国思想是杜诗的灵魂。

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儒学世家,但是他屡试不第,献赋未成,他所在的时代,权奸当道,排斥能者,帝王昏庸,不识贤良,使他对唐王朝

的统治甚忧。直至进一步身陷“安史之乱”的逃亡生涯,亲眼看见国破家亡的惨景,体味了太多的人间辛酸,由官宦子弟成为地道的‘村夫子’,一个真正的‘穷儒’,诗人终于在国恨家愁白了青丝之后愤笔写下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这样感人肺腑的诗句。

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急剧变化的时代,杜甫用卓越的才华和惊人的毅力建造了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的丰碑。诗人始终将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统一起来,当国家统一中兴时他就纵情欢呼,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当国家分裂时他就痛哭流泪,如《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将诗人的苦难推及广大人民的不幸,诗人的激愤和忧郁的情感也达到了顶点。

杜甫的“每念社稷,动忧苍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影响了我国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和作家,真可谓是“沾概千秋,泽被万代”。因此,探讨他的爱国思想是非常值得去做的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下面我来谈谈我的几点拙见。

杜甫诗中爱国思想的内涵

(一)对国家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歌颂

杜甫是一个把自己的命运自觉捆绑在国家命运上的人,更是一个不惜自我牺牲的伟大爱国主义者。他与国家命运是同呼吸共患难的,当国家遭遇灾难时,他会见花泪流听鸟鸣而心惊。而当国家形势好转时,他又为国家的大好形势而欣喜欲狂。他忧念时局,关心社稷,时刻忧虑牵挂着国家的安危,在《谒先王庙》中有“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的诗句,心灵深处当中一直都在忧虑国家的安危,眼中始终含有“忧国泪”。他把心中热爱祖国的情怀表达到诗作当中,他的大部分诗中歌颂了祖国山河的美,例如“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天地是壮阔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表天。”山川是优美的;“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物象是丰富的等等这些都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生养自己的土地的深沉的热爱。从二十岁起,先是南游吴越,后又北游齐赵,中年寄寓京华,晚年漂泊各地,足迹所至均有诗作。杜甫赞颂祖国不同于其他诗人,在赞颂祖国山河的美丽之中,结合社会现实,抒发对祖国命运的悲切之情。例如:《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大处从一国着眼,放眼山河,宽阔的意境勾勒出来后,再描绘草木长势之深。处于春日的城市竟然是荒

草茂盛。对于国破城荒的凄凉景象,诗人内心的痛楚可想而知。如果没有对祖国执着的爱慕之情,这些诗句是写不出来的。

(二)对战乱中人民的怜悯

在杜甫的作品中,以战争为题材的诗占有很大的数量。这又是和诗人关怀人民的痛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天宝年间,唐代专制当局屡次用兵吐蕃,造成人民沉重的军役负担,因此诗人从较早的作品开始,就为人民控诉封建统治者的穷兵黔武:“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又说:“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前出塞》)统治者向外征伐,曾在天宝十载(751)征南诏的战役中遭到大败,杨国忠一面掩瞒事实,一面征兵再战,便派御史分道捕人,押送军所,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资治通鉴》卷二十六,《唐纪》三十二)的凄惨景象,诗人把这一切曾集中地表现在《兵车行》一诗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同时,作者更多地表现出了对人民的深切热爱和同情心。统治阶级实施罪恶行为的对象是劳苦大众,而诗人亦是其中受害的一员,有切肤之痛,诉诸笔端时,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心声。诗人对待人民的态度,恰好与揭露和讽刺统治阶级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句深刻地揭露出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阶级对立的同时他总是怀着满腔热情去歌颂人民、赞美人民。在《负薪行》和《最能行》中,他歌颂了夔州妇女的勤劳和峡中舟子的勇敢,并且反问那些鄙视他们的人道:“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若道土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在书写人民的巨大苦难时,作者始终怀着一颗暖暖的关爱之心,为人民的痛苦而痛苦,为人民的疾苦而大声疾呼减轻赋

税。即使在隔了千年之后,我们仍能感受到他那颗火热的心的温度,同时也温暖着我们的心。

诗人不仅歌颂人民,而且还对人民表现着无微不至的关怀。当他离开瀼西,已经把居住的草堂让给吴姓亲戚,但心里还惦念着一个住在草堂邻近的贫苦妇人,于是便写诗给吴:“堂前扑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穷困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既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认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又成吴郎》等等的诗句都表示出诗人对农民的体贴,加上诗人多年的饥寒体验,更加深的对人民的同情。有时一想到人民的痛苦,他便忘记了自己,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安史之乱之后,杜甫曾沦为俘辱,颠沛流离于各地,亲眼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疾苦。这其中“三吏”、“三别”集中体现了杜甫对安史之乱中人民苦难的认同和深切同情。诗人不单单是反映了战乱给社会所带来的残破景象,而且更表现出阶级矛盾因此变得更叫尖锐。由于连年战乱,人口锐减,壮丁尤少,于是统治阶级便用残暴手段,把结婚才一天的丈夫,还没有成年的“中男”,以致年老妇人都一起强征入伍或服役。这一切都反映在他的诗作中,尤其在《石壕吏》这首诗中,表现的最为集中最是深刻。杜甫是第一个如此真实地写“民”的诗人,感同身受的共鸣,同样的遭遇使他的诗中对人民有了深刻的同情。杜甫创作的诗,大部分是反映安史战乱、军阀混战、反对外族入侵的诗篇,极为深刻的再现了战乱给诗人的家庭和广大人民带来的灾难。

(三)杜诗对统治阶级罪恶的揭露

诗人生活在腐朽黑暗动荡的封建社会,对人民所受到的压榨、剥削是耳闻目睹且感同身受。并且自身又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因此对统治阶级的各种罪行有深刻的认识。对统治阶级的各种残酷剥削、苛捐杂税和残酷兵役等各种罪行的揭露,反映出受此压迫下人民的苦难,就成了杜甫爱国思想的又一显著特点。

典型的代表作《兵车行》中有“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的凄惨景象都是残酷兵役所造成的。相类似的诗句还有《石壕吏》中的“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等等,无论老幼,皆被强行征丁去服兵役,从而深刻地揭露出唐朝战乱时兵役的残酷性,残酷的兵役致使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也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和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