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统的元朝教学设计

大一统的元朝教学设计
大一统的元朝教学设计

《大一统的元朝》

(河北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

龙华中学七年级历史组雷莹【课标要求】

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统一。

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了解元朝的都市生活。

【教学内容分析】

元朝的统一,结束了300多年来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疆域最为辽阔的朝代。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元朝的历史,主要涉及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统一,以及元朝对西藏地区的管辖等。元朝统一全国,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政权分立状况,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元朝的版图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大体确定了中国后来疆域的轮廓,西藏地区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就是从元朝开始的。元朝所实行的行省制度,在历史上亦有着深远的影响。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求知欲强、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解决问题和综合概括的能力,但他们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理性的思考、分析、综合、归纳能力不足。教师要从感性知识入手,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从历史材料入手,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拓展教材,训练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了解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等历史史实。

2 通过对忽必烈建元朝,联系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史料分析,学生初步学会用纵向归类的方法总结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

3 能分析说明元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

4 通过利用“元朝疆域”图,说明元朝行省制度设立的情况,学生形成利用历史地图学习的方法和能力。

5 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本课的知识要点,学生形成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课文中的史料和图片以及教师补充的资料,学生知道成吉思汗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皇帝,他性格坚强,好勇有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

2 通过对忽必烈建立元朝和行省制度的学习,学生知道忽必烈是元朝的杰出皇帝,他积极适应少数民族对全国统治的需要,开创了很多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习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相关历史,如成吉思汗历经坎坷成为一代天骄、忽必烈创立新的政治制度,学生增强对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少数民族作用的认识,学生树立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2 通过对文天祥事迹的了解,分析《过零丁洋》一诗学生感受并学习文天祥崇高的气节和反抗斗争精神。

【重点与难点】

一、本课重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及元朝开创的行省制度。

二、本课难点:对人物的评价,主要是对成吉思汗的功绩和对文天祥抗元的认识。

【教学过程】

[导入]

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学过的朝代中,哪些是统一的王朝?

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一个统一的王朝——元朝。

[指导看图]

请同学们看投影图片,仔细观察图中所反映的内容,看谁能根据图中内容说明蒙古族的生活生产情况?

(读图,从图中寻找知识信息,并发言交流。)

(回答要点:游牧、狩猎。)

一、蒙古的兴起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那你知道蒙古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呢?

[出示材料]

“星天旋转,诸国争霸,没有逃避的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

[启发思考]

哪个同学能结合所给的材料,谈一谈当时蒙古各部的情况?

引导学生分析当时蒙古各部的情况。

(根据所给材料分析,寻找信息,并进行交流。)

(使学生明确蒙古各部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人们讨厌残酷的战争,渴望和平统一。)

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设问]

是谁顺应了历史,完成统一蒙古各部任务的?

[指导看图]

指导学生看课本的插图,回答统一蒙古各部的人物。

什么是“成吉思”和“汗”?

(看图,使学生明确统一蒙古各部的是铁木真,后被尊称为成吉思汗。看课本注解,了解“成吉思”和“汗”。)

[启发思考]

为什么铁木真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充分思考,讨论并进行交流。使学生明确铁木真的主要功业在于统一了蒙古,建立了政权,摆脱了外族奴役,推动了蒙古社会的发展。阅读课文,归纳概括,发言交流。)成吉思汗在世时,并没有完成统一全国的使命,而是由他的孙子忽必烈完成的。

三、元朝统一全国

[指导阅读]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概括元朝统一的过程。

[启发思维]

你认为元朝统一全国会产生什么影响?

(充分思考,前后桌同学可互相讨论,并进行交流。鼓励、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教师补充:元朝统一全国促进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出示材料]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诗文

在元军进攻南宋的过程中,南宋涌现出一位抗元的将领,他就是文天祥。

学生有感情的朗诵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并说明其含义。

[启发思考]

听过这首诗后,你怎样认识文天祥这个历史人物?

