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概论基本知识精华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剧概论基本知识
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
(其中上面的四种艺术形式成为戏剧分类的主要因素或者间接因素)
在西方,戏剧,即指话剧。
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
2、戏剧构成的五要素
剧的“本体性”要素,或称主导要素;其余诸方面,如作曲、舞台美术、音响效果等等,可视为戏剧的附属性要素,或者叫做戏剧的次要元素。
如果把戏剧分为“观、演”两端,上述五要素的前三者——编、导、演属于“演”这一段,观众是“观”的这一端,剧场则是将“演”与“观”连接起来的纽带。
3、戏剧的四方面特征:从言说方式,艺术构成方式,艺术运做流程,传播方式四个方面认识戏
舞台呈现样式这个角度来把握。
戏剧可分为:
1、话剧——表演艺术与语言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产生了话剧,中国戏剧的“戏曲一元化”格局就被打破了,从而形成了全新的“戏曲—话剧”二元格局,这是中国戏剧现代化进程中的所发生的一个重要变化。
2、歌剧——表演艺术与音乐艺术相结合的产物,以技巧性的美声为主要表演手段,音乐具有决定性的地位。
3
4
5
来传达剧情、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
戏曲——表演艺术与多种因素的结合,是中国民族特色的戏剧,具有写意化、程式化、自由化等高度的综合性。
第二部分:从剧情构成内容三要素不同区分
1、情节、性格、思想这三者成为构成戏剧作品内容的三大要素,因其在剧中的所占比重不同,便造成了不同的戏剧类型。
2、传奇剧、通俗剧、佳够剧。
此类剧以骑着离奇的情节取胜。
3、问题剧、政治剧、理念剧:都是重思想轻情节与性格。
问题剧:易卜生的四大问题剧:《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
政治剧:三江好》、《最后一计》)和《放下你的鞭子》
4、性格剧和心理剧:分别一情节或思想作为剧情构成的重心。
像一些莎士比亚的悲剧和喜剧
②戏剧语言由三部分构成:
一、剧作家的“提示语音”
二、
三、潜在的语言,又叫“潜台词
四、(三)戏曲程式与角色创造
1
板、鼓、锣、波为“武场”,由板、鼓领奏。
京胡、二胡、三弦、笛子、唢呐之类为文场,京胡主奏。
根据节奏的快慢,又分出各种不同的板式、如慢板(4/4节拍,一板三眼)、原板(2/4节拍,一板一眼)、流水板(1/4节拍,有板无眼)
②念白也有程式。
京剧老生、花脸、丑角用真嗓(大嗓),青衣用假嗓(小嗓),小生则用一种特殊的“真假嗓”。
③动作程式大体包括手、眼、身、发、步五个方面的形体动作,俗称“五法”
四种基本类型。
戏曲演员创造角色,都要经过这样一个从程式到内容,从抽象到具体的意义还原、落实过程。
1.京剧的四大基本功是什么?
唱、念、做、打
(1)唱京剧唱腔的抒情性较强,在戏剧冲突强烈﹑人物情绪激动时,常用大段或成套的唱腔尽情发挥﹔此外在叙事、写景、争论、斥责等场合,借助唱功,也可增强艺术感染力。
(2)念京剧的念白,具有一定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是加工形态的艺术语言,便于与唱相协调。
(3)做做是舞蹈化的形体动作的泛称,是加工形态的生活动作,通过手﹙手势﹚、眼﹙眼神﹚、身﹙身段﹚、步﹙步法﹚等的灵活运用,使人物的形象、气质更增光彩。
在京剧里,大祇当戏剧冲突激化、人物感情波动时,做功的幅度就加大,做功的挥洒就更夸张起来。
(4)打打是传统武术的舞蹈化,用以表现战斗生活或特定的生活情景﹐如跌跤、挣扎、晕厥等。
凡用古代兵器刀鎗剑戟等(习称“把子”)对打或独舞的,称“把子功”﹔在毯子上翻滚跌扑的﹐称“毯子功”,还有成套的连续性的武功技术,如“起霸”、“走边”、“趟马”等,一般用来渲染战斗气氛和英武人物的精神面貌。
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1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
“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作者情感的载体,包括景、物、事、人)
2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其一,由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
(如王冕《墨梅》)
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中只有一个意象——墨梅。
但这梅已非自然界之梅,而是作者心中之梅,一树带着墨色的有个性的梅。
营造出一种狂放不羁,特立独行,安然自适的艺术境界。
其二,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
(如李白《送
孟浩然之广陵》)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洲。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歌的形象有时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各方面发生联系,被赋予某种特殊意义。
例如:折柳:惜别(柳因其缠绵柔长的特点而成为多情之物。
)“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
长亭:在中国古典诗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
芳草:离恨(芳草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恰似离别的愁绪。
)
落花:花是美好的象征,如青春。
落花,又恰在春末,落花便意味着年华老去、青春不再,兼有伤春、悲春之意。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
梧桐不耐寒冷,秋至而叶黄,秋深而叶落,且叶大如掌,易形成强烈的观感,令人易生悲秋之意。
再者,雨滴梧桐(与雨打芭蕉类似),如泪滴纷坠,令人肠断。
菊:喻隐逸,高洁,脱俗。
菊花笑傲风霜,且不愿其它花种同开,所以,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
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
梅:坚强,不屈不挠,在逆境中抗争。
不改变自己的气节。
松柏: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莲”还用来表示人品的高洁(出淤泥而不染)。
红豆:多写相思,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
燕子:多写初春或变迁,如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鸿)雁: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同时雁是传说中的信使,又有怀念故人之意。
杜鹃(子规):凄凉、哀伤、思归的象征(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
鹧鸪鸟: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夏蝉:因古人认为夏天的蝉只“饮露而不食”。
故把它当作清高纯洁的象征;常被入诗。
用来表现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
寒蝉(秋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流水:流水一去不返。
引申出流年似水,年华易逝。
再加上流水悠悠不断,也喻愁怀别绪月:月圆总易让人想起团圆的话题,所以月便成了思乡的代名词。
月皎洁无瑕,高悬空中,常为
诗人自喻,或喻君子、志向
云:一是来去自由,喻游子、飘泊、自由。
二是遮蔽光华,喻小人。
①离别诗:长亭、灞桥、西楼、南浦、劳亭、谢亭、杨柳、白蘋、青山、孤舟、流水、寒雨、《阳关三叠》
②思乡诗:月、大雁、子规(杜鹃)、晚日、丝雨、远山、西风、梅花、春草(见春草而动乡情)、《梅花落》《折柳曲》
③边塞诗:大漠、落日、羌管、胡天、牧马、关山、碧草
④咏物诗:梅兰菊竹、柳、海棠、丁香(愁绪)、蝉(夏蝉代表高洁、秋蝉代表穷途末路)
神器
指帝位、政权。
《老子》:“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己。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
