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斯光束传播及其MATLAB仿真

高斯光束传播及其MATLAB仿真
高斯光束传播及其MATLAB仿真

目录

一、高斯光束 (1)

1简介: (1)

2. 命名 (1)

二、高斯定律的传播 (2)

1.振幅分布特性 (2)

2.等相位面特性 (2)

3.高斯光束的瑞利长度 (3)

4.高斯光束的远场发散角 (4)

三、用MATLAB仿真高斯光束的优势 (4)

四、提出高斯光束的问题 (4)

五、问题的求解 (5)

六、问题的MATLAB程序 (7)

1、程序如下: (7)

2.最终运行 (10)

七、结束语 (17)

八、参考文献 (17)

九、成绩评定 (18)

一、高斯光束

1简介:

通常情形,激光谐振腔发出的基模辐射场,其横截面的振幅分布遵守高斯函数,故称高斯光束。

2.命名

关于光斑大小的查询,其实问的就是光斑的束腰直径或束腰半径。束腰,是指高斯光绝对平行传输的地方。半径,是指在高斯光的横截面考察,以最大振幅处为原点,振幅下降到原点处的0.36788倍,也就是1/e倍的地方,由于高斯光关于原点对称,所以1/e的地方形成一个圆,该圆的半径,就是光斑在此横截面的半径;如果取束腰处的横截面来考察,此时的半径,即是束腰半径。沿着光斑前进,各处的半径的包络线是一个双曲面,该双曲面有渐近线。高斯光束的传输特性,是在远处沿传播方向成特定角度扩散,该角度即是光束的远场发散角,也就是一对渐近线的夹角,它与波长成正比,与其束腰半径成反比,故而,束腰半径越小,光斑发散越快;束腰半径越大,光斑发散越慢。

我们用感光片可以看到,在近距离时,准直器发出的光在一定范围内近似成平行光,距离稍远,光斑逐渐发散,亮点变弱变大;可是从光纤出来的光,很快就发散;这是因为,准直器的光斑直径大约有400微米,而光纤的光斑直径不到10微米。同时,对于准直器最大工作距离的定义,往往可理解为该准直器输出光斑的共焦参数,该参数与光斑束腰半径平方成正比,与波长成反比,计算式是:3.1415926*束腰半径*束腰半径/波长。所以要做成长工作距离(意味着在更长的传输距离里高斯光束仍近似成平行光)的准直器,必然要把光斑做大,透镜相应要加长加粗。

二、高斯定律的传播

1.振幅分布特性

由高斯光束的表达式可以得到:

在z截面上,其振幅按照高斯函数规律变化,如图所示。将在光束截面内,振幅下降到最大值的1/e时,离光轴的距离定义为该处的光斑半径。

由w(z)的定义可以得到:

即光束半径随传输距离的变化规律为双曲线,在z=0时有最小值,这个位置被称为高斯光束的束腰位置。

2.等相位面特性

从高斯光束解的相位部分可以得到传输过程中的总相移为:

将上式同标准球面波的总相移表达式比较:

可以得出结论,在近轴条件下高斯光束的等相位面是以R(z)为半径的球面,球面的球心位置随着光束的传播不断变化,由R(z)的表达式可知:

z=0时,,此时的等相位面是平面;

时,。此时等相位面也是平面。

时,此时的等相位面半径最小。

3.高斯光束的瑞利长度

–当光束从束腰传播到处时,光束半径,即光斑面积增大为最小值的两倍,这个范围称为瑞利范围,从束腰到该处的长度称为高斯光束的瑞利长度,通常记作f。

在实际应用中,一般认为基模高斯光束在瑞利长度范围内是近似平行的,因此也把瑞利距离长度称为准直距离。从瑞利长度表达式可以得出结论,高斯光束的束腰半径越小,其准直距离越长,准直性越好。

4.高斯光束的远场发散角

–从高斯光束的等相位面半径以及光束半径的分布规律可以知道,在瑞利长度之外,高斯光束迅速发散,定义当时高斯光束振幅减小到最大值1/e 处与z轴夹角为高斯光束的远场发散角(半角):

包含在全远场发散角内的光束功率占高斯光束总功率的86.5%。

高斯光束在轴线附近可以看成一种非均匀高斯球面波,在传播过程中曲率中心不断改变,其振幅在横截面内为一高斯分布,强度集中在轴线及其附近,且等相位面保持球面。

三、用MATLAB仿真高斯光束的优势

MATLAB是矩阵实验室(Matrix Laboratory)的简称,是美国MathWorks公司出品的商业数学软件,用于算法开发、数据可视化、数据分析以及数值计算的高级技术计算语言和交互式环境,主要包括MATLAB和Simulink两大部分。它将数值分析、矩阵计算、科学数据可视化以及非线性动态系统的建模和仿真等诸多强大功能集成在一个易于使用的视窗环境中,为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以及必须进行有效数值计算的众多科学领域提供了一种全面的解决方案,并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传统非交互式程序设计语言(如C、Fortran)的编辑模式,代表了当今国际科学计算软件的先进水平。

MATLAB和Mathematica、Maple并称为三大数学软件。它在数学类科技应用软件中在数值计算方面首屈一指。MATLAB可以进行矩阵运算、绘制函数和数据、实现算法、创建用户界面、连matlab开发工作界面接其他编程语言的程序等,主要应用于工程计算、控制设计、信号处理与通讯、图像处理、信号检测、金融建模设计与分析等领域。

MATLAB可模拟出高斯光束传播时的路线光强分布。

四、提出高斯光束的问题

根据高斯光束数学模型,模拟仿真高斯光束在谐振腔中某一位置处的归一化强度分布并给出其二维、三维强度分布仿真图;用Matlab读取实际激光光斑照片中所记录的强度数据(读取照片中光斑的一个直径所记录的强度数据即可,Matlab读取照片数据命令为imread),用该数据画出图片中激光光斑的强度二维分布图,与之前数学模型仿真图对比。

五、问题的求解

原始光斑如图1所示,用imread命令读入matlab后直接用imshow命令读取即可,

CCD采集的高斯光束光强分布

图1 CCD采集的高斯光束强度分布

读入的数据是一个224 X 244的矩阵,矩阵中的数值代表光强分布。用读入的数据取中间一行(122行)画出强度分布如图2所示。

图2 实验测量高斯曲线

用理论上的高斯曲线公式画出理论高斯曲线如图3所示。

图3 理论高斯曲线

50

100150200

020406080100120140160

180实验测量高斯曲线

-40

-30-20-10010203040

00.2

0.4

0.6

0.8

1

理论高斯曲线

六、问题的MATLAB程序

1、程序如下:

M文件如下:

A=imread('D:\documents\作业\激光原理与应用\高斯.bmp');

