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杜甫诗中的爱国情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杜甫诗中的爱国情怀
姓名:霍清清指导老师:胡蓉
邢台学院中文系05届汉语言教育专业专接本二班 6号
【内容提要】杜甫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的一生坎坷,生活在“安史之乱”时期。

其中写了很多反映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的诗,称之为‘诗史’。

爱国思想是杜甫诗歌创作中的主旋律,是杜甫诗中的灵魂,杜甫以悲慨的情感基调表达出对国家安危和民生疾苦的热切关怀之情,也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极度不满和万般无奈之情,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坎坷的仕途,他仍保持着和屈原一样的赤诚的爱国之心,生于动乱的经历,丰富和深化了他的爱国思想。

【关键词】爱国思想忧国忧民安史之乱
杜甫在诗中所表现出的爱国思想与其人生经历是密不可分的,纵观杜甫的一生,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为他现实主义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他的爱国思想源于他的独特的人生经历。

杜诗现存一千四百余首,都是围绕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诗人自身遭遇而做的。

这些诗作,有的表达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深切同情,有的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有的表达对贪官污吏的深恶痛绝,有的表达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

这些诗无不体现其爱国之情,赤诚的爱国之心,爱国思想是杜诗的灵魂。

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儒学世家,但是他屡试不第,献赋未成,他所在的时代,权奸当道,排斥能者,帝王昏庸,不识贤良,使他对唐王朝
的统治甚忧。

直至进一步身陷“安史之乱”的逃亡生涯,亲眼看见国破家亡的惨景,体味了太多的人间辛酸,由官宦子弟成为地道的‘村夫子’,一个真正的‘穷儒’,诗人终于在国恨家愁白了青丝之后愤笔写下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这样感人肺腑的诗句。

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急剧变化的时代,杜甫用卓越的才华和惊人的毅力建造了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的丰碑。

诗人始终将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统一起来,当国家统一中兴时他就纵情欢呼,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当国家分裂时他就痛哭流泪,如《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将诗人的苦难推及广大人民的不幸,诗人的激愤和忧郁的情感也达到了顶点。

杜甫的“每念社稷,动忧苍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影响了我国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和作家,真可谓是“沾概千秋,泽被万代”。

因此,探讨他的爱国思想是非常值得去做的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下面我来谈谈我的几点拙见。

杜甫诗中爱国思想的内涵
(一)对国家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歌颂
杜甫是一个把自己的命运自觉捆绑在国家命运上的人,更是一个不惜自我牺牲的伟大爱国主义者。

他与国家命运是同呼吸共患难的,当国家遭遇灾难时,他会见花泪流听鸟鸣而心惊。

而当国家形势好转时,他又为国家的大好形势而欣喜欲狂。

他忧念时局,关心社稷,时刻忧虑牵挂着国家的安危,在《谒先王庙》中有“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的诗句,心灵深处当中一直都在忧虑国家的安危,眼中始终含有“忧国泪”。

他把心中热爱祖国的情怀表达到诗作当中,他的大部分诗中歌颂了祖国山河的美,例如“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天地是壮阔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表天。

”山川是优美的;“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物象是丰富的等等这些都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生养自己的土地的深沉的热爱。

从二十岁起,先是南游吴越,后又北游齐赵,中年寄寓京华,晚年漂泊各地,足迹所至均有诗作。

杜甫赞颂祖国不同于其他诗人,在赞颂祖国山河的美丽之中,结合社会现实,抒发对祖国命运的悲切之情。

例如:《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大处从一国着眼,放眼山河,宽阔的意境勾勒出来后,再描绘草木长势之深。

处于春日的城市竟然是荒
草茂盛。

对于国破城荒的凄凉景象,诗人内心的痛楚可想而知。

如果没有对祖国执着的爱慕之情,这些诗句是写不出来的。

(二)对战乱中人民的怜悯
在杜甫的作品中,以战争为题材的诗占有很大的数量。

这又是和诗人关怀人民的痛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天宝年间,唐代专制当局屡次用兵吐蕃,造成人民沉重的军役负担,因此诗人从较早的作品开始,就为人民控诉封建统治者的穷兵黔武:“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又说:“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前出塞》)统治者向外征伐,曾在天宝十载(751)征南诏的战役中遭到大败,杨国忠一面掩瞒事实,一面征兵再战,便派御史分道捕人,押送军所,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资治通鉴》卷二十六,《唐纪》三十二)的凄惨景象,诗人把这一切曾集中地表现在《兵车行》一诗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同时,作者更多地表现出了对人民的深切热爱和同情心。

