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表面活性剂的功能与应用 乳化与破乳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状液的鉴别
(1) 稀释法
乳状液能与其外相 外相液体相混溶;可用水或“油”对乳状 外相 液做稀释实验;如牛奶可பைடு நூலகம்被水稀释。
(2) 染色法
将少量的油溶性染料加入乳状液中进行混合,若整体带色, 则为W/O型;若只有液珠带色,则为O/W型。常用油溶性 染料是“苏丹Ⅲ”及油溶绿等;常用水溶性染料是“亮蓝 FCF”、酸性红GG等。
3.2.1 乳化作用机理
乳化:两种不相混溶的液体(如油和水)中的一 种以极小的粒子均匀地分散到另一种液体中形成 乳状液的过程。
不相混溶的油和水二相借机械力的振摇搅拌后,由于剪 切力的作用使两相的界面积大大地增加,从而使一相呈小 球状分散于另一相之中形成暂时的乳状液。因此经过一段 时间静置后,分散的小球会合并,最终又恢复成两相。
对于指定体系决定所需乳化 剂配方的方法是: 任选一对乳化剂(HLB值相 差较大),在一定的范围内 混合以改变指定体系的HLB 值,求得效率最高的HLB值 后。改变复配乳化剂的种类 和比例,寻求满足所需HLB 值并且效率最高的一对复配 乳化剂。
PIT法
1964年Shinoda和Arai提出。 PIT:在一定的体系中,在某一温度时,乳 化剂的HLB值发生急剧变化,同时乳状液体 系发生相变,此温度称为相转变温度,即 PIT。PIT是体系所具有的特性温度。 PIT也可认为是乳化剂亲水亲油性质刚好 平衡的温度。
3.2.2 影响乳状液类型的因素
(1) 相体积 (2) 乳化剂的分子结构和性质(定向楔理论) (3) 溶解度规则 (4)聚结速度理论 (5)制备方法与乳化器材质
(1)相体积理论
1910年Ostwald基于纯几何概念提出。 理论内容:若乳状液分散相是大小均匀的刚性圆 球,则可计算出最紧密堆积时液滴体积占总体积 74.02% 25.98% 的74.02%,其余25.98%为分散介质。若分散相 体积大于74.02%时,乳状液就会发生变形或破坏。
按此计算结果 ,若水的体积大于74%,形成的是O/W 型;若水的体积小于25%,形成的是W/O型;若水相体积 为26%~74%,O/W和W/O均可形成。 橄榄油在0.001mol/L KOH水溶液中形成的乳状液服从这 一规律。 存在内相体积大于95%的乳状液。
(2)几何因素与定向楔理论
1917年Harkins提出。 在油-水界面上表面活性剂如一“定向楔”,表面活 性剂分子中相对截面积较大的一端总是朝向体系的连 续相。
液滴表面带电后,在其周围会形成类似Stern 层的扩散双电层,阻止液滴之间的聚结。
(4) 乳状液分散介质的黏度
分散介质黏度越大,越有利于 乳状液的稳定。因此常常在乳状 液中加入高分子化合物或其他能 溶于分散介质的增稠剂。
(5) 加入固体粉末
在乳状液中加入适当的固体粉 末,可起到稳定作用。固体粉末 增加了界面膜的机械强度。 对固体粉末的要求:既能被油 润湿,又能被水润湿。
能显著降低分散体系的界面张力,在其微液珠的表面上 形成薄膜或双电层等,来阻止微液珠相互凝结,增大乳状 液的稳定性。
乳化剂类型:
表面活性剂 高分散的固体粉末状物质,如黏土、二氧化硅、石墨等
乳化剂的类型
(1) 水包油型 (O/W) 如牛奶等 (2) 油包水型 (W/O) 如原油、油性化妆品等 (3) 套圈型 (O/W/O或W/O/W) 较为少见
根据PIT可以选择乳化剂,高于PIT形成W/O型乳 状液,低于PIT形成O/W型乳状液 PIT能直接反映油相和水相的化学性质,测定方便, 用PIT法来选择非离子型乳化剂比HLB法更为方便。
PIT具有加和性,即等于每个油的PIT与其体积分数的乘积。 含单一聚氧乙烯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其浓度为3%~5%时PIT 为定值。 表面活性剂浓度恒定时,油-水比例增加,PIT增加。固定油表面活性剂比时,改变油-水比,PIT不变。油-表面活性剂比越 低,PIT也越低。 加入使油相极性变化的添加剂,PIT将变化。
(4)聚结速度理论