A1=A(:,122);

x1=1:1:224;

x2=-100:1:100;

a2=exp(-x2.^2/10);

figure

imshow(A);

axis off

title('\fontsize{12}CCD采集的高斯光束光强分布');

figure

plot(x2,a2,'linewidth',1,'color','b');

axis([-40 40 0 1.2])

title('\fontsize{12}实验测量高斯曲线')

figure

plot(x1,A1,'linewidth',1,'color','r')

title('\fontsize{12}理论高斯曲线')

axis([50 200 0 180])

画三维强度分布。取图片矩阵的中间层,用mesh命令画出三维图如图4所示。

图4 三维强度分布

由于读入的图片有一行白边,需要手动去除掉,否则三维图会有一边整体竖起来,影响观察。最终的M文件如下。

A=imread('D:\documents\作业\激光原理与应用\高斯.bmp');

[high, width, color] = size(A);

x=1:width;

y=1:high-1;

mesh(x', y', double(A(2:224,:,1)));

grid on

xlabel('x'),ylabel('y'),zlabel('z');

title('三维强度分布');

再用MATLAB仿真理论上传播过程中高斯光束的变化

这次先给出M文件:

%Gaussian_propagation.m

%Simulation of diffraction of Gaussian Beam

clear;

%Gaussian Beam

%N:sampling number

N=input('Number of samples(enter from 100 to 500)=');

L=10*10^-3;

Ld=input('wavelength of light in [micrometers]=');

Ld=Ld*10^-6;

ko=(2*pi)/Ld;

wo=input('Waist of Gaussian Beam in [mm]=');

wo=wo*10^-3;

z_ray=(ko*wo^2)/2*10^3;

sprintf('Rayleigh range is %f [mm]',z_ray)

z_ray=z_ray*10^-3;

z=input('Propagation length (z) in [mm]');

z=z*10^-3;%dx:step size

dx=L/N;

for n=1:N+1

for m=1:N+1

%Space axis

x(m)=(m-1)*dx-L/2;

y(n)=(n-1)*dx-L/2;

%Gaussian Beam in space domain

Gau(n,m)=exp(-(x(m)^2+y(n)^2)/(wo^2));%Frequency axis Kx(m)=(2*pi*(m-1))/(N*dx)-((2*pi*(N))/(N*dx))/2;

Ky(n)=(2*pi*(n-1))/(N*dx)-((2*pi*(N))/(N*dx))/2;

%Free space transfer function

H(n,m)=exp(j/(2*ko)*z*(Kx(m)^2+Ky(n)^2));

end

end

%Gaussian Beam in Frequency domain

FGau=fft2(Gau);

FGau=fftshift(FGau);

%Propagated Gaussian beam in Frequency domain

FGau_pro=FGau.*H;

%Peak amplitude of the initial Gaussian beam

Peak_ini=max(max(abs(Gau)));

sprintf('Initial peak amplitude is %f [mm]',Peak_ini)%Propagated Gaussian beam in space domain

Gau_pro=ifft2(FGau_pro);

Gau_pro=Gau_pro;

%Peak amplitude of the propagated Gaussian beam

Peak_pro=max(max(abs(Gau_pro)));

sprintf('Propagated peak amplitude is %f [mm]',Peak_pro)%Calculated Beam Width

[N M]=min(abs(x));

Gau_pro1=Gau_pro(:,M);

[N1 M1]=min(abs(abs(Gau_pro1)-abs(exp(-1)*Peak_pro)));

Bw=dx*abs(M1-M)*10^3;

sprintf('Beam width(numerical) is %f[mm]',Bw)%Theoretical Beam Width W=(2*z_ray)/ko*(1+(z/z_ray)^2);

W=(W^0.5)*10^3;

sprintf('Beam width(theoretical) is %f[mm]',W)%axis in mm scale

x=x*10^3;

y=y*10^3;

figure(1);

mesh(x,y,abs(Gau))

title('Initial Gaussian Beam')

xlabel('x [mm]')

ylabel('y [mm]')

axis([min(x) max(x) min(y) max(y) 0 1])

axis square

figure(2);

mesh(x,y,abs(Gau_pro))

title('propagated Gaussian Beam')

xlabel('x [mm]')

ylabel('y [mm]')

axis([min(x) max(x) min(y) max(y) 0 1])

axis square

程序主要根据高斯光束的传播规律计算传播过程中任意z处的高斯光强分布。

2.最终运行

运行结果:

Number of samples(enter from 100 to 500)=500 wavelength of light in [micrometers]=0.568 Waist of Gaussian Beam in [mm]=1

ans =

Rayleigh range is 5530.972982 [mm]

Propagation length (z) in [mm]100000

ans =

Initial peak amplitude is 1.000000 [mm]

ans =

Propagated peak amplitude is 0.210252 [mm] ans =

Beam?width(numerical) is 1.940000[mm]

ans =

Beam?width(theoretical) is 18.107635[mm]

>>

束腰半径处的理想高斯光强分布

传播1m处的理想高斯光强分布

传播10m处的理想高斯光强分布

传播20m处的理想高斯光强分布

传播30m处的理想高斯光强分布

传播50m处的理想高斯光强分布

传播100m处的理想高斯光强分布而用实验测得的光斑仿真的结果是:

原始光斑的光强分布

0.1m处

1.8m处

10m以后,已经基本是均匀强度的光斑

七、结束语

两个星期紧张而又充实的学习,让我初步了解到MATLAB,发现了自己学习能力上的不足,但学会了自我学习,独立思考,认识到了理论和时间的差别,从写出去的代码到成功感受到了巨大的喜悦,今后会学习更多知识,提升自己。

八、参考文献

(1 )刘克哲,张承琚《物理学. 上卷》第三版[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施传柱《高斯定理应用问题探讨(J)》

