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介绍(2016)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西聚合,强化东西城 市空间与功能联系
向南发展,充分挖掘沿 江土地潜力,逐步与仪 征、镇江对接 沿江都市区远景空间结构方案
新城西区北区、蜀冈、维扬开发区
邗江城北、槐泗
江都北区
江都主城 扬州主城
江都港区
邗江、开 发区南部 沿江地区
发展方向:东西聚合、南拓北优
江淮生态廊道 中部分区
西部分区
东部分区
城市空间突出问题:
行政分割造成城市空间碎化
维扬经济开发区
公铁水物流
江都北部工业区
江都开发区
杭集工业区 邗江北园 广陵产业园 食品工业园 开发区北区
江都沿江工业区
邗江南园
开发区港口工业区
城市空间突出问题:
1、工业园区与新城极其分散,规模、发 育均不足。 2、产业与城市建设缺乏互动,导致新城 活力不足、园区动力不足 3、产业对城市发展的支撑不足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1-2020)
扬州市规划局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项目组 2016
一、背景
区位
市域
(区划调整前)
沿江地区
江都
扬州
仪征
扬州、江都
扬州市前三轮总规
1985年批复
1999年批复
2004年报省政府
201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原江都市,设立扬州市江都区。 “扬 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和“江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均于2011年通过相关论证与审议程序。本次规划立足于行政区划 调整后新情况,对原有总规实施整合和完善,以保证城市建设的延续性
省域城镇空间结构
紧凑型城镇
开敞型区域
扬州
“一带、两轴、三圈、一极”
全市社会经济
南北差异明显
人口与城市化
• 人口呈南密北疏、轴线 分布的特征
城镇发展
全市现有中心城市1个 (扬州市区),县级市2 个(仪征市、高邮市), 县1个(宝应县),乡镇 75个(其中建制镇71个, 乡4个)。扣除纳入城区 的城镇,城镇个数为62个。
总结:
1. 优势:南北逢缘、东西联动的枢纽区位; 人文、生态、精致、宜居的城市特色。 2. 劣势:整体经济实力不强,南北差异较为 明显;中心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辐射能 力弱化 3. 机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宁镇扬同城化; 对外交通设施的完善;行政区划调整 4. 挑战:沿海开发战略;周边城市竞争;城 市空间整合难度;房地产对城市扩张的驱 动力减弱。
扬州市域各城镇不同人口规模构成(2010)
22%
1%1%
7% 26%
43%
>100.0 10.0-20.0 5.0-10.0 3.0-5.0 2.0-3.0 1.0-2.0
扬州市域各城镇地区生产总值规模构成(2010) 9% 26% 1% 6% >100.0 50.0-100 28% 20.0-50.0 10.0-20.0 5.0-10.0 <5.0
东南分区
文昌路公共中心 轴
新都路发展轴 扬子津夹江生态廊道
南部分区
瘦西湖-古城-运 河文化轴
结构形态:两廊三轴五区
扬州市区面积:约1028平方公里 广陵区:78平方公里 邗江区:823.5平方公里 维扬区:126.5平方公里 江都市区面积:1330平方公里
扬州市区面积:约2358平方公里 广陵区:363方公里 邗江区:665平方公里 江都区:1330平方公里
原行政区划范围
调整后行政区划范围
扬州-江都现状
扬州-江都总规拼合
30%
1、市域南北不平衡 2、沿江城市带与沿运城镇轴发展水 平差异明显 3、中心城市对外围县市的区域作用 度不高 4、城镇布局分散 ,规模普遍偏小, 对农村的辐射能力较为薄弱
沿江与沿运 城镇带
淮江城镇 北部地区
1、沿运城镇带呈点轴发展模 式,在全省弱化趋势明显 2、沿江城镇呈空间结构一体 化与网络化的趋势
