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农业大学文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农业大学文件
青农大校字〔2008〕134号
青岛农业大学关于制订
按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为适应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突出个性发展”的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学校从2008级开始实施按学科专业类别招生(简称按大类招生)。

按大类招生、培养是一次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涉及到教育教学观念、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核心是人才培养方案。

为保证按大类招生培养的质量,现就按大类招生培养方案的制定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的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多样化需求,体现我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定位,突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重视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关注经济全球化、产业国际化的影响,培养有国际意识和视野的人才。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原则。

要将党和国家、社会、学生的需要恰当地反映到培养方案中,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学生就业与发展兼顾的原则。

既要充分考虑学生就业对知识、能力的需要,又要体现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和阶段性,为学生继续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学科基础。

(三)坚持学科体系与社会需要统筹的原则。

既要坚持专业人才的学科知识结构,又要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的要求,并要预测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别要注意区域经济发
展特点和经济全球化、产业国际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把握好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总体要求和规格。

(四)坚持“加强基础、拓宽口径”与“巩固专业、强化能力、突出特色”相结合的原则。

按大类打通、优化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体现“加强基础、拓宽口径”的要求;突出主干学科和专业主要课程,鼓励设置专业方向,开设专业拓展课程,构建能力培养体系,体现“巩固专业、强化能力、突出特色”的要求。

(五)坚持整体优化的原则。

进一步整合课程,理顺与更新教学内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合理调整学时,优化课程体系;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以及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坚持理论教学的基础性、系统性,突出专业基本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加强实验、实习、创新教育内容的改革与整合;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通过人文素质课程、跨学科课程、科技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质。

通过培养方案的整体优化,使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教学活动有机融合,为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体验社会、实践锻炼、提升素质提供合理的平台和机会。

三、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政治信念坚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
力、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对国家和社会有高度责任感,具有国际意识和视野,能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开发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要依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结合国家对专业的基本要求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确定。

四、基本规格
体现培养目标在德、智、体、美,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五、修业年限
基本修业年限:4年(最低修业年限为3年,最高修业年限为8年)
六、课程设置要求
(一)构建“3-2-2”教育体系,即:公共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专业选修课程模块、素质教育课程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和创新教育体系。

公共课程平台: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必须修读的课程。

主要包括“两课”、外语、计算机、体育等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平台:是按学科大类设置的基础课程,包括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它是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专业课程平台:是构成某专业专门人才的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即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是建立在专业课程平台之上,为适应社会需要而设置的专门化课程,或者为拓宽专业视野、深化专业技能而设置的课程。

素质教育课程模块:包括跨学科课程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跨学科课程是指农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面向非本学科专业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是指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历史、文化、哲学、艺术等方面的公共选修课程。

实践教学体系:以实验教学、课程实习(设计)、科研训练和课程论文、社会实践、生产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为内容,以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为递进顺序构成的能力培养体系。

创新教育体系:主要由学生参加课外学术活动、科技文化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等,通过设置创新学分,使之成为人才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公共课程全校统一,学科基础课程按大类统一。

主要课程、主要实践环节、主要专业实验要符合国家专业指导计划要求,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专业特色。

(三)公共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为必修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为必修环节;专业选修课程、素质教育课程为选修课程。

设置专业方向的按专业方向选修,其它专业方向的课
程为专业拓展课程,可自由选修。

不设置专业方向的专业,在专业选修课程中也可指定必须修读的课程。

(四)必修课程、必修环节以及专业选修课程要理顺开设顺序,要规定课程开设学期和学分;素质教育课程和创新教育只规定须选修的学分,不规定学期。

形势与政策教育、国防教育、就业教育、安全教育等课程以讲座、报告、活动等形式进行,分别由宣传部、学工部、招生就业处、保卫处负责开设。

(五)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结构:
在总学时中,必修课:选修课≈7:3
在专业教育课程中,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程≈55:20:25
文学、管理学、经济学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不含实验)为30周左右,其它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应为34周左右。

七、实践教学要求
(一)实验教学
1.要以专业或系列课程为组合,整合实验项目和内容,独立开设实验课。

对于不能组合的课程,实验学时数达到1学分的要独立设课。

2.实验项目应包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三类实验项目的比例要根据课程特点确定。

独立设课的实验必须包含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

培养方案中设置综合性、设
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课程的比例必须在80%以上。

3.各专业的实验课(文科、经管类专业包括讨论课)学时数:文科、经济类、管理类专业不少于总学时的15%,其它类专业不少于总学时的25%。

(二)实践教学环节
1.实践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劳动基本技能和专业基本技能、调查研究能力、科学研究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

