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阅读的“点灯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阅读的“点灯人”
“我们要做的――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尽我们所能把这个世界带到学校和教室,给孩子们需要的及他们要求的帮助和指导,然后走开。
”虽然我已经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二三十年了,但有一次与我女儿的语文老师的闲聊中,这位初中语文老师告诉我:“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现在的语文考核的内容完全来自于课本的知识已经很少,更多的知识来自于生活,来自于社会,来自于整个世界。
”当时,我的心为之一振:太精辟了!虽然我平时的教学也很注重这一点,但没有清晰的理念。
本学期的读书活动中,我在一大堆书中,一眼就看到了《把世界带进教室》这本书,很喜欢,也许这正是我这几年渴求的教学理念所驱使的义无反顾的选择吧。
再看看作者,是让很多老师都佩服不已的“草根”名人――薛瑞萍老师。
一、唯有阅读,让教育回归本真,陶冶素养
做儿童阅读的“点灯人”,在我们周围能有这样理念的教师又有几人?虽然我们也提倡学生进行阅读,可是到了关键时刻,评价一个学生的品质,评价一个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唯有分数!老师们在矛盾中忐忑前行,把文本拆开、分解,讲字词,讲知识点,生怕自己有一点遗漏。
考完试,我们算班级平均分,算优秀率,算及格率,却很少有人来算
一下,一学期我们就学习了32篇课文。
就是这32篇课文,有多少学生能准确无误流利地读下来呢?我们的阅读教学只是教学,没有“阅读”。
请看,薛瑞萍老师是怎么做的呢?她潜心编著了《日有所诵》,从最简单的儿歌入手,到童诗、绝句、宋词、元曲、上古歌谣,再到文言文……让学生每天诵读,形成习惯。
好比一日三餐,阅读成为了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
这些经典语段都是薛老师自己会背诵的。
书中纵横古今、包罗万象,内容之丰富,语言之精湛,让人惊叹,而这一切全来自于她自己以身作则的诵读。
行走于她的文字里,我的眼前常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一个老师和她的学生大声地吟诵经典,琅琅的诵读声飘扬在校园上空,令人心旷神怡。
其实,薛老师的著作丰厚得很:《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我们二年级啦》《书声琅琅的三年级》《破茧而出的四年级》《五(2)班的语文故事》《我们班的阅读日志》等。
幸运的是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阅读。
说起语文阅读的诀窍,薛老师的观点非常鲜明:泛览十本不如诵读一卷。
作文从来是教不会的,是学习写作的人自己读出来,背出来、用心琢磨出来的。
其实,平时打开孩子的日记时,我们能在孩子的习作中看到阅读的影子,他们会不自觉地模仿自己读过的书中的语言,他们会用书中的标准纠正自己的行为。
这就是阅读的终极目标,更是教育的本真。
可见,阅读
才能让教育回归本真,真正陶冶孩子的素养。
二、唯有阅读,世界才能带进教室,浇灌心灵
不要相信没有读书的时间,没有必要读书的话。
薛老师坚定地告诉我们――唯有阅读是评价学生最重要的一条。
她会无声无息地软化了现在被爱包围的孩子们的情感,给心灵以科学的营养。
薛老师的这句话“书香班级少事非,书香家庭幸福多;一个爱读书的孩子,就算是考不上大学,擦皮鞋也能擦出连锁店”是对阅读的最好的注解。
在那次闲聊后的教学中,我更加注重孩子的课内外阅读,也注意积累阅读方法与理念;薛老师的《把世界带进教室》一书更是强大的助推器,我更加主动、科学地利用一切渠道,把世界带进教室,将读书的理念不断灌输进孩子的大脑,让读书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在不断提升读书内涵的同时,引领孩子们更健康、更饱满地成长。
(一)阅读,在休闲时培养
首先,阅读开始于完全没有任务和压力的倾听。
这样由表及里,书籍就进入了人的内部,慢慢地深入人心了。
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开始要求他们的家长们要读书给孩子听,提醒家长各类书籍都行,如科普类、历史类等,不要局限在跟语文有关的书籍中;在孩子每天晚上睡觉前三十分钟左右都要读书给孩子听,主要是注音读物、绘本等,引导孩子进行简单的思考与想象。
(二)阅读,在倾听中喜欢
不知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发现,孩子们在做试卷上的阅读短文题目时,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在默读之后做出的题目却是错误的,这就是阅读障碍。
如果老师在学生明确了题目的要求后,给学生朗读一遍短文再让学生自己做题,正确率会大大提高。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首先,连贯流畅的朗读,让文章的意思和学生的思维也变得连贯流畅,缓解了学生默读时的艰难和生涩;其次,富于乐感的朗读是一种音乐化的语言,能够为理解提供强大而温暖的助力;最后,朗读比默读慢,因为慢,吸收更实在。
