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区蚕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宜州区蚕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作者:李茂菊韦杰
来源:《南方农业·下旬》2019年第02期
摘要蚕桑产业是我国的一个传统优势产业,在全球蚕桑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我国农村和农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蚕桑产业链长,覆盖面广,既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又有一定的生态价值,对山区发展有一定的带动作用。

基于此,针对广西河池市宜州区主导产业桑蚕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并提出适合宜州区桑蚕产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桑蚕;特色产业;宜州区
中图分类号:F426.8;X922.28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ki.1673-890x.2019.06.057
自20世纪90年代建设广西蚕桑茧丝绸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以来,宜州区紧紧抓住农业结构调整、西部大开发和“东桑西移”等历史发展机遇,及时出台配套扶持政策,全面开放蚕茧流通市场,大力发展种桑养蚕业,桑蚕生产规模逐年壮大。

从2005年至今连续13年保持全国第一大桑蚕生产基地县(区),2012年又一跃成为广西第一大白厂丝生产基地县(区)。

宜州区先后荣获广西食用菌产业发展“十强县”、广西“十佳”桑蚕生产基地县市、中国循环经济优秀品牌城市、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中国蚕桑之乡、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范例和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等荣誉称号,“宜州桑蚕茧”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并成为首批广西30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之一。

1 产业发展情况
1.1 产业生产规模
桑蚕产业是宜州区重要的支柱产业,覆盖全区16个乡镇210个村(社区),养蚕农户10万户45.6万人,占农村人口的84.1%,其中养蚕贫困户8 694户,占全区贫困户的51.99%;贫困养蚕户人口34 776人占全区贫困人口57 909人的60.05%。

2018年,全区桑园面积2.4万公顷,其中贫困村桑园面积约0.2万公顷,全区桑园面积和鲜茧产量连续13年保持全国县域第一。

全区有小蚕共育户165家,小蚕共育率高达86%以上,桑蚕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6家,鲜茧收购站257家,方格簇厂等蚕具厂家配套齐全。

2018年养蚕150.8万张,产茧5.99万吨,产值29.8亿元,产量、产值再创历史新高,农民人均养蚕收入6 500元以上。

1.2 产业加工及带动就业能力宜州区现有茧丝绸加工企业17家(规模以上企业),其中缫丝厂15家,自动缫丝机272组;织绸企业2家,织绸机50台(套)。

2018年,白厂丝产量4 710.43 t,坯绸产量3 820 300 m,比2017年有小幅度增长,丝绸企业总产值23.79亿元,直接带动就业6 000多人。

自创品牌丝绸产品设计、贴牌加工生产不断发展,积极引进丝绸深加工
企业,加快丝绸深加工业发展,在白厂丝产量、茧丝绸加工能力方面继续保持广西县域第一。

其中,鲜茧缫丝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1.3 产业资源利用
宜州区现有以桑树、蚕沙、下茧等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企业15家。

1)拥有“刘三姐”“南方丝缫”“壮歌”等多家蚕丝被品牌,2018年蚕丝被产量达20.9万床,产值3亿多元。

2)有专门从事蚕沙收集加工的企业。

例如,宜州桂恒旺公司建成年产3万吨蚕沙生物肥生产线,年可处理蚕沙约15万吨,2018年广西三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河池市桂恒旺科技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共收集处理蚕沙约4万吨,加工成有机肥1.7万吨,产值1 700万元。

全年群众和企业共无害化处理蚕沙约12万吨,蚕沙无害化处理率达到33%以上,养蚕环境进一步好转。

3)拥有生产桑枝食用菌企业(合作社)7家,年生产桑枝食用菌达8 500万棒,产值1.31亿元。

4)全国首家利用桑枝提取现代天然抗糖尿病中药“桑枝生物碱”的广西五和博澳药业有限公司即将投产。

5)利用桑叶、桑椹生产桑叶茶、桑叶固体饮料、桑叶面、桑椹酒、桑枝饲料猪和鸡等产品,形成新的产业循环经济增长点,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成效广西行业领先。

2018年,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产值达5.6亿元多,蚕桑资源综合利用能力继续保持广西县域第一。

1.4 產业品牌创建与发展理念
宜州区德胜镇刘三姐桑蚕高效生态产业(核心)示范区被认定为“广西自治区四星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恒业茧丝有限公司的图形商标、嘉联丝绸股份有限公司的“绮源”“南方丝缫”商标、宏基茧丝绸有限公司的“刘三姐”商标、皇家瑞禧蚕丝坊有限公司的“皇家瑞禧”商标等5个商标获“广西著名商标”;嘉联茧丝及其制品、东方丝路丝绸有限责任公司的“丝路印记”牌生丝、宏基茧丝有限公司的“宏基丝业”牌白厂丝及“刘三姐”牌蚕丝被等3个公司的4个产品获评“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谊人”“宜桑”2个品牌凤尾菇荣获广西“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谊人”“廖哥山”“宜桑”3个品牌桑枝秀珍菇荣获“广西富硒农产品”认证;“宜州桑蚕茧”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认定并荣获首批广西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目前,注册商标、品牌有30多个。

蚕茧质量(鲜茧上车率达92%,平均解舒率达到61%以上,净度达到93~94分),高于全区平均水平;生丝40%达到5A以上,90%达到4A以上。

1.5 产业发展新业态与产业融合
广西大宗茧丝交易市场、东盟国际茧丝绸交易中心、嘉欣丝绸园先后落户宜州区。

宜州区成立茧丝绸企业科技孵化中心、电子商务协会,建成电子商务运营服务中心1个、电子商务示范基地2个、电子商务孵化基地1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166个。

