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理论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理论研究述评原载:中国社会科学(京)1997年06期,第45-52页

权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各地区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关系的矛盾和不协调也日益突出。如何从发展战略角度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关系,在理论与实践上还有许多问题要作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本文试就目前我国理论界及政府部门所提出的各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理论做些评析。

一、关于区域均衡发展战略理论

区域均衡发展战略是指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到1978年以前我国区域经济建设中实行的一种发展战略。该战略主张生产力空间布局应以“均衡”为主,提高不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其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平衡沿海与内地的工业布局,集中力量建设内地;二是提出建立独立的地区工业体系和经济体系。

这种战略从当时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来看,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首先,面对当时那种极不合理、极不均衡的生产力分布状况,作为执政党就应当迅速改变“一头沉”的经济结构,缩小内地与沿海的发展差距。因此采取这种战略基本上符合生产力布局规律,也有利于拓展生产力发展的空间。其次,从国防建设的需要看,在当时也很有必要把内地建设成为一个部门齐全、工农业协调发展的强大战略后方。

但是,我们如果对上述均衡发展战略稍作理论评析,则不难看出这一战略在主客观上存在的种种缺陷:首先是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该战略仅仅以恩格斯“大工业在全国的尽可能平衡和分布”这一主张作为理论依据和指导。但实际上,恩格斯是立足于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来阐述这一问题的,而并非指一种普遍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因此,这是一种理论误解。其次,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在实践中必然导致种种混乱。例如均衡发展的含义究竟是什么?衡量的标准又是什么?均衡的

内容是什么?是投资均衡还是增长均衡?是经济总体还是同一部门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均衡等等。建国后的三十年中,区域均衡发展战略的几次摇摆不定和调整都表明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是模糊的。最后,这一战略与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带有极强的行政和垄断性色彩,从战略的制订、实施到评价,其主体都是政府自上而下以行政命令方式推进资源和要素空间布局。其结果,在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

二、关于区域重点发展战略理论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异常活跃时期,学者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有影响的战略和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一个重点”发展战略(主要包括梯度发展论、反梯度发展论、中心开花论、战略西移论、东部决战论);区域结合发展战略(主要包括东靠西移论、内联外挤论、“一、三线”结合论等);区域中性论(如“三沿”战略、“四沿”战略、“三环”战略、H型战略、弓型战略等)。笔者认为,上述三类发展战略在一定意义上分别对中国区域经济实践都产生了积极作用和重要影响,但影响最大的还当属区域重点发展战略。因为这一战略基本上反映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区域经济重点倾斜式发展的轨迹,并从理论上实事求是地承认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践的非均衡性。这可以从以下的述评中进一步看到。

1.梯度发展战略与反梯度发展战略

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理论界在研究中国区域经济问题中,逐步将眼光转移到国外的梯度理论。梯度理论的主要内容一般在我国表述为:无论是在世界范围,还是在一国范围,经济技术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客观上形成一种经济技术梯度。有梯度就有空间推移,首先让有条件的高技术梯度地区,引进掌握先进技术,然后逐步向处于二级梯度,三级梯度的地区推移。在我国,按地区空间经济发展水平,可分为东部、中部、西

部三大地带。中、西部地区虽然资源丰富,但技术力量薄弱,资金不足,大多数地区处于中间技术地带,有的甚至处在传统技术地带;而沿海和部分中部地区则具有先进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力量。因此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和时序选择应是:由东向西,按技术梯度,使先进技术地带逐步向中间技术地带、传统技术地带推移,随着经济的发展,通过转移的加速,逐步缩小地区差距。这一理论和战略的提出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些经济学家纷纷著述立说,重申梯度发展战略,并主张80年代我国应更多注意利用和发挥东部原有工业生产能力;从90年代到2000年以后的相当长时间里,要在充分利用沿海工业基础上,把投资和建设的重点转向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经济基础巩固了,把投资和建设重点再转移到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开发上来。国家“七五”计划对3个地带的经济发展战略阐述的侧重点也与梯度理论的含义基本相同,如东部沿海的目标“大力开拓新兴产业,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使产品向高、精、尖、新方向发展”;而西部则是“大力提高各族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为进一步开发建设作好人才准备”。

梯度理论和发展战略提出以后引起了学术界的激烈争论,尤其是让中、西部地区的学者和地方政府难以接受。在进一步的学术讨论中,中、西部理论界又提出了与“梯度理论”相反的“反梯度理论”(或称之为西部地区的“跳跃战略”)。这一理论的基本含义表述为:现代科学技术有3个基本走向:一是向贸易比较发达地区转移;二是向智力资源较发达的、技术水平较高的地区转移;三是向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转移。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从国际国内引入大量资金、技术和人才,使自身的经济技术超前发展,而不必主要接受第一、第二梯度的转移技术。如果只承认梯度推移论,必然会阻碍落后地区的开发建设,使落后地区永远赶不上先进地区,这同社会主义经济布局基本要求是相矛盾的,也同世界新技术革命给落后国家、落后地区带来的超越发展的机会不相适应。

2.战略重点西移论、中心开花论、东部地区重点论

在区域重点发展战略中还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战略重点西移论。认为本世纪90年代或下个世纪初,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应逐步转移到我国西部地区,促进西部地区第二次起飞。这一战略与“反梯度推移战略”的着眼点不同,但在最终主张把我国战略重点移到西部地区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二是中心开花论。主张把我国战略重点放在中部地区,利用长江,依托武汉、外引内联,带动华中一大片率先致富,从而促进整个中国经济的腾飞,其代表性理论观点就是所谓“牛肚子理论”,也叫中部崛起理论。三是东部地区重点论。这一战略主要是根据中央提出的“沿海发展战略”,而进一步提出所谓“东部重点发展论”(或叫“东部决战论”)。即主张集中全国主要的人力、物力、财力,首先在沿海开放地带,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大胆地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循环,以引进更多的外资和先进技术,率先把沿海地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模范”。该战略与“沿海战略”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在对沿海的重视上是共同的,但对如何处理沿海与内地的关系则是有区别的。沿海战略强调“四个窗口”的“示范、带动、协调”作用,是从沿海与内地的关系这一着眼点考虑的;而东部决战论则强调实行全面政策倾斜,着眼点是快速优先发展东部。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两头在外,大进大出”。这实际上就是完全脱离与内地的关系。

上述有关区域重点发展战略的各种观点,反映了我国区域经济关系发生的深刻变化,也反映了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从理论上讲既有其合理内核,但也包含着较为明显的种种偏颇。

从其合理性的方面来看:首先,上述区域重点发展战略中,尽管其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共同点都主张我国区域经济应有“一个重点”的战略选择,如重点西移论,中心开花论,东部地区重点论。它们分别主张我国区域发展的重点应是西部资源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