可见,教师的朗读多么重要。
我接手现在的班级,便是从给学生朗读开始的。
为了尽早让孩子们多读点书,按照惯例,我带了提前准备好的绘本《小熊宝宝》走进了教室,给孩子朗读了《小熊宝宝》的第一章,也许这是他们第一次听老师给他们读儿童绘本,很快就听得入了迷。
我趁热打铁,又朗读了第二章,孩子听得更专注了。
见时机成熟,我便请孩子回家后购买这本书,自由阅读。
开学后,我又分几次给孩子朗读了书中的部分内容,并展开了几次交流,在朗读和交流中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阅读的兴趣。
此后的一年中,我还给学生朗读了《爱德华的奇妙之旅》《小公主》《青铜葵花》等不少好书。
后来,一到上阅读课,孩子们就追着问:“老师,今天给我们读什么
书啊?”朗读,让孩子的耳朵浸润在书声中,让心灵和大脑震荡在感动和思维中。
(三)阅读,在时间里成长
薛老师还强调孩子每周的学习要从阅读开始,每节课都要给孩子阅读的时间和机会。
其实,我们现在的许多阅读的方式,都是阅读教学的附属品。
因为学生在更大程度上被作业剥夺了阅读兴趣与时间;再加上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挤掉了学生阅读的时间,即使有时间阅读文章,学生的阅读不再从容。
这种阅读的最大缺点就是功利性太强,从而导致了学生对阅读的逃离。
怎么办?我整理了我以前的,并会一直坚持的做法:①坚持上好每周一的二十分钟的读书课,主要阅读“学校漂流”的课外书;②每周二、四的十五分钟的晨诵课,主要诵读文本的补充阅读;③每节语文课前的三分钟,主要诵读75首古诗词;④当学生疲倦的时候,用一两分钟的时间读一个小故事,这样缓解了学生的疲劳,增加了听课效率;⑤最后做生活的有心人,把学习、生活中的边角料的时间充分规划起来,让学生阅读征订的报纸杂志。
薛老师要我们学会把阅读带进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阅读一点点,学生就在一步一步地成长,这样世界也在一步一步地进入学生的脑海。
这样,学生的阅读障碍就在不经意间克服了、解决了老师、家长为此头痛的难题。
(四)阅读,在分享中提升
随着阅读的铺开,我渐渐发现很多学生喜欢读书却不得要领,他们读书全凭兴趣,只挑有生动情节的内容走马观花地看。
因此,我们不仅要引导他们爱读,而且要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效率。
1. 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
(1)图文并重。
课外读物大都是图文结合,可坚持引导学生从看图到读文。
如指导他们看封面和书名,讲讲书中可能写些什么事。
图画能帮助儿童理解文字的意思。
因此,要求学生读过之后想象画面、讲出主要内容,利用集体活动把读、说、听的训练融为一体。
(2)按顺序看懂文章。
每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要弄明白事情怎样从头说到尾的,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 教会学生默读的方法
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待学生朗读速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可有目的、有步骤地训练学生默读。
默读训练分三阶段进行:
(1)指读,动唇,不出声――主要引导学生提高朗读速度。
(2)指读,不动唇,不出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速度。
(3)不指读,不动唇,不出声――逐步达到“一目数行”的速度。
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我还指导他们要将精读与略读相结合,读书要有选择,做各式各样的读书笔记……使学生能在最少的时间里,阅读最多的课外书籍,丰富学生的信息量,做到“博览群书”。
3. 培养学生参与讨论的习惯
每周一的二十分钟的读书课可以根据阅读活动的进程安排成不同的课型:或静心阅读,或阅读指导,或交流讨论,或介绍新书,其中以交流讨论为主(阅读存折表如下)。
从阅读中所得到的信息、获得的感受,是否真切,是否正确,是否有价值,这就需要交流,需要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
每一个学生由于知识水平、生活习惯和看事物的角度不同,他们对作品的理解也有所不同。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断地调整、修正、补充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阅读所得更趋于真善美。
可见,阅读才能把世界带进教室,浇灌孩子的心灵。
鲁迅说过:“读书就像蜜蜂采蜜一样,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
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
”那谁是推进儿童阅读的“点灯人”?我想,只要你愿意,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是孩子开展阅读的“点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