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中马氏体组织形态、稳定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变奥氏体化温度可显著改变奥氏体晶粒大小,
但对马氏体板条宽度几乎无影响。 而板条群大小随奥氏体晶粒增大而增大,且两者 之比大致不变。所以一个奥氏体晶粒内生成的马氏体 板条群的数量基本不变。 随淬火冷却速度增大,马氏体的板条群径和同位 向束宽同时减小。所以,淬火时加速冷却有细化板条
状马氏体组织的作用。
对同一成分合金,随Ms点降低(如改变奥氏
体化温度)孪晶区所占比例也增大。
3.其他马氏体形态
1)蝶状马氏体 在Fe-Ni合金和Fe-Ni(Cr)-C合金中,当 马氏体在板条状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的形成温度 范围之间的温度区域形成时,会出现具有特异形 态的马氏体,这种马氏体的立体形态为“V”形柱 状,其断面呈蝴蝶形,故称为蝶状马氏体或多角 状马氏体。
却,则马氏体转变并不立即恢复,而是要冷至Ms′
温度后才重新形成马氏体,即要滞后θ(θ =TAMs′)度相变才能继续进行(如图10.27所示)。
图10.27 Ms点以下奥氏体热稳定化现象示意图
转变量减少了δ(δ=M1-M2)
瞬时形核,瞬时长大, 而与时间无关
C、N原子向马氏体核胚 的位错界面偏聚,包围马 氏体核胚,直至足以钉扎 它,阻止其长大成马氏体 晶核。
2.片状马氏体
片状马氏体是铁基合金中的另一种典型的马氏体 组织,常见于淬火高、中碳钢及高Ni的Fe-Ni合金中,
也称透镜片状马氏体,其光学显微组织形态如图10.20
所示。
图10.20 Fe-32Ni合金的片状马氏体组织
马氏体片之间不相互平行
片状马氏体
光镜下
片状马氏体的空间形态呈双凸透镜片状,也
织如图10.24所示。
图10.24 Fe-16.4Mn-0.09C合金的ε 马氏体
ε马氏体呈极薄的片状,厚度仅为100~
300nm,其内部亚结构为高密度层错。ε 马 氏体的惯习面为{111}γ,与奥氏体之间的位 向关系为: {111}γ∥{0001}ε,
<110>γ∥<1120>ε。
4.影响马氏体形态及其内部亚结构的因素
行的区域(图中B),称为同位向束,同位向束之间
呈大角晶界。一个板条群也可以只由一种同位向束
所组成(图中C)。
每个同位向束由若干个平行板条所组成(图
中D),每个板条为一个马氏体单晶体。
马氏体板条具有平直界面,相同惯习面的马氏体板条平行排列构成马氏
体板条群。
10.2.2 钢及铁合金中马氏体的组织形态
经淬火获得马氏体组织是钢件强韧化
的重要基础。
由于钢的成分及热处理条件不同,所获
得的马氏体形态和亚结构亦不同,继而对钢
的组织和机械性能产生影响。
各种淬火方法
45钢(含0.45%C)正常淬火组织

35钢(含0.35%C)亚温淬火组织
35钢(含0.35%C)亚温淬火组织
称为透镜片状马氏体。
因其与试样磨面相截在显微镜下呈针状或竹 叶状,又称为针状或竹叶状马氏体。 片状马氏体的亚结构主要为孪晶,所以又称 为孪晶型马氏体。
片状马氏体的显微组织特征为马氏体片之间
不相互平行。
在一个成分均匀的奥氏体晶粒内, 冷却至稍
低于Ms点时,先形成的第一片马氏体将贯穿整个
奥氏体晶粒而将其分割为两半,使随后形成的马
通常把奥氏体的稳定化分为热稳定化和
机械稳定化两类。
1.奥氏体的热稳定化
淬火时因缓慢冷却或在冷却过程中停留而 引起奥氏体的稳定性提高,使马氏体转变迟滞 的现象称为奥氏体的热稳定化。
前已述及,在一般冷却条件下降温形成马氏体
的转变量只取决于最终冷却温度,而与时间无关。
但若在Ms点以下TA温度停留一段时间后再继续冷
一般认为,奥氏体的层错能愈低,愈难于形成
相变孪晶,而愈趋向于形成位错型马氏体。如层
错能极低的18-8不锈钢在液氮温度下也只能形成位
错板条状马氏体。
4)奥氏体与马氏体的强度 马氏体的形态还与Ms点处的奥氏体的屈服强 度以及马氏体的强度有关。 当奥氏体屈服强度<200MPa时: 若形成的马氏体的强度较低,则得到{111}γ 惯习面的板条状马氏体; 若形成的马氏体的强度较高,则得到{225}γ 惯习面的片状马氏体; 当奥氏体的屈服强度>200MPa时,则形成强度较 高的{259}γ惯习面的片状马氏体。