从事电商的丝绸企业有嘉联丝绸、刘三姐科技信息公司、百姓人家、壮歌茧丝绸有限公司等15家,建有丝绸工业AAA 级旅游景区1个,重点龙头茧丝企业在杭州、南宁、桂林、柳州等城市开设连锁实体店多家。

以广西为主宜州为交易重点覆盖全国的广西大宗茧丝交易市场的子公司-河池市中农茧丝绸有限公司、中国丝绸交易市场(广西嘉欣)的电子商务公司及其平台,为国内茧丝绸行业经营者
提供信息、交易、结算、融资、仓储、保险等全面的茧丝绸配套服务,市场茧丝“宜州指数”显现雏形,年电子交易茧丝达1万多吨。

2018年,河池市中农茧丝绸有限公司蚕茧、生丝、蚕蛹、丝棉、绸缎等行业主打产品及其衍生品总交易额达23亿元,同比增长320%;广西嘉欣2018年茧丝交易额达2 500万元。

茧丝市场的创新平台(“丝路通”)与供应链金融服务管理模式和创新的营销模式,能够较好解决企业、茧站、农户的资金紧缺、融资难等问题,降低“打白条”带来风险和社会隐患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国内外贸易,活跃贸易流通,扩大贸易规模与市场占有率,提升宜州乃至广西的国内外影响力。

2018年,广西茧丝市场融资13亿元,其中涉农(蚕农)提供金融服务5 641万元,惠及河池蚕农1万多户;拓展绸缎、双宫丝等丝绸产品1 109万美金、17万欧元;17家茧丝绸生产企业的丝绸产品采取实体经营与网店经营同步销售模式,积极开拓国外市场。

据不完全统计,仅东方丝路丝绸公司及广西丝利来公司在2018年自营出口白厂丝分别达2 800万美元、980万美元,生丝出口排在全国第一。

丝绸企业和电子商务平台主要出口印度、意大利、越南等国。

此外,宜州区还是全国最大的蚕种、桑苗、蚕药、蚕具等蚕用物资集散市场,辐射全国,交易额达2亿元以上,已成为全国甚至世界桑蚕茧丝市场的风向标。

1.6 产业链延伸
经过多年的发展,宜州区已形成“桑—蚕—茧—丝—绸—服装”和“桑樹(果)—桑枝食用菌—桑叶茶(桑叶固体饮料)—桑果酒—药物(桑树生物碱)”“蚕沙—有机肥”“下茧(废丝)—蚕丝被”、蚕蛹—饲料(食品)产品等,产品线上(电商)线下(实体店、展销店)国内外全面开花的销售网络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较完整的产业链。

2018年,桑蚕生产、茧丝绸加工、资源综合利用及贸易总额超过85亿元。

2 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人才匮乏,产业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宜州区从事行业的桑蚕专业技术人员不足20人,且乡镇没有固定的工作站所和技术管理人员;相关单位以及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紧缺。

因产业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如行业协会管理还不够规范等,协会还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2.2 桑蚕种养缺乏科学管护,市场监督不到位
1)桑园的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控、喂养等管护问题和蚕种、小蚕、蚕药等市场监督问题较为突出,导致桑蚕生产用工量大、费用高。

2)桑蚕的病虫害频发,日趋严重。

3)市场混乱,产量、质量、效益仍有待提高。

2.3 缺乏技术创新
1)实力强的研发机构很少,企业科技力量特别是研发方面较薄弱。

2)种桑养蚕方面的高效集成配套的省力化技术与机具等重点环节的创新技术难题尚需继续攻克(如砍伐、采收等)。

2.4 精深加工滞后,产业链条还不够长,产业附加值低
1)织绸产能、产量不大,印染环节仍是空白,服装设计加工、贸易和生物医药开发加工等资源综合利用附加值高的产业仍然十分薄弱、滞后。

2)有些真丝装饰行业、丝绸文化旅游产品等才刚起步,有些还是空白。

3)丝绸经济总量不大,综合效益不够突出。

2.5 市场培育不足,三产融合发展深度不够
1)丝绸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产品缺乏话语权,外贸量更是占比不大。

2)除桑枝食用菌外,蚕沙、桑叶茶、桑葚果等资源开发利用的加工产品规模小,还没有真正形成产业化。

3)蚕桑等健康养生新产品较少,农旅融合、农商融合发展的程度较低。

4)整个交易市场体系还不够完善,知名品牌少,市场影响力不够。

3 产业发展的对策
1)争取自治区加大投入和争取国家对产业提供支持,特别在深加工、资源综合利用、丝绸文化建设、省力化养蚕机具研发等方面。

2)加大人才培养和科研投入。

一方面,在河池学院开设桑蚕茧丝绸专业和蚕桑茧丝绸培训学校,加大本土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另一方面,在宜州区设立桑蚕茧丝绸科研机构,加大桑蚕产业的研发力度,带动产业快速发展。

3)继续在宜州区建设广西蚕桑茧丝绸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以宜州区为示范点,推进广西蚕桑产业发展。

4)建立自治区级蚕桑茧丝绸产业发展风险基金和白厂丝收储制度,防止茧丝价格大起大落,促进蚕桑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刘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