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述评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摘要: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包括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人同自己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等四个方面,针对造成异化劳动的原因,马克思提出了消灭异化劳动必须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从政治上解放工人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这一理论对于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劳动异化现象以及探讨社会主义劳动异化现象是否存在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首次提出异化劳动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

“异化”一词在德国古典哲学产生以前还不是一个专门的哲学术语。

直到19世纪哲学家黑格尔才把“异化”当作哲学概念引进哲学领域。

从哲学角度界定,所谓异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主体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是一个用以表达本质的存在,主体向客体转化的概念。

劳动是人类的社会属性,通过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人才能称其为人,也才能从事多方面的活动,从而在各个方面发展和完善自己,但是劳动不仅有其积极的一面还有其消极的一面。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工人和资本家极端对立,劳动发生了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创造了财富,而财富却为资本家所占有并使工人受其支配。

因此,这种财富及财富的占有、工人的劳动本身皆异化成为统治工人的、与工人敌对的、异己的力量,这就是异化劳动。

一、异化劳动的内容
马克思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

劳动是人的社会属性,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了。

由此出发,《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四个方面全面阐述其异化劳动的规定性:
(一)劳动者和他的劳动产品的异化。

即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占有的对象就
越少,并越受其对象(产品)的奴役和统治。

劳动产品是劳动的产物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劳动产品应属于劳动。

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工人劳动的产品不仅与工人相脱离,而且变成与工人相对立的力量。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的劳动产品成了统治自己的力量,“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

很明显,工人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对象,但现在这个生命已经不在属于他,而属于对象了。

因此,这种活动越多,工人就越丧失对象。

凡是成为劳动产品的东西,就不再是他自身的东西。

因此,这个产品越多,他自身的东西就越少。

”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之所以成为可能,就根源于“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工人在他的产品中的外化,这不仅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还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与他相异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并成为与他对立的独立力量;意味着他给予对象中的生命作为敌对的和相异的东西同他相对立。


(二) 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

劳动产品与工人相异化,外在于工人存在,这已经是一个现实的结果,这个结果从何而来?“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

如果工人不是在生产行为本身中使自身异化,那么工人活动的产品怎么会作为相异化的东西同工人对立呢?产品不过是活动、生产的总结。

因此,如果劳动产品是外化,那么生产本身必然是能动的外化,活动的外化,外化的活动。

在劳动对象的异化中不过总结了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外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活动本身对劳动者来说变成了某种外在的和异己的东西,它不是劳动者的自我活动,而是否定劳动者的东西,是使其感到不幸的东西,是使其肉体和精神受其摧残。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活动,真正的劳动应当是一种自由自愿的、使人的智慧与体力都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活动。

但是在异化劳动中,工人不能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慧,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这种异化的劳动,对于工人来说不是一种自愿的劳动,而是一种被强迫的、自我牺牲、自我折磨、自我丧失的劳动。

这种劳动不再属于工人自己,而是属于资本家。

工人的活动属于别人,就意味着这种活动是工人自身的丧失,是一种异化。

“劳动的异己性完全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

”“结
果是,人(工人)只是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生殖,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觉得自己只不过是动物。

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


(三)人同自己类本质的异化。

马克思认为,“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征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征,生活本身仅仅表现为生活的手段。

”“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来说是对象。

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劳动产品的异化使人不能确证其类本质,劳动本身的异化则把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变成仅仅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于是造成了人和自己类本质相异化,人的自由自觉的特性丧失,变成了像动物一样的生存。

即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活动被贬低为仅仅维持个人的动物生存的手段,从而使人的类本质成为与人的存在相对立的东西。

马克思认为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进行各种实践和生产是人能动的类活动。

但是异化劳动却把人的这些类活动变成了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导致“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

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这实际上是前三个异化的必然结果。

既然劳动者同劳动产品、劳动者同劳动活动;劳动者同自己的类本质之间都发生了异化,那么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已是必然的了。

“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

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

”“总之,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对劳动生疏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对这个劳动的关系。

工人对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或者不管人们给劳动的主人起个什么别的名字——对这个劳动的关系。

”一方面,劳动者在资本家资本的控制下完全异化成一种商品。

劳动者的生命也同任何商品一样被看成商品的供给。

更为严重的是,“资本生产劳动者”,资本控制劳动者到以下程度,“资本——一旦想到—不管是必然地还是任意地想到——不再对工人而存在,工人对自己来说便不再存在:他没有工作,因而也没有工资,并且因为他不是作为人,而是作为工人而存在;所以他就会被人埋葬,会饿死,等等。

”另一方面,资本家自身也处于异化之中。

其异化体现在资产阶级中的食利阶层对待对象世界以及私有财产的态度上。

他们沉醉于基于劳动产
品、对象世界的有用性的享受。

“仅仅供享受的、不活动的和供挥霍的财富的规定在于:享受这种财富的人……仅仅作为短暂的恣意放纵的个人而行动,并且把别人的奴隶劳动、人的血汗看作自己的贪欲的虏获物,所以他把人本身,因而也把自己本身看作可牺牲的无价值的存在物……他把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仅仅看作自己无度的要求、自己突发的怪想和任意的奇想的实现。

