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的发展史
阿司匹林合成工艺简介及改进研究
阿司匹林合成工艺简介及改进研究《阿司匹林合成工艺简介及改进研究》一、引言阿司匹林,又叫乙酰水杨酸,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镇痛、解热和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也被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它的合成工艺及改进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阿司匹林的历史、合成工艺及改进研究等方面进行全面介绍和探讨。
二、阿司匹林的历史阿司匹林的历史可追溯到古代,水杨树叶、柳树树皮等被用于缓解疼痛和发热。
而现代阿司匹林的合成则始于19世纪,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阿司匹林的合成工艺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
三、阿司匹林的生产工艺1. 原料准备:阿司匹林的合成主要原料包括苯酚和二氧化碳。
2. 反应过程:苯酚与二氧化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酯化反应,得到阿司匹林的中间体。
3. 精制和提纯:通过结晶、过滤、再结晶等工艺步骤,最终得到合格的阿司匹林产品。
四、阿司匹林合成工艺的改进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阿司匹林的合成工艺也得到了不断改进。
新的催化剂、新的反应条件、新的分离提纯技术等不断被引入进来,以提高合成效率和产品质量。
五、对阿司匹林合成工艺的个人理解与观点阿司匹林的合成工艺在不断的改进中,为其生产提供了更高效和更环保的方法。
阿司匹林的合成工艺也是化学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它的改进也将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六、总结通过对阿司匹林合成工艺的简介及改进研究的全面介绍和探讨,相信读者对这一主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们也看到了阿司匹林合成工艺在不断发展中的前景和挑战。
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思路和启发。
至此,我们完成了一篇深度和广度兼具的关于阿司匹林合成工艺的文章。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七、阿司匹林合成工艺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随着医药行业的不断发展,对阿司匹林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作为一种常用的药物成分,阿司匹林的合成工艺需要更高的效率和更环保的生产过程。
目前,已经有一些新的技术和方法被引入进来,以改进阿司匹林的合成工艺。
绿色合成技术已经成为阿司匹林合成工艺改进的重要方向之一。
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类药物,广泛用于为止疼痛和减轻发热。
此外,它还被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包括心肌梗塞和中风。
自从1897年首次合成以来,阿司匹林一直在被积极研究,以逐渐揭开这种药物的神奇之处。
本文将介绍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以及其发展前景。
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特性一直是研究的重点。
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使用阿司匹林还可以预防多种癌症。
例如,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肠道的炎症反应,从而预防结肠癌。
此外,阿司匹林还可以减少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
研究表明,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可以减少患癌的风险,特别是男性患前列腺癌的风险。
除了对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风险降低,阿司匹林还具有镇痛和抗炎的作用。
这是由于阿司匹林能够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根,进而减轻疼痛和减轻肿胀。
此外,最近有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能有助于提高治愈乳腺癌的成功率。
阿司匹林可以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从而使治疗更加有效。
发展前景阿司匹林作为一种已经被证明对许多疾病有益的药物,其未来的前景非常光明。
大量的研究已经发现多种疗效,表明使用阿司匹林可能会改善癌症的疗效和预防作用。
除了治疗疾病以外,阿司匹林作为一种非处方药,未来将会成为预防性药物使用的主流。
预防性使用该药可以帮助人们减少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如心脏病和中风等。
这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显著降低这些疾病的发生率。
总结阿司匹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药物,其研究进展使我们越来越能够理解这种药物的作用和潜力。
我们相信,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疾病的治疗,阿司匹林在未来将会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阿司匹林合成工艺简介及改进研究
阿司匹林合成工艺简介及改进研究一、概述阿司匹林,又称乙酰水杨酸,是一种常见的非处方药物,通常用于缓解头痛、发烧和轻度疼痛。
阿司匹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由德国化学家斯皮尔勒首次合成。
随着医药科技的不断发展,阿司匹林的合成工艺也在不断改进。
本文将就阿司匹林的合成工艺进行简要介绍,并探讨其改进研究的相关进展。
二、阿司匹林的合成工艺简介阿司匹林的合成工艺主要包括水杨酸的乙酰化反应。
具体步骤如下:1. 水杨酸的制备:水杨酸可通过苯酚经羟化反应生成对羟基苯甲醛,再经过碱催化羧化反应得到水杨酸。
2. 乙酰化反应:将水杨酸与乙酸酐在硫酸或磷酸的催化下反应,生成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和醋酸。
这一合成工艺虽然简单,但存在着环境污染严重、产率低等问题,因此需要进行改进研究。
三、阿司匹林合成工艺的改进研究1. 催化剂的改进:传统合成工艺中所使用的硫酸或磷酸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酸,对环境造成污染。
