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离与错置_上海多伦路文化休闲步行街的规划评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划师随笔
P l a n n e r ’s J o t t i n g
s
68
【摘要】以上海多伦路文化休闲街的实际使用状态出发,文章从地区定位、功能配置和空间状态组织等方面对其规划设计进行了评价,揭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同时也探讨了步行街
规划、设计和建设中值得关注的一些关键性问题。

【关键词】空间策略;空间形态;步行街;上海多伦路
DISPLACED AND MISPLACED: PLANNING EVALUATION OF DUOLUN PEDESTRIAN STREET IN SHANGHAI SUN Shiwen
ABSTRACT: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onditions of Shanghai Duolun Pedestrian Street. By evaluating the planning of the street from the aspects of orientation,functions and spatial layout, it reveals the problems and directions of improvements, and discusses some key issues in the plann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pedestrian street.
KEYWORDS: spatial strategy; spatial form; pedes-trian street; Duolun Street
位于上海虹口区的多伦路,依凭着周边街区内的历史建筑和文化名人旧居和一些历史性的建筑和场址,进行了以文化为主题的再开发,形成了以“文化名人街”为称号的、具有独特内容的文化休闲步行街。

步行街自开通以来,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并为多方关注。

多伦路休闲步行街,应该说是上海第一个以保护为目的,加上商业休闲设施进行开发的地区①。

起步较早,但影响力不大。

除特定的节假日外,大部分时间街面上很是冷清,商店、咖啡馆、博物馆等等始终是门庭冷落车马稀的景象。

于是就有人将多伦路与“新天地”进行比较,说多伦路开
发失败了,甚至提出以“新天地”为榜样来改造多伦路。

“新天地”已然成为城市改造的旗帜,现在讲到保护、改造、更新等等,似乎已经不能不提到新天地,尤其在上海。

但我们应当看到,无论进行怎样的比较,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类型,无论在实质内容上还是在空间形态上都是如此。

相对于新天地比较彻底的“嵌入”和基于重建方式的大规模改造以及与周边联系的解除②,多伦路在很大程度上还保持着原有的基本脉络,具有更强的原真性,至少周边的居民还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里的核心空间(图1)。

从已经建成的状况来看,“新天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商品和服务的层次比较类似或比较接近,形成了层次相对单一但商业和服务的类型较多,也就是将为同一层次消费者服务的各类设施集中在一起;而多伦路则在内容及发展方向上有着明确的界定,即强调文化休闲的功能,尽管也有几种不同类型的商业休闲设施,但总体而言类别仍较少,基本上是同类型设施的集中,因此在每一类设施内层次相对要丰富一些。

“新天地”是典型的由私人开发、经营和管理的公共使用空间,而多伦路仍是较为严格
偏离与错置
——上海多伦路文化休闲步行街的规划评论
孙施文 董轶群
【作者简介】
孙施文(1963-),博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董轶群(198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08-04-11
【文章编号】1002-1329(2008)12-0068-11【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B图1 多伦路及其日常生活空间
Fig.1 Daily space of Duolun Street
69
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开发办公室”既是政府机构,而且也仅负责相关设施的置换和建设等工作,并非一个实体性的开发机构。

从空间形态上看,“新天地”以内置的广场为核心组织起围合式的整体空间架构,而多伦路则以步行街作为主体空间呈现出线形的特征。

尽管还有其他许多差异存在,但从内容、功能和空间形态上也可以看出这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明显的,因此对两者进行直接的对比并没有太多的意义,也无法揭示多伦路的实质状况,这就需要从另一种角度来进行审视。

这种审视的目的在于从多伦路本身的特性出发,从培育其未来发展的角度,对其当前面临的问题作一些探讨,指出其进一步发展中所需要关注和重视的内容,为多伦路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当然,这也就意味着,为了更好地说明相关的问题和做更深入的阐述,我们还会选取一些案例来进行比较,“新天地”也仍然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参照。