统治阶级实施罪恶行为的对象是劳苦大众,而诗人亦是其中受害的一员,有切肤之痛,诉诸笔端时,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心声。

诗人对待人民的态度,恰好与揭露和讽刺统治阶级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句深刻地揭露出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阶级对立的同时他总是怀着满腔热情去歌颂人民、赞美人民。

在《负薪行》和《最能行》中,他歌颂了夔州妇女的勤劳和峡中舟子的勇敢,并且反问那些鄙视他们的人道:“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若道土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在书写人民的巨大苦难时,作者始终怀着一颗暖暖的关爱之心,为人民的痛苦而痛苦,为人民的疾苦而大声疾呼减轻赋
税。

即使在隔了千年之后,我们仍能感受到他那颗火热的心的温度,同时也温暖着我们的心。

诗人不仅歌颂人民,而且还对人民表现着无微不至的关怀。

当他离开瀼西,已经把居住的草堂让给吴姓亲戚,但心里还惦念着一个住在草堂邻近的贫苦妇人,于是便写诗给吴:“堂前扑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穷困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既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认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又成吴郎》等等的诗句都表示出诗人对农民的体贴,加上诗人多年的饥寒体验,更加深的对人民的同情。

有时一想到人民的痛苦,他便忘记了自己,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安史之乱之后,杜甫曾沦为俘辱,颠沛流离于各地,亲眼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疾苦。

这其中“三吏”、“三别”集中体现了杜甫对安史之乱中人民苦难的认同和深切同情。

诗人不单单是反映了战乱给社会所带来的残破景象,而且更表现出阶级矛盾因此变得更叫尖锐。

由于连年战乱,人口锐减,壮丁尤少,于是统治阶级便用残暴手段,把结婚才一天的丈夫,还没有成年的“中男”,以致年老妇人都一起强征入伍或服役。

这一切都反映在他的诗作中,尤其在《石壕吏》这首诗中,表现的最为集中最是深刻。

杜甫是第一个如此真实地写“民”的诗人,感同身受的共鸣,同样的遭遇使他的诗中对人民有了深刻的同情。

杜甫创作的诗,大部分是反映安史战乱、军阀混战、反对外族入侵的诗篇,极为深刻的再现了战乱给诗人的家庭和广大人民带来的灾难。

(三)杜诗对统治阶级罪恶的揭露
诗人生活在腐朽黑暗动荡的封建社会,对人民所受到的压榨、剥削是耳闻目睹且感同身受。

并且自身又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因此对统治阶级的各种罪行有深刻的认识。

对统治阶级的各种残酷剥削、苛捐杂税和残酷兵役等各种罪行的揭露,反映出受此压迫下人民的苦难,就成了杜甫爱国思想的又一显著特点。

典型的代表作《兵车行》中有“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的凄惨景象都是残酷兵役所造成的。

相类似的诗句还有《石壕吏》中的“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等等,无论老幼,皆被强行征丁去服兵役,从而深刻地揭露出唐朝战乱时兵役的残酷性,残酷的兵役致使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也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和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

除了残酷的兵役外,各种苛捐杂税和统治者的荒淫无度也是作者着重揭露的对象。

《岁晏行》中说:“况闻处处鬻男女,割忍慈爱还租庸。

”这些现在令人发指,但都是被压迫逼出来的不得已之举,真可谓是吃人的税赋。

在人民被残酷压榨剥削得民不聊生时,统治者却在一边纵欲享乐、荒淫无度地挥霍。

同时诗人对统治阶级的暴行也作了无情的揭露,如“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三绝句》)他们屠杀奸淫人民的丑恶面目被一针见血地捅了出来。