2.要根据专业特点进行实践教学内容、时间、方式方法的改革,要尽量设置多课程联合、能充分利用校内或相近资源的综合性实习,使实习时间相对集中。

要按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三个层次安排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实践教学的技能性、综合性、创新性。

八、学时、学分要求
(一)各专业课内教学(理论和实验)总学时控制在2200-2400学时。

体育、形势与政策教育、国防教育、就业教育、安全教育等不包括在总学时之内。

每16学时计为1学分,各专业学生毕业应修读的最低课内(理论与实验)学分为135-150。

课程学时必须按照0.5学分的倍数设置。

(二)实践教学基本内容与周数、学分
专业或公益劳动:2学年,共计2学分(每学期安排1周,计0.5学分);
入学教育、军训:1-2周,计0.5学分;
毕业教育:1周,计0.5学分;
“专业与两课”社会实践:4周4学分(利用假期进行,其中“两课”3学分);
教学实习、科研训练与课程论文、课程论文(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每周计1学分。

1周以上的实习独立安排与考核;不足1周的实习独立安排(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体现),但在理论教学中评定成绩(不单独计学分)。

毕业论文(设计)计4学分。

(三)素质教育学分:各专业学生需修读的素质教育课程(跨学科课程和人文素质课程)学分不得低于12学分,其中人文素质类课程不得低于4学分。

本专业学生不得选修本专业和方向开设的跨学科选修课程。

每一个专业必须提供6门以上面向其它类别专业开设的跨学科课程,跨学科课程一般为1-1.5学分。

(四)创新教育学分:各专业可根据专业特点设置创新项目。

每一创新项目学分为0.5-2学分。

创新教育学分独立设置,可以充抵专业拓展课程学分和素质教育学分。

九、专科专业培养方案要求
(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政治信念坚定,综合素质高,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面较宽,专业技能较强,适应生产、经营、管理、推广、服务一线需要的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修业年限:基本修业年限3年(最低修业年限为2年,最高修业年限为5年)。

(三)学时与学分要求:各专业课内教学(理论和实验)总学时控制在1800学时以内。

每16学时计为1学分,各专业学生毕业应修读的最低学分(理论与实验)为110学分左右。

(四)课程设置要求:要突出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第一学年课程按照相同或相近的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第二学年为学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第三学年主要为实践教学环节。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分别为80%和20%。

(五)要根据专业特点设置综合考试、实习、论文或设计等综合考核项目,提出明确考核要求。

十、全学程时间安排
十一、要求
(一)各学院要成立按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方案制订领导小组,组织落实各专业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

(二)各学院、专业要组织由业务主管部门、相关企事业单位、毕业校友、专业教师等参加的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咨询会议,使专业建设特别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和区域发展的需要。

(三)各学院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专人负责、广泛参与,保证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

避免出现只有专业负责人或少数人参与制订的现象。

附:
1.生物技术类专业第一学年必修课程设置一览表
2.环境科学类专业第一学年必修课程设置一览表
3.国际经济与贸易类、公共事业管理类专业第一学年必
修课程设置一览表
4.应用化学类专业第一学年必修课程设置一览表
5.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类专业第一学年必修课程设置一览表
6.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第一学年必修课程设置一览表
7.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第一学年必修课程设置一览表8.艺术设计类专业第一学年必修课程设置一览表
9.人才培养方案格式(见教务信息网)
二○○八年十月十三日
主题词:教学大类招生培养方案意见
青岛农业大学校长办公室2008年10月13日印
共印15份
附件1:
生物技术类专业第一学年必修课程设置
说明:大学物理学和大学物理学实验必须在后续学期开设
附件2:
环境科学类专业第一学年必修课程设置
附件3:
国际经济与贸易类、公共事业管理类专业
第一学年必修课程设置一览表
附件4:
应用化学类专业第一学年必修课程设置
附件5: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类专业
第一学年必修课程设置
附件6: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第一学年必修课程设置
附件7: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第一学年必修课程设置
附件8:
艺术设计类专业第一学年必修课程设置
其他说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学分、32学时,各专业均设在第三学期。

大学英语Ⅲ、Ⅳ各4学分、64学时,分别在第三、第四学期开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