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散发出诗意芬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语文课堂散发出诗意的芬芳
【摘要】语文之美在于文字所渲染出的生活美、自然美、诗意美、人文美。

一直以来,语文始终追求着一种诗意的教学效果,希望在这诗意的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领略自然,感悟人生,剖解生命。

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只有让学生诵读、品味、探究、鉴赏语言,才能感受到语文的美。

【关键词】语文教学音韵之美情感之美文化之美表达之美一位语文老师曾在网上呼吁:总是期望着语文的课堂能够散出诗意的芬芳,师生能够领略中华文字所带来的美感和愉悦。

营造美好的语文课堂,需要语文老师提升自身对文字的热爱及文学素养,需要我们在语言文字和众多瑰丽多姿的文学作品的殿堂里求索不止。

因此,对美的追求成为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大任务。

一、读读诵诵,体验语文音韵之芬芳。

特级教师杨丽娜说:“把课文美美地读一读,孩子们从中得到的东西是我们想象不到的。

”因此,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

第二是仿读,听了范读后,学生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情感的熏陶。

第三是品读,用边品味边朗读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

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的媒介是语言,对语言表达技巧和规律的获得,最有效的途径是靠学习主体的自然“习得”——用心
读书,再好的讲解也无法代替这种“习得”。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严密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学科这种特殊性决定了“读”的重要性。

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教师已开始重视“读”的教学,但时间投放不足,形式单调。

教师的大量讲解分析仍然占比重较大。

把“读”作为一种训练,远不像操作课文讲解分析那样“习惯”和“顺手”。

所以,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需要返朴归真。

课堂阅读教学首先应该紧扣文本,让学生有充分的自读的时间,从内容、情感、意向上深入地去读词、读句,读出词句抑扬顿挫的节奏,读出对词句的理解及其自己内心的感受,读出其音韵之美。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富阳至桐庐一带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千年之后的今天,仍令人神往。

同样,吴均这篇简练精彩的山水游记小品文,宛如一首韵味盎然的诗,读来让人心旷神怡。

这样的文章,唯有多多诵读,方能体验其独特的神韵美。

人文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有“指驱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精神,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之心,有“礼之用,和为贵”的宽容之心,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操守等等,都是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精神支柱;朱自清的《背影》写的只是一位平常的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但其中渗透的是浓浓的父子
情深的人情美,而这种美不经过反复诵读是很难体会的。

二、品味字词,体验语文情感之芬芳。

语文是最富有人性美和人情味的学科。

现实中我们的语文课,往往不乏精辟,不乏知识,缺乏的是激情,是感染。

因此,语文教师要能够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从而产生和谐共振的“增力效应”,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而这座桥梁,往往就可以由文本中看似不起眼的几个字词来构建;引导学生品味这些字词,就可以深深体会语文的情感之美。

朱自清的文章往往情感如汪洋恣肆,以《春》为例:“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我们哪怕只用眼睛触摸这段文字,都能感受到朱自清对“春”的倾慕、喜爱、陶醉。

对于加点字词的品味与解读,不但能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也能训练学生解读文章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

”品味字词,让学生感受文字里的情感的芬芳,用语文情感的魅力吸引学生,就会有学生语文素养提升。

三、拓展意象,体验语文文化之芬芳。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教学要以传承文化为己任,在学生人格塑造、思想启蒙方面都要有所作为,只有这样才会使语文课更有意义,才能更好地履行育人的神圣使命。

同时,语文学科才会有蓬勃的生命力。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努力把语言中文化的部分、美的部分阐释出来,以激发学生对优秀文化的热爱。

北大教授孔庆东回忆自己上中学时学《故乡》,少年闰土在海边沙滩上的那一段描写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在他成为老师去教授《故乡》时,他就从这段入手,和学生一起探究这段让人难忘的原因。

学生的讨论非常热烈,每个人都把自己融入到那片海滩中,去体会、想象、描述。

最后教师升华总结:这一段是故乡的灵魂,就像诗歌有诗眼一样,这是题眼。

为什么说它是题眼呢?因为《故乡》讲的是一个希望的意思,“望”的本义恰恰是月圆,农历的十五叫“望”。

鲁迅恰恰是在最根本的意义上使用“望”这个字的,他写了一轮圆月。

我们都学过这篇文章,但很少有人像孔老师这样从意象的角度解读它,让教学散发出文化的魅力。

受到孔教授的启发,我在教学冰心的《谈生命》时,也从总结描述春水这一意象着手,让学生体会语文的文化美:“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生命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

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
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

”后文四个“有时候”,体现流程的丰富多彩,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中的几种状况,但所描写的几个“有时候”的情况,从事情性质和发生的状态来看,不分先后阶段,即不与人的生命历程的阶段一一对应。

而是显示“一江春水”亦即人的生命里程的丰富多彩,展示了生命的过程:从涓涓细流到奔流不息;从一马平川到激流险滩;从叮咚作响到惊涛拍岸……
引导学生探究这样“春水”这样的意象,为他们打开感情与人文文化宝库的大门。

四、关注形式,体验表达之美。

语文课是以语文本体为基础的。

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

歌德曾经阐述文学与语文的关系:“文学内容所有人看得见,涵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

”教学中我们除了引导学生领会文章丰美的意蕴,还引导学生关注文章语言之美,要“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


例如:形容自己不变的的生活,有人说:“一贯如此”,有人说:“还是老样子”,还有人说:“涛声依旧”,三句意思一样,都表达了生活方式始终如一的意思,但表达效果则不相同。

第一句不能明显传达一种情趣,第二句透露出悲观无奈、消极不满的意味,第三句却达观诙谐,积极向上,而且形象感强。

琢磨一下其中的“秘密”,可知第三种说法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用一种具体的景象来形容不变的生活,语言要比第一二中说法生
动。

除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外,拟人、移情、双关、象征等等手法都可以增加语言的形象美,这样的例子文本中比比皆是。

我们只要在教学时多让学生比较、欣赏,学生就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体验表达之美,进而习得并学会美的表达。

又如,在教学《故乡》时,我们除了引导学生分析认识闰土、杨二嫂的不同性格和作用外,还应该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如何成功的刻画不同的人物形象,分别用的什么手法。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同样写外貌,作者刻画杨二嫂用了“漫画”手法,文字相当简练,但是却抓住了人物的某个特征,并加以夸张放大,“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张着两脚,正像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给人留下很瘦又恣睢的印象。

而描写闰土,则运用“素描”手法,有整体的勾勒,也有细节的描绘,并且细节是如此真实细致:“……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一顶破毡帽……一件极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给人沧桑、穷困辛酸的印象。

在教学中惟有不断地引导学生关注表达的形式方法,学生才能在阅读中发现表达的秘密,才能习得表达技巧与规律,才能在写作中运用自如。

不仅“语文的方式”丰富多样,“语文之美”也是穷之不尽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产生对文本的音韵美、情感美、文化美和表达美的认同与赞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
界,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

久而久之,学生身上洋溢着浓郁的语文味,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和文化品味得到提升,进而重树学生的人格,使其拥有获取人生幸福——特别是精神幸福的能力和素养。

心灵之悟,最是至深。

引导学生多用自己的心,自己的情去解读、感悟那一篇篇充盈着作家丰富情感的文章,让语文课多一点审美体验。

让语文之芬芳喷薄而出。

参考文献:
(1)程少堂.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m].北京:海天出版社,2006.
(2)聂剑平.语文与语文教育本质论[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9(6).
(1)国家教育委员会《.语文课程标准》
(2)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研究室.老子庄子精译.
(3)语文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