研究人员尝试寻找更环保的催化剂,如具有高效催化性能的金属催化剂等。
2. 反应条件的优化:对合成工艺中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如温度、压力、反应时间等参数的调节,能够有效提高产率,降低能耗,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3. 新型合成路径的探索:寻找更加环保、高效的阿司匹林合成新路径,如采用生物催化或微波合成等技术,以减少原料和能源的消耗,减少废弃物生成。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在当今社会,环保和高效已成为各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药物合成工艺也不例外。
阿司匹林作为一种常用的药物,其合成工艺的改进研究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降低药物成本,使更多患者能够受益。
我对阿司匹林合成工艺的改进研究充满期待,希望能够通过不断的创新,为药物生产带来新的突破,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总结阿司匹林的合成工艺自诞生以来便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通过对其合成工艺的优化和改进,我们将能够得到更加环保、高效的生产方式,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对药物的需求。
阿司匹林的发展历史与作用
阿司匹林的发展历史与作用作者:叶松药学 1341129张方青药学 1341115 摘要: 阿司匹林自从问世以来,已经慢慢发展成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药物。
阿司匹林的效力绝非仅限于医治头痛脑热的小毛病, 许多令人鼓舞的最新研究表明, 阿司匹林能够治疗许许多多严重疾患。
一、阿司匹林的发展史阿司匹林从发明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 在这100 年里, 人们不断地发现阿司匹林的新效用, 它因此被称为“神奇药”。
2300 多年前, 西方医学的奠基人、希腊生理和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就已发现, 水杨柳树的叶和皮具有镇痛和退热作用, 但弄不清它的有效成份。
在中国和西方,人们自古以来就知道柳树皮具有解热镇痛的神奇功效, 在缺医少药的年代里, 人们常常将它作为治疗发烧的廉价“良药”,在许多偏远的地方, 当产妇生育时, 人们也往往让她咀嚼柳树皮, 作为镇痛的药物。
人们一直无法知道柳树皮里究竟含有什么物质, 以致于具有这样神奇的功效, 直至1800 年, 人们才从柳树皮中提炼出了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的有效成分——水杨酸, 由此解开这个千年之谜。
1853 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 Ger har dt) 就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 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 1898 年德国化学家菲·霍夫曼( FelitHoffm ann ) 又进行了合成, 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 疗效极好; 1899 年由德莱塞( Dreser ) 介绍到临床, 并取名为阿司匹林( Aspir in) 。
1900年,阿司匹林以每片含500毫克乙酰水杨酸的片剂形式与世人见面,这个剂型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以标准剂量出现的药品。
在1925年欧洲大流感期间,阿司匹林曾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1953年,阿司匹林能降低心脑血管患者死亡率的论文公开发表,虽然并没有引起广泛关注,但无疑使其站到了新的起跑线。
1969年7月12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首次登月,阿司匹林作为小药箱的一名重要成员,伴随了这次远征。
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的发现史 课程思政
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的发现史一、引言乙酰水杨酸,又称阿司匹林,是一种常见的止痛药和退烧药,也被用于预防心脏病和中风。
这一药物的发现历史承载着医学、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不仅是一段医学发展史,也是对人类生命健康影响深远的里程碑。
本文将从乙酰水杨酸的发现过程出发,探讨这一主题的深度和广度。
二、乙酰水杨酸的发现乙酰水杨酸最早的发现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中的水杨树胶。
古人们观察到水杨树皮能够缓解发热和疼痛的症状,因此将其用作药物。
直到18世纪,瑞典化学家Hippolyte Mege-Mouries和Joseph Buchner 首次从柳树皮中提取到水杨酸,进一步揭开了乙酰水杨酸的发现序幕。
随后,德国化学家Felix Hoffmann在19世纪末,将水杨酸与乙酸结合,制得了乙酰水杨酸。
他发现这一化合物不仅有着水杨酸的止痛退烧作用,同时也减少了水杨酸对胃黏膜的刺激。
这一发现不仅开创了阿司匹林的历史,也为后世的药物研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三、乙酰水杨酸在课程思政中的意义乙酰水杨酸的发现历史不仅是化学、药学领域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承载着深刻的课程思政意义。
它展现了科学家们对人类健康的不懈探索和追求,体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结合。
乙酰水杨酸的诞生也提醒我们,历史积淀了丰富的医药知识宝藏,这一知识宝藏对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更为重要的是,乙酰水杨酸的历史也使我们明白了医药研究发展离不开伦理、法律和社会责任的担当,这对于当代学生、医学习者具有着重要的思想启示。
四、总结与展望乙酰水杨酸的发现历史,是医学、化学和人文科学的交融之作,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内涵,也对当代医学研究和思政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深度和广度探讨,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其发展历程和意义所在,也可以从中汲取前人的智慧,指导我们更好地走在医学和思政的道路上。
个人观点和理解:乙酰水杨酸的发现历史不仅仅是医学、化学领域的发展,也影响了全球医药产业的发展方向。
阿司匹林的历史起源与发展(2024)
引言概述:阿司匹林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非处方药,用于缓解疼痛、降低发热和减轻炎症。