“朝野欢娱后,乾坤震荡中”也揭露了统治者纵情于声色,不恤国事的昏庸腐朽。

诸如此类的讽刺批判统治者种种罪行的诗句,可谓是繁不胜数。

在诗人的如椽大笔下统治者的罪行无处藏身。

(四)杜诗中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
古代士人的爱国情怀突出表现在纵然身处逆境中仍把祖国统一民族振兴和道德理想的现实看作是人生各种需要中最高的层次。

杜甫是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他主张民族团结,反对侵略,反对战争。

安史之乱,杜甫辗转于战乱地区,亲眼目睹了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使他和国家、人民的联系更加紧密,杜甫晚年漂泊川湘,痛感于万方多难,国事萧条的局面,把自己的整个身心,完全和国家、人民融为一体。

因此,杜甫的诗歌,就有丰富的思想内容。

他呼唤时代精神,直面惨淡人生,忧虑国破家亡,同情劳动人民,他的诗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崇高境界。

其次,杜甫对战争与和平有正确的认识,他公开宣示明确的立场。

“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

”他大胆谴责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他反对唐王朝的侵略,也反对少数民族的袭扰。

诗人赞同民族和睦友好的这种态度,符合各民族利益和要求,有很大的进步性。

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战乱中人民的苦难以及诗人本身的遭遇都真实、鲜明地反映出来。

杜甫爱国精神的根源探索
杜甫的诗作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诗人在动荡的社会中,后半生可以说经历战乱、四方漂泊,而恰如此,使得他对普通百姓的苦难生活有了极为真切的现实体验,杜甫也成了衔接唐诗由浓烈的理想色彩而重返人世艰辛、拓展出新的诗歌艺术领域的继往开来的伟大诗人。

此外,《诗经》和《楚词》形成了我过诗歌史上第一座高峰,超越《诗经》和《楚词》,就
成了后代诗人的历史任务。

在体裁上,这一时期,出现了崭新的五言、七言古体
诗和近体诗,革新了四言诗和骚体诗。

它们属于未来的样式,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为中国诗歌的繁荣和杜甫的超越打下了坚固的地基。

(一)儒家的思想对诗人的影响
中国古代诗人绝大多数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然而这些难以计数的大批诗
人中真正弘扬了儒家思想,在儒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惟有杜甫一人。

杜甫生
在一个有着儒家思想的传统的家中,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有名的诗人,父亲
杜闲曾任奉天令,他们使儒家关心的思想深植于杜甫的诗中。

杜甫的儒家思想是
典型的传统的儒家思想,其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自始至终,现实主义精神比较彻底,是坚定的现实主义者。

杜甫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但他从切身生活体验出发,对儒家的消极方面也有所批判。

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杜甫却不论穷达都兼善天下。

儒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却是不管在
位不在位,都要谋其政。

这不仅是因为杜甫以“儒生”等自命,更重要的还在于
他内心之中常常激荡着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这种精神深入其骨髓、融化其
血液。

它使得杜甫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有
深刻的理解,并用感情强烈的诗篇淋漓尽致表达出来,打动与感染读者。

而儒家中的“忠君”思想又是封建伦理的纲常之根本,因此忠君的思想也是
在他的思想中根深蒂固。

所以,杜甫的爱国思想中又经常夹杂着忠君的思想,他
把君王看成是社稷的化身,把“得君”作为实现理想的唯一途径,把振兴国家、
改善人民生活、实现自身理想的希望寄托在“明君”身上,也就有了“谁能叩君门,下令减征赋”(《宿花石戍》)以及“上感九庙焚,下悯万民疮”(《壮游》)的
诗句。

杜甫虽然也接受了儒家的忠君思想,但他的忠君是从爱过爱民出发的,他
一方面对皇帝存有很大的幻想,希望通过皇帝的“下令减征赋”来“各使苍生有
环堵”;另一方面,他也写了“唐尧真有圣,野老复何知?”等诗句,直接讽
刺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

