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雅中学届高考模拟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广雅中学2007届高考模拟试题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页,满分分,考试用时分钟。
注意事项: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先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直接答在试卷上。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否则,记作分。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的各题指定区域内;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
.在中国历史上,赵匡胤“陈桥兵变”也称赵氏“黄袍加身”,多朝廷重臣的家庭被称为“满门朱紫”,这些名词来源于服饰的何种功能
.区分等级贵贱.标记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说明社会分工的不同.美化程度的不同
.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交锋此削彼长的残酷性
.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道学理论存在明显缺陷而新儒学博大精深
.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为了维护人类社会的正义、公平,追求文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类创造了法律。被恩格斯称之为“第一个世界性法律”的法典是
.中国的《秦律》.《查士丁尼法大全》
.《法国民法典》.英国的《大宪章》
.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引自《林居漫录》)导致这种社会巨变主要原因是:
.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制度的衰落
.受西方文明的影响.民主思想影响
.“朝秦暮楚”是战国时期人才流动频繁的真实写照,与这一时期有才能的人得以重用有关的背景因素不包括
. 政局动荡不安,战争频繁 . 平等思想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 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 . 重视人才成为统治者的普遍政治倾向
.《中国科学与文明》一书中写道“现代研究显示,中国早期的官僚政治组织对于科学艺术的发展有强大的推动力。”下列各项中不符合上述看法的是
.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地动仪
.郭守敬编成《授时历》.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
.中国历代王朝一向把外国视为夷狄,以夷夏分际傲视外国,认为“荒服之外,无非藩属,悉我臣仆”,以天朝上国自居。这种心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封闭的地理环境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小农经济和强权政治
.经济发展,文化发达,国力强盛,产生民族优越感
.统治者强调正统地位以加强对周边地区的控制
.中国是当时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惟一中心,周边民族相对落后
.清嘉庆年间,有官员提出:“若不准开厂(手工业作坊或手工工场),则工作之人无以资生,添数十万无业流民,难保其不附从为乱,故只当听其经营,不可扰事。”这段材料说明当时清政府
.严禁手工业生产,有利封建统治.为解决流民问题维护统治,准许手工生产
.重农轻商的影响,反对手工生产
.为了解决民生问题,鼓励发展手工业生产
.印章可以是政治权力的象征,浓缩着丰富的历史。仔细观
察左图,该枚印章见证的历史是
.北伐战争.十年内战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自古帝王不能胥外国而臣之,于是又均敌之国。既许其
均敌矣,自不必以中国礼法苛之,强其从我。”左宗棠这段
话的主要意思是
.要求顺应形势,改变旧的外交机制.对西方列强妥协,
以保全政权
.中国古代缺乏对付外国的有效方法
.西方人不懂中国礼仪情有可原
.以下是西方的历史学家对辛亥革命的评论,其中与我们的观点相违背的是
①“尽管革命以新军中士兵的爆发而开端,革命本身毫无疑问仍然是一个上流阶层的革命”②“旧制度崩溃了,但共和派革命党人之混杂集团却并未对此作出真正的贡献,仅仅充当了无足轻重的支持力量。”
③“辛亥革命并不像大家……声称的那样是一种资产阶级革命,而仅仅是中国政权解体的一个简单插曲”
④“就像年所表明的那样,清朝最终是由于内部的积弱而崩溃,而并非被革命力量所推翻。”.①.①②.①②③.①②③④
.“一人称帝,天下骚然,志士仁人喘相告,而吾同志愈益奋励,冒死以进,滇黔独立,文意豁然。”(孙中山第二次讨袁宣言,《孙中山选集》上卷第页)与该段文字有关的一次革命是.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自权利之祸于人心,破家族,削亲权,乱男女,蔑尊卑长幼,尽弃吾中国数千年之礼俗教治,而从事于其所谓平等自由之说。”材料反映了道学先生对哪一历史事件后社会变迁的不满
.鸦片战争.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世纪初清政府面临两难选择:不改必亡,改则助亡!体现“改则助亡”的历史事件是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宣布“铁路国有”.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
.李鸿章在年强调“欲办海防,欲与洋人争衡,非治土匪可比,必须时加戒备。方今强邻环逼,藩属倾危,岂可少存侥幸无事之心,顿忘厝火积医疗所之诫。”这表明筹办海防
.主要目的是防备西方列强侵略.目的是增加与列强妥协的条件
.其重心在于对内镇压人民反抗.为了保护原有的藩属国免遭列强侵略
.人们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