它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和改进。
本文将重点探讨阿司匹林的历史起源与发展,包括其发现、制剂改进和应用领域的拓展。
正文内容:一、阿司匹林的发现1.阿司匹林的发现者与时间2.发现阿司匹林的重要科学突破3.阿司匹林命名的由来二、阿司匹林的制剂改进1.阿司匹林制剂的早期制备方法与特点2.阿司匹林制剂的工业化生产3.阿司匹林制剂的改进措施与副作用的降低三、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1.阿司匹林在疼痛缓解领域的应用a.阿司匹林对急性疼痛的作用机制b.阿司匹林在慢性疼痛治疗中的应用c.阿司匹林对神经性疼痛的疗效2.阿司匹林在降热领域的应用a.阿司匹林降热的机制b.阿司匹林在发热疾病中的应用c.阿司匹林与其他降热药物的比较3.阿司匹林在炎症抑制领域的应用a.阿司匹林对炎症的作用机制b.阿司匹林在风湿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c.阿司匹林与其他非甾体抗炎药的比较四、阿司匹林的副作用与注意事项1.阿司匹林的常见副作用a.胃肠道不良反应b.过敏与药物相互作用2.阿司匹林的禁忌症和警示事项a.阿司匹林在孕妇和儿童中的应用限制b.阿司匹林的禁忌症与预防措施五、阿司匹林的未来发展与研究展望1.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预防中的作用2.阿司匹林与肿瘤治疗的相关研究3.阿司匹林衍生物的研究与创新4.阿司匹林在个体化医疗中的发展前景总结:阿司匹林作为一种重要的非处方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其作用机制、制剂改进和临床应用不断完善。
使用阿司匹林仍需谨慎,因其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和禁忌症而引起注意。
未来,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预防和个体化医疗方面的研究将进一步推动其发展。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阿司匹林有望在更多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阿司匹林发展史观后感
阿司匹林发展史观后感看了阿司匹林的发展史,那可真像是一场超级精彩又漫长的冒险之旅呢!最开始知道阿司匹林现在是个很常见的药,头疼脑热啥的好像都能跟它有点关系。
可没想到它背后的故事那么复杂。
原来它是从柳树皮里发现的线索开始的。
你说古人也挺厉害的,虽然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高级的化学分析仪器啥的,但他们就发现柳树皮能缓解疼痛和退烧。
就像瞎猫碰上死耗子,但这一碰上可不得了,就开启了阿司匹林的神奇旅程。
在发展过程中,那些科学家们就像一群执着的探险家。
他们不断地研究,试图从柳树皮的成分里找到真正起作用的东西。
这个过程肯定充满了各种失败和意外。
估计就像我们在一个大迷宫里找宝藏,走了好多弯路。
不过他们可没放弃,要是他们放弃了,那现在我们头疼的时候可能就只能抱着柳树啃树皮了,哈哈,当然这是开玩笑的。
当终于确定了乙酰水杨酸这个成分,并且把它变成了阿司匹林这种药物的时候,感觉就像找到了打开宝藏大门的钥匙。
然后阿司匹林就像一个超级明星开始登上医药的大舞台了。
而且它还不断发展,从最初治疗一些简单的病症,到后来发现对很多疾病都有潜在的功效。
这就像一个小角色不断解锁新技能,最后变成了一个全能选手。
不过这一路走来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阿司匹林也有它的小脾气,有副作用啥的。
就像一个有点小缺点的英雄。
但科学家们又接着研究怎么能让它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时减少那些不好的影响。
总的来说,阿司匹林的发展史就像一部充满惊喜、挫折还有希望的大片。
它让我看到了人类在探索健康和医学领域的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这小小的一片药,背后承载了无数人的智慧和努力,真是不简单啊!我现在对它可不仅仅是把它当成一个普通的药了,而是一个有着传奇故事的小救星呢。
阿司匹林的发展
阿司匹林的发展早在公元前400年,希波克拉底已经应用富含水杨酸的柳树皮治疗“疼痛和发热”。
它诞生于1899年3月6日。
在1853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就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1897年德国拜耳年轻的化学家霍夫曼出于对父亲的关爱首次合成了阿司匹林。
1898年德国化学家菲霍夫曼又进行了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1899年由德莱塞介绍到临床,并取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
到目前为止,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
在体内具有抗血栓的作用,它能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这与TXA2生成的减少有关。
临床上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
阿司匹林于1898年上市,近年来发现它还具有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于是重新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
将阿司匹林及其他水杨酸衍生物与聚乙烯醇、醋酸纤维素等含羟基聚合物进行熔融酯化,使其高分子化,所得产物的抗炎性和解热止痛性比游离的阿司匹林更为长效。
根据文献记载,都说阿司匹林的发明人是德国的费利克斯·霍夫曼,但这项发明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还有一位犹太化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
阿图尔·艾兴格林的辛酸故事发生在1934年至1949年间。
1934年,费利克斯·霍夫曼宣称是他本人发明了阿司匹林。
当时的德国正处在纳粹统治的黑暗时期,对犹太人的迫害已经愈演愈烈。
在这种情况下,狂妄的纳粹统治者更不愿意承认阿司匹林的发明者有犹太人这个事实,于是便将错就错把发明家的桂冠戴到了费利克斯·霍夫曼一个人的头上,为他们的“大日耳曼民族优越论”贴金。
纳粹统治者为了堵住阿图尔·艾兴格林的嘴,还把他关进了集中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约在1949年前后,阿图尔·艾兴格林又提出这个问题,但不久他就去世了。
阿司匹林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阿司匹林的历史起源与发展引言:阿司匹林(Aspirin)是一种常见的非处方药,被广泛应用于缓解疼痛、退烧和抗炎等方面。
它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研究,阿司匹林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得到了不断拓展和深化。
