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焦作高一地理上册 1.5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人教大纲版必修上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目标:
1.理解昼夜交替的形成原因、地方时的形成原因、地转偏向力的形成原因;2.掌握晨昏线圈的判断方法、地方时的计算方法、地转偏向力的形成规律;3.了解昼夜交替的生命意义、世界各国的计时法、地转偏向力的环境影响;4.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宇宙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进取精神。
重点:晨昏线圈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地转偏向力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昼夜交替的形成、地方时的产生、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
教法:演示说明法、图示讲解法、联系实际法
课时:1
板书:
一.昼夜交替
1.地球光学特点形成昼夜半球(1)界线:晨昏线(圈)(2)表示:太阳高度(角)2.地球自转形成昼夜交替(1)周期:1太阳日=24时(2)意义:
①基本时间单位
②地表温差适中
二. 地方时
1.地方时:
(1)概念:因经度而异的时刻(2)计算:①时差②加减2.时区:
(1)划分:15 º、24个(2)计算:①②③经度→时区→中央经线→时区范围(3)特殊:伦敦、北京
3.区时:
(1)概念:中央经线的地方时(2)计算:①时差②加减(3)特殊:标准时间、北京时间4.特殊计时法:
(1)印度(东5.5区)
(2)朝鲜(东9区)
(3)中国(东8区)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1.原因:地球自转
2.规律:北右南左
3.表现:气流和水流
4.动力:地转偏向力
5.实例:长三角发育
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提问:
(1)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温寒三带的范围会有何变化?
(2)在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分别位于哪一条纬线上?
(3)太阳辐射能的变化具有周期性,其周期是多长时间?
2.导入新课:
前两堂我们在1·4节中学习了地球运动的主要规律(地球自转、地球公转、二者关系),我们将在1·5节和1·6节中学习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即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其中,1·5节学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6节学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这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1·5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即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二.学生自学
三.检查自学
1.(1)晨昏线、太阳高度(2)1太阳日=24h、基本时间单位、地表温差适中
2.(1)经度、15 º、24个(2)中央经线、东5.5区、东9区、东8区
3.(1)地球自转、北右南左(2)气流和水流、地转偏向力、长三角发育
四.教师精讲
1.昼夜交替
(1)地球光学特点形成昼夜半球
演示:A.说明:伸出右手握成拳头表示地球,左手食指指向右手表示太阳光线。
B.假设:若地球会发光或者是透明的,地球将全部是亮的,无昼夜之分。
C.实际:地球既不会发光也不是透明的,朝着太阳光线的一半是亮的,背着太阳光线的另一半是暗的,即地球上暗亮各半、形成昼夜半球。
因此,地球光学特点形成昼夜半球。
①界线:晨昏线(圈) A
结论解释读图(结合图1·24)
判断晨线(夜→昼)
昏线(昼→夜)
晨线是由夜半球向昼半球过渡的分界线圆弧AMB为晨线
昏线是由昼半球向夜半球过渡的分界线圆弧ANB为昏线
形状
地球大圆
(晨昏圈)
晨线是个半圆圆弧AMB为半圆
昏线是个半圆圆弧ANB为半圆
位置垂直
光线
晨昏线
与太阳光线垂直
圆AMBNA
与太阳光线垂直
运动移动
摆动
由于地球自转晨昏线在向西移动圆AMBNA在向西移动
由于地球公转晨昏线在南北摆动圆AMBNA在南北摆动
附:晨昏线(移动和摆动)
A(太阳光线)
M (地平面)
B(太阳光线)
(2)地球自转形成昼夜交替
演示:A.说明:伸出右手握成拳头表示地球,左手食指指向右手表示太阳光线,关节点连线表示晨线,手腕处表示昏线,右手拳头向内侧旋转表示地球自转。
B.过程:在晨线西侧找一点A,A点处于夜半球;随着地球自转,A点会由夜半球经过晨线进入昼半球,即由黑夜变成了白天;随着地球继续自转,A点又会由昼半球经过昏线进入夜半球,即由白天变成了黑夜。
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往复A点就形成了昼夜交替。