月老
传说唐朝韦固月夜里经过宋城,遇见一个老人坐着翻检书本。
韦固前往窥视,一个字也不认得,向老人询问后,才知道老人是专官人间婚姻的神仙,翻检的书是婚姻簿子(见《续幽怪录·定婚店》)。
后来因此称煤人为月下老人,或月老。
陶朱
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
相传他帮助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善于经营生计,积累了很多财富,后世因此以“陶朱”或“陶朱公”来称富商。
祝融
传说中楚国君主的祖先,为高辛氏帝喾的火正(掌火之官),以光明四海而称为祝融,后世祀为火神;由此,火灾称为祝融之灾。
秋水
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
《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
”春山,指眉。
连理枝、比翼鸟
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
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思爱夫妻的比喻。
相传旧中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
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大家拉他衣服,结果撑是跌下去,死了,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
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
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有了这些句子,难怪人们把结婚称为“喜结连理”。
孔方兄
因旧时的铜钱有方形的孔,所以人们把钱称为孔方兄(含诙谐兼含鄙视意)。
青梅竹马
出自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后来用“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问鼎
《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
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三代以九鼎为传国宝,楚子问鼎,有觊觎周室之意。
后遂以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
见背
背,离开。
谓父母去世。
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
逐鹿
《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
”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魏征《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
三尺
三尺,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词。
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三尺法”
杜康
《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
少康,杜康也。
”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
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
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
彭祖
彭祖,传说故事人物,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已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以“寿如彭祖”来祝人长寿。
谢家
唐宋诗词不达意处常用“谢家”之典,这些典故所指意义上主要有二:
(1)用谢安、谢玄家事,意指人有风度。
《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曾问子侄:为什么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谢玄回答说:“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
”这是说,谢安子弟讲究举止风度,其服饰端庄大方如芝兰玉树一般。
故用其事指有风度的人。
辛弃疾《泌园春·叠嶂西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
(2)指山水诗人谢灵运之事。
《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于会稽山“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
后用此事指居家的幽美。
鸡肋
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比喻没有多大价值,没有多大意思的事情(见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献芹
《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
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
也说“芹献”。
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
执牛耳
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
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左传·哀公十七年》:“诸侯盟,谁执牛耳?”后常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黄宗羲《姜山启彭山诗稿序》:“太仓之执牛耳,海内无不受其牢笼。
”(太仓,人名)
作壁上观
壁:营垒、壁垒。
观:观望。
在壁垒上观望。
比喻观别人成败,不卷入其中。
语出《史记·项羽本纪》。
虞美人
罂粟科一年生丛生草本花卉,亦称丽春、寒牡丹。
相传此花系西楚霸王项羽爱妾虞姬自刎坟下碧血所化,故有闻虞兮歌而起舞之说。
辛弃疾有诗曰:“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
只今草木忆英雄。
”亦有英雄惜英雄之意,清代有人以虞姬口吻占诗曰:“君王意气江东,贱妾何堪入汉宫。
碧血化为江上草,花开更比杜鹃红。
”该诗角度新颖,情切动人。
红豆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南州记》称为海红豆,史载:“出南海人家园圃中”。
《本草》称其为“相思子”。
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清人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
”即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
在唐时甚红。
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豆蔻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精卫
古代神话。
炎帝的女儿在东南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见于《山海经·北山经》)。
后来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击楫中流
也作“中流击楫”,楫,船桨。
出自《晋书·祖逖传》:“(逖)仍将本留徙部曲面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即东晋大将祖逖率部渡江,当船行到江中时,他敲着船桨发誓说,不收复中原,决不生还。
后借指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
文天祥《贺赵侍郎月山启》:“慨然有神州陆沉之叹,发而为中流击楫之歌。
”宋人赵善括《满江红·辛卯生日》:“颖脱难藏冲斗剑,誓清行击中流楫。
”又称“中流誓”,如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