1 多伦路文化街怎么了
相对于“新天地”,多伦路的特色之一就在于其至今仍保持着与周边日常生活具有较强的融合性,并不是一个完全外置进来的,更不是将周边的居民完全迁移之后建设起来的与周边地区的居民的生活完全无关的场所。

尽管这些设施也不是在日常生活中自发生长出来的,这里的许多功能现在也开始与周围居民的日常生活越来越不相关,与周边的环境相比较也具有比较明显的嵌入的特征,但至少周边大部分居民仍然生活在那里,并继续使用多伦路作为进出的重要通道,场所内的公共空间也仍然可以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图2)。

因此,在其中我们仍然能够看到或体会到该地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体现出市民生活的某些原真性。

很显然,多伦路多多少少已经具有了嵌入性的特征,但与“新天地”相比,这种嵌入显然还并不纯粹,正如笔者在分析新天地时曾经讲到的,越是纯粹的嵌入,取得完全的成功或失败的概率也就越高,这也可能是多伦路现状不算成功也不能算太失败的原因之一吧。

成功与失败在这里仅仅指,尽管多伦路改造的起步并不比“新天地”晚,但其知名度、影响力和吸引力等等要远远落后于“新天地”。

要真正判断多伦路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也许并不是简单的问题,首先就关系到这个地区建设的目标,或者说,首先就需要设定一个评判的标准,这样才能来说明究竟怎样才算成功或不成功。

说多伦路的改造是成功的,许多人会不服气,
至少虹口区的各级领导们有着更加勃勃的雄心,在把自己的多伦路看成是失败的基础上要去追赶“新天地”,希望能够达到“新天地”的人流量和商业收入。

人气旺与不旺,并不能说明其是否成功,如果定位的核心是文化休闲街,当然不需要也不应该有过多的人流,安静的环境是其应该保持的。

如果说多伦路的改造是失败的,也会有不少人不同意,至少同我一道去参观过的一些专业人士,尤其是海外的人士,表示更喜欢多伦路而不是“新天地”,因为它至少还保留着与周边居民的关联,而这种关联更具有城市本质应具有的多样性和与周边相交融的景象风貌。

从满足当地居民的角度来看,这里的设施内容已经开始游离于他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他们生活必需之外的摆设,如果其人流和商业化进一步提高,这种摆设和布景的感觉会进一步的加剧,他们也将会更加地远离这一场所。

尽管这样也可以为这里的从商者提供更多的客流和经济收入,也可以通过地价房租的高涨而使周边居民的收益增加,但安静的邻里生活将不复存在,并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

而多伦路步行街与居民生活区又是交融在一起的,尤其是从多伦路进出的周边住宅的居民有可能会承受更多的不便和干扰,也有可能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加以更多的限制。

由此就可以看到,无论从哪个角度对多伦路的改造作出评判,似乎都有可能步入两难的境地。

图2 多伦路沿街的土地使用
Fig.2 Land use of area along Duolun Street
规划师随笔
P l a n n e r’s J o t t i n g
s
70
这里并不是要对多伦路的改造结果作出成功
与否的评判,而是希望提出,在我们对一个地区
的改造进行衡量的时候,设置一定的评判标准是
重要的,甚至也是关键的。

而这样的标准由于各
地区的定位和发展目标的不同理应是有所不同
的,运用单一的标准就有可能违背了地区发展的
要求,并走向其反面。

因此,对评判标准的确定,
显然不是一个学术性的问题,而是需要在社会和
政治空间中进行讨论的,这里就只能从略了。


这并不意味着这一问题的不重要,相反,从下面
的讨论中就可以看到,这样的标准将直接关系到
究竟应该设置怎样的功能,也涉及到其内部的具
体布局。

从现在多伦路被认为既不算成功也不算
失败的尴尬中,我们所能体会到的则是主事者对
此应当有很好的决断,也就是清楚究竟需要什
么,为什么需要,如果继续犹豫而不作出抉择,则
有可能被各种相互冲突的欲求所进一步地拖累,
并有可能走向彻底的失败。

