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提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提问,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但事实上,在课堂教学当中,仍然存在着无效提问,简单回答是、否,好与不好,这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也浪费了课堂时间,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对于语文来说,如何让学生学会提问,让学生投入到文学思考中去,这的确是一个让人值得思考的问题。那如何让学生学会提问呢?带着这样的思考,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在预习中提问题
“预习是自求了解的过程。”在学生掌握了预习课文的基本方法,能够自学字词,熟读课文后,就要求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问。开始时,我们“强制”每个学生都要质疑。最初,可以从不易理解的,或根据语境不理解的词开始质疑。检查预习时,对质疑有意义的学生,加以表扬,以形成榜样。长此下去,学生的质疑能力自会提高。
(一)在字词上提问。在预习时,我们要求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在不懂、不认识的字与词语边打上问号。接着需要借助工具书来学习。现在小学生可以查阅的工具书种类比较多,有《新华字典》《成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等。可是现在有不少学生都懒于请教这些无声的老师,对一些词语一知半解也就过去了。我们经常鼓励学生在预习中积极动手翻查工具书,让他们尝到使用工具书的甜头,进而养成经常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
如:在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时,问学生“囫囵吞枣”
的意思时,不少学生都能回答,接着问他们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的,有位学生很自豪地说是通过昨晚预习时查字典得知的,我就对这位学生的做法作了肯定。希望大家都能向这位学生学习。然后在课堂中,我们让学生动手查一查“囫囵”的意思,学生查出后便立刻理解了这个词语的含义。
(二)在课文内容上提问。在预习时,我们让学生在不理解的句子前打上问号。在预习《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时,有个同学提了这么一个问题:这个唯一的听众是谁?她在听什么?为什么只有一个听众?其实这就是文章的中心与重点。可见学生的感悟能力在预习中也得到了培养。
二、课堂中就题目提问
文章的题目往往是文章内容的精辟的提炼,主旨所在,犹如文章的“眼睛”。抓住了课题,文章的内容也就了解了。启发学生通过课题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阅读带有浓厚的趣味性,从而培养学生从课题入手阅读课文的能力。
(一)抓住人物提问。以人物命名的文章,往往是通过最能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一件事或几件事来刻画人物的,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教育,激发他们奋发向上。
如:《詹天佑》《少年润土》《怀念母亲》等课文,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问,学生经过思考,教师归纳为:1.他(她)是个怎样的人?2.作者为什么要写他(她)?3.为什么要写这件事?这时,可针对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课后收集资料,这样既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地去读文章,剖析人物的思想品质,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情感。这样思维活动在质疑问难中积极地展开了。
(二)抓住事物提问。写景状物的文章是作者用手中的笔做导游,向我们经典地介绍了一个地方或物品的特点。
如:《威尼斯小艇》《索溪峪的“野”》等课文,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抓住景物的特点及与众不同之处发问。然后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标注,讨论。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思维更加活跃了。
(三)抓住事件提问。以事件命题文章。
如:《草船借箭》一文,从课题就已经大概知道文章写什么事。教学生质疑时,让学生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发问。学生会问:“为什么要借箭?”“是怎么借的?”“结果怎么样?”一下就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时,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问题解决了,课文也就读懂了。
(四)抓关键词提问。抓住课题中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语展开提问。在《金色的脚印》一文可引导学生抓住“金色”这个关键词来问,“脚印为什么是金色的呢?”这样抓住关键词质疑,对文章的理解会更深刻,对于解决问题能起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课堂中从课文内容中提问
(一)引导学生从文章词句与主要内容中寻问。抓住关键的语句、
内容,就能层层推进,巧妙地将教学引向深入。使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重点词句及课文内容,并且通过这些词语引发联想和想象。《走遍天下书为侣》一课时,生质疑:“一本书我通常看一遍或两遍,很少看过五六遍的,而作者却说他愿意看上一百遍,让我很不理解?”显然学生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找到了与文本的差异,从而深入理解“一本你喜爱的书就像是朋友、家、活生生的人、故地以及伴侣等,体验读书的快乐”。
(二)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和矛盾之处寻问。有些文章从字面看,仿佛前后有矛盾,与文章题目不符,实际是合情合理的,这往往是学生质疑问难的突破口,也是将课文内容深化的突破口。如《月光曲》一课,学生发问:“妹妹前面说‘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为什么后面又说‘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这个地方矛盾。”
(三)让学生在独自思考中提问。语文课本中编排的课文是经过作者、编者深思熟虑加工过的,但用孩子的眼睛看,他会发现许多与他的想法不同的地方,其实这些地方往往是值得思索和回味的。提出问题是对文章理解的过程。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武鸣县城厢镇城东小学)
(责任编校: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