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译综合名词理解与翻译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悟性有整体性的特征,因而汉语表达方式注重整体意念,注重语流的 整体感,句子主要成分尽量靠拢,忌讳句中插入、阻断;喜欢整体匀 称,词语和句式往往成双成对,富于均衡美与节奏美,追求音节对称 整齐,词语对仗工整、声韵和谐悦耳,词语呈双音节化和四音节化。
悟性有模糊性的特征,因而汉语表达歧义想象较多:一个深层结构可 表现为多个表层结构,多个深层结构也可以表现为一个表层结构,许 多表达方式在英美人看来是非逻辑的,如“晒太阳”。
悟性有直觉性和形象性的特征,因而汉语表达形象、意象、象征、联 想、想象的词语相当丰富,用词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 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
悟性有主观性的特点,表现为主客不分,主体介入客体,客体融入主 体,使客体主观化,因而汉语民族比较注重主体意识和主体思维,往 往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常用 主动式、意念被动句和人称主语表达法,当人称不言而喻时又常常隐 含或省略人称。
ຫໍສະໝຸດ Baidu
东方和西方的思维方式从总体上看具有不 同的特征,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 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技术; 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意象,西方人重理 性、逻辑、实证;东方人好静、内向、守 旧,西方人好动、外向、开放;东方人求 同、求稳,重和谐,西方人求异、求变, 重竞争等。
1,伦理型与认知型
西方的理性一词,源于希腊文logos和nous。
Logos的本义是“思想”,“理性”,“规 律”,“语词”,“道理”,“概念”, 兼有理性和语言两层含义,nous的本义是 心,思想。
汉英语言常用的表达方式
汉语用词造句成章的最大特点是采用意合法,重意义组合而轻形式结 构,拉个读者和听者领悟其中的意义和关系:词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 变化,用词注重功能、意义;句子不受严谨的主谓结构的约束,少用 或不用关联词语,摆脱形式的束缚,直接表达现实和思维过程,体现 悟性的像似性;词语之间的关系常在不言之中,语法意义和逻辑联系 常隐含在字里行间;造句富于弹性,灵活多变,着重意念,颇多隐含; 讲究语意、文气和语感的通常,言不尽意,得意忘言,富有领悟空间, 对语境依赖较多;流水句很常见,完全句和不完全句混合交错,松句、 散句、紧缩句、无主句、省略句、并列式复句交替使用,句子似句似 段,若断若连,流泻铺排,主从难辨,形散神聚,言简意赅。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所提倡的人文主义,宣扬人性,反对神 性;要求人权,反对神权;主张个性解放,反对宗教桎梏; 注重个体人格,认为个体是单独的、自由的,个体与群体 的关系式单个与多个而不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注重自我 中心,倡导的是个体主义。
2,整体性与分析性
整体性思维(holistic thought)把人与自然、人 间秩序与宇宙秩序、个体与社会看做是不可分割、 互相影响、互相依存、互相对应的有机整体。
西方思想传统以自然为认知对象,认为只有认识自然,才 能把握自然,只有探索自然,才能征服自然,因而主客二 分,天人对立,划分内心世界与外部自然界,区分自我意 识与认识对象,将自然作为自身之外的对象来研究。强调 理性,反对以意愿、情感和好恶作为判断是非、辨别真假 的标准。
4,直觉性与逻辑性 5,意象性与实证性 6,模糊性与精确性 7,求同性与求异性 8,后瞻性与前瞻性 9,内向性与外向性 10,归纳型与演绎型
中西思维方式:悟性与理性
——兼论汉英语言常用的表达方式 (连淑能)
中国古代没有形成像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那样的理性模式,而是形成 了中国式的悟性:思维主体对客体对象或主体自身的本性与内蕴的直 觉洞察和领悟,即儒家的“外悟说”和释道的“内悟说”。
儒家的外悟,即“格物致知”的格致之学,强调从外界的经验中,尤 其是前人已有的经验中,去领悟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联系。
