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行为偏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行为偏差
青少年偏差行为研究综述
教师教育学院2011级孙小玉
摘要:随着文化的多样化和互联网的普及,青少年行为选择的自由度在增加,使得社会主导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价值评价准则对他们的约束力在不断减弱,出现偏差行为的概率也越来越高。本文针对青少年偏差行为的主要表现和特点、其产生的原因及如何预防和娇正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增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青少年偏差行为矫正措施
一、偏差行为与青少年偏差行为的界定
学者对偏差行为的定义有不同的看法。
美国学者道格拉斯认为:“所谓越轨行为,是指在一个社会中,被社会成员判定为违反其社会准则或价值观念的任何思想和行为,它包括犯罪、违法及违反道德规范、社会习俗的所有思想和行为。”我们所说的青少年的偏差行为,是指青少年在个体思想道德社会化过程中,由于其生理逐渐成熟和心理欠缺成熟,以及社会大环境下传统文化价值观与多元文化价值观碰撞产生的多重影响,使得他们在没有旁人正确的引导下不能正确地理解和处理这种新变化,从而做出偏离和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甚至偏离和违反社会行为规范的种种行为。
吴武典(1992)指出偏差行为就是个人行为显著地偏离常态,并且妨害了生活适应。许春金(1996)指出,青少年偏差行为是指偏离当时当地公认之行为准则的不良行为,而有可能会引起谴责、惩罚或矫正的后果。
郭翔(2002)指出,偏差行为,通常是指偏离或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纪律规范和法律规范的行为。
如何界定青少年偏差行为? 当前尚无权威观点。教育学认为,青少年违背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公共道德规范的行为称为违反纪律行为或轻度偏差行为,如迟到、旷课、说谎等,而酗酒、斗殴、自杀等虽对社会造成危害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称为严重偏差行为。心理学认为,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因遭受挫折与干扰,内心动机无法实现,从而产生焦虑、紧张或沮丧、失
意等情绪状态,有的表现为狂妄自大、暴躁、孤僻、冷淡、自卑、娇气、懒惰等性格缺陷,这种心理现象称为青少年偏差行为; 社会学认为,偏差行为也称越轨行为、偏离行为,“所谓越轨,是指一个社会中,被社会成员判定为违反其社会准则或价值观念的任何思想和行为,它包括犯罪、违法及违反道德规范、社会习俗的所有思想和行为”。以上关于偏差行为的界定均包含这样的意思: 青少年的行为违反了某种规范,不被社会认可,并给社会、家庭或个人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综合各个学科关于偏差行为的阐释,同时考虑到偏差行为发生的原因,我们将偏差行为界定为: 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由于与外部关系调适失衡而产生的对其自身、其他个体或群体具有危害性,违反既有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依据以上界定,青少年偏差行为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一是青少年的偏差行为是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发生的现象,主体方面的诱因不仅涉及青少年本身,还包括家长、教师、朋友等其他个体或群体,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的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 二是青少年的行为违反了社会行为规范,即违背了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并遵守的社会公共生活准则、道德准则、法律法规及其他行为规范,这是判定青少年偏差行为的核心; 三是偏差行为发生的本质原因是青少年在处理与其他个体或群体的关系时失衡; 四是青少年的偏差行为具有不同程度的社会危害性,即违反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秩序,甚至给自身、其他个体、群体或社会带来财产的损失和精神的创伤。
二、当代青少年偏差行为的特点
从当代青少年偏差行为的表现中可以总结出以下特点:第一,随意性。许多发生偏差行为的青少年在某种因素的诱发和刺激下,感情一时冲动,会选择比较简单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而不去顾及任何后果,很少会事前去充分考虑和周密计划。这是因为青少年心智还尚未成熟,意志力薄弱,情绪波动较大的缘故。第二,连续性。青少年在偶尔爆发一次偏差行为而侥幸逃脱之后,侥幸心理便强化了他们对这一行为的认可,以至于将这种偏差行为内化为一种习惯,从而导致在这类偏差行为道路上越走越远。第三,模仿性。青少年正处于精力充沛时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所以喜欢去模仿。但是由于对模仿对象的辨别能力较差,所以经常会去模仿电视里的某个明星或电影里的某个片段等,由于模仿对象的多元性从而导致偏差行为的发生。第四,逆反性。青少年
正处于人格社会化的上升时期,他们渴望独立和自立,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能够比别人更新颖和高明,自己的人格能够在成人世界里获得平等和尊重,所以其行为特别不愿意受到别人控制,当他们的不良行为一旦受到管教时,他们会表示反抗甚至报复。
三、青少年偏差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个体自身因素
青少年偏差行为的产生过程,是青少年主体性不断萌发和挣扎的过程。这一过程受个体自身因素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
1.行为遗传的影响
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认为,青春期的个体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处于人生的转折点。这一时期的个体心理发展的独特性,使其承受着较多的压力和挫折。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功能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发展还不成熟,因此容易发生偏差行为。行为遗传学研究显示,青少年偏差行为的产生也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2.生命意识的缺失
青少年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建立自我的同一性,初步形成人生的意义感与责任感。生命意识的形成与对生命的敬畏密切相关。法国哲学家与社会慈善事业的倡导者施韦泽博士在20世纪初就指出:“敬畏生命”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
生命意识与生命感是人生意义的核心。正确的生命意识是形成自我意识、角色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关键。青少年由于缺乏生命意识,导致自我价值感缺乏,而自我价值感的缺乏又导致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缺乏使青少年在遇到挫折与不良的外界诱因时,易采取极端的方式去应对,从而导致极端偏差行为。
3.归因的偏差
归因是对造成结果的原因进行推断和分析的过程。归因影响着个体对外部世界反应的途径与方法。不同的归因会导致个体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反应。一般来说,人格发展成熟的个体能够对外部刺激进行合理的归因,并以积极的态度进行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