本文将从阿司匹林的起源、发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阿司匹林的起源阿司匹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德国。
当时,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Felix Hoffmann)在德国拜耳公司工作,他的研究目标是寻找一种缓解父亲关节炎痛苦的药物。
在研究过程中,霍夫曼发现了一种从柳树皮中提取的物质,这就是后来的阿司匹林的主要成分水杨酸。
二、阿司匹林的发展1. 水杨酸的问题水杨酸虽然具有一定的退烧和抗炎作用,但它同时也会引起胃肠道不适等副作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霍夫曼进行了改进研究,并于1897年成功合成了乙酰水杨酸,即阿司匹林的前身。
乙酰水杨酸在保持水杨酸的药效的同时,减少了胃肠道刺激,成为了更加安全有效的药物。
2. 阿司匹林的商业化随着阿司匹林的成功合成,拜耳公司开始大规模生产并推广这一药物。
1900年,阿司匹林正式进入市场,并很快获得了成功。
其广泛应用于缓解疼痛、退烧和抗炎等方面的效果,使得阿司匹林迅速成为世界上最畅销的非处方药之一。
三、阿司匹林的应用1. 缓解疼痛阿司匹林作为一种非处方药,被广泛应用于缓解各种类型的疼痛,包括头痛、牙痛、关节痛等。
其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减少疼痛信号的传导,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
2. 退烧阿司匹林也被广泛用于退烧。
它通过降低体温调节中枢对发热信号的敏感性,减少发热反应,从而降低体温。
这使得阿司匹林成为了常见的退烧药物之一。
3. 抗炎阿司匹林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它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减少炎症反应,从而起到抗炎作用。
因此,阿司匹林常被用于缓解关节炎、风湿病等炎症性疾病的症状。
4. 其他应用除了上述常见的应用外,阿司匹林还被发现具有其他一些潜在的应用价值。
退烧药的历史发展和演变
退烧药的历史发展和演变退烧药是指用于降低发热体温的药物,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学研究的深入,退烧药的历史发展和演变也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围绕退烧药的发展和变迁展开叙述。
古代在古代,人们对退烧药的认识和应用相对有限。
古代医学以中医为主,在《黄帝内经》等经典中有关于退烧的论述,例如根据辨证论治理论,将“阳明证”视为发热病证,采用辛凉药物进行退烧治疗。
另外,古代也存在一些通过中草药制成的退烧药物,如薄荷等,这些草药通过刺激神经系统,帮助人体排汗,从而达到退热的效果。
然而,这些古代的退烧药物往往药效不稳定,效果有限。
近代进入近代,退烧药物的研究和应用逐渐得到提升。
其中,阿司匹林(aspirin)是最早被广泛应用的一种物质。
19世纪末,德国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首次合成出阿司匹林,它不仅具有退烧的功效,而且还具有镇痛和抗炎作用。
自此以后,阿司匹林成为了世界各地常用的退烧药。
此外,近代还出现了扑热息痛(paracetamol)和布洛芬(ibuprofen)等退烧药物,它们与阿司匹林相比,更安全有效。
现代到了现代,退烧药物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科技的发展使得退烧药物的方剂、制造工艺和效果都有了极大的提升。
比如,近年来出现的新一代退烧药物——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与传统退烧药物相比,具有更快的效果和更长的作用时间,因此备受人们的青睐。
此外,微生物革命的出现,也为退烧药物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研究人员发现,一些细菌体内产生的物质也具有退烧作用,可以通过提取和改良这些物质,研发出更加安全有效的退烧药物。
总结退烧药物是人类医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从古代的中草药到近代的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和布洛芬,再到现代的非甾体抗炎药和微生物革命,退烧药物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不断创新的过程。
退烧药物的研究不仅是医学领域的重要进展,也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发热病症,提高生活质量。
乙酰水杨酸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乙酰水杨酸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 Acid),通常被称为阿司匹林(Aspirin),是世界上最常用的非处方药之一。
乙酰水杨酸作为解热镇痛药物,在抗血小板聚集和抗炎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分析乙酰水杨酸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
乙酰水杨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最初,乙酰水杨酸作为一种天然化合物出现在柳树皮、白桦树皮和甜樱桃树皮中,被用于缓解疼痛和退烧。
1887年,德国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成功地合成了乙酰水杨酸,奠定了其商业化生产的基础。
从那时起,乙酰水杨酸成为许多家庭药箱中必备的药物之一。
乙酰水杨酸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使其在医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首先,作为一种非处方药物,乙酰水杨酸可用于缓解头痛、牙痛、肌肉痛和关节痛等轻度疼痛。
其次,乙酰水杨酸还具有退烧功效,可用于治疗感冒和发烧引起的发热症状。
此外,乙酰水杨酸还是一种抗炎药物,可以减轻炎症引起的不适和疼痛。
最重要的是,乙酰水杨酸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乙酰水杨酸的发展也在逐渐演进。
其首要目标是改进药物的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近年来,许多研究致力于解析乙酰水杨酸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以提高药物的疗效。
例如,与抗血小板药物阿哌沙班(Clopidogrel)联合使用乙酰水杨酸,在预防心脏病发作方面的效果更好。
此外,一些研究也在探索乙酰水杨酸在治疗炎症性疾病方面的潜力,尤其是在关节炎和肠道炎症方面。
另一个乙酰水杨酸未来的研究方向是在药物的交付系统方面进行创新。
传统的乙酰水杨酸制剂是口服片剂,但这种形式可能会导致胃肠道刺激和溃疡的副作用。
因此,研究人员一直在努力寻找更好的方式来延缓药物的释放,减轻胃肠道不良反应。