图10.18 18Ni马氏体时效钢的板条马氏体组织
板条马氏体
光镜下
电镜下
图10.19 板条马氏体显微组织构成示意图
惯习面为(111)γ
每个板条为一个马氏体单晶体
一个板条群 也可以只由 一种同位向 束所组成
相同惯习面的马氏体 板条平行排列构成马 氏体板条群,尺寸大 约为20-35微米。
一个板条群又可分成几个平行的区域,每
与正常冷却相比,在相同温度TR(如室温) 下的转变量减少了δ (δ =M1-M2)或残余奥氏 体量增加了δ ,δ 值的大小与测定温度TR有关。 奥氏体的热稳定化程度可以用滞后温度间隔 θ 或某一温度下残余奥氏体增量δ 来度量。
主要与等温温度、奥氏体转变量和等温时间、
化学成分等有关。
奥氏体的热稳定化有一个温度上限,常以 Mc表示。在Mc点以上等温停留时并不产生热稳定 化,只有在Mc点以下等温停留或缓慢冷却时才会 引起热稳定化。 对于不同的钢种,Mc点可以低于Ms点,也可 以高于Ms点。对于Mc点高于Ms点的钢种,在Ms点 以上等温或缓慢冷却时也会产生热稳定化现象。
{112}αˊ孪晶,孪晶的宽度随碳含量升高而减小。 平直的带中无中脊,这是它与片状马氏体的不同之 处。
电镜下
3)ε 马氏体
上述各种马氏体都是具有体心立方(正方)
点阵结构的马氏体(α ′)。而在奥氏体层错能较低的
Fe-Mn-C或Fe-Cr-Ni合金中有可能形成具有密排 六方点阵结构的ε马氏体。ε马氏体的光学显微组
图10.22 Fe-18Ni-0.7Cr-0.5C合金的蝶状马氏体
蝶状马氏体两翼的惯习面为{225}γ,两翼相 交的结合面为{100}γ。电镜观察证实,蝶状马氏
体的内部亚结构为高密度位错,无孪晶存在,与
母相的晶体学位向关系大体上符合K-S关系。
2)薄片状马氏体
在Ms点极低的Fe-Ni-C合金中可观察到一种厚
图10.25 Fe-Ni-C合金马氏体形态与碳含量的关系
Ms点较高的奥氏体,可能只形成板条状马氏体; Ms点略低的奥氏体,可能形成板条状与片状的 混合组织; Ms点更低的奥氏体,不再形成板条状马氏体,
相变一开始就形成片状马氏体;
Ms点极低的奥氏体,片状马氏体也不再形成,
而只能形成薄片状马氏体。
3)奥氏体的层错能 奥氏体的层错能低时,易形成ε 马氏体。但 层错能对其它形态马氏体的影响尚不统一。
晶间距大约为5nm,一般不扩展到马氏体边界上,
在马氏体片边缘区域则为复杂的位错组列。
根据亚结构的差异,可将片状马氏体的亚结 构分为以中脊为中心的相变孪晶区(中间部分) 和无孪晶区(片的周围部分,存在位错)。 孪晶区所占比例随合金成分变化而异。
在Fe-Ni合金中,Ni含量越高(Ms点越低),
则孪晶区所占比例就越大。
错型马氏体; 而在较低温度(T0′~Mf),孪生变形的临界分切 应力较低,马氏体相变的二次切变则以孪生变形 的方式进行,所以形成孪晶型马氏体。
若Ms~Mf均高于T0′,则全部形成位错型
马氏体;
相反,若Ms~Mf均低于T0′,则全部形成 孪晶型马氏体。
10.2.3 奥氏体的稳定化
所谓奥氏体的稳定化系指奥氏体的内部 结构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发生某种变化而使奥 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呈现迟滞的现象。
一个小块内的板条均具有相同的取向。一个惯习面上可 以有六个不同的取向。也有人认为,一个板条内只可能 形成两种不问取间的块。金相呈现为黑白交替的块。
板条状马氏体由板条群所组成(图中A),一个 原始奥氏体晶粒内可有几个板条群。
板条群由若干尺寸大致相同的板条在空间位向
大致平行排列所组成,一个板条群又可分成几个平
氏体的大小受到限制。因此片状马氏体的大小不
一,越是后形成的马氏体片就越小。
图10.21 片状马氏体显微组织示意图
惯习面为(225)γ或(259)γ
片状马氏体的惯习面为(225)γ或(259)γ,与母 相的位向关系为K-S关系或西山关系。 片状马氏体内有许多相变孪晶,孪晶接合部分 的带状薄筋称为中脊,中脊为高密度的相变孪晶区。 相变孪晶的存在是片状马氏体组织的重要特征。孪
