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名量词的范畴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第6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 16,2007

第23卷J O URNAL OF E D UCAT I O NAL I NST I TUTE O F JI L I N PR O V I NCE Vol 123(总150期)

Tot a l No 1150

收稿日期:2007—01—15

作者简介:李莹(1972—),女,内蒙乌兰查布盟人,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汉语名量词的范畴化

李 莹

(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山东日照276826)

摘要:导致名量词分类中面临的困境和原因是长期以来他们的依据是经典的范畴化理论。而这一理论在词类的划分中已明显暴露出弊端是很难有“对内一致性而对外排他性的”标准。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原型的范畴理论。认为名量词是以具有纯“表量”语义的度量词为原型,其他名量词以这一原型为参照而聚合而成。

关键词:名量词;经典范畴;原型范畴

中图分类号:H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07)06—0082—03 一、引言

汉语名量词的再划分如同汉语词类的划分一样是一个一直困扰语言学界的难题。由于划分的角度不同、标准不一,导致所划分出来的类也不同,甚至差别很大。尤其是一些介于名词与量词之间的词如“世纪、世、季度、月、星期、小时、学期;省、市、县、镇、乡、村、区、站”它们是名词还是量词?或是准量词?有的认为是名词,有的认为是量词,有的认为是准量词。这表明他们试图要找到一个“对内具有一致性、对外具有排他性”的标准来让量词与名词之间划清界线。但无论怎么划分,在量词尤其是名量词与名词之间存在着模糊地带。本文想利用词类范畴化的原型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并进一步给出一个关于名量词的范畴化方案。

二、现代汉语名量词研究中面临的困境及原因首先,从“量词”正名过程来看,道路艰难曲折。从《马氏文通》定名为“记数的别称”,到20世纪70年代最后定名为“量词”,其中采用的名称有“单位词”、“副名词”、“数位词”、“助名词”、“附名词”、“陪伴词”、“类词”、“别词”、“数量词”等16种

[1]

这说明量词的定名一开始就受到名词的影响,即使最后定名为“量词”,也是个笼统的模糊概念,到底哪些具备表量的意义,哪些又不具备表量的意义,彼此之间没有一个清晰的界线。比如,个体量词“张”、“条”、“本”等,它们本身并不表量的大小。

“一本书”、“三本书”而英语用a /one book,three books .汉语并不比英语多任何数量信息,数量信息

由数词传达。那么,为什么个体量词称量词呢?

其次,从量词的分类来看,由于标准不一、角度不同,各家又有不同的看法,量词的分类至今仍有不同的划分。

朱德熙在《语法讲义》中把名量词分为6类:

(1)个体量词;(2)集合量词;(3)度量词;(4)不定量词;(5)临时量词;(6)准量词。

赵元任在《汉语口语语法》中把名量词分为8类:MC 个体量词(专用类);MC’个体量词(通用类);Mg 集合量词;Mp 部分量词;Mo 容器量词;M t 临时

量词;Mm 标准量词;Mq 准量词。

高名凯在《汉语语法论》中,把量词称为“数位词”,把名量词分为度量衡量词、部分量词和范词。张志公主编的《现代汉语》中把名量词分为6类:(1)个体量词;(2)集合量词;(3)部分量词;(4)度量衡量词;(5)容器量词;(6)临时量词。

而且,有些词的分类仍存在争议:如:“世纪、世、季度、月、礼拜、星期、小时、学期、省、市、县、镇、乡、村、区、站”等,这些词是名词还是量词呢?

赵元任在《汉语口语语法》中把“国、省、州、县、乡、村、区、站、学期、年、季、月、星期、天、夜、周”称为“准量词”[2]

朱德熙在《语法讲义》中说:“县、站、世纪可以

2

8

看成名词,也可看成量词。”他还说:“这类词放在量词后头的时候是名词,直接放在数词后头的时候是量词,我们管它叫准量词。”[3]

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把“国、省、区、县、科、系、年、月、星期、倍”作为自主量词。他说:“自主量词后面不跟名词。也可以说这是一种不需要量词的特殊名词。个别自主量词也可以用在名词前边,如‘三年时间’。”[4]