(3)贾瑞,薛庆忠《电磁学》.第二版

(4)周国泉《高阶洛伦兹-高斯光束的研究》科学出版社

九、成绩评定

2011数学建模A题优秀论文

承诺书 我们仔细阅读了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竞赛规则.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规则的, 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如有违反竞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A/B/C/D中选择一项填写): 我们的参赛报名号为(如果赛区设置报名号的话): 所属学校(请填写完整的全名): 参赛队员(打印并签名) :1. 2. 3. 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组负责人(打印并签名): 日期:年月日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编号专用页 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全国统一编号(由赛区组委会送交全国前编号):全国评阅编号(由全国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基于系统综合评价的城市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分析 摘要 本文针对城市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首先对各重金属元素进行分析,然后对各种重金属元素的基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及无量纲化处理,再对各金属元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最后针对各个问题建立模型并求解。 针对问题一,我们首先利用EXCEL 和 SPSS 统计软件对各金属元素的数据进行处理,再利用Matlab 软件绘制出该城区内8种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图最后通过内梅罗污染 模型:2 /12 max 22?? ? ? ??+=P P P 平均综,其中平均P 为所有单项污染指数的平均值,max P 为土壤环境中 针对问题二,我们首先利用EXCELL 软件画出8种元素在各个区内相对含量的柱状图,由图可以明显地看出各个区内各种元素的污染情况,然后再根据重金属元素污染来源及传播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工业区及生活区重金属的堆积和迁移是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Cu 、Hg 、Zn 主要在工业区和交通区如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的两侧富集,随时间的推移,工业区、交通区的土壤重金属具有很强的叠加性,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同时城市人口密度,土地利用率,机动车密度也是造成重金属污染的原因。 针对问题三,我们从两个方面考虑建模即以点为传染源和以线为传染源。针对以点为传染源我们建立了两个模型:无约束优化模型()[]()[]() 22y i y x i x m D -+-=,得到污染源的位置坐标()6782,5567;有衰减的扩散过程模型得位置坐标(8500,5500),模型为: u k z u c y u b x u a h u 222 2222222-??+??+??=??, 针对以线为传染源我们建立了l c be u Y ?-+=0模型,并通过线性拟合分析线性污染源的位置。 针对问题四,我们在已有信息的基础上,还应收集不同时间内的样点对应的浓度以及各污染源重金属的产生率。根据高斯浓度模型建立高斯修正模型,得到浓度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表达式ut e C C -?=0。 在本题求解过程中,我们所建立的模型与实际紧密联系,有很好的通用性和推广性。但在求点污染源时,我们假设只有一个污染源,而实际上可能有多个点污染源,从而使得误差增大,或者使污染源的位置够不准确。 关键词 内梅罗污染模型 无量纲化 相关性 回归模型 高斯浓度模型

matlab仿真光束的传输特性

一、课程设计题目: 用matlab 仿真光束的传输特性。 二、任务和要求 用matlab 仿真光束通过光学元件的变换。 ① 设透镜材料为k9玻璃,对1064nm 波长的折射率为1.5062,镜片中心厚度为3mm ,凸面曲率半径,设为100mm ,初始光线距离透镜平面20mm 。用matlab 仿真近轴光线(至少10条)经过平凸透镜的焦距,与理论焦距值进行对比,得出误差大小。 ② 已知透镜的结构参数为101=r ,0.11=n ,51=d ,5163.121=='n n (K9玻璃),502-=r ,0.12=' n ,物点A 距第一面顶点的距离为100,由 A 点计算三条沿光轴夹角分别为10、20、30的光线的成像。试用Matlab 对以上三条光线光路和近轴光线光路进行仿真,并得出实际光线的球差大小。 ③ 设半径为1mm 的平面波经凸面曲率半径为25mm ,中心厚度3mm 的平凸透镜。用matlab 仿真平面波在透镜几何焦平面上的聚焦光斑强度分布,计算光斑半径。并与理论光斑半径值进行对比,得出误差大小。(方法:采用波动理论,利用基尔霍夫—菲涅尔衍射积分公式。)

2、用MATLAB仿真平行光束的衍射强度分布图样。(夫朗和费矩形孔衍射、夫朗和费圆孔衍射、夫朗和费单缝和多缝衍射。) 3、用MATLAB仿真厄米—高斯光束在真空中的传输过程。(包括三维强度分布和平面的灰度图。) 4、(补充题)查找文献,掌握各类空心光束的表达式,采用费更斯-菲涅尔原理推导各类空心光束在真空中传输的光强表达式。用matlab对不同传输距离处的光强进行仿真。 三、理论推导部分 将坐标原点选在透镜中心处,θ1=arcsin(y1/r),由n1*sinθ1=n2*sin θ2可得出θ2=arcsin(n1/n2)*(y1/r),由几何关系可得到θ=θ2-θ1,则出射光线的斜率k=tan(θ2-θ1),当入射直线y=y1时,x1=d-(r -)2^1 r ),并设出射直线为y=k*x+b;由直线经过(x1,y1)即 2^(y

高斯扩散模型.

大气污染扩散 第一节大气结构与气象 有效地防止大气污染的途径,除了采用除尘及废气净化装置等各种工程技术手段外,还需充分利用大气的湍流混合作用对污染物的扩散稀释能力,即大气的自净能力。污染物从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扩散过程及其危害程度,主要决定于气象因素,此外还与污染物的特征和排放特性,以及排放区的地形地貌状况有关。下面简要介绍大气结构以及气象条件的一些基本概念。 一、大气的结构 气象学中的大气是指地球引力作用下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其最外层的界限难以确定。通常把自地面至1200 km左右范围内的空气层称做大气圈或大气层,而空气总质量的98.2%集中在距离地球表面30 km以下。超过1200 km的范围,由于空气极其稀薄,一般视为宇宙空间。 自然状态的大气由多种气体的混合物、水蒸气和悬浮微粒组成。其中,纯净干空气中的氧气、氮气和氩气三种主要成分的总和占空气体积的99.97%,它们之间的比例从地面直到90km高空基本不变,为大气的恒定的组分;二氧化碳由于燃料燃烧和动物的呼吸,陆地的含量比海上多,臭氧主要集中在55~60km高空,水蒸气含量在4%以下,在极地或沙漠区的体积分数接近于零,这些为大气的可变的组分;而来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和火山爆发、森林火灾、海啸、地震等暂时性的灾害排放的煤烟、粉尘、氯化氢、硫化氢、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为大气的不定的组分。 大气的结构是指垂直(即竖直)方向上大气的 密度、温度及其组成的分布状况。根据大气温度在 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可将大气划分为四层:对 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暖层,如图5-1所示。 1. 对流层 对流层是大气圈最靠近地面的一层,集中了大 气质量的75%和几乎全部的水蒸气、微尘杂质。受 太阳辐射与大气环流的影响,对流层中空气的湍流 运动和垂直方向混合比较强烈,主要的天气现象云 雨风雪等都发生在这一层,有可能形成污染物易于 扩散的气象条件,也可能生成对环境产生有危害的 逆温气象条件。因此,该层对大气污染物的扩散、输送和转化影响最大。 大气对流层的厚度不恒定,随地球纬度增高而降低,且与季节的变化有关,赤道附近约

数学建模(关于扩散问题的建模)

关于金属汞扩散的问题 引言: 我们都知道,重金属丢弃到土地后会严重污染环境,同时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著名的秦始皇陵墓,据专家在陵墓周围取数据观测,周围的汞含量呈现出外渗的趋势。也就是说,随着外围半径的扩大,汞含量浓度递减,并且随着时间的增加,汞渗透的半径越来越大。这就证明了汞金属在泥土中会发生扩散。因此,我们就提出,能否通过在外部取样的观察数据,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来判断陵墓中心处汞的浓度呢? 模型的提出: 由于汞的扩散快慢跟本身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有关。还有,由于在土堆里头,在各个方向上受到的力不相同和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扩散的速度也会有差异。例如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会因为地球的自传而扩散速度会不一样。另一方面,汞在扩散的过程,由于泥土的吸收,化学反应等因数的影响,也会影响到汞的扩散。 为此我们引入一个函数u(x, y, z, t),它表示t时刻在(x,y,z)处汞的浓度。我们的目标就是利用所观测到的数据,来推断出这个函数的表达式。 模型符号的引入: 为了表示汞在想x,y,z 方向上的扩散速度,我们在此引