”至此,食利者阶层成为“财富的奴隶”,“他还没有体验到这种财富是一种作为凌驾于自己之上的完全异己的力量的财富”。

相反,资本家中的“实干的、清醒的、平凡的(节俭的)、看清了财富本质的”工业家把“一切私有财产向工业资本”转化,但他们也只是在追求利润欲望的推动下,狂热地追求货币和货币的量。

二、异化劳动产生的原因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阶级的劳动产品,也就是说,工人同其产品的对立的背后是工人同资本家的对立,工人同物品的对立的背后是同人的对立。

马克思揭示了私有财产的本质:“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

”其二,是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所致,也就是说商品生产普遍化,但生产力又没有达到充分发展的程度。

马克思接着分析了消除异化劳动的方法和途径。

针对造成异化劳动的原因,马克思提出了消灭异化劳动必须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从政治上解放工人阶级,实现人向社会的人的复归。

在此基础上建立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生产力高度发展、人的觉悟不断提高的人类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

三、异化劳动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虽然,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是一个不成熟的理论,其中还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较深。

但《手稿》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容抹杀的,其核心概念劳动异化导引着马克思以后理论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方向,劳动异化理论正是不成熟的马克思思想向成熟的马克思思想过渡的中介和桥梁。

异化劳动理论的历史作用主要在于为马克思以后发现并创立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异化劳动理论把生产劳动看成社会历史的基础,为唯物史观找到了科学的理论前提。

以往历史观的根本缺陷之一,是不能理解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因而不能理解人类历史是个自然史过程,不能发现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相反,异化劳动学说却已开始把对社会历史问题的研究转向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劳动,找到了理
解全部人类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从本质上揭示了人与动物的独特差别;并用这种观点说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发现人类历史所以会发展到私有制社会,是劳动自身性质发展的结果。

(二)异化劳动理论通过解剖生产劳动接近了唯物史观的核心——生产关系思想。

实际上,异化劳动的规定已经接触到了生产过程中人与人、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问题。

因为人们的社会关系恰恰是在劳动中体现的;从主体方面看,生产关系就是主体发挥其生产能力时的内部结构。

因此,“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同作为异己的、敌对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生产出其他人同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关系,以及他同这些人的关系”。

这样,私有财产关系、工人与资本家阶级的对立不过是异化劳动的物质的、概括的表现。

因此,可以说异化劳动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阶级对抗关系的初步概括。

(三)异化劳动理论既是标志马克思从《莱茵报》时期开始的两个根本转变的最后完成,也是马克思创立包括多个组成部分在内的科学体系的开端与诞生地。

它不仅直接为《神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做了理论准备,而且也在某种意义上为《资本论》开辟了道路,提供了指导线索和方法。

异化劳动理论及其所蕴涵的强烈的人类意识是使马克思最终得以阐释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完成其根本任务——科学地解答历史之谜的钥匙。

但由于马克思当时所处的复杂的理论背景和对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刚刚起步,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这一理论固有的不成熟性、过渡性和人本色彩。

所以,异化劳动理论也决不是马克思的巅峰之作。

(四)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一哲学手稿》中所阐述的异化劳动理论主要是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

但难能可贵的是,马克思并不只是停留于从理论上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表达他对这一社会的道德上的义愤,而是自觉地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与哲学研究结合起来,探索并初步回答了许多涉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重大问题,这就为他后来创立唯物史观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当代意义
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消灭异化,才能实现人类的完全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而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社会主义社会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生产目的不再是追求最大的剩余价值,而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社会成员之间不在是剥削的关系。

关于社会主
义是否存在异化现象,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邓小平就对此作过细致的分析,他说:“至于‘异化’,马克思在发现剩余价值规律以后,曾经继续用这个说法来描写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雇佣劳动,意思是说工人的这种劳动是异己的,反对工人自己的,结果只是使资本家发财,使自己受穷。

现在,有些同志却超出资本主义的范围,甚至也不只是针对资本主义劳动异化的残余及其后果,而是说社会主义存在异化,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思想领域都存在异化,认为社会主义在自己的发展中,由于社会主体自身的活动,不断产生异己的力量。

他们还用克服这种所谓异化的观点来解释改革。

这样讲,不但不可能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和解决当前社会主义社会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也不可能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和进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为技术进步、社会进步而需要不断进行的改革。

这实际上只会引导人们去批评、怀疑和否定社会主义,使人们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前途失去信心,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一样地没有希望。

”邓小平这段精辟的论述澄清了人们的思想,社会主义国家在本质上不存在异化劳动。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落后,不可避免存在着许多类似异化的一些现象,如官僚,腐败,封建残余,贫富悬殊,诚信缺失,社会不公,人和人之间、人与产品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还存在着很多冲突与不和谐,等等。

这恰恰说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而不能把这些现象当成异化。

所以,我们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分清异化劳动和类似异化劳动现象。

结语
现在普遍认为,《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青年马克思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里程碑式的著作。

在这部手稿里,马克思集中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它在马克思的早期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有着深刻的当代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陈宇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王海英.异化劳动产生的直接原因及当代意义——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深层解读[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8,(3):13-15.
[6]宇海金,刘付春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新诠释[J].兰州学刊,2006.(6):87.
[7]林秀玲.试论“异化劳动”理论的时代价值[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6):105.
[8]杨淑琴,肖爱民浅谈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6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