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氧化铋的制备及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米氧化铋的制备及应用

姓名:吕青云学号:6100311245 班级:电气信息Ⅱ类115班

摘要:综述了纳米氧化铋的发展研究现状, 并介绍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几种纳米氧化铋的制备方法(如固相反应法、沉淀法、水解法、溶胶2凝胶法、喷雾燃烧法、微乳液法、多羟基醇法等) 及纳米氧化铋的电子功能材料、燃速催化剂、光催化降解材料、光学材料、医用复合材料、防辐射材料等主要应用.

关键词氧化铋纳米制备应用钼酸铋水热合成可见光光催化

Bi2O3是一种重要的功能材料,主要以A、B、C和R 4 种品型存在. 晶型不同, 应用不同[1 ]. 氧化铋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不仅是良好的有机合成催化剂、陶瓷着色剂、塑料阻燃剂、药用收敛剂、玻璃添加剂、高折光玻璃和核工程玻璃制造以及核反应堆的燃料, 而且是电子行业中一种重要的掺杂粉体材料[2~4 ]. 纳米氧化铋除了具有一般粒度(1~ 10 Lm )的氧化铋粉末的性质和用途外, 由于粒度更细, 可用于对粒度有特殊要求的场合[5 ] , 如无机颜料、光学材料、电子材料、超导材料、特殊功能陶瓷材料、阴极射线管内壁涂料等. 近年来, 已采用了多种方法制备纳米Bi2O3 (固相反应法、沉淀法、溶胶2凝胶法、喷雾燃烧法等) 并将其应用于不同领域,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对纳米 B i2O 3 制备方法及应用的探索已引起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兴趣. 本文将根据近年来的相关文献报导, 从制备方法和应用 2 个方面对纳米氧化铋予以介绍, 旨在为进一步拓展其制备方法及应用研究提供借鉴.

1.纳米Bi2O3的制备方法

纳米氧化铋的制备方法有很多种, 大致分为固相法和液相法.

1. 1固相法

固相法是比较传统的粉末制备工艺, 用于粗颗粒微细化. 目前制备纳米氧化铋采用的是固相反应法. 该法使 2 种或几种反应性固体在室温或低温下混合、研磨或再煅烧, 得到所需纳米粉体. 在固相反应制备纳米Bi2O3的过程中, 将Bi(NO3)3·5H2O和NaOH 混合均匀, 加入适量的分散剂, 充分研磨,再经60 ℃恒温水浴, 洗涤和真空干燥, 即得纳米Bi2O3, 颗粒呈多边形, 平均粒径约60 nm.另有报道, 将Bi(NO3)3·5H2O与NaOH 或82羟基喹啉按1∶3 摩尔比混合后, 经研磨, 洗涤及适当的热处理, 也得到了粒径分别为10 nm 和50 nm的纳米级氧化铋. 运用该法制备纳米Bi2O3, 其制备工艺简单、无污染或污染较少, 产率高, 能耗低, 但也存在着所得粉体易结团, 且粒度分布不均、易引入杂质等问题. 然而, 对于粒度及纯度要求不是很高的应用领域, 该法不失为一种经济有效的工业化生产方法.

1. 2液相法

液相法是目前实验室和工业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制备纳米粉体的方法. 按照反应的不同原理和环境又可以分为沉淀法、水解法、喷雾法、水热合成法、微乳液法、溶胶2凝胶法、冷冻干燥法及辐射化学合成等方法. 下面是目前已成功制备出纳米氧化铋的几种液相制备方法.

1. 2. 1沉淀法

沉淀法是在原料溶液中添加适当的沉淀剂, 使得原料溶液中的阳离子形成各种形式的沉淀物, 然后再经过洗涤、干燥、热分解等工艺过程而得到纳米粉料的方法. 纳米氧化铋的制备采用的是直接沉淀法, 例如, 采用弱碱液相沉淀2灼烧法, 通过添加一定比例的分散剂和有机络合剂, 制得了纯度高(99. 9%以上) , 粒度小, 均匀性好(平均粒度可达0. 02Lm ) 的纳米氧化铋[8 ]. 此法的优点是, 通过溶液中的各种化学反应可直接得到化学成分均一的超微粉体, 操作简单, 生产成本低, 产物纯度高. 该法也是目前工业化生产纳米粉体的最主要的应用方法.