入扩散系数: 2 a :x 方向上的扩散系数 2 b :y 方向上的扩散系数 2 c :z 方向上的扩散系数 2 k :由于泥土吸收,化学反应而引起的衰减系数 M :扩散源汞的质量 模型假设: 1。假设有一汞扩散源,汞从扩散源沿 x ,y ,z 三个方向向四周扩散。 2。扩散前周围空间此物质的浓度为零。 3。扩散过程中没有人为因素的影响。 模型建立: u(x, y, z, t) 是 t 时刻点 (x, y , z) 处某物质的浓度。任取一个闭曲面 S ,它所围的区域是Ω,由于扩散,从 t 到 t t +? 时刻这段时间内,通过 S 流入Ω的质量为 1 M 2 2 2 1(cos cos cos )d d t t t S u u u M a b c S t x y z αβγ+????= ++???? ?? 其中 2 a ,2 b ,2 c 分别是沿 x ,y ,z 方向的扩散系数。 由高斯公式 : ? ??? ?+Ω ??+??+??= t t t t z y x z u c y u b x u a M d d d d )(2 2 2 2 2 2 2 2 2 1

高斯光束的matlab仿真复习进程

高斯光束的m a t l a b 仿真

题目:根据高斯光束数学模型,模拟仿真高斯光束在谐振腔中某一位置处的归一化强度分布并给出其二维、三维强度分布仿真图;用Matlab读取实际激光光斑照片中所记录的强度数据(读取照片中光斑的一个直径所记录的强度数据即可,Matlab读取照片数据命令为imread),用该数据画出图片中激光光斑的强度二维分布图,与之前数学模型仿真图对比。(如同时考虑高斯光束光斑有效截面半径和等相位面特点,仿真高斯光束光强、光斑有效截面半径以及等相位面同时随传播距离z的变化并给出整体仿真图可酌情加分。) 原始光斑如图1所示,用imread命令读入matlab后直接用imshow命令读取即可, CCD采集的高斯光束光强分布 图1 CCD采集的高斯光束强度分布 读入的数据是一个224 X 244的矩阵,矩阵中的数值代表光强分布。用读入的数据取中间一行(122行)画出强度分布如图2所示。

图2 实验测量高斯曲线 用理论上的高斯曲线公式画出理论高斯曲线如图3所示。 图3 理论高斯曲线 50 100150200 020406080100120140160 180实验测量高斯曲线 -40 -30-20-10010203040 00.2 0.4 0.6 0.8 1 理论高斯曲线

M文件如下: A=imread('D:\documents\作业\激光原理与应用\高斯.bmp'); A1=A(:,122); x1=1:1:224; x2=-100:1:100; a2=exp(-x2.^2/10); figure imshow(A); axis off title('\fontsize{12}CCD采集的高斯光束光强分布'); figure plot(x2,a2,'linewidth',1,'color','b'); axis([-40 40 0 1.2]) title('\fontsize{12}实验测量高斯曲线') figure plot(x1,A1,'linewidth',1,'color','r') title('\fontsize{12}理论高斯曲线') axis([50 200 0 180]) 画三维强度分布。取图片矩阵的中间层,用mesh命令画出三维图如图4所示。 图4 三维强度分布 由于读入的图片有一行白边,需要手动去除掉,否则三维图会有一边整体竖起来,影响观察。最终的M文件如下。 A=imread('D:\documents\作业\激光原理与应用\高斯.bmp'); [high, width, color] = size(A); x=1:width; y=1:high-1; mesh(x', y', double(A(2:224,:,1))); grid on xlabel('x'),ylabel('y'),zlabel('z'); title('三维强度分布');

高斯光束的matlab仿真

题目:根据高斯光束数学模型,模拟仿真高斯光束在谐振腔中某一位置处的归一化强度分布并给出其二维、三维强度分布仿真图;用Matlab读取实际激光光斑照片中所记录的强度数据(读取照片中光斑的一个直径所记录的强度数据即可,Matlab读取照片数据命令为imread),用该数据画出图片中激光光斑的强度二维分布图,与之前数学模型仿真图对比。(如同时考虑高斯光束光斑有效截面半径和等相位面特点,仿真高斯光束光强、光斑有效截面半径以及等相位面同时随传播距离z的变化并给出整体仿真图可酌情加分。) 原始光斑如图1所示,用imread命令读入matlab后直接用imshow命令读取即可, CCD采集的高斯光束光强分布 图1 CCD采集的高斯光束强度分布 读入的数据是一个224 X 244的矩阵,矩阵中的数值代表光强分布。用读入的数据取中间一行(122行)画出强度分布如图2所示。

图2 实验测量高斯曲线 用理论上的高斯曲线公式画出理论高斯曲线如图3所示。 图3 理论高斯曲线 50 100150200 020406080100120140160 180实验测量高斯曲线 -40 -30-20-10010203040 00.2 0.4 0.6 0.8 1 理论高斯曲线

M文件如下: A=imread('D:\documents\作业\激光原理与应用\高斯.bmp'); A1=A(:,122); x1=1:1:224; x2=-100:1:100; a2=exp(-x2.^2/10); figure imshow(A); axis off title('\fontsize{12}CCD采集的高斯光束光强分布'); figure plot(x2,a2,'linewidth',1,'color','b'); axis([-40 40 0 1.2]) title('\fontsize{12}实验测量高斯曲线') figure plot(x1,A1,'linewidth',1,'color','r') title('\fontsize{12}理论高斯曲线') axis([50 200 0 180]) 画三维强度分布。取图片矩阵的中间层,用mesh命令画出三维图如图4所示。 图4 三维强度分布 由于读入的图片有一行白边,需要手动去除掉,否则三维图会有一边整体竖起来,影响观察。最终的M文件如下。 A=imread('D:\documents\作业\激光原理与应用\高斯.bmp'); [high, width, color] = size(A); x=1:width; y=1:high-1; mesh(x', y', double(A(2:224,:,1))); grid on xlabel('x'),ylabel('y'),zlabel('z'); title('三维强度分布');