武坚
武嘶公路
S237
樊川
S611
小纪
真武 丁沟 扬泰机场
公道
S353
杨寿
方巷
槐泗
邵伯
丁伙
宁通公路 G328
甘泉 宜陵 杨庙
吴桥
郭村
浦头
宁启铁路
朴席
G328
沙头 宁通城际预控
沿江公路
李典
头桥
四区划定
中心城区发展方向
沿江两市沿宁通、沿江交通走廊带状 发展、联系的态势明显
中心城区发展方向
适度限制西北部扩张, 强化都市区东西延展格 局
特点:两个城市总规均延续都市区战略规 划(2007)的思路,结构形态、中心体系、 交通联系等衔接较好
问题:中心城区范围不闭合;
原扬州中心城区规划范围 原江都中心城区规划范围
扬州: 城市发展方向:东联西优南拓 结构:一核两轴三区 人口规模:155万(2020)
江都: 城市发展方向:主城向南、港区纵向拓展 结构:一城一港 人口规模:50万(2020),65万(2030)
户籍人口:230 暂住:44 (1028+1330)
中心城区:约640平方公里
存在问题
1、用地构成:人均建设用地120多平方米,高于国家标准; 工业用地比例偏高(33%,一般标准为15-30);道路与交 通设施用地偏低(7.6%,一般标准为10-25%);绿地广 场用地比例偏低,分布不均。 2、功能布局:工业用地布局分散,园区产业分工不明确; 旧城区内仍有一定数量老工业需“退二进三”;新区开发 规模小、布局散,公共配套不足;新城新区就业岗位不足。 3、交通组织:东西联系通道不足;老城区交通压力大; 4、城市特色:老城、瘦西湖地区传统特色鲜明,新区缺乏 个性特征 5、城市环境:旧城区与城郊结合部环境质量较差;城区外 围村庄量大面广,占地约44平方公里。
沿江城镇带:
按照建设都市区长远目标,构建分工有序、联系便捷、 弹性组团的都市区空间结构;强调“东西聚合”、限 制无序蔓延;与南京、镇江“南北联动”。
沿江地区产业引导:板块整合、产城互动
1-大型制造业向沿江地区集中(4+10格局);三产服 务业和人口在中心城区集聚; 2-都市工业适当分散,与新城建设互动
人口容量约240万
都市工业园10处
汽车工业区
装备制造业集聚区
化学工业区
高新技术产业区
板块整合,产城互动:中心城区3+2
都市工业园 综合发展板块 综合发展板块 综合发展板块
产业发展板块
产业发展板块
中心城区:东西聚合、南北联动
道路系统
高速公路: 一环七射 省县道: 放射+格网
S243
连淮扬镇铁路
安大公路 (S233)
沿江城镇带
沿江地区
沿江地区
1、城镇发展呈现一体化发展的态势 2、产业分工态势初步显现 3、东西交通联系尚显薄弱 4、空间管制与协调力度不够,岸线利用粗放
市区
1-总面积: 2358平方公里 2-现状人口 273.66万(157.9+115.76) 3-城镇人口 181.1 4-中心城市建成区范围 149.5万(109.7+39.8) 5-城镇23个 人口31.6万人 6-城市化水平66%
规划范围
市域:扬州市行政辖区范 围,面积为663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包括扬州市 区行政辖区全部地域(含 朴席)共2358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面积约640平方 公里
长三角地区 城镇体系
1-提升上海核心地位 2-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 能 3-增强其他重要城市实力 扬州:发挥历史文化和产 业优势,建设以电子、装 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 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 生态人文宜居城市。
轴带结合、城 乡互动
“一带一轴”市域空间
“一带”-沿江城镇带
带状组团式发展,江苏省沿江 城镇带组成部分
“一轴”-淮江城镇发展轴
“点、轴”式城镇空间组织结构。
沿江城镇带:对接南京、镇江
扬州
往淮安
往泰州
主要客运走廊 镇江 南京 往上海 顺应宁镇扬城市同城化协调发展,城 市空间沿区域客运走廊东西展开、适 度偏重南部地区与镇江对接,适合扬 州城市发展的区域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