此现象的相变理论基础是:相变应力的松弛, 若在奥氏体和马氏体内都以滑移变形方式进行, 则形成{111}γ 板条状马氏体; 若在奥氏体内以滑移变形方式,而在马氏体内以
孪生变形方式进行,则形成{225}γ 片状马氏体;
若只在马氏体内以孪生变形方式进行,则形成
{259}γ 片状马氏体。
5)滑移和孪生变形的临界分切应力的大小 马氏体的内部亚结构取决于相变时的变形方式 是滑移变形还是孪生变形。 合金成分和温度决定滑移变形和孪生变形的临
1)化学成分 母相奥氏体的化学成分是影响马氏体形态及 其内部亚结构的主要因素,其中尤以碳含量最为重 要。在Fe-C合金中
0.3%C以下
0.3~1.0%C 板条状马氏体 板条状和片状的混和组织 片状马氏体
1.0%C以上
马氏体 形态与 含碳量 的关系
0.2%C
0.45%C
1..2%C
在其它合金元素中: 凡能缩小γ相区的均能促使得到板条状马氏体;凡
体的位向关系均在K-S和西山关系之间,并以处于
二者之间的G-T关系最多。
板条状马氏体的显微组织构成随钢的成分变化 而改变。 碳含量小于0.3%时,马氏体板条群及群中的 同位向束均很清晰; 碳含量在0.3~0.6%,板条群清晰,而同位向 束不清晰;
碳含量在0.6~0.8%,板条混杂生成的倾向性
很强,无法辨认板条群和同位向束。
界分切应力的大小,因而决定马氏体的亚结构和形
态,即滑移变形和孪生变形的临界分切应力大小是
控制马氏体亚结构及其形态的因素。
图10.26 滑移和孪生的临界分切应力与温度的关系
若T0′位于Ms~Mf之间, 在较高温度(Ms~T0′),滑移变形的临界分切应 力小于孪生变形的临界分切应力,马氏体相变的
二次切变将以滑移变形的方式进行,所以形成位
能扩大γ相区的将促使马氏体形态从板条状转化为
片状。
能显著降低奥氏体层错能的合金元素(如Mn)将
促使转化为ε马氏体。
2)马氏体的形成温度
随马氏体的形成温度降低
板条状
蝶状
位错
片状 孪晶
薄片状
由于马氏体相变是在Ms~Mf之间进行
的,因此,对于一定成分的奥氏体来说,
有可能转变成几种不同形态的马氏体 (图10.25)。
一般情况下,等温温度越高,淬火后获得的 马氏体量就越少,即δ 值就越大,这说明奥氏体 热稳定化程度也就越高。 但当等温温度超过一定限度后,随等温温度
的升高,奥氏体稳定化的程度反而下降,这种现
象称为反稳定化。
已转变的马氏体量对奥氏体的热稳定化程 度也有很大影响,奥氏体的热稳定化程度随已转 变马氏体量的增多而增大。 这说明马氏体形成时对周围奥氏体的机械作 用促进了奥氏体热稳定化程度的发展。所以,研 究奥氏体热稳定化的影响因素时,均需固定马氏 体的转变量。
马氏体板条多被连续的残余奥氏体薄膜(20
纳米)所隔开,且板条间残余奥氏体薄膜的碳含
量较高,在室温下很稳定,对钢的机械性能会产
生显著影响。
相邻马氏体板条一般以小角晶界相间,也可 以呈孪晶关系,呈孪晶关系时板条间无残余奥氏 体存在。
亚结构:马氏体板条内具有高密度位错,其密度约 为0.3~0.9×1012cm-2,与剧烈冷作硬化的铁相似, 有时也会有少量相变孪晶。 位向关系:在一个马氏体板条群内,马氏体与奥氏
度约为3~10μ m的薄片状马氏体,其立体形态为 薄片状,与试样磨面相截呈宽窄一致的平直带状, 带可以相互交叉,呈现曲折、分枝等形态,如图 10.23所示。
图10.23 Fe-31Ni-0.28C合金的薄片状马氏体
薄片状马氏体的惯习面为{259}γ,与奥氏
体之间的位向关系为K-S关系,内部亚结构为
T12钢(含1.2%C)正常淬火组织
1.板条状马氏体 2.片状马氏体 3.其他马氏体形态 4.影响马氏体形态及其 内部亚结构的因素
1.板条状马氏体
板条状马氏体是低碳钢、中碳钢、马氏体时效 钢和不锈钢等合金中形成的一种典型的马氏体组织, 因其显微组织是由许多成群的板条组成,故称为板 条状马氏体。又因为这种马氏体的亚结构主要为位 错,通常也称为位错型马氏体。其光学显微组织形 态如图10.18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