云团扩散模型

1 云团扩散模型 根据物质泄漏后所形成的气云的物理性质的不同,可以将描述气云扩散的模型分为非重气云模型和重气云模型两种[5-13]。 1.1 非重气云模型 高斯模型是一种常用的非重气扩散模型,高斯烟羽(Plume model)模型又称高架点连续点源扩散模型,适用于连续源的扩散,即连续源或泄放时间大于或等于扩散时间的扩散。 高斯烟团(Puff model)模型适用于短时间泄漏的扩散,即泄放时间相对于扩散时间比较短的情形,如突发性泄放等。若假设气体云内空间上的分布为高斯分布,则地面地处风向的烟团浓度分布算式为 式中, c(x,y,H)——点(x,y,H)处浓度值,mg/m3; Q——源强,即单位时问的排放量,mg/s; u——环境平均风速,m/s; σx,σy,σz——扩散参数; H——源高(烟团高度),m; x——下方向到泄漏原点的距离,m; y,z——侧风方向、垂直向上方向离泄漏原点的距离,m。 高斯模式的实际应用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如何给定模式中的一些参数,尤其要注意源强、扩散参数等的确定。 源强与污染物的物理化学属性、扩散方式、释放点的地理环境等有关。扩散参数表征大气边界层内

湍流扩散的强弱,是高斯模式的一项重要数据。高斯扩散模式所描述的扩散过程(实质上也包含了在实际应用中对高斯模式的一些限制)主要有: 1)下垫面平坦、开阔、性质均匀,平均流场稳定,不考虑风场的切变。 2)扩散过程中,污染物本身是被动、保守的,即污染物和空气无相对运动,且扩散过程中污染物无损失、无转化,污染物在地面被反射。 3)扩散在同一温度层结中发生,平均风速大于1.0 m/s。 4)适用范围一般小于10~20 km。 1.2 重气云模型 由于重气本身的特殊性,在重气扩散领域也有大量基于不同理论的模型。鉴于重气扩散与中性或浮性气体扩散有着明显的区别,目前国内外已开发大量的不同复杂程度的重气扩散模型,如箱模型、相似模型、LTA-HGDM模型、CFD模型等。 1.2.1 箱(BOX)模型 箱模型是指假定浓度、温度和其他场,在任何下风横截面处为矩形分布等简单形状,这里的矩形分布是指在某些空间范围内场是均匀的,而在其他地方为零。该类模型预报气云的总体特征,如平均半径、平均高度和平均气云温度,而不考虑其在空间上的细节特征。重气效应消失后其行为表现为被动气体扩散,所以该类模型还包括被动扩散的高斯模型及对它的修正。 1.2.2 层流及湍流大气环境中的重气扩散(LTA-HGDM)模型 LTA-HGDM模型(Heavy Gas Dispersion Model in Lsaminar and Turbulent Atmosphere层流及湍流大气环境中的重气扩散模型)以箱模型为基础,结合虚点源模型,能描述重气泄漏扩散整个过程。模型同三维有限元模型相比,具有形式简单、原始输入数据运算速度快等优点。 LTA-HGDM模型的建立基于以下几点假设: 1)危险性气体初时泄漏时,其外形呈正圆柱形(H=2R)。 2)初始时刻泄漏源即此核电站内部的浓度、温度呈均匀分布。 3)扩散过程不考虑泄漏源即此核电站内部温度的变化,忽略热传递、热对流及热辐射。

污染物扩散模型-深圳数学建模

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填写): 2015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承诺书 我们仔细阅读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章程》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参赛规则》(以下简称为“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可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网站下载)。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的,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如有违反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授权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可将我们的论文以任何形式进行公开展示(包括进行网上公示,在书籍、期刊和其他媒体进行正式或非正式发表等)。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从A/B/C/D中选择一项填写): C 我们的报名参赛队号(12位数字全国统一编号): 参赛学校(完整的学校全称,不含院系名):温州医科大学 参赛队员 (打印并签名) :1. 章成俊 2. 杨超 3. 谢锦 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组负责人 (打印并签名): 日期:年月日

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填写): 2015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编号专用页 送全国评阅统一编号(由赛区组委会填写): 全国评阅随机编号(由全国组委会填写):

对垃圾处理厂污染的动态监控及居民补偿 摘要 城市垃圾处理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目前垃圾焚烧正逐步成为中国垃圾处理的主要手段之一。本论文构根据题目设置的垃圾处理厂规模,建立了环境动态监控体系,并根据潜在污染风险对周围居民进行了合理经济补偿的设计。 对于问题(1),为了实现对垃圾焚烧厂烟气排放及相关环境影响状况的动态监控,本论文在高斯烟羽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引入温度、降雨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建立了新的污染物扩散模型。本论文创新性的提出了风雨影响指数M,用来衡量风向、降雨对颗粒物扩散的影响。本论文将抽象的污染物含量形象化,利用空气污染指数API描述具体的污染程度及其给周围居民带来的影响。并且从不同角度给出了模型检验,验证了所建模型的准确性。 对于问题(1)具体赔偿方案的制定,在综合考虑了不同方位风向频率、受污染时间、受污染程度的基础上,本论文使用了层次分析法,并且进行了一致性检验,使得赔偿方案具有说服力。通过MATLAB编程,计算出当政府和垃圾处理厂共支付风险赔偿金为N时,得出居住地的每位居民应得的赔偿金额计算公式。对于监测点的设置,经计算共需21个,具体布置情况见后文。 对于问题(2),在题目所述的发生事故的情况下,对污染物的具体含量进行了合理的预测与假设。模拟出酸性物质与颗粒物的影响范围,并根据具体的污染程度设置不同的污染区。对每个污染区的不同情况设置更改监测点的设置,并且在问题(1)的基础上对居民的经济补偿进行合理修改。 关键词:高斯烟羽模型,层次分析法,空气污染指数,烟气抬升公式 一、问题重述 “垃圾围城”是世界性难题,在今天的中国显得尤为突出。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面临“垃圾围城”问题,垃圾堆放累计侵占土地75万亩。因此,垃圾焚烧正逐步成为中国垃圾处理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由于政府监管不力、投资者目光短浅等多方面的原因,致使前些年各地建设的垃圾焚烧电厂在运营中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给垃圾焚烧技术在我国的推广造成了很大阻力,许多城市的新建垃圾焚烧厂选址都出现因居民反对而难以落地的局面。在垃圾焚烧厂运行监管方面,目前主要是在垃圾焚烧厂内进行测量监控,缺少从周边环境视角出发的外围动态监控,因而难以形成为民众所信服的全方位垃圾焚烧厂环境监控体系。 深圳市某地点计划建立一个中型的垃圾焚烧厂,计划处理垃圾量1950吨/天(设置三台可处理垃圾650吨/天的焚烧炉,排烟口高度80米,每天24小时运转)。从构建环境动态监控体系、并根据潜在污染风险对周围居民进行合理经济补偿的需求出发,有关部门希望能综合考虑垃圾焚烧厂对周围带来环境污染以及其他危害的多种因素(例如,焚烧炉的污染物排放量、居住点离开垃圾焚烧厂的距离、风力和风向及降雨等气象条件、地形地貌以及建筑物的遮挡程度等等),在进行科学定量分析的基础

