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政政策历史简要回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政政策历史简要回顾[ ★wxmang ] 于:2010-04-07 02:06:36 主题帖

由于目前许多人对未来财政可能出现的巨额赤字(2010年预算草案为1万500亿,实际肯定会突破)和恶性通货膨胀忧心忡忡,我觉得有必要先回顾历史,因为前三十年我们一直就是这么熬过来的。我们30年的经验就是: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

1、1979年:促进国民经济调整的财政政策,中央集权开始松动

11届3中全会后,国民经济开始复苏,经济出现过热现象,(当时还是计划经济体制,绝大多数投资资金都来自于财政)引发严重财政赤字,通货膨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膨胀),外贸逆差增加(具体数据可上网查,)。

紫阳真人这时提出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1)、改革财政体制,实行“分灶吃饭”,促进各级财政实现收支平衡。这是导致今天产生诸侯经济的后果(这个背景我有一个专门讲分灶吃饭的帖子,可以到我的家园去找来参考) 1980年起,除北京、天津、上海继续实行总额分成、一年一定的体制外,各省、自治区实行了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新财政体制,打破了统收统支的局面,调动大家增加财政收入的积极性。

(2)、压缩基建规模,控制投资需求。1979年,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基本建设财务拨款管理的通知》,要求基本建设不能突破国家预算指标范围;严格按照国家计划供应资金;严格执行结算纪律,防止和制止拖欠贷款;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事,纠正边设计、边施工、边生产的做法(这时各省都发明了许多钓鱼工程技术,许多技术今天还在使用)。对引进的项目和1000多项未完工程,除保留必要的部分外,全部停建、缓建;对大部分非生产性项目也实行停建、缓建(所以我们永远不要低估了政府治理危机的能力)。同时,严格基建投资的审批手续,并将基建资金逐步改为有偿使用,强化了投资硬约束(这是后来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萌芽)。这些措施把国家预算内的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每年的增长速度控制在10%—25%之间。

(3)、控制消费需求,压缩各项开支。尤其是对社会集团购买力实行计划管理,限额控制,1980年,规定文教、科学、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实行“预算包干,结余留用,征收归己”的办法,一事一报批,控制扩大支出和年终突击花钱。同时还开展了财务纪律大检查,控制奖金总额和超额津贴。(相信年纪大点的人都有记忆,集团购买要指标,指标=粮票,比资金还难搞到)

(4)、增加农产品和日用品供给能力,增加农业、轻工业投资。1979年安排了174亿元财政支农资金,1980年支农资金150亿元,同时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1979年,国家将粮食统购价格提高了20%,在此基础上超购加价幅度从原来的30%提高到50%,也提高了油料、棉花等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1980年,国家财政的粮油价差补贴、超购粮油加价补贴和粮食企业亏损补贴支出共计108.01亿元,比1979年增加了47.39%,但是这时粮油副食品开始大幅涨价。(这时我还在科大读书,印象最深就是四食堂的菜梗耳皮价格一夜之间从1毛5涨到2毛)。

国家计委这段时间安排了大批轻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很多我后来接手的烂企业都是这种匆忙决策的产物),还增加了轻纺工业挖潜改造和专项贷款15亿元。

(5)、控制需要大量补贴的产品出口,减少高亏商品的出口,减少国家对外贸的财政补贴,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这是官办外贸企业开始走下波路的原因)。

这些政策的结果是经济增长率从1980年的7.8%降到1981年的5.2%。(所以紫阳

真人管理经济水平真的不怎么样)

2、1982年: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改革的春雷终于炸响

面对国民经济大幅下滑,就业压力的增大(有年纪的人应该记得当年找工作的艰辛,以能进国营企业,甚至大集体企业为荣,返城知青为就业问题闹事是那时各大城市最常见的风景),1982年开始被迫放松银根,开始真正的财政体制改革:企业实行利改税,这就意味着企业生产的剩余价值国家不能都全部拿走了,工人不再是只会干活吃饭,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工具,而是只能按规则拿走一部分剩余价值(这是后来一切城市改革的先锋:承包经营,股份制,私有化,mbo等等都是从这个嫩芽长起来的。这个改革的意义是非常大的,类似商鞅变法,把公有制的井田制改成了私有制的雇佣制和租调制,是中国从公有制向私有制转变的最大转折点,是广大工人从奴隶转为自由人的转折点)。

这个改革释放了中国人民疯狂追求财富和幸福的动力,我们国家从此走上了疯狂的增长道路。

从1982年开始,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逐步回升,当年增长9.1%,增幅较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1983年加快到10.9%。

3、1988年9月:紧缩的财政政策,8平方出现的宏观经济背景简介

从1984年开始,国民经济过热的迹象又逐步显现,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差额不断扩大,投资消费高速增长,价格总水平大幅攀升。为满足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要求和解决企业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国家不断扩大财政赤字,而为弥补赤字,银行超量发行货币,又加剧了物价指数上升。相信经历过6平方的人,对那段时间疯狂的通货膨胀记忆犹新(官方公布25%,实际超过35%),这也是价格闯关的背景:华山一条路,没办法只好铤而走险,结果导致一个民族悲剧,今后100年也无法释怀。

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实行了紧缩财政、紧缩信贷的“双紧”政策。

(1)、停止建设项目。从1988年9月至1989年第一季度,停建、缓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共1800多个(导致大量隐性失业,民怨沸腾)。将调整预算外基建投资作为压缩投资需求的重点,限制“楼、堂、馆、所”及住宅等非生产性投资的规模(我的印象是国家计委基本停止批准任何非生产性项目,甚至连一些大型科研项目和军工项目都停批和停止拨款,例如系统所参与的核潜艇项目就在此时下马的)。

(2)、降低老百姓生活质量。把专项控制商品由19种扩大到32种,全国性停发国有企业奖金(企业发人均50元以上奖金得报省政府或工业部批准,各省和部委奖金额度包干使用,实际上没有企业能够获得批准),大幅提高储蓄存款利率(我的印象当时1年期定期储蓄超过10%,具体数据可以上网查),对高档耐用消费品如冰箱、彩电等采用专卖和工业劵(我记得当时我家买的第一台彩电就是在单位抽签抽到的工业劵)。由于粮食和主要副食品价格大幅上涨,国家财政继续增加定额补贴(我记得8平方时在广场与某些老工人聊天,最不满的就是物价上涨:以前烤白薯是孙子辈吃的,现在成为爷爷辈吃的----背景是从2毛一斤涨到1元一斤。绝大多数机关工作人员养家糊口已经十分艰难:当时大学毕业的一月工资136元,又没有什么腐败机会,而当时有票供应的五花肉是不到2元左右一斤,无票的黑市肉已经到3元多,一月工资在黑市上只能买40斤五花肉)

(3)、对经营不善、长期亏损的国有企业停止财政补贴,对落后的小企业进行整顿和关停并转(这是东北国有企业悲剧的开始,是后来前任总经理不得不采取极端手段的原因,这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