一种可行的方法是开发乙酰水杨酸缓释片剂,通过减慢药物的释放速度来减少胃肠道不适。
此外,还有研究着眼于开发贴剂、注射剂和透皮贴片等新的给药途径。
退烧药的发展历程药学专家带您了解
退烧药的发展历程药学专家带您了解一、古代退烧药的应用退烧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人们主要依靠植物药物来缓解发热症状。
例如,古埃及人使用柳树皮来降温,而古希腊人则使用马郁斯(Marrubium vulgare)来治疗发烧。
二、化学退烧药的出现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人们开始通过化学方法合成药物来治疗发烧。
最早的化学退烧药是阿司匹林,它于19世纪末由德国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Felix Hoffmann)开发。
阿司匹林不仅具有退烧的功效,还具有镇痛和抗炎作用,因此成为了广泛应用的药物之一。
三、非处方退烧药的广泛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条件的改善,退烧药的种类越来越多。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非处方退烧药主要有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和阿司匹林等。
这些药物不仅能够迅速降低体温,还可以缓解发热引起的不适症状,如头痛、寒战和肌肉疼痛等。
四、处方退烧药的进一步发展除了非处方退烧药,还有一些需要医生处方才可购买的药物用于处理严重的发热症状。
例如,对于某些感染性疾病引起的高热,医生可能会开具抗生素来治疗。
此外,对于一些免疫系统疾病患者,医生也会根据具体情况,在治疗中加入免疫抑制剂。
五、新一代退烧药的研发近年来,随着药学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开始开发新一代退烧药。
其中,一种被广泛关注的药物是非甾体抗炎药物(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简称NSAIDs)的衍生物。
这些药物在降低体温的同时,还可以减轻发热引起的炎症反应。
六、个体化退烧药的发展趋势随着个体化医疗理念的兴起,退烧药的发展也朝着个体化方向发展。
个体化退烧药可以根据不同患者的体质、病情和需求,提供量身定制的退烧治疗方案。
这种个体化治疗的优势在于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疗效,并减少不必要的副作用。
七、退烧药的注意事项在使用退烧药时,我们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要按照医生或药剂师的建议使用药物,不可滥用或超量使用。
其次,要仔细阅读药物的说明书,了解药物的用法、剂量和不良反应等信息。
有意思的药物发现历程
有意思的药物发现历程
药物发现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的医药实践主要基于传统经验和试错。
随着科学的发展,药物发现逐渐演化为一种系统的过程。
以下是一些有意思的药物发现历程的例子:
1. 阿司匹林:1897年,德国化学家费尔迪南德·冯·哈根首次合成了阿司匹林化合物,但当时没能认识到它对疼痛的疗效。
直到几年后,另一位科学家、德国医生贝尔特·许默尔发现了这种化合物对于缓解疼痛和发热的功效,从而开创了阿司匹林的世界性使用。
2. 青霉素:1928年,英国科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在实验室中不小心发现一种黄色液体杀死了细菌。
他随后分离出这种黄色物质,就是青霉素。
然而,青霉素很难大规模制造和提纯。
直到1940年,英国科学家霍华德·弗洛里和诺曼·赫雷利成功制备出足够纯净的青霉素,从而真正实现了这种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3. 伟哥(西地那非):伟哥最初是用来治疗心脏病的药物,在临床试验中发现其对男性勃起功能障碍也具有改善效果。
这个意外的发现让伟哥成为全球最著名的阳痿药物之一,革命性地改变了男性健康的治疗。
4. 毒蛇毒素:毒蛇毒素在药物领域的应用正在不断扩大。
1981年,巴西科学家帕夫利尼奥·纳兰霍发现,在蝰蛇毒液中发现了一种物质,具有镇痛和抗凝功效,被称为“推定察尔森”。
这一发现激发了对动物毒液的进一步研究,从而开发出一系列血液病和疼痛管理领域的药物。
以上是一些有意思的药物发现历程的例子,展示了药物发现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阿司匹林的发展历史与作用
阿司匹林的发展历史与作用作者:叶松药学 1341129张方青药学 1341115 摘要: 阿司匹林自从问世以来,已经慢慢发展成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药物。
阿司匹林的效力绝非仅限于医治头痛脑热的小毛病, 许多令人鼓舞的最新研究表明, 阿司匹林能够治疗许许多多严重疾患。
一、阿司匹林的发展史阿司匹林从发明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 在这100 年里, 人们不断地发现阿司匹林的新效用, 它因此被称为“神奇药”。
2300 多年前, 西方医学的奠基人、希腊生理和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就已发现, 水杨柳树的叶和皮具有镇痛和退热作用, 但弄不清它的有效成份。
在中国和西方,人们自古以来就知道柳树皮具有解热镇痛的神奇功效, 在缺医少药的年代里, 人们常常将它作为治疗发烧的廉价“良药”,在许多偏远的地方, 当产妇生育时, 人们也往往让她咀嚼柳树皮, 作为镇痛的药物。
人们一直无法知道柳树皮里究竟含有什么物质, 以致于具有这样神奇的功效, 直至1800 年, 人们才从柳树皮中提炼出了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的有效成分——水杨酸, 由此解开这个千年之谜。
1853 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 Ger har dt) 就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 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 1898 年德国化学家菲·霍夫曼( FelitHoffm ann ) 又进行了合成, 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 疗效极好; 1899 年由德莱塞( Dreser ) 介绍到临床, 并取名为阿司匹林( Aspir in) 。
1900年,阿司匹林以每片含500毫克乙酰水杨酸的片剂形式与世人见面,这个剂型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以标准剂量出现的药品。
在1925年欧洲大流感期间,阿司匹林曾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1953年,阿司匹林能降低心脑血管患者死亡率的论文公开发表,虽然并没有引起广泛关注,但无疑使其站到了新的起跑线。
1969年7月12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首次登月,阿司匹林作为小药箱的一名重要成员,伴随了这次远征。
