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中国管理思想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中国的管理思想与理论
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2课时)
1、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形成轨迹
1)孕育期(300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主要载体:古代神话
特点:管理伦理、人与环境的契合成为关注重点,对管理行为和管理意识关注较少。

主要内容:分工协作思想;领导靠威望来管理组织;靠民主和风俗习惯来治理组织;等等。

2)萌芽期(公元前2027年——公元前770年)
从远古时代的原始人对公共事务管理转向国家管理。

夏商周时期的国家管理思想的不断深入和完善
3)形成期(公元前 771年-公元前 221 年)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重要节点。

无论哪种学派的理论,都是以国家治理为核心。

西周时期的礼治、德治为主的思想逐渐被法治思想替代,兵家的战略管理思想对后世影响较大。

4)发展期(公元前 221年-960年)
秦汉至隋唐时期建立了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为目标的行政管理思想,实行了封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控制的经济管理思想,形成了丰富的军事战略管理思想和集权式的文化管理思想,实践了选贤任能的用人思想和礼法相济的管理原则,严情结合的管理手段等,对先秦时期形成的管理思想实行制度化,进一步发展了专制的集权管理制度,通过官制、吏制、科举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等使之成为定式,并不断发展完善。

这一阶段管理思想理论相当丰富,包括秦始皇的集权管理思想、汉高祖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汉武帝有为而治的管理思想、桑弘羊的经济管理思想、贾思勰的农业经营管理思想以及隋文帝的政治管理思想等,随着唐朝达到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发展开始走向又一个高潮,出现了以唐太宗和武则天等为代表的治国管理思想。

5)承接期( 960 年-1840年)
这一时期管理思想没有跳出秦汉到隋唐时期的旧有框架和体系,只是对管理制度进行了部分的调整和变革,其内容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这一时期有贡献的管理思想都是以揭露旧管理制度的腐朽或改革旧传统而表现出来的。

明朝后期张居正提出了一批具有进步意义的有关行政管理、经济管理和军事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纲领。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以及清朝皇帝康熙、雍正都提出了不少独到而深刻的管理主张。

2、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整体把握
1)东方管理文化论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管理文化是一门具有特色的学科体系,包括三部分:一是治国学;二是治生学;三是治身学或人为学。

治国学主要是对人口、田制、生产、市场、财赋、漕运、人事、行政和军事等方面的管理的学问;治生学主要是对管理农副业、工业、运输业、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学问;人为学主要研究谋略、人为、为人、用人、选材、激励、修身、公关、博弈、奖励、沟通等方面的学问。

这三大系统及其子系统积累的实践经验与学问形成了东方独特的管理文化,构成中国古代的管理传统学
科体系。

这个传统学科要素,就管理哲学思想而论,包含有道、变、人、威、实、和、器、法、信、筹、谋、术、效、勒、圆等十五个方面,而在中国古代管理学科体系中,管理的本质可以简洁地概括为“人为、为人”,即每一个人首先要注意自身的行为修养,“正人必先正己”,然后从“为人”的角度出发,来从事、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创造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激励环境,使人们能够持久地处于激发状态下工作,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2)儒学主干论
核心是人本观,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缩,处于管理系统的中心地位。

管理是一个“修己安人”的过程,一切管理都以“修己”作为起点,达到“安人”的目标。

具体表现为管理的人道原则、心理原则和主体性原则。

基础是整体观。

把管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以力求达到社会与自然、管理系统与外部环境、管理组织内各种组成和状态的最佳和谐为目标,把管理的各个要素和功能组成为一个统一的有序结构。

灵魂是协和观。

它以追求管理系统的协调、和谐、稳定为目标,在生产管理上实现“天人合一”;在社会管理上实现“天下一家”;在人事管理上实现“知行合一”和“情理合一”。

协和观使管理不仅表现为一种科学的理性操作,更是一种人们所创造的艺术境界。

规范是经权观。

“经”指“变中不易的常理”,即管理中普遍的稳定的原则,“权”指“应变的权宜”,即根据时空和势态变化而不断改变着的方法和策略。

“经权观”一是要求“执经达权”,即根据普遍的管理原则和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来选择和确定合适的管理策略和方法,最后达到管理目标;二是要求“通权达变”,即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势而随时调整自己的管理方式,“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德治礼治的恒久之道正是由于不断的变通才得以持久,得以实现。