他把爱国与忠君结合在了一起时,有时出于爱民悯时,他会揭露残酷的苛政重赋;出于忠君忧国时,他又会勉励百姓顾全大局,忍辱负重。

同时“仁”是早期儒学的核心,是“孔孟之道”中的精华。

儒家历来主张施行“仁政”杜甫则希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

”杜甫讽刺唐玄宗的穷兵黩武:“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兵车行》)他控诉那个时代说:“朱门酒
肉臭,路有冻死骨!”应该看到,早期儒学“仁”的学说对杜甫有巨大的影响,他虽然不能公然谴责皇帝,但是人民在他心中的比重仍然是巨大的。

他秉承着孟子“君轻民贵”的思想,时刻关心着人民的疾苦与安乐,用他的直笔书写着感人肺腑的仁者篇章,而这些作品不能不归功于儒学对杜甫思想的影响。

再看“仁爱”思想赋予他悯民的爱国之心,例如《石壕吏》中的老妪一家让人心酸哀痛,《新婚别》中的新婚夫妇的生死离别让人同情;《垂老别》中花甲老师告别老妻,毅然而上战场的悲壮。

这些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劳动人民,在哪位诗人的笔下有如此清晰的形象,让读者产生悲悯之心。

这些处在战乱中的不幸的人民,又表现积极投身抗战,收复失地,重建家园,拯救李唐王朝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

诗人有感于人民的苦难,用诗歌真实的记录这段历史,更多的放映了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出杜甫的诗中,处处呈现出对劳动人民的关怀,体现人民性的深广和真挚,正是这种“悯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将诗歌作品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儒教是影响杜甫一生的主导思想来源,他的忠君思想和忧国忧民的情怀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对社稷和人民的关切,是他爱国思想的核心内容,他一生同情人民,坚定而真诚地为江山社稷忧愁。

杜甫不仅做了动荡时代苦难人生的代言人,而且以他贴近现实的有血有泪的动地歌吟,呈露出君子忧道不忧贫的人格高贵与美,一种真正的大慈大悲的仁者胸襟,由此形成了杜诗风格的大、重、拙,是传统儒家人文精神的最高诗意所在。

(二)人生际遇的艰辛对杜诗的影响
没有什么是天上注定的,杜甫的爱国思想也经历了一个由无到有的过程。

公元七一二年,杜甫出生于一个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的官宦家庭,相对良好的经济状况和教育条件,加上自身的努力,使少儿的他即以文才敏捷闻名远近。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连当时著名的文人李邕和王翰也曾专程赶往杜甫的家中,只为亲眼见一见这位神气的孩童。

可以说,少年的杜甫是在一帆风顺中成长起来的。

青年时期开始壮游,《望岳》就作于十年壮游时期。

《望岳》是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步入诗坛的第一首诗。

他的诗风明显地带有大唐气象的刚健雄伟,蓬勃向上的气息。

这是年轻的杜甫踌躇满志的精神写照,充满了青春的生命力和无与伦比的霸气。

然而,安史之乱这场国家民族的大灾难也即将开始,政治上的失意使他的生活
日益窘迫、生活的不幸、仕途的挫折给了他思考,他的诗作也就从此开始了。

此时,杜甫已经开始冷静地观察社会,冷静地探索着社会的病根。

他的诗作也逐渐由关注自己的仕途和国家命运转向人民疾苦和社会问题。

居长安十年,正是安史之乱的酝酿时期,使他逐渐深入人民生活,看到人民的痛苦,也看到统治阶级的罪恶,使杜甫变成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王朝迅速滑向衰落之中,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的灾难愈加沉重,诗人杜甫也象风中的柳絮无法自主命运。

长安两都沦陷,杜甫目睹了叛军的暴行,饱尝了国破被俘的离乱之苦,有着九死一生的经历,在国家的沦破、人民的疾苦中,饱读诗书的他有着济事不能的痛苦。

郁结在诗人心中,使诗人的感情更沉郁了,诗人的笔下更深刻了。

为了宣泄他那生活思想上长期蕴蓄的内在矛盾及理想与现实的葛藤,他只能选择诗这一武器,来控诉和批判,进行迂回的斗争。

由于他多涉及的生活面之宽广,所揭发的现实问题之深刻,所感染传递的情绪之真挚普遍,所以他的诗风也从年少不谙世事的轻狂向沉稳有度的中年诗歌迈进。

其创作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形成了他沉郁顿挫感情豪宕的诗风。

在石壕村,在新安道,他和乡亲父老生活在一起,哭泣在一起,他目睹了官府抓丁的场面、聆听了新婚少妇送丈夫出征时的哭诉。

他诗请澎湃,再也平静不下来,抑郁的情感在诗中得以宣泄,写下了著名的《洗兵马》、《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爱国精神的感情真挚、动人肺腑的爱国诗篇。