2 战略定位:与城市发展目标与周边环
境条件的偏离
地区功能的配置,与上面所说的评判标准有
着直接的关系,并且也是由此而决定的。

从文化
和商业相结合的步行街的发展来看,这里仅提供
两种可能性探讨,当然其未来的可能也许并不局
限于此,而且就是这里提到的两种可能性之间,
也可以有多种选择的可能。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说,对于多伦路,这个
问题的关键在于,究竟应该塑造成一个以观光为
主的公共空间呢,还是塑造成一个兼有观光功能
的城市空间?这是一个何者为先或者说以何者为
最高目标的选择。

这种选择会造成完全不同的效
果,而为了达到这样的优先或目标就需要有不同
的营造策略和完全不同的手段和方式,并产生出
不同的社会效果。

热闹拥挤的观光,需要的是布
景,而不只是活动的场所,即使有所谓的场所也
是为了满足展示和烘托布景的需要。

为观光而
设,就需要有意识地设置景点,并以景点来组织
游线,场所是依附在景点和游线的基础上的,同
时还需要将精彩的布景集中展示,虽不至于都要
一目了然,但要做到能在瞬间抓住观光者的眼
球,进而达到目不暇接的程度,刺激其在此消费
的欲求。

在这样的条件下,主题公园化的场景设
置是最为有效的③。

而作为城市的公共空间,是为
居民的日常生活而设,就要允许背景的平淡,甚
至有时候就要有意识地把过度的信息进行分散,
使其依照活动的展开而铺展,在整体上也未必需
要太多场景的高潮,而是要适于活动展开的需要
并满足其要求④。

也许,这两种方式的总量和结果
是一致的或类似的,但铺展的方式和过程就完全
不同。

前者考验的是环境的“易读性”⑤,后者考
验的是为活动者提供的空间的可用性,同时要充
分发挥使用者的想像力。

在当代快餐文化的影响
下,后者是所有的观光者所缺乏的,他们也缺乏
这样的耐心来慢慢体会。

换一个角度来看,这里
的核心问题就可以转变为究竟是营造一个观看的
对象还是使用或行走的空间?用空间哲学的语言
来说,就是我们要创造的是空间的交换价值还是
使用价值⑥。

多年以来,虹口区的整体发展战略始终处于
一种徘徊和两难抉择的过程之中。

就多伦路和附
近的四川北路商业街的改造和发展来看, 在上海
其他市级商业街纷纷向国际化方向发展之时,虹
口区坚持的是为本地服务(在一定的程度上,本
地的概念可扩展至全市,即整个上海),甚至在相
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广告语“走走看看其他路,买
卖就到四川路”尘嚣了整个上海媒体。

这里既有
值得推崇的方面,但也有值得关注和反省的问
题。

虹口区历来是市民居住集中的地区,在租界
时期也主要是为外滩地区以及周边的工业区提供
居住空间,而自身的就业岗位并不很多,主要是
城市中产者的居住区,现在所留存下来的里弄住
宅也就数量众多(图3)。

因此,这里缺少大规模
商务办公等的传统,而商业设施也主要是为当地
居民的日常生活服务和配套的,不仅属于消费者图3 多伦路及周边环境的影像图
Fig.3 Image of Duolun Street and surrounding area
图片来源:截自google e
arth,并加工。

71
服务业,而最为主要的是为日常生活服务的,最多也就是为文人骚客的生活和交往活动配套的。

随着历史的积淀和前些年城市建设中的定位选择,中低收入家庭和老年人口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虹口区在上海城区范围内非常典型。

因此,坚持为本地居民服务,走中低端路线,确实是从关注民生的角度所作出的抉择,这样的抉择在上海这样一个崇尚繁华与时尚而多少有点浮华的、在把国际化作为自己未来发展目标的大都市中确实需要具有相当的魄力和定力的。

正由于选择了这样的指导思想,也就必然选择内敛收缩型的战略,因此往往自得于素朴的环境和低廉的价格。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四川北路历来是上海市最主要的商业中心之一,或者说是上海市级商业中心的组成部分⑦,那么其战略定位应该是能够对上海城市整体发展战略做出相应贡献的,是为城市整体发展战略的实施服务的。