3)基本范畴论
“重道”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最重要、最基本的范畴,它是指无论采取什么方针政策,首先要看这些方针政策合不合乎“道”的要求,而所谓“道”就是管理的最高指导原则,合道者胜,无道者败。

“明德”既包含培育人们具备高尚道德情操的意义,还有使人们明白自己合理合法的收入的含义,即“明得”之意,将伦理道德范畴引入管理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一大特色。

但是,“明德”并非管理的目的,管理目的是通过“明德”赋予人们以新的素质,使整个社会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知止”即知至善,“止于至善”,就是要明确所要达到的至善的目标,这实际上是儒家的目标管理的过程理论。

“知止”是最终至善的目标境界。

“行法”即实行法治,它作为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基本范畴乃是管理实践之必需。

“重术”即重视战术或方法。

“术”是具体实现战略目标,实施管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或方法,法家的管理思想从一开始就很注意对“术”的运用,而兵家则更注重“术”的研究和应用。

4)指导原则论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包括治国学和治生学两方面。

治国学适应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要,包括财政赋税管理、人口田制管理、市场管理、货币管理、漕运驿递管理、国家行政管理等方面。

治生学则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学问。

传统管理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可以概括为九个方面: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求实、对策、节俭、法治。

5)谋道论
“谋道”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核心问题,凡事首先要“谋道”,得道者胜,失道者败,各个层次的管理工作都是在“道”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方式完成的。

“道”通“导”,有先导、疏导的意思,在管理上,“道”主要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政治主张、规律规则、道德、方法经验。

“谋道”则是对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谋划、图谋和计议,善于“谋道”是管理者成功的关键之关键。

二、中国近代管理思想(1课时)
1、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

1)代表人物包括林则徐、魏源、李鸿章、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廖仲恺等。

2)核心思想是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

3)主要内容
林则除的严禁鸦片贸易而不禁一般贸易和铸银币、用钱票、开银矿的货币管理思想;
魏源的移植西方新式工业、重本抑末、黜奢崇俭的思想;
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自强求富、官督商办、工商协调思想;
康有为的富国养民、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思想;
梁启超的振兴实业和利用外资的思想;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国家干涉主义经济管理思想;
廖仲恺的政治上解决、平均地权和发展铁路交通的新国家建设思想。

2、第二阶段,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建立。

1)代表人物张謇、穆藕初、荣宗敬、卢作孚、刘鸿生等。

2)核心思想
民族资产阶级企业家的企业经营管理思想,即在引进西方科学管理思想的同时,又要运用中国的传统思想,将两者结合起来;
注重企业文化建设;
中国特色的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3)主要内容
张謇的资金、人才、生产管理思想;
穆藕初是引进西方科学管理第一人;
荣宗敬的勇于开拓、敢于竞争、重视人才的企业经营思想;
刘鸿生的重视企业战略决策、主张分散投资、人才和市场竞争策略思想;
被毛泽东喻为旧中国实业界四个不能忘记的人物之一的卢作孚的经营目标、企业精神、组织管理、人事管理思想;
刘国钧的经营管理三级人才的划分思想。

三、中国现代管理思想(1课时)
1、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1)建国初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3):重点解决企业所有权和管理权问题。

2)全面学习苏联阶段(1953-1958):学习苏联,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管理模式。

3)大跃进和调整巩固时期(1959-1966):积极探索中国现代管理模式,总结了“两参一改三结合”和大庆油田等管理经验。

4)十年文革时期(1966-1976):国家和企业管理遭到全面破坏。

2、第二阶段,改革开放至今
1)总特征: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理论
2)发展历程:改革开放初期主要是引进西方管理理论;到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结合我国国情,消化西方管理理论,并对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管理思想进行批判性吸收和大胆创新,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国际接轨的管理理论。

3)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全面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科学发展观
国家创新战略
和谐社会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