阿司匹林发展史观后感
阿司匹林发展史观后感看完阿司匹林的发展史,就像看了一部超级英雄的传记,只不过这个超级英雄是一颗小小的白色药丸。
一开始知道阿司匹林,就觉得它是那种普普通通的感冒药成分。
但深入了解它的发展历程后,简直惊掉下巴。
这玩意儿居然有着那么漫长又传奇的过去。
从古代开始,人们就好像在黑暗中摸索着一种能缓解疼痛的东西,那时候可能是各种草药的尝试,就像瞎猫碰死耗子似的。
然后突然,有那么一群聪明的科学家开始对柳树皮感兴趣,他们一定像探险家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
原来柳树皮里藏着缓解疼痛和退烧的秘密,而这就是阿司匹林的雏形啊。
不过这中间的过程可没那么顺利。
那些科学家就像一群执着的工匠,一点点地研究,怎么把柳树皮里有用的东西提取出来,又怎么把它变成稳定、安全、有效的药物。
感觉他们像是在解一个超级复杂的谜题,而且这个谜题还关系到无数人的健康呢。
等到阿司匹林真正被合成并且推向市场的时候,那场面肯定就像一场盛大的狂欢。
这小小的药丸一下子就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了很多人家中的必备药品。
它就像一个默默守护大家健康的小卫士,头疼了,吃它;发烧了,吃它;甚至还有很多其他的功效慢慢被发现。
在它的发展史上,也肯定有不少的波折。
就像人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困难一样,阿司匹林可能也遭遇过质疑、不良反应的担忧之类的。
但是它就像一个坚强的战士,不断地在研究和改进中完善自己。
现在再看阿司匹林,它已经不仅仅是一颗药了。
它更像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医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它见证了从古代的经验医学到现代精准医学之间漫长的过渡,也让我感受到了科学家们那种对未知不断探索、对生命充满敬畏的精神。
这小小的阿司匹林发展史,可真是蕴含着大大的能量啊,让我对药物的研发和人类对抗疾病的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
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1.1名称中文名称:阿斯匹林(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退热药)中文别名:醋柳酸、乙酰水杨酸、巴米尔、力爽、塞宁、东青等英文名称:Aspirin英文简写:ASR化学名称:2-(乙酰氧基)苯甲酸,2-ethanoylhydroxybenzoic acid分子结构式为:C9H 8 O4分子相对质量:180.161.2药品简介阿司匹林是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诞生于1899年3月6日。
早在1853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1898年德国化学家菲霍夫曼又进行了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1899年由德莱塞介绍到临床,并取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
到目前为止,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与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与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
在体内具有抗血栓的作用,它能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这与血栓素A2 ( TXA2 )生成的减少有关。
临床上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
1.3药物药理1.3.1药物效力动力学①镇痛作用:要紧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及其他能使痛觉对机械性或者化学性刺激敏感的物质(如缓激肽、组胺)的合成,属于外周性镇痛药。
但不能排除中枢镇痛(可能作用于下视丘)的可能性;②消炎作用;可能由于本品作用于炎症组织,通过抑制前列腺素或者其他能引起炎性反应的物质(如组胺)的合成而起消炎作用,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及白细胞活力等也可能与其有关;③解热作用:可能通过作用于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外周血管扩张,皮肤血流增加、出汗、使散热增加而起解热作用;④抗风湿作用:本品抗风湿的机制,除解热、镇痛作用外,要紧在于消炎作用;⑤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前列腺素环氧酶( prostaglandin cyclooxygenase)、从而防止血栓烷A2的生成而起作用(TXA2可促使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的起源和发展
阿司匹林的起源和发展一、阿司匹林的历史背景阿司匹林,也被称为乙酰水杨酸,是一种非处方药物,常用于缓解疼痛、退烧和抗炎。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二、水杨酸的发现水杨酸是一种天然存在的物质,早在古代,人们就发现了柳树皮具有缓解疼痛的功效。
然而,直到19世纪,化学家们才成功地从柳树皮中提取出水杨酸。
三、阿司匹林的发明阿司匹林的发明归功于德国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
在1897年,霍夫曼成功地合成了乙酰水杨酸,这种合成物比水杨酸更加稳定,不会引起胃肠道不适。
四、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阿司匹林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首先,它可以抑制体内的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减轻疼痛和发热。
其次,阿司匹林还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此外,它还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五、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阿司匹林广泛应用于临床,主要用于缓解头痛、关节炎、肌肉疼痛和牙痛等疼痛症状。
此外,阿司匹林还可以用于降低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由于其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以预防血栓形成。
六、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阿司匹林虽然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
最常见的是胃肠道不适,包括胃痛、恶心、呕吐和消化不良等。
此外,长期大剂量使用阿司匹林还可能导致胃溃疡和出血。
对于过敏体质的人群,使用阿司匹林还可能引发过敏反应。