基于matlab高斯光束经透射型体光栅后的光束传输特性分析(附源程序)

目录 1 基本原理 (1) 1.1耦合波理论 (1) 1.2高斯光波的基本理论 (9) 2 建立模型描述 (10) 3仿真结果及分析 (10) 3.1角度选择性的模拟 (10) 3.2波长选择性的模拟 (13) 3.3单色发散光束经透射型布拉格体光栅的特性 (15) 3.4多色平面波经透射型布拉格体光栅的特性 (17) 4 调试过程及结论 (18) 5 心得体会 (20) 6 思考题 (20) 7 参考文献 (20) 8 附录 (21)

高斯光束经透射型体光栅后的光束传输 特性分析 1 基本原理 1.1耦合波理论 耦合波理论分析方法基于厚全息光栅产生的布拉格衍射光。当入射波被削弱且产生强衍射效率时,耦合波理论分析方法适用耦合波理论分析方法适用于透射光栅。 1.1.1耦合波理论研究的假设条件及模型 耦合波理论研究的假设条件: (1) 单色波入射体布拉格光栅; (2) 入射波以布拉格角度或近布拉格角度入射; (3)入射波垂直偏振与入射平面; (4)在体光栅中只有两个光波:入射光波 R 和衍射光波 S; (5)仅有入射光波 R 和衍射光波 S 遵守布拉格条件,其余的衍射能级违背布拉格 条件,可被忽略; (6)其余的衍射能级仅对入射光波 R 和衍射光波 S 的能量交换有微小影响; (7)将耦合波理论限定于厚布拉格光栅中; 图1为用于耦合波理论分析的布拉格光栅模型。z 轴垂直于介质平面,x 轴在介质平面内,平行于介质边界,y 轴垂直于纸面。边界面垂直于入射面,与介质边界成Φ角。光栅矢量K垂直于边界平面,其大小为2/ =Λ,Λ为光栅周期,θ为入射角。 Kπ 图1布拉格光栅模型

MATLAB 高斯光束传播轨迹的模拟

B1:高斯光束传播轨迹的模拟 设计任务: 作图表示高斯光束的传播轨迹 (1)基模高斯光束在自由空间的传播轨迹; (2)基模高斯光束经单透镜变换前后的传播轨迹; (3)基模高斯光束经调焦望远镜变换前后的传播轨迹。 function varargout = B1(varargin) % B1 M-file for B1.fig % B1, by itself, creates a new B1 or raises the existing % singleton*. % % H = B1 returns the handle to a new B1 or the handle to % the existing singleton*. % % B1('CALLBACK',hObject,eventData,handles,...) calls the local % function named CALLBACK in B1.M with the given input arguments. % % B1('Property','Value',...) creates a new B1 or raises the % existing singleton*. Starting from the left, property value pairs are % applied to the GUI before B1_OpeningFunction gets called. An % unrecognized property name or invalid value makes property application % stop. All inputs are passed to B1_OpeningFcn via varargin. % % *See GUI Options on GUIDE's Tools menu. Choose "GUI allows only one % instance to run (singleton)". % % See also: GUIDE, GUIDA TA, GUIHANDLES % Copyright 2002-2003 The MathWorks, Inc. % Edit the above text to modify the response to help B1 % Last Modified by GUIDE v2.5 21-Oct-2010 17:52:32 % Begin initialization code - DO NOT EDIT gui_Singleton = 1; gui_State = struct('gui_Name', mfilename, ... 'gui_Singleton', gui_Singleton, ... 'gui_OpeningFcn', @B1_OpeningFcn, ... 'gui_OutputFcn', @B1_OutputFcn, ... 'gui_LayoutFcn', [] , ... 'gui_Callback', []);

基于高斯模型的放射性物质扩散模型

放射性气体扩散浓度预估模型 【摘要】本文是以日本地震引起的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为背景,并以给出的数据为基础,研究某一假设核电站的核泄漏问题。我们通过收集相关的资料,并结合题目给出的数据,建立了高斯模型、连续点源高斯扩散模型解决了题目提出的四个问题。 针对问题一:考虑到泄漏源是连续、均匀和稳定的,我们运用散度、梯度、流量等数学概念,通过“泄漏放射性物质质量守恒”、“气体泄漏连续性定理”、 Guass 公式及积分中值定理得到了无界区域的抛物线型偏微分方程,然后再通过电源函数解出空间任意一点的放射性物质浓度的表达式,把此表达式定为模型一的前身。鉴于放射性物质的扩散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泄漏源的实际高度、地面反射等。我们以泄漏口为坐标原点建立三维坐标系,通过“像源法”处理地面反射对放射性物质浓度的影响,并由此对模型一的前身进行修正完善,得到模型一:高斯模型,即放射性物质浓度的预测模型。最后我们模拟了放射性物质无风扩散仿真图。 针对问题二:当风速为k m/s 时,我们根据放射性核素云团在大气中迁移和扩散的数值计算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并以泄漏点源在地面的投影点为坐标原点,以风向方向为x 轴,铅直方向为z 轴,与x 轴水平面垂直方向为y 轴建立三维坐标系,地面的反射作用同样利用“像源法”进行处理,得到连续点源高斯扩散模型。考虑到地面反射、烟云抬升、放射性物质自身的沉降及雨水的吸附等对浓度的影响,我们对连续点源高斯扩散模型进行了修正,建立了修正的连续点源高斯扩散模型。最后利用大气稳定度确定了扩散参数,进而求解了模型。 针对问题三:经分析,问题三的提出是以问题二为基础的,模型三的建立只需要将模型二加以调整即可。我们以风速方向为x 轴正方向,将风速与放射性物质的扩散速度进行矢量运算,此问题则转化为求(,0,)L z 和(,0,)L z -两点处的放射性物质浓度,由此建立模型三,即上风和下风L 公里处放射性物质浓度浓度的预测模型。 针对问题四:首先,我们通过网络收集了相关数据,然后,我们结合模型二、模型三对数据进行整理代入,算出了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的放射性物质扩散到中国东海岸和美国西海岸的浓度分别为334.242910/g m -?、432.385410/g m -?。 关键词:高斯模型 连续点源高斯扩散模型 核泄漏