(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回答。)

教师补充:文天祥抗元斗争是爱国行为,他那崇高的气节,将受到世代人民的敬仰,成为数百年来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知道蒙古族在进入中原以前,都是以游牧和狩猎为生的。所以,那些蒙古贵族在刚进入黄河流域的时候,夺占良田,改为牧场。

[启发思考]

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

(自由发言)

使学生认识到蒙古贵族那种夺田变牧场的行为,严重破坏了北方的农业生产。

(培养学生通过一些现象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指导阅读]

请同学们看课本小字部分。

这些材料反映了元世祖忽必烈的什么思想?

(回答要点,这段话反映了忽必烈重视农业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元朝统一后,元世祖采取了哪些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措施?

[启发思考]

依据上述材料,请同学们想一想,元世祖的这一系列措施的作用是什么?

(训练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史料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

(自由发言、交流。回答要点:元世祖的这一系列措施使我国北方的农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使学生认识到元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与元世祖的重视农业政策分不开。

四、行省制度

{出示图片}

秦、隋唐、元的疆域图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明确元是我国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朝代。

(看图,比较疆域的大小、发言交流。使学生体验用比较法学习历史。)

[设问]

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域,元政府该如何进行有效的统治呢?

阅读教材,回答:行省制度。

[指导看图]

请同学们看课本《元朝疆域》图,看谁能利用地图来说明元朝是怎样设立行省制度?

(看图,并从图中寻找信息。)

(回答要点: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中书省,最北的是岭北行省,最南的是云南行省。)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台湾岛当时的名称。

(看图,用彩笔标出台湾的名称。)

(明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朝政府十分注意加强对台湾的管理。)

五、闻名世界的元大都

[出示图片]

《元大都平面图》,使学生对元大都有一个直观认识。

(观看图片了解元大都的城市布局。培养观察和运用历史图片认识历史问题的习惯。)[出示材料]

“京师天下本,万国赴如水,珠犀从南来,狗马由西止。”

“大都还有许多佛寺、道观、清真寺、基督教堂。著名诗人元好问,蒙古族诗人马祖常,名书画家赵孟頫,戏剧家关汉卿等,都在大都生活过。”

[启发思考]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和补充出示的材料,思考,这些材料反映了什么情况?

(阅读并分析补充材料。依据材料发言。回答要点:元大都不仅是元朝的政治中心,而且还是世界闻名的商业和文化大都市。)

(使学生了解到元朝大都不仅商业经济活跃,而且文化也十分繁荣。)

六、民族融合与民族分化政策

[指导阅读]

请同学们看课本“民族融合”的内容,阅读后概括说明其主要内容。

(阅读课文,归纳出元朝统一中国促进民族融合的表现。)

教师补充:元朝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各民族杂居相处,汉族的范围扩大,新的民族——回族的形成。

[指导阅读]

为了巩固蒙古贵族的统治地位,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分化政策。请同学们看课本,看谁能找出元朝划分了哪四个等级?

[思考]

是不是所有的蒙古人都是剥削阶级?所有的汉人都是被剥削阶级?

(阅读课文,前后桌讨论。使学生明确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农民与地主的阶级矛盾。)

[总结]

