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老子》养生与治国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窥《老子》的养生与治国思想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
号:1009-4202(2010)03-129-02
摘要在老子博大的思想体系中,养生与治国之道是其特别关注的两大主题。
关于如何保持生命的长久,如何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在老子看来,其原理是相通的,都是要把握一个“啬”字。
关键词老子长生不老长治久安啬
作为道家思想的开山之作,五千言的《老子》,历来倍受世人推崇。
《老子》文约义丰,包罗万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所处的春秋时期是一个动荡不息、战乱不止,生灵涂炭的时代。
对此,当时的社会精英们纷纷拿出了自己的救世良方。
墨家倡兼爱尚贤、法家主耕战变法、儒家崇礼乐仁义,亲亲尊尊,修己安人。
无论哪家的思想都是对当时“礼崩乐坏,天下大乱”时局的反思和回应。
老子的思想也不例外,在老子博大的思想体系中,养生与治国之道是其
特别关注的两大主题。
在治乱问题上,老子与孔子都强调统治者的主导作用,强调统治者自身的修为对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意义。
但老子提出的的修身理念异于儒家提倡的践行人伦规范,学为君子,
而是强调统治者应直接效法自然规律,克制贪欲,最终达到无为而
无不为的境界。
老子认为只要统治者清心寡欲,爱惜民力,老百姓自然不会遭到过多的侵扰,社会矛盾自然无从产生。
治乱的根本不在礼仪制度如何完备,而在于统治者能否有效克制贪欲。
老子不仅关注社会的长治久安,而且关注生命的长久。
对于有害
于人之身心健康的一切行为及生活方式,老子都给予充分地揭露。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有云,“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五十二章有云,“……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道德经》十三章说道:“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老子认为人之肉身是欲望的发源地。
由于生存是人的第一欲望,因此,寻求第一欲望的满足是无可厚非的,问题是欲望的不断升级乃至失控,最终为贪欲所左右,不仅会阻碍人的良性发展,甚至于加速自我的
毁灭。
《老子》第五十九章强调:“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
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有国之母”的母是指治国的根本方法。
治理国家,养护身心,没有比爱惜精力更重要。
爱惜精力就是早作准备,早作准备就是不断地积蓄能量,不断地积蓄能量就没有什么不能胜任的;没有什么不能
胜任的就无法估计他的力量;无法估计他的力量就可以担负保护国家的责任;掌握治理国家的道理,就可以长久维持。
对于养生,这个“啬”字是奉劝个人要爱惜精力;对于治国,则是劝诫统治者要清心寡欲,爱惜民力。
一、人的长生不老
老子认为要实现人的长生久视,就必须爱惜精力。
爱惜精力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要注意不断地使身心得到深度的休息,另
一方面必须同时注重修心修德,克制贪欲。
人生的大多活动是消耗精力的,世俗生活往往使人杂念纷纭,难
以静下心来。
而养生之道就是要求人们不断地让心境平复,这样生命的能量才能不断地积聚。
《老子》第十章有云:“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这里指出了养生的具体操作方法,就是要求人们平心静气,意识专注于自己的呼吸,久而久之便可达到一种象初生婴儿那样肢体柔软且意念纯真的状态。
老子认为如果人们能经常如此操作,便可延年益寿,精力旺盛。
《老子》第五十五章中提到了关于旺盛的生命力的表现,所谓“赤子”,即婴儿的状态,“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
婴儿的精骨柔弱拳头却握得很牢固,他还不知道男女交合但小生殖器却自动勃起,这就是精气充足的缘故。
他整天号哭,但他的喉咙却不会沙哑,这是元气淳和的缘故。
精气充足,生命力就会旺盛。
几千年来,老子的养生要诀受到历代养生家的高度重视。
战国时期的庄子对此种养生理念作了进一步发挥,提出了“坐忘”境界,认为静心涤虑的最高境界是忘记自身的存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显然已超越了
老子提出的“复归婴儿”境界;唐代的著名道士司马承祯也在继承老庄养生理念基础上的,汲取各家之长,著就了其代表作《坐忘论》,进一步充实了中国传统的养生之学。
老子的养生之道除了强调爱惜精力之外,还特别重视克制贪欲。
《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口爽”是指口病,指味觉的差失。
老子向人们揭示了对五官感受的过度欲求,带来的是对官能的伤害。
感观贪欲就像个黑
洞,越是深入,越是不能自拔,最后带来的不是官能的发展,而是官能的丧失。
目盲、耳聋、口爽都是官能的病变,是人欲向外无限膨胀的结果。
五色、五音、五味本来都是对人生命的滋养物,可由于人的贪欲,它们便成为伤害人身的利器。
