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 七下 第1-2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2020江苏徐州】15.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
A.蜀东晋金 B.东汉南宋隋 C.蜀东晋隋 D.蜀西夏元
【2020江苏扬州】2.有人说:“……这种考试制度(科举制)对社会上所有阶层的人都是公开和平等的”。该制度诞生于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唐朝
【2020重庆A】1.隋朝大运河是一条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被称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观。它分为四段,最北面的一段是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2020广东】6.下列属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建造的水利工程有①都江堰②长城③大运河④赵州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第2课“贞观之治”
【2014 湖北省咸宁市】16.“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两个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有
①实行科举取士②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③提倡节俭④减轻赋税,发展农业生产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2020江苏苏州】3."开元初,四方丰稳,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丁壮之夫,不识兵器。"这段史料可以用于研究下列哪一位皇帝在位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
A.隋炀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2020成都】2.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之年,杭州推出了“中国大运
河·杭州申遗旅游线”。该旅游线路中的杭州段,属于隋朝大运河四段中的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2020泰安】3右图水利工程的中心应是
A.咸阳B.涿郡
C. 洛阳D.余杭
【2020年济宁市】2.《北京晚报》2020年4月10日报道,饱受争议的扬州
曹庄隋炀帝墓高票入选2020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关于隋炀帝的表述,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①年号开皇,史称其统治为“开皇之治”
②在位期间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③酷虐残暴,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
④589年,他在位期间实现了统一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020·山东德州】5.右图是我国古代一项著名的水利工程。下列对它
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①该工程是元世祖下令开凿的②开凿目的是为了南粮北运
③该工程以洛阳为中心④它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2020重庆B】1.唐太宗说:人要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皇帝要想知道自己的过错,一定要借助忠臣。因此他
A.重视教育
B.倡导节俭
C.轻徭薄赋
D.虚心纳谏
【2020广西玉林】18.(14分)“三农”问题历来是古今中外许多国家都很关注的重大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一即位就声明,要“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并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1年)朝廷遣使至福建取占城稻种三万斛,分送给江南、淮南、两浙等路,并将种植法张榜公布,予以推广。到南宋时江南各地十之八九种占城稻,普及于淮南、江南东西、两浙、荆湖等路。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三:1913〜1925年苏俄(联)粮食生产情况
材料四:中国某地的农村地区曾流传着这样的民谣:“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太宗在君民关系问题上有何认识?(2分)为此,他在位时主要采取了什么措施来使农民“衣食有余”?(2分)
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民贵君轻);轻徭薄赋、注重发展生产、倡导戒奢从简
(2)根据材料二,分析指出推动占城稻广泛种植的主要力量是什么?(2分)
政府宣传推广并提供技术支持
(3)根据材料三,分析指出1921年以后苏俄(联)粮食生产出现了什么趋势?(2分)并分析其主要原因。(2分)
增长;实行新经济政策
(4)材料四的民谣歌颂的是中国哪项农村改革?(2分)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如何有效解决”三农”问题?(2分)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农业资金投入,坚持税费改革;加强加大向农民宣传农业技术……
【2020江苏无锡】32.文史不分家,名言名句给人启迪,是历史的馈赠。请你结合下列名言名句写出对应的名人。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或轻于鸿毛。”(史学家)——▲
(2)“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封建帝王)——▲
(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近代禁烟英雄)——▲
(4)“如果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英国物理学家)——▲
32.(1)司马迁(2)唐太宗李世民(3)林则徐(4)牛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