(完整)高斯扩散模型及其适用条件

高斯扩散模型及其适用条件 (1)一般表达式 根据质量守恒原理和梯度输送理论,污染物在大气中一般运动规律为:(3分) 1N x y z p p c c c c c c c u v w k k k S t x y z x x y y z z =????????????????+++=+++ ? ? ?????????????????∑ C :污染物质平均浓度; X ,y ,z :三个方向坐标; u ,v ,w :三个方向速度分量; k x ,k y ,k z :三个方向扩散系数; t :为污染物扩散时间; S P :污染物源、汇强度。 (2)高斯模型的适用条件:①大气流动稳定,表明污染物浓度不随时间改变,即0t ?=?; ②有主导风向,表明u=常数,且v=w=0; ③污染物在大气中只有物理运动,物化学 和生物变化,且预测范围内无其他同类 污染的源和汇。表明S P =0(p=1,2,….n ) 此时三维的动态模型就可简化为三维的稳态模型,得: x y z c c c c u k k k x x x y y z z ?????????????=++ ? ? ???????????? ?? (3分) ④有主导风情况下,主导风对污染物输送 应远远大于湍流运动引起污染物在主导风方

向上扩散。即c u x ??(平流输送作用)远远大于x c k x x ???? ????? (湍流弥散作用)。 此时方程又可以简化为: y z c c c u k k x y y z z ?????????=+ ? ???????? ?? (2分) (3)由于y 和z 方向上污染物浓度不发生变化,故规定y k 与y 无关,z k 与z 无关,即: 22z 22z y c c c u k k x y ???=+??? (1分) (4)由质量守恒原,理运用连续点源源强计算方式,按照单元体积(3)简化得到的方程进行积分ucdydz=Q ∞∞ -∞-∞??,结合边界条件 {0c=x y z c=0x y z ===∞ →∞时,,,时,对方程进行求解。(2分) (5)设x=ut ,令22y y z z =2k t =2k t σσ;。化简求解得到高斯扩散模型的标准 形式: ()2222y z 1c ,,exp 22y z Q y z x y z u πσσσσ????=-+?? ? ??????? (1分)

高斯光束经透射型体光栅后的光束传输特性分析

目录 1 技术指标 (1) 1.1 初始条件 (1) 1.2 技术要求 (1) 1.3 主要任务 (1) 2 基本理论 (1) 2.1 高斯光波的基本理论 (1) 2.2 耦合波理论 (2) 3 建立模型描述 (4) 4 仿真结果及分析 (5) 4.1 角度选择性的模拟 (5) 4.1.1 不同光栅厚度下的角度选择性 (6) 4.1.2 不同光栅线对下的角度选择性 (7) 4.2 波长选择性的模拟 (8) 4.2.1不同光栅厚度下的波长选择性 (8) 4.2.2不同光栅线对下的波长选择性 (9) 4.3 单色发散光束经透射型布拉格体光栅的特性 (10) 4.4 多色平面波经透射型布拉格体光栅的特性 (11) 5 调试过程及结论 (12) 6 心得体会 (13) 7 思考题 (13) 8 参考文献 (14)

高斯光束经透射型体光栅后的光束传输 特性分析 1 技术指标 1.1 初始条件 Matlab软件,计算机 1.2 技术要求 根据耦合波理论,推导出透射体光栅性能参量(角度和波长选择性)与光栅参数(光栅周期,光栅厚度等)之间的关系式;数值分析平面波、谱宽和发散角为高斯分布的光束入射条件下,衍射效率受波长和角度偏移量的影响。 1.3 主要任务 1 查阅相关资料,熟悉体光栅常用分析方法,建立耦合波分析模型; 2 利用matlab软件进行模型仿真,程序调试使其达到设计指标要求及分析仿真结果; 3 撰写设计说明书,进行答辩。 2 基本理论 2.1 高斯光波的基本理论 激光谐振腔发出的基膜场,其横截面的振幅分布遵守高斯函数,称之为高斯脉冲光波。如图1所示为高斯脉冲光波及其参数的图。

大气污染物扩散高斯模型模拟

大气污染物扩散的高斯模型模拟:可视化模拟点源大气污染的扩散Gaussian Atmospheric Dispersion Model 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时有发生,对大气污染扩散进行模拟和分析,有利于减小事故的危害,减轻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高斯扩散模型是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推荐使用于重气云扩散模拟的数学模型,该模型在非重气云扩散的应用日益广泛。高斯扩散模型是描述大气对有害气体的输移、扩散和稀释作用的物理或数学模型,是进行灾害预测和救援指挥的有力手段之一。 高斯扩散模型 高斯模型又分为高斯烟团模型和高斯烟羽模型。大气污染物泄漏分为瞬时泄漏和连续泄漏,瞬时泄漏是指污染物泄放的时间相对于污染物扩散的时间较短如突发泄漏等的情形,连续泄漏则是指污染物泄放的时间较长的情形。瞬时泄漏采用高斯烟团模型模拟,而连续泄漏采用高斯模型烟羽模型模拟。高斯模型适用于非重气云气体,包括轻气云和中性气云气体。要求气体在扩散过程中,风速均匀稳定。 在高斯烟团模型中,选择风向建立坐标系统,即取泄漏源为坐标原点,x轴指向风向,y轴表示在水平面内与风向垂直的方向,z轴则指向与水平面垂直的方向,具体公式见式: (mg/s); x、y、z轴上的扩散系数,需根据大气稳定度选择参数计算得到(m);x、y、z表示x、y、z上的坐标值(m);u 表示平均风速(m/s);t表示扩散时间(s);H 表示泄漏源的高度(m)。 同理,高斯烟羽模型的表达式如: 技术方法 若用高斯模型算出空间每一个点在一个时刻的污染浓度,这个计算量是很大的。因此所设计的系统一般都是采用先进行图层网格化,由高斯模型计算出有限个网格点的上的污染物浓度,在进行空间内插得到面上每一个点的污染物浓度,并由此得到污染物浓度的等值线。整个过程的示意图如图所示

数学建模高斯扩散模型培训资料

数学建模高斯扩散模 型

§4-2高斯扩散模式 ū —平均风速; Q—源强是指污染物排放速率。与空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成正比,它是研究空气污染问题的基础数据。通常: (ⅰ)瞬时点源的源强以一次释放的总量表示; (ⅱ)连续点源以单位时间的释放量表示; (ⅲ)连续线源以单位时间单位长度的排放量表示; (ⅳ)连续面源以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排放量表示。 δy—侧向扩散参数,污染物在y方向分布的标准偏差,是距离y的函数,m; δz—竖向扩散参数,污染物在z方向分布的标准偏差,是距离z的函数,m; 未知量—浓度c、待定函数A(x)、待定系数a、b; 式①、②、③、④组成一方程组,四个方程式有四个未知数,故方程式可解。 二、高斯扩散模式 (一)连续点源的扩散 连续点源一般指排放大量污染物的烟囱、放散管、通风口等。排放口安置在地面的称为地面点源,处于高空位置的称为高架点源。 1. 大空间点源扩散 高斯扩散公式的建立有如下假设:①风的平均流场稳定,风速均匀,风向平直;②污染物的浓度在y、z轴方向符合正态分布;③污染物在输送扩散中质量守恒; ④污染源的源强均匀、连续。 图5-9所示为点源的高斯扩散模式示意图。有效源位于坐标原点o处,平均风向与x轴平行,并与x轴正向同向。假设点源在没有任何障碍物的自由空间扩散,不考虑下垫面的存在。大气中的扩散是具有y与z两个坐标方向的二维正态分布,当两坐