1957年Davies提出。 内容:在乳化剂、油和水一起摇荡时,油相与水 相都破裂成液滴,最终形成的乳状液的类型取决 于两种液滴的聚结速度。液滴的聚结速度与乳化 剂的亲水亲油性质关系很大。当乳化剂的亲水性 较强时,亲水部分对液滴的聚集有较大的阻碍作 用,使油滴的聚结速度减慢,而水滴的聚结速度 大于油滴的聚结速度,最终使水成为连续相,形 成O/W型乳状液;反之则形成W/O型乳状液。
对HLB法的补充,只适合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⑶ 藤田理论 ⑷ 混合焓法
选择乳化剂参考的原则:
(1)良好的表面活性; (2)在界面上能形成稳定和紧密排列的凝聚膜; (3)油溶性乳化剂易得到W/O型乳状液,水溶性乳 化剂易得到O/W型乳状液,两者混合使用有良好 的乳化效果; (4)能适当增大外相的黏度 (5)满足特殊要求,如食品和乳液药物要求无毒和 有一定的药理性能等。 (6)能用最小浓度和最低成本达到乳化效果,乳化 工艺简单。
乳状液稳定的方法
选择合适的乳化剂
−界面膜有较好的机械强度和韧性。
选择乳化剂和调节离子强度
−扩散双电层
研究合适的乳化方法,提高乳化设备的分 散效力 使用增稠剂
3.2.4 乳化剂的选择
选择乳化剂的方法: ⑴ HLB法 适用于各类表面活性剂 ⑵ PIT (phase inversion temperature)法
(3) 电导法
大多数油的电导性差,而水的电导性较好。因此,导电性 好的是O/W型,反之为W/O型。但有时W/O乳状液内相比 例很大,或油相中离子型乳化剂质量分数较多时,也可能 有相当大的电导性。 (4) 滤纸润湿法 (5) 光折射法
(4) 滤纸润湿法 适用于某些重油与水的乳状液。 把待测乳状液滴在滤纸上,若液体快速铺开,在中心 留下一小滴油,为O/W型;若不铺开,为W/O型。但本法 对某些易在滤纸上铺开的油(如苯、环己烷等)形成的乳 状液不适用。 (5) 光折射法 油和水对光的折射率不同。 让光从一侧射入乳状液,乳状液中的液珠起到透镜作用, 若为O/W型,显微镜仅能看到液珠的左侧轮廓;若为W/O 型,则只能看到右侧轮廓。
混合焓法
HLB=1.06HM+21.96 式中,HM乳化剂的混合焓。 该法需要预先测定水和乳化剂之间形成氢 键时产生的焓。 对于亲油的非离子乳化剂,用该法测得的 HLB值与实际非常接近。
3.2.5 乳状液不稳定性的方式
藤田理论
1957年藤田提出有机概念图(Conceptional Diagram)预测有机物的性质。 将有机物按照组成分子结构的官能团分解为有机 性基(以 “O”表示)和无机性基(以 “I”表示) O” I” 两大类,并给予它们一定的数值(基数值)。OH的无机性值=100,-COOH=150;单个-CH2的 有机性值=20。I/O称为无机性-有机性平衡值 (inorganic organic property balance),简称IOB。 IOB与HLB有对应的曲线关系。
(5)制备方法和乳化器的材质
制备方法
0.01mol/L双十八烷基二甲基氯化铵为乳化剂乳化水-辛烷 混合物,用混合法得到O/W型,用螺旋搅拌法得到W/O型 乳状液。
乳化器材质
在亲水性较强的玻璃 玻璃容器中得到的都是O/W型,而在亲水 玻璃 性较弱的塑料容器中多形成W/O型的乳状液。
当乳化剂用量足以克服乳化器材质的润湿性质所带来的影 响时,形成乳状液的类型取决于乳化剂自身的性质(如浓 度)而与器壁的亲水亲油性无关。
HLB法
HLB值 1~4 3~6 6~8 8~10 10~13 13~20 水溶液外观 不分散 不良分散 搅拌后乳状分散 稳定乳状分散 半透明至透明 透明溶液 HLB值 1.5~3 3~6 7~9 8~18 13~15 15~18 应用领域 消泡剂 W/O型乳化剂 润湿剂 O/W型乳化剂 洗涤剂 增溶剂
(3)界面电荷
乳状液的液滴所带电荷的产生有多种原因: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电离
−界面电荷密度与表面活性剂分子在界面的吸附量成正 比。
某些离子在液滴表面的吸附 液滴与介质的摩擦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所带电荷与两相的介电常数有关。 介电常数大的一相(纯水)带正电,介电常数小(油相) 的一相带负电。 −水化聚氧乙烯的空间位阻作用