诗人那被残酷现实遏制的情感在诗句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迸发,也许连他自己也不会想到,这种迸发延续到今日,并且还将一直延续下去,令千千万万的人为之动容,如我一样。

杜甫生命中最后的一个阶段是在战乱相对平静的西南度过的。

杜甫弃官来到四川,依靠友人的帮助在成都的浣花溪畔修建一所草堂,开始了真正普通民众的生活。

他说“晚憩必村墟”,他说“田父实为邻”。

饮的是酒,吃的是粗饭,时不时还受饥挨冻。

但已是满头白发,百病缠身的他依然忧国忧民。

他从自己被八月狂风摧毁的茅屋的遭遇中发出了“安得逛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言”的慨叹;他因官军收复河北之地而喜极欲狂,“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他在目睹村落的荒芜后而心急如焚,“罢人不在村,野圃泉自注,柴扉虽芜没,农器尚牢固”,“谁能扣君门,下令减征赋”。

然而,诗人在有生之年最终未能看到他所期待的局面出现,国内如故军阀混战,人民依然生灵涂炭。

公元七七零年冬,杜甫死在由长沙到岳阳途中的一条小舟上,“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人在他的绝
笔中对祖国和人民发出的最后的哀声。

纵观杜甫的一生,其实就是悲剧的一生。

他身上有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忠君、爱国、爱民是他自始自终都坚持的人生理想,但这样的人生理想在当时,特别是在社会矛盾急剧恶化,战乱频乏的年代里,只能一次又一次的被无情击碎。

杜甫是传统知识分子心中的偶像,是儒家文化理想人格的化身。

杜甫理想的被摧毁和生命的遭摧残,他的良知的真诚和勇气,他的良知的情怀及困惑,一次又一次的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

他拥有“达”的本钱,却未能有“达”的境地,命运给予他的只是无休止的穷困和悲苦。

他是一个命运的失败者。

杜甫的一生充满了悲情和眼泪,一千三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旧被他爱国思想的诗句所感染着。

我们仍旧可以感受到杜甫心底那股寒彻筋骨的苍凉
综上所述,杜甫的“每念社稷,动忧苍生”的爱国思想影响了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和作家。

他的爱国情怀对整个历史的进程都起着自己的教育作用,真可谓是“光照千古,泽被万代”。

杜甫又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忧国忧民”是他思想的真实写照。

他的“忧国”之心,较之屈原等有进步性。

屈原等人的爱国之情是建立在“爱君”、“爱山河”,而杜甫不同,他的忧国是广植于“忧广大人民”这一现实的土壤之上的,“忧国”即是“忧民”,他的爱国之情更有一种悲天悯人在其中,诗的内涵更丰富,更具有现实的深刻性。

这就是壮怀一腔忧民之思的杜甫,在他的眼眸中,广大民众的苦难忧乐,始终都是最值得关注和同情的对象,始终都把自己融为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之中,始终都在为社会的不公、时代的不幸、而抒发他的忧民之思。

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崇高的人格,集中体现了中国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最宝贵的品质,从而教育、激励了后世无数的诗人和爱国者。

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人都受到过杜甫的影响。

阅读杜诗,总是被作品中根植于现实的高度的爱国主义和深厚洋溢的人道主义深深的震撼,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沿袭着杜甫的创作道路。

杜甫伟大的诗篇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他的集大成的艺术表现手法成为后世之人取之不尽的一个艺术宝库,吸引和启迪了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诗人,成为他们学习的楷模。

他的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一座现实主义的高峰,他的影响是永远可垂范于后世的。

杜甫不愧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诗人,也是一位享有世界声誉和影响的伟大诗人。

杜诗也以其鲜明的气息而成为文学史上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