但很显然,随着上海城市整体的转型以及在城市商业的业态也发生了较大转变的情况下,四川北路继续延续着原有的商业职能和品质,对城市整体战略不仅没有做出相应的贡献,相反却在商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中逐步走向萧条,在全市商业中心中的地位不断下降,这不能不说是四川北路改造和建设中的战略定位与上海市的整体战略相违背或相背离所产生的结果。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多伦路文化街的发展过程及当今的实际状况,也同样如此。

这或许就是前面说多伦路不算成功、也不能算太失败的原因之一吧。

从多伦路的定位而言,作为历史文化保护、文化产业和为闲暇服务的商业步行街,其主要服务的对象必然会具有某种特定性的,其吸引的人群主要是文化人士和办公室从业者(即通常所说的白领)中对此有兴趣者。

当然,这样的分析并不是要排斥其他人群或不考虑其他人群的需要,而是从定位分析的角度来看,只有更好地吸引和为主要人群服务,才能更好地保证这一地区能够充分发挥效用。

其他相关的人群应当被看成是附带性的、被带动的或辐射的人群,是主体功能发挥过程中附加吸引进来的,在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当然也需要考虑相应的需求。

但就我们这里的定位分析而言,只有更好地为主体人群服务才有可能吸引其他的相关人群。

从多伦路文化街的主要服务人群来看,多伦路现在也面临着相应的困境。

首先,文化人士经过几十年的空间重新集结,现在已经远离这一地区。

过去,在这一地区曾经集聚了大量的文化人士⑧,创造了这一地区文化的繁荣,成为上海城区的重要文化高地,但那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生活方式状况下形成的。


1950年代起,随着文化人士社会组织形式的改变,文化人士的居住地和活动圈在空间上发生了转移,这种转移尽管还不能说使这一地区已经成为一个空白,但高层次的、高频率的、日常化的文化活动已呈现日益衰退和萧条则是不争的事实。

此外,当今文化人的交往方式及其对场所的要求也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即使有大量的文化人居住在周边也未必能够形成过去那样的氛围。

更何况,近些年来,随着周边里弄住宅区的日益破败,即使有人想要在此周边居住生活,一般的文化人可能也无法获取能够满足其生活需要的居住空间和相应的环境,他们要么对既有住宅缺少兴趣,要么就是无力承受高昂的价格和维修维持的费用,从某种角度讲,现有的存量住宅也不足以吸引文化人的迁入。

而周边大学核心成分的搬离所带来的结果也使其与文化人的关联在不断衰减⑨。

而从办公室从业者的角度来看,我们发现,在多伦路附近除了四川北路沿线的商业设施之外,无法提供相应的就业人口的支撑,而四川北路商业本身的不景气也无法产生需要大规模休闲设施的基础人群(图4)。

就虹口区范围而论,商务办公设施相对比较缺乏,数量少且分布较散,而且与多伦路都有相当的距离。

较大规模的商务设施原先偏北,即大柏树一带的各城市的驻沪办
及在此基础上形成商务办公集群,但近年已经出
图4 
多伦路及周边主要地区示意
Fig.4 Illustration of Duolun Street and key sites nearby
规划师随笔
P l a n n e r’s J o t t i n g
s
72
现功能转换和明显萎缩的现象;而现在和将来重
点兴建的商务设施又集中在东南方向的北外滩,
不仅与此都有相当距离,而且多伦路所在区域都
位于这些地区与城市其他主要活动区域及新兴生
活居住区的联络线之外,这些地区之间的联系流
都背离了多伦路地区。