指导学生概括本课的知识要点,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分组到黑板进行板书,由班里同学评比最完整最好记的知识结构。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总结概括,并进行交流。训练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元朝的统治》教案 新人教版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和对台湾、西藏的管辖。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收集、整理资料,从多方提供的历史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②通过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帮助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的能力;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是在全国统一的条件下,在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元政府对西藏和台湾的有效管辖,帮助学生认识到西藏和台湾自古以来都是我们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一切分裂势力的阴谋都不可能得逞,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并与任何企图分裂祖国的行为做坚决的斗争,树立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与统一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元政府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难点:行省制度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准备 《元朝疆域图》《元宣政院印与澎湖巡检司印》等图片、相关史料、PPT课件。 教学基本过程 一、导入新课 蒙古统一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占领了除日本、东南亚、南印度和西欧以外的整个欧亚大陆,建立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帝国。 自主探究:元朝的疆域十分辽阔,元朝统治者是如何对它进行治理的呢?元朝在行政制度方面又有什么新的建树和发展? 二、感知理解 (板书)第11课元朝的统治 (一)元朝的疆域 图片展示:《汉朝疆域图》、《唐朝疆域图》、《北宋疆域图》、《元朝疆域图》 史料研读: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史·地理志》 提问:材料说明了元朝疆域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元朝疆域空前辽阔 提出问题:那么这个空前辽阔的帝国疆域到底有多大呢? 学生回答: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教师提问:阅读《元朝疆域图》,想一想:与汉唐时期的疆域相比,元朝的疆域有什么拓展? 学生回答:元朝疆域超越汉朝和唐朝时期。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教师过渡: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统一王朝,元朝的统治者们又该如何管理这么辽阔的疆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元朝的行省制度。 (二)行省制度 教师引导:中原王朝统一全国之后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秦朝时实行郡县制;唐朝时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时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等等。元朝建立后,也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为了巩固蒙古人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忽必烈采取了一些不同于蒙古贵族在漠北的统治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史料研读: “世祖即位……遂命刘秉忠、许衡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权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元史·百官志》 思考:元朝中央机构有哪些?各自分管什么事务? 学生讨论后回答: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检察事务。 教师补充:中书省:元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中央的最高行政机关,总理全国政务。长官为中书令,由皇太子兼领,是虚衔。中书令之下设左右丞相,是实际宰相,下设平章政事及参知政事等。中书省下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共同处理政事。 枢密院:是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总理全国军事。长官为枢密使,由皇太子兼领,也是虚职。由枢密副使掌军务,下设同知枢密院事等。枢密院不仅掌理军机且管宫禁宿卫及军官选授迁调事项。但地位低于中书省。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 元朝的统治教案【最新整理】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1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知道元朝辽阔的疆域范围;知道行省是元朝设立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行省制度影响深远;知道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设立的行政机构;元朝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过程与方法通过识读《元朝疆域图(1330年)》,学会联系地理信息掌握元朝统治的一系列治理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元朝在西藏、台湾设置行政机构,实行有效管辖,再次表明西藏、台湾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元朝时期,我国再次出现民族交融高潮,元朝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学重点: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认识到元朝对于巩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作用。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白塔寺 有人说,一段历史就是一本书,书中记载着多少悲欢离合;有人说,一个朝代就是一本书,书中描绘了多少繁华落寞。今天,让我们追随历史,细细品味,感受元朝作为我国首个少数民族统一政权的时代特色,领略元朝那疆域空前辽阔的威武雄风。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元朝疆域和民族交融 1.阅读教材《元朝疆域图(1330年)》,在对比教材P7《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69年)》,感受一下元朝疆域的范围面积,说说元朝的基本情况。 提示: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2.想一想,与汉唐时期的疆域相比,元朝的疆域有什么拓展? 提示: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超越汉朝和唐朝,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大的。 3.民族交融表现及影响。 提示:表现:(1)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 (2)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 (3)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影响: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融。 过渡:回忆西周的分封制、秦朝的郡县制,思考元朝是如何有效管理辽阔疆域的。 目标导学二:行省制度的建立 1.再次阅读教材《元朝疆域图(1330年)》和“行省制度”一目,思考下列问题: (1)元政府为什么要建立行省制度?其具体内容如何?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等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2.引导学生阅读课后《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表,结合相关历史记载,设置相关问题,分析汉武帝所采取的各项措施,理解汉武帝实施“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的目的和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做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的任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等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难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三、教学策略 创设历史情境,直观再现历史,让学生在历史场景中体验、感悟历史。 设置问题,补充史料,引导学生根据问题阅读课和材料,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查找相关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准备:查找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的具体记述,如“七国之乱”“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电视剧《汉武大帝》中这样评价他: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这就是大一统的汉朝。汉武帝是如何加强中央权力的呢?他所采取的措施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汉武帝的丰功伟业,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讲授新课】 第一部我的地盘我做主 材料一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见P56课后活动)。 材料二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汉书?主父偃传》