从中可以看出,一些处于量词与名词之间的词是一个模糊地带,到底是名词还是量词彼此之间没有一个清晰的边界,也很难把它们划分开。

这说明,长期以来,关于名量词的归类及其小类的划分基本上是以一种较为理想化的模式为背景的。比如通常按某一词类的全体成员一定共有或没有某一分布特征(语法功能)来给这一词类下定义;往往希望一类词跟另一类词有明确的界线,并且默认同一类词中各小类词的地位相等。但现实是无论采取什么角度、标准,划分出来的各小类量词也参差不齐,是名词还是量词意见不一,界线不清。这就揭示了名量词的划分不能依二分的“是”或“不是”的标准。也就是说,词类与词类之间不是一个绝对的离散体,而是一个连续统。

再次,我们在词类划分的问题上一直走印欧语的老路(以形态作为划分标准),虽然经过20世纪50年代词类大讨论,立足于以汉语眼光去划分词类,即以语法功能作为惟一标准,但一直也未能摆脱西方结构主义的纠缠。从未能真正探讨汉语自己的特点,也就是说,尽管标准统一了,但结果也不尽如人意。出现了以语法功能为划分标准,而以语义标准来命名小类的两难局面。由于汉语的特点不同于印欧语,显然用印欧语眼光来划分词类是行不通的。所以徐通锵提出汉语是“语义型”语言,就应首先以语义标准进行分类,“汉语结构单位的语义分类是一种从离散到连续的连续统,各类之间没有一条明确的离散性界限。”[5]

三、两类范畴化理论

从以上的分析说明,长期以来我们对词类的划分以及次范畴的划分所采取的理论依据是范畴化的经典理论。此理论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关于范畴的经典理论的一个基本假定是:范畴是根据一组充分必要特征/条件来下定义的。这个理论还有以下假定:特征是二分的;范畴有明确的边界;范畴内成员地位相等。显然,此理论在词类的划分上是不客观的,我们必须重新寻找依据。近年来,有人提出了范畴化的原型理论。该理论认为:范畴不一定能用一组充分必要特征/条件来下定义,区别一个范畴时,没有一个属性是必要的。实体的范畴化是建立在好的、清楚的样本(exe mp lar)的基础上,然后将其他实例根据它们跟这些好的、清楚的样本在某些/一组属性上的相似性而归入该范畴。这些好的、清楚的样本就是典型(即原型),它们是非典型事例范畴化的参照点。这种根据典型事例类比而得出的范畴就是原型范畴(Pr ot otype-based catego2 ry)。这种理据还有以下假定:实体(entity)是根据它们的属性(attributes)来加以范畴化的,但这些属性并不是经典的范畴化理论中的那种两分的理论构件,而经常是个连续的标度;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不固定的;同一范畴内的成员在说话人的心目中地位并不相等,有较好的样本与较差的样本之分,即成员资格有等级之分,较好的样本是这一范畴的典型成员,较差的样本是这一范畴的非典型成员。比如:水果范畴中,人们首先想到是苹果、梨、芒果、香蕉等,而不容易想到甘蔗、西瓜等。这表明前者是水果的典型成员,而后者是水果的非典型成员;而西红柿有时是水果,有时又被当作蔬菜,表明它不是二者的典型成员。同时,原型范畴理论的背后存在着哲学依据。那就是维特根斯坦(W ittgenstein)提出的“家族相似性(Fa m ily Rese mblance)”。“所谓家族相似性是指一个家族成员的容貌都有一些相似,但彼此相似的情况又不一样。例如,儿子的一些容貌特征像父亲,另一些特征又像祖父;女儿的一些容貌特征像父亲,另一些特征像姑姑,如此不等;一家人的容貌不一样,但他们彼此总有些相似,终究都有一些家族相似性。这种家族相似性极像特征的集合,没有一个家族成员有全部这些特征,也不会有两个成员有一样的特征(同卵双生子似应除外),但所有的家族成员都会有某些家族特征,一些人多些,一些人少些。”[6]家族特征多一些的人是这个家族的典型成员;而家族特征少些的人是这个家族的非典型成员。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现代汉语名量词是属于原型范畴。那么它们又是如何聚合成类的呢?即它们是如何范畴化的呢?

四、汉语名量词的聚合方式及过程

11基于概念范畴的家族相似性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倾向于把表示相同、相似的概念范畴的词概括为一类,把它们填入相同的位置,即把它们当作同一个功能类去使用。比如,人们首先把“斤、两、尺、寸、里……”表示度量衡的词归为一类,成为量词的典型成员;然后又根据概念范畴的家族相似性,把“升、碗、缸、桶、勺”等表示称量物质

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