此外,多伦路一带还受制
于交通设施的便捷程度,也就必然要面临着与其
他交通条件更好的休闲设施集中地区的抗争。


此而论,我一直以为,结合北外滩的开发建设,围
绕着提篮桥一带的历史保护街区⑩,如果能够得
到较好的开发建设,至少在这一方面要比多伦路
有更好的前景。

商务办公等就业岗位与休闲娱乐
业的结合,是当今条件下工作与闲暇相结合的基
本趋势,这在世界各大城市中都已经非常明显地
表现出来了。

从上海来看,“新天地”的成功有多
种原因,但其与淮海中路沿线的办公楼及其从业
人口的密集有着直接的关联,而交通设施尤其是
地铁的便捷应该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就国际城市
如伦敦以及上海自身的发展经验来看,多伦路紧
挨市级商业中心,应该具有形成休闲娱乐集中场
所的可能,但由于四川北路商业街本身的定位偏
差并纯粹以商业服务业为核心,也直接消解了多
伦路以休闲娱乐为主的功能的形成和效用发挥。

由于多伦路文化休闲步行街的定位所服务的
主要人群在最直接范围内的缺失,因此,需要到
这里来使用相关设施的人群都必须从远处过来,
是专门性的有目的活动,这就需要其具有不同于
其他地方、场所的特色,这种特色不仅需要独特
性,而且需要具有相当广泛的号召力,不仅需要
提供其他地区无法获得的体验,而且需要在这体
验中获得某种认同感,这是当代文化休闲娱乐场
所能够成功非常关键的地方。

但多伦路现在还不
具备这样的能力,这也是其所吸引的范围和人流
量极其有限的重要原因。

3 功能配置:愿望与现实的错置
除了定位本身存在的问题,多伦路步行街各
项设施的功能设置也是制约其吸引力的重要原因。

在多伦路的整个改造和建设过程中,始终坚
守着“文化”的理念并意图在此基础上得到光大。

但由于对“文化”这一概念过于简单化的甚至偏
执的狭隘理解,缺乏对此概念进行深入的发掘和
在内涵、外延上的合理扩展,把相关设施的配置
局限在非常小的类型之中,从而在具体设施的设
定中,以“类”作为定位的基础和评判的依据,把
同类型的重复作为整个休闲街的基调,同时又缺
少对这些设施的使用者活动需求的分析和设置相
应的附属性设施,由此导致了街区内设施门类单
一、商业服务业单调,且无谓地形成了某些看上
去具有文化意味的商业类型在极小的范围内的过
度重复。

比如,据说是为了突出本地区的文化特
征,从一开始就在路段的主要地区设置了一些小
型藏品馆,这些藏品馆往往深藏不露,而更多出
现在街面上的则是以收藏为名的所谓古玩商店等
(图5),这类的商店实际上只是商业交易行为,而
与真正的古玩或收藏之类并不一定就存在直接的
关联,其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只限于表面甚至
只是统计分类上的。

这些商店相互之间也没有差
异,商品也几乎雷同,而且有相当数量是粗制滥
造之物或仿冒物品,并不是具有价值的收藏。


某种程度上,它们也就是某种没有特色的旅游纪
念品商店而已,最多也就是为外来者(主要是海
外人士)提供一个猎奇的场所。

从这些商店在这
里的开设来看步行街的管理机构是否有被这样的
名称本身所忽悠了的可能?
即使在这个地区开设真正意义上的古玩商
店,我们也要很清楚,这些设施吸引的是圈内人,
其活动所关注的是放置在室内的物,尽管对这些
物的关注同样具有多样性,但以静态活动为主,
是需要花时间“淘”的,即具有极强的时间占有
性。

这样的人群通常也不参与到与此项活动无关
的公共活动之中,他们一般来时具有非常强的目
的性,直奔主题;走时要么怀揣着宝贝,要赶紧
回家把玩,要么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物品,满心
的沮丧。

因此,在其来去之间都无法也不可能参
与到其他的活动之中。

因此,即使这些设施的建
筑内部非常活跃,但其外部也有可能仍然是冷冷
清清的。

同时,这样的活动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对
一般市民和游客不具有专程前来的吸引力,更不
要说来此进行有目的的消费了。