标方向的随机变量独立时,分布密度为每个坐标方向的一维正态分布密度函数的乘积。由正态分布的假设条件②,参照正态分布函数的基本形式式(5-15),取μ=0,则在点源下风向任一点的浓度分布函数为: (5-16)式中 C—空间点(x,y,z)的污染物的浓度,mg/m3; A(x)—待定函数; σy、σz—分别为水平、垂直方向的标准差,即y、x方向的扩散参数,m。 由守恒和连续假设条件③和④,在任一垂直于x轴的烟流截面上有: (5-17) 式中 q—源强,即单位时间内排放的污染物,μg/s; u—平均风速,m/s。 将式(5-16)代入式(5-17), 由风速稳定假设条件①,A与y、z无关,考虑到③和④,积分可得待定函数A(x): (5-18) 将式(5-18)代入式(5-16),得大空间连续点源的高斯扩散模式 (5-19) 式中,扩散系数σy、σz与大气稳定度和水平距离x有关,并随x的增大而增加。当y=0,z=0时,A(x)=C(x,0,0),即A(x)为x轴上的浓度,也是垂直于x轴截面上污染物的最大浓度点C max。当x→∞,σy及σz→∞,则C→0,表明污染物以在大气中得以完全扩散。 2.高架点源扩散

matlab仿真光束的传输特性

一、课程设计题目: 用matlab 仿真光束的传输特性。 二、任务与要求 用matlab 仿真光束通过光学元件的变换。 ① 设透镜材料为k9玻璃,对1064nm 波长的折射率为1、5062,镜片中心厚度为3mm,凸面曲率半径,设为100mm,初始光线距离透镜平面20mm 。用matlab 仿真近轴光线(至少10条)经过平凸透镜的焦距,与理论焦距值进行对比,得出误差大小。 ② 已知透镜的结构参数为101=r ,0.11=n ,51=d ,5163.121=='n n (K9玻 璃),502-=r ,0.12='n ,物点A 距第一面顶点的距离为100,由A 点计 算三条沿光轴夹角分别为10、20、30的光线的成像。试用Matlab 对以上三条光线光路与近轴光线光路进行仿真,并得出实际光线的球差大小。 ③ 设半径为1mm 的平面波经凸面曲率半径为25mm,中心厚度3mm 的平凸透镜。用matlab 仿真平面波在透镜几何焦平面上的聚焦光斑强度分布,计算光斑半径。并与理论光斑半径值进行对比,得出误差大小。(方法:采用波动理论,利用基尔霍夫—菲涅尔衍射积分公式。) 2、用MATLAB 仿真平行光束的衍射强度分布图样。(夫朗与费矩形孔衍射、夫朗与费圆孔衍射、夫朗与费单缝与多缝衍射。) 3、用MATLAB 仿真厄米—高斯光束在真空中的传输过程。(包括三维强度分布与平面的灰度图。)

4、(补充题)查找文献,掌握各类空心光束的表达式,采用费更斯-菲涅尔原理推导各类空心光束在真空中传输的光强表达式。用matlab对不同传输距离处的光强进行仿真。 三、理论推导部分 将坐标原点选在透镜中心处,θ1=arcsin(y1/r),由n1*sinθ1=n2*sinθ2可得出θ2=arcsin(n1/n2)*(y1/r),由几何关系可得到θ=θ2-θ1,则出射光线的斜率k=tan(θ2-θ1),当入射直线y=y1时,x1=d-(r-r ),并设出射直线为y=k*x+b;由直线经过(x1,y1)即可求出b (y 2^ )2^1 值,从而就可以求出射直线。由单透镜焦点计算公式1/f=-(n-1)*(1/r1-1/r2)可求得f=193、6858。

扩散问题的偏微分方程模型,数学建模

第七节 扩散问题的偏微分方程模型 物质的扩散问题,在石油开采、环境污染、疾病流行、化学反应、新闻传播、煤矿瓦斯爆炸、农田墒情、水利工程、生态问题、房屋基建、神经传导、药物在人体内分布以及超导、液晶、燃烧等诸多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十分普遍地存在着. 显然,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其中的数学含量极大. 事实上,凡与反应扩散有关的现象,大都能由线性或非线性抛物型偏微分方程作为数学模型来定量或定性地加以解决. MCM的试题来自实际,是“真问题⊕数学建模⊕计算机处理”的“三合一”准科研性质的一种竞赛,对上述这种有普遍意义和数学含量高,必须用计算机处理才能得到数值解的扩散问题,当然成为试题的重要来源,例如,AMCM-90A,就是这类试题;AMCM-90A要研究治疗帕金森症的多巴胺(dopamine )在人脑中的分布,此药液注射后在脑子里经历的是扩散衰减过程,可以由线性抛物型方程这一数学模型来刻划. AMCM-90A要研究单层住宅混凝土地板中的温度变化,也属扩散(热传导)问题,其数学模型与AMCM-90A一样,也是线性抛物型方程. 本文交代扩散问题建模的思路以及如何推导出相应的抛物型方程,如何利用积分变换求解、如何确定方程与解的表达式中的参数等关键数学过程,且以AMCM-90A题为例,显示一个较细致的分析、建模、求解过程. §1 抛物型方程的导出 设(,,,)u x y z t 是t 时刻点(,,)x y z 处一种物质的浓度. 任取一个闭曲面S ,它所围的区域是Ω,由于扩散,从t 到t t +?时刻这段时间内,通过S 流入Ω的质量为 2 221(cos cos cos )dSd t t t S u u u M a b c t x y z αβγ+????=++???? ??. 由高斯公式得 2222 221222()d d d d t t t u u u M a b c x y z t x y z +?Ω ???=++???? ???. (1) 其中,222,,a b c 分别是沿,,x y z 方向的扩散系数. 由于衰减(例如吸收、代谢等),Ω内的质量减少为 2 2d d d d t t t M k u x y z t +?Ω =? ???, (2) 其中2 k 是衰减系数. 由物质不灭定律,在Ω内由于扩散与衰减的合作用,积存于Ω内的质量为12M M -. 换一种角度看,Ω内由于深度之变化引起的质量增加为 3[(,,,)(,,,)]d d d d d d d . (3)t t t M u x y z t t u x y z t x y z u x y z t t Ω +?Ω =+?-?=????? ??? 显然312M M M =-,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