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现代戏《朝阳沟》成功的深层原因分析-现当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豫剧现代戏《朝阳沟》成功的深层原因分析-现当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话剧论文第三篇:豫剧现代戏《朝阳沟》成功的深层原因分析
摘要:杨兰春等创作的《朝阳沟》,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豫剧现代戏。《朝阳沟》问世于1958年,至今一直经演不衰。浓郁的生活气息、通俗易懂的唱词、轻松明快的节奏等,均为这出戏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仅仅停留于此还不足以充分解释《朝阳沟》为何具有如此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因为《朝阳沟》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独抒性灵的创作,而是出于当时政策宣传需要的创作。如何处理好宣传与生活的关系,是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深入探究发现,在这部作品中,在其政策宣传核心话语外壳之下,隐藏着叙事学上的若干隐形结构,比如仙女下凡故事原型等。这种隐形结构和谐地融合了当时政策宣传话语,并在宣传话语与艺术追求之间找到了一个比较完美的平衡点。
关键词:豫剧; 《朝阳沟》; 话语结构; 隐身术;
The Discourse Concealment in the Modern Henan Drama Chaoyanggou
HUANGFU Fengping
《朝阳沟》是一部豫剧现代戏,初创于20世纪50年代末,经舞台演出和修改完善之后,于1963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戏曲艺术片。这出戏的创作初衷是配合并歌颂当时的上山下乡运动。作品刚一问世就好评如潮,正如《戏剧报》所指出:这是一出充满了热情,紧密配合当前任务的好戏。它以知识青年参加农业劳动,进行思想改造的故事为主线,迅速及时地反映了我们新农村的一派崭新景象。[1]在当时,这类以演绎政策为目的的作品比比皆是。时过境迁,这类作品大都被人遗忘,而豫剧《朝阳沟》一直传唱至今,受到广泛
好评,创造了戏曲现代戏历经60年仍盛演不衰的奇迹[2]。甚至,这出戏俨然已成为一种文化表征,当人们提及豫剧时,想到的除了《花木兰》《红娘》《穆桂英挂帅》等古装戏外,剩下的就是现代戏《朝阳沟》。
《朝阳沟》成功的原因固然不止一种。正如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作品对乡土情怀的拓展与提升[3],主题积极向上、人物鲜活生动、故事平中见曲、讴歌时代精神[4],等等,均是这出戏成功的基本因素。但是,仅仅停留于此还远远不够。现在我们要分析的就是这出戏成功的深层原因,那就是豫剧现代戏《朝阳沟》的话语隐身术。
一、《朝阳沟》与仙女下凡的故事原型
仙女下凡故事原型是豫剧《朝阳沟》若干隐形结构之一。《朝阳沟》剧情相对简单,全剧共8场,中心线索是银环下乡。高中毕业生王银环到她的同学栓保的家乡朝阳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开始,银
环对下乡抱有一腔热情,但很快就遇到了一连串困难。尤其是母亲的阻拦,让她思想上产生动摇。后来,在村支书和群众的帮助下,在农村生产劳动过程中,银环对土地、乡村和朝阳沟产生了感情,认识到农村是知识青年贡献力量的广阔天地,并最终在朝阳沟扎下根来。
无论是创作初衷,还是读者对作品的一般意义上的理解,《朝阳沟》这出戏都是在表现新旧观念的尖锐冲突,是在展示新农民的精神风貌,是在宣传与歌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一主题。也就是说,《朝阳沟》的创作初衷与核心话语都是政策宣传与思想教育。但是,如果脱去故事表层的外衣,深入地分析,我们发现,这部戏在宣传与教育外壳之下深藏着某种民间艺术结构,暗合了某种特定的民间审美心理。实际上,这部戏以民间熟悉的生活化语言,在讲述一个现代版的、现实版的仙女下凡的故事。这就是这个故事的本质特征。同时,《朝阳沟》叙事巧妙地融合了政策宣传与艺术话语,将对政策的解读巧妙地融入了一个民间易于接受的故事原型之中,并在二者之间找到了一个比较完美的平衡点。
一个普普通通的知青下乡故事,为什么可以将其理解为仙女
下凡的故事?原因很简单,这部作品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枯燥的说教,将政策条文镶嵌在了某种大众能接受、又易于接受的艺术叙事之中。如果说主角王银环就是七仙女,那么栓保就是那个招来七仙女的穷小子董永。当然,《朝阳沟》故事不是神话传说,更不是把王银环等同于现实版的七仙女,而是说银环在与栓保的人物关系上具备了仙女下凡的叙事特征,这里是就叙事学意义而言的。《朝阳沟》被广泛接受也间接证明了这一论断。《朝阳沟》的主要听众是广大农民,而农民听戏,首先想得到某种精神满足。仙女下凡的故事通俗易懂,又最容易浮想联翩,已经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心理中。正如徐冰所说:银环的形象多少像是董永行孝型故事中七仙女的现实版。城市女高中生虽然与农村的生活环境有距离,但还不至于高不可攀。[5]
在空间关系上,银环所生活的大城市与栓保所生活的小山村,有着明显的层级关系或等级关系。银环和栓宝所出生和成长的社会背景之间也有着较大差距,银环在城里出生并长大,栓保在农村出生并长大。作品通过落后人物银环妈之口,反复强调城里和乡下,并把二者对立起来。银环和栓保是高中同学,两人之间并无等级关系,但在下乡问题上,却无意间流露出两个人的等级关系,银环有俯就之势,而栓保多为仰视之态。正如银环所唱:栓保你为留我,又批评又鼓励明讲暗求。也正因为此,听说银环要来朝阳沟而没有来的时候,才有
这样的景象:自从你们写信要下乡,朝阳沟这几天忙了又忙,老支书大会宣传小会讲,二大娘把红绿标语贴满墙,小妹妹一天村头接几趟,我的娘睡不着只嫌夜长,我的爹逢人就说有了希望。如果这出戏像创作初衷所要表达的那样,仅仅为了迎接一个下乡知识青年,又怎样理解栓宝全家乃至朝阳沟全村轰轰烈烈的欢迎场景呢?朝阳沟对即将到来的银环的反应已经远远超出合理限度,看上去也不太正常。更重要的是,银环的到来,已经不再是银环自己个人的事情,也不再是银环母女和栓保一家人的事情,而是整个朝阳沟的事情。
根据接受美学理论,作品依赖接受主体的积极介入,它只存在于读者的审美观照和感受中,受接受主体的思想情感和心理结构的左右[6]23-24。也就是说,接受者有权并且必然会对审美对象进行筛选、加工、过滤、扭曲等。这也就是所谓的对艺术作品的误读,既包括有意识地误读,又包括无意识地误读[7]。正是这种误读创造了朝阳沟。我们看到,这出戏所要表达的政策宣传话语在听众那里已经被过滤得所剩无几,最后被有意识地误读成为一个易于接受的传统故事,即仙女下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