乳化作用(emulsification):是在一定条件下使互 不混溶的两种液体形成有一定稳定性的液液分散 体系的作用。
乳状液的形成过程(乳化过程)主要依靠乳化作 用。乳化作用是一种界面作用,油水不相混溶的 两相组成一种分散体系时,两相间的界面面积大 大增加,是不稳定的。 形成乳状液的必要条件是加入乳化剂,同时施以 机械力。 表面活性剂(乳化剂)的作用
第3章 表面活性剂的功能与应用
3.2 乳化与破乳作用
乳状液(emulsion)是一个多相分散体系,其中 至少有一种液体以液珠的形式均匀地分散于另一 种与它不相混溶的液体之中。
液珠的直径一般大于0.1µm。
分散相(或内相):分散成小球状的液体。 分散介质(或称连续相、外相):包围在外面的液 体。 形成乳状液的两种液体,一种通常是水,另一相 通称为“油”。
3.2.3 影响乳状液稳定性的因素
乳状液的稳定性:是指分散相液滴对聚结的抑制 能力。 分散相的聚结速度是衡量乳状液稳定性最基本的 方法,可以通过测定单位体积乳状液中液滴数目 随时间的变化率确定。 影响乳状液稳定性的因素:
表面张力 界面膜 界面电荷 分散介质的黏度 固体粉末
(1)表面张力
降低表面张力对乳状液稳定性是一个有利因 素,但不是决定因素。 石蜡油与水的表面张力为40.6mN/m,加入 油酸乳化剂(0.01mol/L)后,表面张力能降到 30.05mN/m,加入油酸钠,表面张力能降至 7.02mN/m。 羧甲基纤维素钠等高分子表面活性剂作乳化 剂时形成界面膜的界面张力较高,但形成的乳状 液却十分稳定。
PIT法的具体应用
取等量的油相和水相,加入3%~5%的表面 活性剂制成乳状液,不断振荡并加热体系, 观测乳状液的类型变化,当乳状液由O/W 型变成W/O型的温度即为PIT。 通常,O/W型乳状液在低于PIT 20~60℃, W/O在高于PIT 10~40℃时是稳定的。 PIT与HLB值有一定关系,一般PIT随HLB 值的增加而升高。
(3)溶解度规则
1913年Bancroft提出。 内容:在构成乳状液体系的油、水两相中,乳化 剂溶解度大的一相为乳状液的连续相(外相),形 成相应类型的乳状液。如易溶于水的乳化剂形成 O/W型;易溶于油的形成W/O型。 Bancroft规则可用界面张力或表面能的变化规律 解释。 可以解释水溶性好的碱金属皂作为乳化剂能形成 O/W型的原因,也可解释水溶性不好的银皂作乳 化剂时只能形成W/O型乳状液的原因。
方法使用方便,易于掌握,但不能表示乳化剂的 效率和能力,同时没有考虑分散介质及温度等因 素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乳化各种“油”相所需的HLB值
油相 矿物油(轻质) 矿物油(轻质) 石蜡 W/O 4 4 4 O/W 10 油相 C10~C12醇 W/O 5 O/W 10~14 15 9~16
10.5~12 十六醇,苯 10 蜂蜡
(2)界面膜
在乳状液中,乳化剂定向排列在油-水界面上形 成吸附膜,对乳液起保护作用,防止液滴聚结。 当乳化液浓度较低时,形成的界面膜强度差;当 乳化剂浓度较高时,膜的强度增加,乳状液的稳 定性提高。 界面膜的强度和紧密程度是决定稳定性的重要因 素之一。 高强度的界面膜和稳定的乳状液的得到:
使用足量的乳化剂。 选择适宜分子结构的乳化剂。直链型一般优于支链型。 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表面活性剂混合物。如油溶性的 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Span-80)和水溶性失水山梨醇单棕 榈酸酯聚氧乙烯醚(Tween-40)的协同作用。
钠、钾等一价金属脂肪酸盐(较大的亲水基)作乳化剂时易 形成O/W型乳化剂。 钙、镁等二价金属皂和三价金属脂肪酸(较大的碳氢链)作 乳化剂时易形成W/O型乳化剂。
几何因素与定向楔理论
必须考虑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只有在较高浓度时几 何因素才有明显作用。 与实际并不是完全一致。如一价的银盐,形成的 W/O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