分析性思维明确区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精 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灵魂与肉体、想象与本 质,并把两者分离、对立起来,分别对这个二元 世界做深入的分析研究。
3,意向性与对象性
中国传统思维把主体自身作为宇宙的中心,人是万物的尺 度,“万物皆备于我”(《孟子·尽心上》),认为认识 了自身,也就认识了自然界和宇宙的根本规律,用主体的 修养代替对客体的认识,自身内心的体验是一切认识的出 发点。重直觉意象而非逻辑推理,注重求善而非求真。
英语民族注重抽象思维,抽象名词和具体 名词使用一样频繁。
附:论中西思维方式(连淑能)
语言的使用体现思维的选择和创造;翻译 的过程,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而且是 思维方式的变换。
思维方式主要由知识、观念、方法、智力、 情感、意志、语言、习惯等八大要素组成。
思维方式的差异本质上是文化差异的表现。
道家的内悟,主张“玄览”,即“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物”,“塞 其说,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反对向外界观 察体悟,排除一切感性经验、语言概念和欲望杂念,保持内心的清净 安宁,达到“常无欲,以观其妙”。
外悟是“经验的领悟”,内悟是“内省的了悟”,两者都不是感官的 印象,更不是逻辑的推论,而是内心对思维主体和客体的领悟。
中国传统哲学从根本上规定人的本质是伦理的,而西方哲 学却规定人的本质是认知的。
中国人的人文精神不同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中国的人文精 神注重人的伦理道德修养,追求社会秩序安定和谐,倡导 仁爱、宽容、义务、奉献、重宗法人际,轻个体人格,注 重“群己合一”,突出社会的人格,把个体看做是群体的 分子或角色,注重群体观念,倡导的是集体主义。
英语笔译综合
翻译中名词的理解与表达
英汉名词特点基本相同,都是用来表示人、 地和事物的名称。但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 来表达某些在汉语中常以动词表达的概念, 因此就词类而言,英语以名词占优势,倾 向于多用名词和介词。
一些语言学家认为,英语是noundominated language,而汉语则是 verb-predominated language。
悟性有模糊性的特征,因而汉语表达歧义想象较多:一个深层结构可 表现为多个表层结构,多个深层结构也可以表现为一个表层结构,许 多表达方式在英美人看来是非逻辑的,如“晒太阳”。
悟性有直觉性和形象性的特征,因而汉语表达形象、意象、象征、联 想、想象的词语相当丰富,用词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 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
悟性有主观性的特点,表现为主客不分,主体介入客体,客体融入主 体,使客体主观化,因而汉语民族比较注重主体意识和主体思维,往 往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常用 主动式、意念被动句和人称主语表达法,当人称不言而喻时又常常隐 含或省略人称。
ຫໍສະໝຸດ Baidu
东方和西方的思维方式从总体上看具有不 同的特征,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 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技术; 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意象,西方人重理 性、逻辑、实证;东方人好静、内向、守 旧,西方人好动、外向、开放;东方人求 同、求稳,重和谐,西方人求异、求变, 重竞争等。
1,伦理型与认知型
西方的理性一词,源于希腊文logos和nous。
Logos的本义是“思想”,“理性”,“规 律”,“语词”,“道理”,“概念”, 兼有理性和语言两层含义,nous的本义是 心,思想。
汉英语言常用的表达方式