七、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阿司匹林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一些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能对预防癌症具有一定的效果,特别是结直肠癌。
此外,阿司匹林还可能对预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八、结语阿司匹林作为一种常用的非处方药物,在临床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的发明和发展是医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选择。
然而,在使用阿司匹林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其不良反应和使用方法,以确保安全有效地使用。
同时,对于阿司匹林的进一步研究仍然需要我们的关注和努力。
阿司匹林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阿司匹林的历史起源与发展阿司匹林,这个在医药领域中家喻户晓的名字,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久远的过去。
它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和无数次的探索。
早在公元前 1550 年,古埃及的医学文献《埃伯斯纸草书》中就有关于柳树皮可以止痛的记载。
当时的人们发现,咀嚼柳树皮能够减轻疼痛和发热的症状,但他们并不清楚其中的原理。
时间来到 18 世纪,英国牧师爱德华·斯通对柳树皮的药用价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经过多次实验和观察,发现柳树皮对疟疾引起的发热有很好的疗效。
这一发现虽然在当时引起了一定的关注,但由于缺乏更深入的研究和科学的验证,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直到 19 世纪,有机化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阿司匹林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1828 年,德国科学家约翰·毕希纳首次从柳树皮中分离出了一种名为“水杨苷”的物质。
此后,经过一系列的化学研究和实验,1853 年,法国化学家夏尔·热拉尔将水杨苷水解为水杨酸,但水杨酸的味道苦涩,对胃肠道的刺激较大,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1897 年,德国拜耳公司的费利克斯·霍夫曼在其导师阿图尔·艾兴格林的指导下,成功地对水杨酸进行了化学修饰,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阿司匹林。
霍夫曼合成阿司匹林的初衷是为了缓解他父亲的关节炎疼痛,而这一合成却开启了阿司匹林的辉煌历史。
阿司匹林一经问世,便因其良好的疗效和相对较小的副作用而迅速受到了医学界的关注。
它不仅能够有效地缓解疼痛、发热和炎症,还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在 20 世纪初期,阿司匹林主要被用于治疗疼痛、发热和风湿性疾病。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它在更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阿司匹林被广泛用于治疗士兵的伤痛和发热,成为了战场上不可或缺的药品。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医生克雷文通过临床观察发现,阿司匹林能够预防心脏病的发作。
阿司匹林发展史观后感
阿司匹林发展史观后感看了阿司匹林的发展史,就像看了一场超级精彩又漫长的大戏。
最开始知道阿司匹林的时候,就觉得它不过是家里药箱里那个治头疼脑热的小药片。
可这一看发展史,才发现它简直就是个隐藏的“大佬”。
它的诞生就充满了传奇色彩。
那时候的科学家们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宝藏的冒险者,偶然间发现了水杨酸这个神奇的东西,但是原始的水杨酸那脾气可大了,对肠胃刺激得厉害,就像一个调皮捣蛋的小鬼,虽然有点本事但副作用也让人头疼。
不过科学家们可没放弃,就像驯兽师一样,不断地改进它,最后把它变成了阿司匹林这个相对温和又超级有用的药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阿司匹林就像一颗星星,在医药界越来越闪耀。
它不仅在缓解疼痛、退烧方面表现出色,还逐渐被发现有更多的神奇功效。
比如说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这就像是本来以为它只是个短跑小能手,结果发现它还是个马拉松冠军。
这一发现可不得了,感觉阿司匹林一下子从一个小配角变成了大明星。
在阿司匹林的发展历程里,也看到了科学家们的执着和智慧。
他们不断地研究、试验,有时候可能失败了无数次,但就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继续尝试新的方法。
这就像我们在生活中做事情,只要有那种不放弃的劲儿,总会把一件事情从“糟糕”变得“超棒”。
而且,阿司匹林的故事还让我想到,很多东西我们可能觉得习以为常,但背后都有着漫长而艰辛的发展历程。
就像我们现在用手机觉得理所但手机的发展也是经历了好多代人的努力才变得这么智能便捷。
阿司匹林也是这样,从一个普通的化学物质变成了家家户户都离不开的常用药,这是多少人的心血啊。
阿司匹林的发展史就像一本充满惊喜和励志的故事书,让我对这个小小的药片充满了敬意,也让我对科学研究有了更深的认识,那就是只要不断探索,小事物也能有大作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司匹林的发展史
潘萍
【摘要】:阿司匹林的发展过程,介绍合成方法和基本内容,合成原理
【关键词】: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药物发展
正如被医生发现的众多用处一样令人惊讶,阿司匹林的故事也是令人惊叹和丰富的。
它起源于一种当地的草本药物,作为常见止痛药的作用的延伸。
现在由于这种药物要保护生命方面的潜在价值,它的角色在不断地改变着。
这些都是世界各地数以千计的医生和科学家的功劳。
阿司匹林的发展
早在1853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就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乙酰化的水杨酸)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1897年德国化学家菲利克斯·霍夫曼又进行了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在1897年,费利克斯·霍夫曼的确第一次合成了构成阿司匹林的主要物质,但他是在他的上司——知名的化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的指阿司匹林于1898年上市,发现它还具有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于是重新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