元朝的大一统教案

----------------------------------------------------------------------------------------------------------------------------- 10.元朝的大一统 【教学内容分析】 1、元朝的统一,结束了300多年来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疆域最为辽阔的朝代。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元朝的历史,主要涉及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统一,以及元朝对西藏地区的管辖等。元朝统一全国,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政权分立状况,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元朝的版图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大体确定了中国后来疆域的轮廓,西藏地区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就是从元朝开始的。元朝所实行的行省制度,在历史上亦有着深远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能够了解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等历史史实。 2 通过对忽必烈建元朝,联系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史料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纵向归类的方法总结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 3 能分析说明元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 4 通过利用“元朝疆域”图,说明元朝行省制度设立的情况,培养学生利用历史地图册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课文中的史料和图片以及教师补充的资料,学生知道成吉思汗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皇帝,他性格坚强,好勇有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 2 通过对忽必烈建立元朝和行省制度的学习,学生知道忽必烈是元朝的杰出皇帝,他积极适应少数民族对全国统治的需要,开创了很多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习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相关历史(如成吉思汗历经坎坷成为一代天骄、忽必烈创立新的政治制度),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少数民族作用的认识,树立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2 通过对文天祥事迹的了解,分析《过零丁洋》一诗,使学生感受并学习文天祥崇高的气节和反抗斗争精神。 【重点与难点】 一、本课重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及元朝开创的行省制度。 二、本课难点:对人物的评价,主要是对成吉思汗的功绩和对文天祥抗元的认识。 【教学过程】 [导入] 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学过的朝代中,哪些是统一的王朝? 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一个统一的王朝——元朝。 播放PPT,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图中所反映的内容,说明蒙古族的生活生产情况? (回答要点:游牧、狩猎。) 一、蒙古的兴起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那你知道蒙古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呢? 出示材料补充: ---------------------------------------北社中学政史地组教案------------------------------------------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12、大一统的汉朝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西汉和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2.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能力目标 1.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打好学习历史的基本功。 德育目标 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鼎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三、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四、教学方 1.联系法:对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凋敝的情况,应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内容,从回忆旧课内容分析出原因。让学生学会用联系的方法把握历史发展的脉博。 2.讲解法:对于课文中一些难点,需要教师用讲解法来解决问题,比如对于汉武帝大一统的历史意义,就可以通过讲解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 3.讨论法:在本课重点子目讲完之后,可指导学生讨论“汉武帝的大一统是怎样形成的?”并用图示小结,旨在指导学生梳理知识的思路。 五、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填充图册。 3.历史地图册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公元前202年5月,为庆祝汉朝建立,汉高祖在洛阳大宴群臣。宴会上,他要求大臣谈谈战胜项羽的原因。大臣们各有各的说法。刘邦认为他们都没有说到点子上,就说:“军事谋划,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我不如萧何;统军作战,我不如韩信。这三人是当代的豪杰,我能任用他们,这是取胜的主要原因。项羽连一个多谋善断的范增都不肯用,所以失败了。”想想看,汉高祖这话对不对?为什么?刘邦打败项羽后,建立了西汉王朝。在西汉,出现了我国封建史上第一个盛世,这个盛世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衰落的?学了今天这一课,我们就会明白的。