因此,老子告诫人们对外物采取的正确态度应当是“利用”,是作外物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据《史记》记述:“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而养寿也。
”历史上虽有不知其所终之说,但是有一点看法还是一致的,这就是说老子比孔子年长近三十岁,又比孔子死得晚。
孔子活了七十三岁,故此推论老子是一位超百岁的寿星。
老子这么长寿无疑是得益于其养生之道。
个人的保命延生需要积德静心,那么国家的长治久安便需要统治者克制私欲,为百姓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
二、社会的长治久安
在老子看来,春秋时期社会混乱的主要原因是统治阶层私欲无限膨胀,不爱惜民力的结果,并尖锐地批判了当时统治者的所作所为。
《老子》第五十三章有云:“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
非道也哉!”有平坦的大道,但人君却喜欢走斜径。
朝政废弛,田地荒芜,仓库空虚,而统治者还穿着华丽的衣服,佩带着锋利的宝剑,饱足精美的饮食,搜刮足余的财货;这就叫做强盗头子。
多么的无道啊!在批判统治者的行径之余,老子进一步指出由统治者的妄作而带来的严重后果,即社会秩序的混乱。
《老子》第五十七章有云:“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
多有。
”社会的禁忌越多,老百姓越陷入贫困;法令越森严,盗贼反而不断地增加。
这些现象都是乱世的基本特征。
因此,老子强调统治者在治国方法上应取法自然规律,注重自身修养,克制贪欲,既有所作为,又尽量不干涉百姓的生活。
老子认为统治者的随心所欲,不在意百姓的意志和生存境遇,往往会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这样的结果便是“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当百姓对统治者绝望的时候,便会揭竿而起,与统治者势不两立,统治者与百姓之间的和谐融洽关系将不复存在。
正如《老子》第七十五章指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统治者的贪欲导致百姓基本生活资料的丧失,导致自身成为百姓的仇敌。
老子认为只要统治者清心寡欲,爱惜民力,老百姓自然不会遭到过多的侵扰,社会矛盾自然无从产生,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
统治者多一分私欲,百姓便多一分压迫和搅扰。
统治者无贪欲,百姓便能安居乐业,并且会自觉地效法统治者。
治乱的根本不在礼仪制度如何完备,而在于统治者能否有效克制贪欲。
正如《老子》五十七章所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统治者若能注重克己修身,像天地那样无私欲而包容一切,自然能够教化众生,使天下归心。
《老子》四十九章有云:“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
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统治者要像圣人那样关注百姓的利益,克制自身的贪欲。
因为贪欲是无止尽的,而百姓的承受力是有限的。
对于善良的人,善待他;对于不善良的人,也善待他;这样可以使人
人向善。
对于守信的人,信任他;不守信的人,也同样信任他;这样可以使人人守信。
统治者要像圣人那样收敛贪欲,使人心思化,归于淳朴。
百姓都专注于他们本有的自然欲望,这样,圣人的人格使百姓的精神境界也得到提升,使他们淳朴得就像天真的婴儿。
总之,无论是养生还是治国,老子都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都强调“啬”,即清心寡欲。
在老子看来,养生之道与治国之道是相通的。
这一思想在后世得到了不断的继承和发扬。
战国时期,稷下道家的黄老之学将老子爱惜精力,长生久视的思想扩而充之,把修身与治
国完美地结合到了一起。
管子《内业》篇说:“精存自生,其外安荣。
内藏以为泉源,浩然和平,以为气渊。
渊之不涸,四体乃固。
泉之不竭,九窍遂通。
乃能穷天地,被四海。
”这是说精气乃生命之泉源,精气充盈身体才能强健。
“穷天地,被四海”,就是用于治国了。
道家的养身治国之道在汉初也受到了高度重视,“文景之治”能青史留名,就在于善用“黄老之学”,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措施。
老子推崇的治国之道,其实质是提倡“德治”,其局限性在于过分强调执政者的道德自律,而忽略了民众在社会治乱问题上的能动作用。
历史表明,先进的政治是民众广泛参与的政治,社会的长治久安必须依靠现代的民主与法制。
虽然老子的政治思想带有较明显的道
德理想主义倾向,但他强调的执政者的道德理性对社会治乱的重要影响力,还是值得二千五年后的崇尚法制的现代人反思和借鉴的。
不仅如此,老子思想的生命力更在于提出了人类永恒的课题,这就是注重生命本身的价值,在保有生命的基础上实现人格的提升和超拔。
人类不能只盲目地顺应自然,在“出生入死”的生物轨道上轮回,天道无为自然,而人道恰好相反,总要与死亡作斗争,与邪恶的贪欲作斗争。
人在物质的自然界里有必要遵循自然规律,但在精神世界里,人可以无限提升自己的境界,追求人格上的至善,人可以也必须做自己精神世界的主宰者。
特别是掌握权柄的执政者更需要一种超然物外的道家精神。
参考文献:
[1]曹基础.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
[2]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
[3]司马迁.史记.北京:友谊出版社.1993.
[4]杨俊彩.老子道德观管窥.天津大学学报.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