C.结论:若地球不自转,地球上只有昼夜之分但无昼夜交替;若地球在自转,地球上既有昼夜之分又有昼夜交替。
因此,地球自转形成昼夜交替。
①周期:1太阳日=24时
夜
日出 正午 日落 半夜 日出
昼
A.正午太阳高度在一天中是最大的,但不一定等于90°;
B.太阳日既是昼夜交替周期又是太阳高度变化周期,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②意义:基本时间单位、地表温度适中
A.基本时间单位:俗话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见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可以把太阳日用作基本时间单位。
B.地表温差适中:太阳日(24h)时间较短→昼夜时间较短→增温和冷却时间较短→增温和冷却程度不太剧烈→白天温度不太高、夜间温度不太低→地表温差比较适中→保证生命的生存和发展。
2.地方时
(1)地方时:
①概念:因经度而异的时刻叫地方时。
同一条纬线上,东边点比西边点的日出日落时间早,即东早西晚。
②计算:A.时差:360°/24h=15°/h=1°/4m;B. 加减:东早西晚。
例题:我国最东端约在135 º10ˊE,最西端约在73 ºE,当最东端的地方时为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为:3h51m20s。
(2)时区:
①划分:15°、24个;
②计算:经度→时区→中央经线→时区范围
A.经度→时区:经度÷15 º=商(四舍五入、保留整数)
B.时区→中央经线(标准经线):中央经线=时区数×15 º
C.中央经线→时区范围:时区范围=中央经线±7.5 º
例题:点(40 ºN,116 ºE)在东8区,该时区的中央经线是120 ºE,该时区的范围在112.5 ºE—127.5 ºE之间。
③特殊:伦敦位于0时区、北京位于东8区。
(开罗和莫斯科位于东2区、纽约和华盛顿位于西5区、东京位于东9区。
)
(3)区时:
①概念: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②计算:A.时差:区时差=时区差;B. 加减:东早西晚。
例题:一架飞机由我国上海(东8区)于10月1日17时飞往美国旧金山(西8区),需要飞行14小时,到达目的地的当地时间是:10月1日15时。
③特殊:A.标准时间:指0时区的区时,又称世界时;B.北京时间:指东8区的区时,即120 ºE的地方时,是我国的统一时间,不等于北京地方时(116 ºE的地方时)。
(4)特殊计时法:
(1)成因:地球自转(雨伞实验)
(2)规律:北右南左
①规律内容: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在赤道上不偏移,即“北右南左”。
例如:实线箭头表示物体原始运动方向,虚线箭头表示物体运动偏移方向;则位于北半球的是①③⑤,位于南半球的是②④⑥。
②面朝前方:我面向大家站在这里,我的左右就和大家的左右正好相反,二者必定有正误之分,判断正误的方法是“面朝前方”。
物体原始运动方向为前,箭头所指方向为前,判断“北右南左”必须在“面朝前方”的基础上进行。
③左右手法则:A.说明:为了提高做题速度,我们可以把判断偏移的方法“北右南左”变通为“左右手法则”,即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B.方法:伸开五指掌心向上,让四指指向物体原始运动方向,大拇指就指向物体运动偏移方向。
(3)表现:气流和水流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现象,在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中表现最明显,我们将在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分别学习这种偏移现象对气流和水流的重要影响。
(4)动力:地转偏向力
①概念:促使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气流和水流)发生偏移的动力叫地转偏向力。
②因素:地转偏向力与纬度和速度正相关。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移,由赤道(低纬)向两极(高纬)地转偏向力逐渐增大;静止的物体不发生偏移,运动的物体要发生偏移,速度越快的物体所受的地转偏向力越大。
③说明:A.对水平运动物体的作用虽然很小但又不可低估;B.对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影响,对垂直运动物体没有影响;C.对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影响最明显,对飞机、汽车、轮船的航向影响不明显。
(5)实例:长三角发育
读图1·25,在图B和图C中体现了地转偏向力对长江三角洲发育过程的影响。
其中,图B在地转偏向力的长期作用下,长江河道右偏,使北支水道不断淤塞,南支水道不断侵蚀;图C长江北岸三角洲、沼泽地、边滩连成一片,长江南岸河道宽广。
五.巩固训练 六.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地球自转的三大地理意义,即昼夜更替、地方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需要说明,地球自转还会影响地球形状,这个地理意义老教材有、新教材去掉了。
② ③ ① ④ ⑤ 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