汉语用词造句成章的最大特点是采用意合法,重意义组合而轻形式结 构,拉个读者和听者领悟其中的意义和关系:词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 变化,用词注重功能、意义;句子不受严谨的主谓结构的约束,少用 或不用关联词语,摆脱形式的束缚,直接表达现实和思维过程,体现 悟性的像似性;词语之间的关系常在不言之中,语法意义和逻辑联系 常隐含在字里行间;造句富于弹性,灵活多变,着重意念,颇多隐含; 讲究语意、文气和语感的通常,言不尽意,得意忘言,富有领悟空间, 对语境依赖较多;流水句很常见,完全句和不完全句混合交错,松句、 散句、紧缩句、无主句、省略句、并列式复句交替使用,句子似句似 段,若断若连,流泻铺排,主从难辨,形散神聚,言简意赅。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所提倡的人文主义,宣扬人性,反对神 性;要求人权,反对神权;主张个性解放,反对宗教桎梏; 注重个体人格,认为个体是单独的、自由的,个体与群体 的关系式单个与多个而不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注重自我 中心,倡导的是个体主义。
2,整体性与分析性
整体性思维(holistic thought)把人与自然、人 间秩序与宇宙秩序、个体与社会看做是不可分割、 互相影响、互相依存、互相对应的有机整体。
西方思想传统以自然为认知对象,认为只有认识自然,才 能把握自然,只有探索自然,才能征服自然,因而主客二 分,天人对立,划分内心世界与外部自然界,区分自我意 识与认识对象,将自然作为自身之外的对象来研究。强调 理性,反对以意愿、情感和好恶作为判断是非、辨别真假 的标准。
4,直觉性与逻辑性 5,意象性与实证性 6,模糊性与精确性 7,求同性与求异性 8,后瞻性与前瞻性 9,内向性与外向性 10,归纳型与演绎型
中西思维方式:悟性与理性
——兼论汉英语言常用的表达方式 (连淑能)
中国古代没有形成像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那样的理性模式,而是形成 了中国式的悟性:思维主体对客体对象或主体自身的本性与内蕴的直 觉洞察和领悟,即儒家的“外悟说”和释道的“内悟说”。
儒家的外悟,即“格物致知”的格致之学,强调从外界的经验中,尤 其是前人已有的经验中,去领悟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联系。
分析性思维明确区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精 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灵魂与肉体、想象与本 质,并把两者分离、对立起来,分别对这个二元 世界做深入的分析研究。
3,意向性与对象性
中国传统思维把主体自身作为宇宙的中心,人是万物的尺 度,“万物皆备于我”(《孟子·尽心上》),认为认识 了自身,也就认识了自然界和宇宙的根本规律,用主体的 修养代替对客体的认识,自身内心的体验是一切认识的出 发点。重直觉意象而非逻辑推理,注重求善而非求真。
英语民族注重抽象思维,抽象名词和具体 名词使用一样频繁。
附:论中西思维方式(连淑能)
语言的使用体现思维的选择和创造;翻译 的过程,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而且是 思维方式的变换。
思维方式主要由知识、观念、方法、智力、 情感、意志、语言、习惯等八大要素组成。
思维方式的差异本质上是文化差异的表现。
道家的内悟,主张“玄览”,即“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物”,“塞 其说,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反对向外界观 察体悟,排除一切感性经验、语言概念和欲望杂念,保持内心的清净 安宁,达到“常无欲,以观其妙”。
外悟是“经验的领悟”,内悟是“内省的了悟”,两者都不是感官的 印象,更不是逻辑的推论,而是内心对思维主体和客体的领悟。
中国传统哲学从根本上规定人的本质是伦理的,而西方哲 学却规定人的本质是认知的。
中国人的人文精神不同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中国的人文精 神注重人的伦理道德修养,追求社会秩序安定和谐,倡导 仁爱、宽容、义务、奉献、重宗法人际,轻个体人格,注 重“群己合一”,突出社会的人格,把个体看做是群体的 分子或角色,注重群体观念,倡导的是集体主义。
英语笔译综合
翻译中名词的理解与表达
英汉名词特点基本相同,都是用来表示人、 地和事物的名称。但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 来表达某些在汉语中常以动词表达的概念, 因此就词类而言,英语以名词占优势,倾 向于多用名词和介词。
一些语言学家认为,英语是noundominated language,而汉语则是 verb-predominated langu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