1. 2. 2水解法

利用金属的氯化物、硫酸盐、硝酸盐溶液通过胶体化的手段合成超微粉是人们熟知的制备金属氧化物或水合金属氧化物的方法. 最近, 通过控制水解条件来合成单分散球形超微粉的方法, 广泛地应用于新材料的合成中. 有报道用二步水解法[9 ]通过添加剂进行改性直接制备出纳米氧化铋微粒, 粒径在50~ 70 nm 之间. 该法的优点在于: 第一步水解后过滤, 除去了硝酸铋溶液可能带来的金属杂质离子(B i3+ 水解的pH 值很低, 其他金属离子仍留在溶液中) , 而且由于降低了溶液中硝酸根的浓度, 使硝酸氧铋转化为氧化铋所需的pH 值降低. 该法虽然多了一次过滤操作, 但是可以减少碱的消耗, 提高纯度, 降低成本; 另外, 由于该法直接在溶液中实现了纳米 B i2O 3 的制备, 从而避免了由前驱体高温煅烧而引起的颗粒变大.

1. 2. 3溶胶2凝胶法

溶胶2凝胶技术是指金属有机或无机化合物经过溶液、溶胶、凝胶而固化, 再经热处理而成氧化物或其他化合物固体的方法. 该方法原材料在分子级水平上混合, 混合高度均匀, 材料的合成温度低, 材料组成容易控制, 制作设备简单. 文献中以B i(OR )3作前驱体, 通过So l2Gel 法合成了B i2O 3 多晶粉末, 最后得到的氧化铋微粉近似为球形, 粒度范围为60~ 120 nm. 但该法的主要问题是原料成本高, 如能降低成本, 该法将具有极强竞争力.

此外, 以乙二醇为溶剂,Bi2NO3作原材料, 通过溶胶2凝胶法可制备含 B i2O 3 的纳米复合氧化物粉体, 该法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且由于是以无机盐为原材料, 从而直接降低了生产成本, 经济效益更高.

1. 2. 4喷雾法

喷雾法是通过各种物理手段对溶液进行喷雾和凝聚处理以获得超微颗粒的一种方法. 目前采用喷雾燃烧法成功制得了纳米氧化铋, 其原理是在金属雾化制粉的基础上, 将金属铋进行高效雾化, 然后直接于燃烧室内进行氧化燃烧, 以迅速获得高纯纳米氧化铋.将B i(NO 3) 3 溶解在适当的溶剂(如乙醇硝酸或乙酸) 中, 在氧气氛下, 通过火焰喷雾高温分解(FSP) , 也可以得到纳米B i2O

3 粉体, 其比表面积可达20~80 m 2ög. 该技术具有工艺流程短、产品纯度高、粒度细、无污染、成本低等特点, 但对设备及工艺参数要求程度较高.

1. 2. 5微乳液法

微乳液法即 2 种互不相溶的溶剂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形成乳液, 也就是双亲分子将连续介质分割成微小空间形成微型反应器, 反应物在其中反应生成固相, 由于成核、晶体生长、聚结、团聚等过程受到微反应器的限制, 从而生成包裹有一层表面活性剂, 并且有一定凝聚态结构和形态的纳米粒子. 以甲苯为油相, 通过选择合适的表面活性剂, 可以制得平均粒径为4~ 5 nm 的纳米 B i2O 3 粉体. 反胶束微乳液(即油包水型) 法制备无机纳米粉体已被证明十分理想的方法. 该法实验装置简单, 能耗低, 操作性强, 所得的粉体单分散性、界面性和稳定性好, 与其他方法相比, 粒径易于控制, 适应面广等. 笔者也已采用这种方法并做了一些尝试性的工作, 结果得到了晶须状的纳米级前驱体, 其直径为30~ 40 nm ,长约为500~ 700 nm.有报道采用多羟基醇法制备纳米氧化铋, 具体操作: 将铋盐, 如乙酸铋等溶于高沸点多羟基醇(二甘醇) 中, 加热分解, 直接制得氧化铋. 其中, 二甘醇既是溶剂, 提供了铋盐分解的场所, 又可以利用其多羟基吸附在氧化铋微粒表面, 从而阻止了颗粒的长大, 经该法制备的纳米氧化铋粒径为70~ 90 nm.总之, 以上几种制备方法各有优缺点, 而寻求操作简单, 成本低廉, 易于工业化生产且粒径小, 单分散性好, 纯度高的纳米氧化铋的制备方法将是提高其应用宽度和深度的关键.

2.铋基复合氧化物光催化性能

2 .1 .1以半导体材料为光催化剂,利用太阳能消除污染物,是近年来较重要的研究课题。它对于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普遍用的光催化剂如TiO2、SrTiO3、NaTaO3等多为宽禁带半导体,仅在紫外光区有响应。而波长在400 nm以下的紫外光部分不足太阳光总能量的5%,太阳光能量主要集中在400--700 nm的可见光范围,达总能量的43%。传统的可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