将阿司匹林及其他水杨酸衍生物与聚乙烯醇、醋酸纤维素等含羟基聚合物进行熔融酯化,使其高分子化,所得产物的抗炎性和解热止痛性比游离的阿司匹林更为长效。
导下,并且完全采用艾兴格林提出的技术路线才获得成功的。
1899年由德莱塞介绍到临床,并取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
根据文献记载,阿司匹林的发明人是德国的费利克斯·霍夫曼,但这项发明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还有一位犹太化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
阿图尔·艾兴格林的辛酸故事发生在1934年至1949年间。
1934年,费利克斯·霍夫曼宣称是他本人发明了阿司匹林。
当时的德国正处在纳粹统治的黑暗时期,对犹太人的迫害已经愈演愈烈。
在这种情况下,狂妄的纳粹统治者更不愿意承认阿司匹林的发明者有犹太人这个事实,于是便将错就错把发明家的桂冠戴到了费利克斯·霍夫曼一个人的头上,为他们的“大日耳曼民族优越论”贴金。
纳粹统治者为了堵住阿图尔·艾兴格林的嘴,还把他关进了集中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约在1949年前后,阿图尔·艾兴格林又提出这个问题,但不久他就去世了。
从此这事便石沉大海。
英国医学家、史学家瓦尔特·斯尼德几经周折获得德国拜耳公司的特许,查阅了拜耳公司实验室的全部档案,终于以确凿的事实恢复了这项发明的历史真面目。
他指出:在阿司匹林的发明中,阿图尔·艾兴格林功不可没。
到2015年为止,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
在体内具有抗血栓的作用,它能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这与TXA2生成的减少有关。
临床上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
制备方法
阿司匹林经水杨酸乙酰化而得:在反应罐中加乙酐(加料量为水杨酸总量的0.7889倍),再加入三分之二量的水杨酸,搅拌升温,在81-82℃反应40-60min。
降温至81-82℃保温反应2h。
检查游离水杨酸合格后,降温至13℃,析出结晶,甩滤,水洗甩干,于65-70℃气流干燥,得乙酰水杨酸。
阿司匹林治疗监测的主要实验室方法有:血小板聚集检测、血小板指数、尿液11-脱氢-TXB2检测、流式细胞术等。
药理作用
阿司匹林是最早被应用于抗栓治疗的抗血小板药物,已经被确立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不稳定心绞痛及心肌梗死(MI)二期预防的经典用药。
作用原理是阿司匹林通过与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COX)中的COX-1活性部位多肽链530位丝氨酸残基的羟基发生不可逆的乙酰化,导致COX失活,继而阻断了AA转化为血栓烷A2(TXA2)的途径,抑制PLT聚集。
COXs是AA生成TXA2和前列腺素I2(PGI2)过程中的关键限速酶,在人体内有COX-1和COX-2两种形式,COX-1是PLT固有的。
临床研究表明,对各种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以及其他高危人群短期或长期阿司匹林治疗对预防在随后可能发生的心肌梗死、脑卒中、血管性死亡方面有明确的益处,但在最佳剂量和阿司匹林抵抗问题上仍存争议。
随着对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确定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的实验室监测指标。
①痛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及其他能使痛觉对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敏感的物质(如缓激肽、组胺)的合成,属于外周性镇痛药。
但不能排除中枢镇痛(可能作用于下视丘)的可能性;②消炎作用;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由于该品作用于炎症组织,通过抑制前列腺素或其他能引起炎性反应的物质(如组胺)的合成而起消炎作用,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及白细胞活力等也可能与其有关;③解热作用:可能通过作用于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外周血管扩张,皮肤血流增加、出汗、使散热增加而起解热作用,此种中枢性作用可能与前列腺素在下视丘的合成受到抑制有关;④抗风湿作用:该品抗风湿的机制,除解热、镇痛作用外,主要在于消炎作用;⑤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前列腺素环氧酶( prostaglandin cyclooxygenase)、从而防止血栓烷A2(thromboxane A2TXA2)的生成而起作用(TXA2可促使血小板聚集)。
此作用为不可逆性。
阿司匹林发展前景
随着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发展,近年又发现阿司匹林可降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发
生率和死亡率以及其他一些并认为这些作用都与抑制环氧化酶(cy clooxygenase , Cox2 ) 的活性及抑制血栓有关。
1阿司匹林在冠脉搭桥手术中的应用
阿司匹林是治疗冠心病的主要药物,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阿司匹林用作冠脉
搭桥手术的患者,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其主要通过抑制动脉管壁上脂肪类沉积斑的形成而预防和治疗冠心病。
与安慰剂相比,不论是手术前还是手术后服用阿司匹林都能降低大隐静脉桥血管堵塞的发生,其剂量范围为100~975mg•d
的研究认为术前服用阿司匹林不会增加术后出血,与不服用者相比,没有显著差别。
因为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其血小板功能在新的血小板释放后就恢复正常。
对阿司匹林敏感的高危患者,减少失血量的最佳方法是联合多种治疗,包括使用止血药等
2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的作用
脑缺血再灌注损导致的迟发神经元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功能恢复,其机制尚不明。
研究表明,CIRI主要与氧化应急、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等有关。
阿司匹林不仅有抗血栓作用,还有直接的神经保护作用。
邱丽颖用线栓法制作局部脑缺血2h,再灌注24h模型,观察阿司匹林6mg/kg对正常神经元密度从而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中国药理学通报》,《药学基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