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现代心理物理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现代心理物理法
用传统心理物理学方法测定阈限时,常有一些非感受的因素对阈限的估计产生影响。因此,传统心理物理法测得的数据,往往是感受性和被试反应的主观因素相混合的。例如痛阈,因各人的主观因素不同,痛阈因人而异。所以,传统心理物理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就受到一定的影响。
为了有效地测定感受性,传统心理物理法中也想设法通过各种手段来消除如动机、态度等因素的影响。正是由于采用种种手段,使传统心理物理法在感受性测量中能得到较科学和较可靠的结果。
但上述这种种手段也不能从根本上排除被试的主观态度的一类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常发现,用传统方法获得的结果,有时甚至是相互对立的。
例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正常人关于大小常性的对照研究:
伯雷斯等人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比正常人的大小常性要高;
汉米尔顿等人则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比正常人的大小常性要低;
皮什克姆-史密斯等人的看法认为他们彼此并没有差别。
这些情况,以前总认为是实验条件和方法的不同造成的,实际上,最根本的问题是无法把感受性的测量和被试的动机、态度等主观因素所造成的反应偏向区分开。
而信号检测论,在测定感受性上,能把被试的主观态度区分出来。所以,我们把费希纳倡导的心理物理学三种基本方法称之为传统心理物理法,而把信号检测论这一心理物理法的新发展称为现代心理物理学。
但是必须注意,不能因此否定传统心理物理法在测定感觉阈限方面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测定感受性,传统心理物理法是可用的。
而信号检测论的实验更宜用于人的主观因素对实验结果影响较大的实验条件中,它解决了传统心理物理法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第一节
阈限概念和理论的发展
一、阈限的概念及其发展
(一)传统概念及其发展
上一章我们介绍了传统心理物理学的三种基本方法。传统心理物理学方法用极限法、恒定刺激法和调整法来测定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并以阈限的倒数来表示感受性的大小,阈限值越小,感受性越高。
传统的阈限概念起源于费希纳。波林在《实验心理学史》一书中指出,心理物理学的古典问题有五个:
(1)绝对阈限:观察者对个别刺激的感受;
(2)差别阈限:观察者对刺激增量的感受性;
(3)等量:被判断为相等的刺激,一般指主观判断的强度方面;
(4)感觉距离:被判断为相等的两对刺激间的差别;
(5)感觉比例:彼此判断为有特定比率的那些刺激。
史蒂文斯的补充
(1)刺激次序:观察者将某些组的刺激排成等级或次序的测定;
(2)刺激等级评定:确定观察者评定刺激的真正物理值的准确性。
由此可见,一百多年前,费希纳在创建心理物理学时,就把注意力集中在感觉阈限的测量上。经过长期来的研究,形成了许多阈限理论,包括柏拉克韦尔的高阈限理论,路司的低阈限理论,格林的高-低两种阈限理论,以及史蒂文斯的神经量子理论和斯韦茨等人的信号检测
理论。
从测量上考虑传统阈限的概念,最后形成了传统觉察理论基础。
这种觉察论假设有三个连续量:刺激、内部反应和判断。从图5-1中可见,刺激S2被定义为绝对阈限(T),因为它是引出“有”反应的一半次数。
上图的三种连续量是相互联系的。假设实验与实验间刺激的物理变量是固定不变的,而内部反应则被认为是可变的,每个恒定的物理刺激所引起的反应可看作是常态分配。这样刺激的连续将引起一系列重叠的分布。在这些重叠的分布中,阈限T就是一个固定点(参见中间一条线)。通常,被试判断的连续是被假设准确地对应于它的反应连续,当刺激强度超过阈限T时,被试判断有刺激出现,低于阈限T时,则判断无信号出现。
根据阈限的传统定义,刺激S2是这个被试的绝对阈限。由于反应分布是常态的,所以阈值对应于S2所引起的反应平均值。常态分布的对称性,使得刺激S2 所引起的反应有一半次数是超过阈限。一半次数不超过阈限。S1有时可以超过;S3 则一般会超过;S4 超过的概率就更高了。
(二)对传统阈限概念的异议
起源于费希纳的传统阈限概念,在20世纪50年代前,没有受到多大挑战。可是,近四十年来,关于阈限概念的理解上已成为古典的和现代的心理物理学争论的焦点。
50年代以后,许多心理物理学家愈来愈感到,经典的阈限测量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能够把被试的辨别能力(感受性)和他们做出判断时的倾向性(反应标准)区别开来。
也就是说,经典的阈限测量没有考虑许多非感觉变量对被试的影响。在这些非感觉变量中,主要有下列二种最为主要:
刺激出现的概率
反应代价
1.刺激出现的概率
传统的心理物理学实验中,刺激出现的概率以P(S)表示,其值总是1.0,这样被试做出“有”或“无”的判断时,即使凭机遇也有50%的精确性,难以避免地存在着期望误差。
实验证明,当P(S)系统变化时,做出“有”判断的概率以P(yes)表示,也会发生变化,测出的阈限值亦发生变化。
察觉指端震动的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改变P(S)对于传统的阈限测量具有强烈的影响。当P(S)等于0.7时,阈限是1.3微米;P(S)为0.3时,阈限则是2.3微米。而且,当刺激不出现时,P(yes)也明显地高于零。而根据传统的阈限理论,在不呈现刺激时,训练有素的、忠实可靠的被试者只是偶然地报告“有”感觉,P(yes)不可能明显地高于零。
2.反应代价
反应代价影响反应的结果,即反应受到奖赏和惩罚的影响。传统的阈限理论是对此忽略不顾的。
事实上,如果正确地报告了“有”刺激(称为“击中”)得到的奖赏多,而且错报时受到的惩罚少,则被试倾向于降低反应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所测量的阈限相对值便低。反之,如果击中时所得奖赏少,而错报时所受惩罚多,则被试者倾向于提高反应标准,不会轻易做出“有”反应,这时,所测量的阈限值便高。这一显而易见的事实,传统的阈限理论恰不能给予解释。
从上述二种非感觉变量的讨论中看到,现代心理物理学从对阈限概念的不同理解出发,把被试者的辨别力和他的反应倾向区分开处理,而传统心理物理学测得的感觉阈限是二者不可分割的混合物。这是现代心理物理学对阈限概念和感觉理论的新发展。
(三)现代心理物理学的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