因此想就此形成
一个繁荣的、有大量人流的文化街是具有一定的
难度的。

当然,有人会说,那么也有不少城市中
的“文物街”“古玩市场”之类就非常的兴旺,人
流如织,为什么这里就不行呢?这一方面与这些

5 多伦路上集中布置的“古玩店”
Fig.5 Curio stores along Duolun Street
73
城市所拥有的具有收藏价值的物品的数量与分布、与不断新增的可收藏物品的可能性以及城市中从事收藏的人口数量有关,另一方面,与街的组织形式也有一定关系。

到目前为止,真正兴旺的这类场所几乎都是以地摊的形式出现的,尽管可以说这种方式是最原始的交易形式,但任何将其改造为商铺的方式都难以成功。

多伦路现在设置的所谓古玩商店,如果对其布置形式、交易方式进行分析就可以看到,它们仍然保持着“摊”的原型,尤其进入其室内就可以非常明显地感受到;但是又已经被安置在室内,不同的“摊”之间已被隔离了开来,也就是说,它们已经具有“铺”的形式特征,但其本质上仍然是“摊”,却也同时已经失去了“摊”的氛围和活力。

商业业态的形成与其内部组织方式的关联性在此并没有引起重视,在缺乏必要的转换的情况下所导致的这些商业的惨淡经营也就在所难免了,而就步行街本身来看,即使每个商铺内人头攒动(这种现象出现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整条街也未必就有活力;用商铺的方式是无法实现地摊似的繁荣的,尤其是“铺”的形式已经抬高了“摊”的经营成本,也使铺的吸引力受到了损害。

步行街要成为一条街,就需要有相互关联的活动,从而使在其中行走的人能够产生连续的活动。

而这就要求所设置的设施,无论是商业或其他设施都应该是相关联群体(至少是主要服务人群)都感兴趣的内容。

如果仅仅只有分散其间的某一两个设施是他们所感兴趣的,那么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或两个点,街仍不成其为街。

同样,同类型设施如果没有内容上的差异而集中在一起,实际上只是重复,那么,也同样不会形成这些设施集中的街区的活力的(除非采用“摊”的形式,那是建立在另一种机理之上的活力)。

要使街区具有活力,就要使这些设施都是相互关联的,那么就需要研究这些设施所吸引人群的偏好和活动习惯,根据互补性和相关性来安排这些设施,从而产生整体的连续性,这样才有可能增加使用者在此停留和使用的时间。

从另一方面说,在这一地区能够真正吸引市民或者游客专程来享用的设施或服务等则严重缺乏,而咖啡馆等等设施只是为某些活动所配置的附属性设施,是点缀其间为这些主体性的活动之余提供休息的场所。

但现在在整个多伦路上,除了那些所谓的收藏馆、古玩店之外,主要的设施就是咖啡馆之类,并被赋予了地区主体性设施的重要性,有着明显的喧宾夺主的嫌疑。

从区位条件上看,多伦路与四川北路市级商业中心相连接,与鲁迅公园、虹口足球场遥相呼
应,多少都是与人群集聚的方向有一定的关联,但是,由于功能设置上的专门化,所吸引人群与这些外部设施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相互之间并不存在互补性,也就无法从中吸引相应的人群过来消费,不管是空间的消费还是在空间中进行消费,无论是对步行街空间本身的消费还是在步行街的空间中进行消费。

而在内部功能的组织上,多伦路的功能安排更具有内涵型的内容,但这些内容更具有静的、内向化的特征,需要有与外界隔离的空间(由此形成封闭的、私人性的空间),新来者难以随时介入,从而排挤掉大量人流的加入,而且对于前来使用者,目的性非常明确,具有单一性行为特征,也就无法带动地区其他功能的发展。

4 空间形态:活动连续性的缺失
空间形态是地区营造的关键性因素,不同的形态是不同的功能组合形成的结果,同样,不同的功能组合也需要不同的形态组织的支持,两者之间有相辅相成的功效。

对于现在已经初步成形的多伦路步行街而言,其基本的空间形态已经定
图6 多伦路及沿线的路网结构
Fig.6 Road network along Duolun Stree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