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师范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

申报书

学校名称华中师范大学

湖北师范学院

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

负责人张岩泉

联系方式

2010年9月22日

一、学科专业基础与工作条件

1.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办学历史与优势

华中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9年私立文华大学文理学院的中国文学系。它不仅曾经拥有钱基博、高庆锡、游国恩等大师级师资,直接培养了邢福义、黄曼君、王先霈、刘守华、王庆生等著名学者,同时还是“德艺双馨”艺术家夏雨田,“大别山师魂”汪金泉等从学的母校专业。逾越百年的深厚积淀发展出如今不俗实力:中国汉语言文学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博士后流动站;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重点培育学科1个,是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3个全国性学会挂靠本专业;在2008年教育部学科排名中位列第10;是教育部211项目和985优势学科平台重点建设学科。

湖北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是学校优势专业,为省一级硕士点,有一个省优势学科,一个省重点学科,一个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成为省内汉语言文学专门人才培养的重镇。

2.中文专业基地班的办学成绩与特色

华中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1995年获教育部批准试办中文基地班,在学生选拔、师资配备、教学管理、培养模式等方面完全仿照“国家号”基地班办学,取得了突出成绩,每届学生中大多通过推免或考研的方式进入重点高校深造,其中,不乏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实力强劲的高校。中文基地班学生以基础扎实、视野开阔、能力突出,素质全面得到广泛认可。2001年,“试办中文学科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还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3.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成绩

华中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启动较早,多点开花,成效显著:

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同时为省第一批品牌专业;

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

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

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优质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1门;

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1部,精品教材1部。

这些数据在全国中文专业中位居前列。

湖北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省品牌专业;有两门省级精品课程,四门校级精品课程。

4.师资队伍不断优化

胡亚敏教授担任本试验计划首席专家。

胡亚敏教授: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二级教授,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其他荣誉头衔和社会兼职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评委,教育部中文教指委委员,全国马列文论学会、中外文论家学会副会长、省作协副主席,校党委委员;在文艺学专业研究领域著述丰富,有重大影响。

华中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总数为78人,其中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评委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2人,楚天学者1人;15人次担任全国性学会会长与副会长;教授36人,博士生导师30人;获博士学位率已超过75%,其中1965年后出生者100%已获博士学位或已在攻读,学缘、学历、年龄、职称结构趋于改善。教师中10余人有在国外超1年以上学习或工作经历,30余人有在国外长期或短期讲学经历,40多人有在国外进行学术交流经历。本专业教师自2006年以来承担各类项目100多项,其中国家社科项目20多项,省部级项目38项;CSSCI收录论文近390篇,其中《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中国语文》等权威期刊论文85篇,其科研实力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湖北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资力量在省内高校位居前列。现有教授15人,副教授16人,教师中已获博士学位或在读者26人,形成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专业师资队伍。同时,可采取灵活机制,从华中师范大学获取支持,

优化师资配置和提升教学科研实力。2004年以来,承担并完成省部级教研项目10多项,获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5.其他条件保障

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中文资料收藏达到优秀级,文学院资料室10册专业图书向试验班开放;湖北师范学院图书资源和其他实验教学条件优先为试验班服务。

因此,包括图书馆资料等方面的实验教学条件可满足计划需要。

华中师范大学和湖北师范学院在项目申报、人才培养、师资交流、资源共享等方面可加强合作,实现共赢。

二、教学改革试验方案

1.指导思想

基本思路:人才特区,精英培养;先行先试,先发先至。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先行先试,大胆开拓;

△以特事特办为原则,在人财物等方面提供充分保障;

△以真抓实干的精神,探索一条中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2.培养目标

基本目标:培养厚基础、强素质、一专多能、可持续发展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优秀毕业生,使他们具备成长为本专业及相关领域创新型人才或领军人物的潜质。

△具有扎实的中国语言文学(文化)素养和宽广的国际视野的专门人才;

△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的一个或若干二级学科方向上具有较精深修养和后续发展能力,成为研究生教育的优质生源;

△具有健全人格、批判思维、开拓精神、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强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

3.试验方案

①培养模式

“通才+专长”的个性化培养模式。

②学生遴选

原则:择优选拔,滚动淘汰。

标准:素质优异、特长突出、潜力巨大、志向高远的“精英学生”。

办法:在每年招生中单列;从全校新生(可兼收部分理科生)中经严格考核、选拔,在华中师范大学和湖北师范学院各组成30人小班。

③教师配备

配备学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高级职称教师担任试验班专业导师;

组建以各级教学名师和优秀教授为主体的教学团队;

选拔优秀教授担任学术指导,以1:5比例配置;聘请海外学者和院外学者承担客座指导成专题指导职责。

④教学及管理改革

基本思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实现个性化培养目标:压减必修学分,拓展自主学习空间;增大选择自由,完善知识结构;强化特长培养,注重发展后劲。

具体方案:

△探索灵活有效的学业管理,允许学生以多样化方式获取学分(如设立专业教学和博雅教育系列讲座;设立若干专业学习小组,聘请教师跟

踪指导;设立面向全体试验班学生的院级博雅计划和创新实验计划;

以“学术夏令营”等形式实施科研能力培训等。)

△调整课程结构,鼓励学生自主选修并获取学分(如让方向明确、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前修读硕士生课程,规定每位学生必须修读外校若干学

分,外专业若干学分;增设思维训练与方法指导类课程;减少必修课

赋分比重,增加选修课数量。)

△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考核机制:推广研究型教学,并探索其他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鼓励双语教学,创造条件实现全程外语教学;改变

单一的以分数考核方式,注重能力考察、过程考核和综合评价。

⑤氛围营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