初中历史 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教学设计

《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知道铁木真统一蒙古,尊称成吉思汗;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统一全国。元朝行省制度、宣政院、澎湖巡检司的基本情况。 ⑵了解大都商业大都市的地位、《马可·波罗行记》的影响。 2、能力目标 ⑴根据课文内容,结合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一词中对成吉思汗的评价,谈谈对成吉思汗的看法。 (2)识读《元朝疆域图》,指出辽阳行省、岭北行省和宣政院、澎湖巡检司管辖的地区。(3)根据世界地图,寻找马可·波罗路来海去的路线,并进一步认识元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通过分析,了解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汗国的过程中,作出了历史贡献。 ⑵通过学习,明确元朝的统一,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的局面,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开创了元、明、清三朝长达600多年的统一王朝的局面,奠定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疆域的基础,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2)元朝设立的行省制度以及元朝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难点: (1)行省制度 (2)对元朝统一意义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主要采用问题导学、自学指导、导学释疑、合作探究等教学法。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利用简单课件适时点拨,使学生视觉与听觉结合,旧知与新知联系,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两宋时期我国北方先后出现的几个少数民族政权,然后引导学生观看《蒙古兴起示意图》,说明蒙古族是继辽、金之后北方又一兴起和发展的少数民族,最终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元朝重新统一了中国,从而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一、探究蒙古统一的过程: 1.教师提出问题: ⑴12世纪的蒙古人民是怎样生活的? ⑵成吉思汗在你心目中是怎样一个人?他的最大贡献是什么?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西汉和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2.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能力目标 1.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打好学习历史的基本功。 德育目标 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鼎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 教学难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方法 1.联系法:对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凋敝的情况,应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内容,从回忆旧课内容分析出原因。让学生学会用联系的方法把握历史发展的脉博。 2.讲解法:对于课文中一些难点,需要教师用讲解法来解决问题,比如对于汉武帝大一统的历史意义,就可以通过讲解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 3.讨论法:在本课重点子目讲完之后,可指导学生讨论“汉武帝的大一统是怎样形成的?”并用图示小结,旨在指导学生梳理知识的思路。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写有史料的胶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公元前202年5月,为庆祝汉朝建立,汉高祖在洛阳大宴群臣。宴会上,他要求大臣谈谈战胜项羽的原因。大臣们各有各的说法。刘邦认为他们都没有说到点子上,就说:“军事谋划,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我不如萧何;统军作战,我不如韩信。这三人是当代的豪杰,我能任用他们,这是取胜的主要原因。项羽连一个多谋善断的范增都不肯用,所以失败了。”想想看,汉高祖这话对不对?为什么?刘邦打败项羽后,建立了西汉王朝。在西汉,出现了我国封建史上第一个盛世,这个盛世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衰落的?学了今天这一课,我们就会明白的。 [导入语例示二] 在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过程中,汉朝是一个重要阶段。一般认为,其发展规律为:秦创立—汉巩固—隋唐完善—两宋强化—照清达到顶峰。汉朝在中间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汉朝在中央集权制发展中所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表现是“汉武帝的大一统”。那么,汉武帝的大一统出现的背景是什么?中间包括有哪些内容?影响如何?这些问题,只有学习了这一课之后,才会明白。 [导入语例示三] 同学们,我们在学习古代史时,要接触到封建社会史里的“治世”和“乱世”两个概念。治世有:“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乱世有“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安史之乱”等。今天,我们首先要接触到的有“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那么,这两个治世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形成对历史的发展有何影响?这是我们学习这一课将要接触到的问题,下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板书]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一、文景之治

元朝的统一 优秀教案

元朝的统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蒙古的兴起、元朝的建立和统一的历史过程,理解行省制度设置的重要意义及民族关系的变化。正确认识元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及对文天祥抗元斗争做出正确评价,以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帮助下,分析蒙古统一及元朝完成国家统一的原因,通过阅读归纳元朝统一的过程;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析文天祥抗元与元朝统一之间的不矛盾原因。结合当今的行政体制,帮助学生认识行省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2)元朝的统一和行省制度的施行,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民族融合; (3)了解文天祥抗元斗争的事迹,学习他崇高的民族气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开创了元、明、清三朝长达600多年的统一王朝的局面,奠定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疆域的基础,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文天祥的抗元体现了南宋军民反抗侵略的正义性。此外,元朝设立的行省制度以及元朝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本课的重点。 2.难点 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如何认识元朝统一的进步性和南宋文天祥的正义性,又涉及到元朝民族分化政策的落后性和元朝对外开拓政策的开放性,面对一系列矛盾体,面对涉世不深的初中生,是比较难以讲清的。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加深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两宋时期我国北方先后出现的几个少数民族政权,然后引导学生观看《蒙古兴起示意图》,说明蒙古族是继辽、金之后北方又一兴起和发展的少数民族,最终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元朝重新统一了中国,从而导入新课。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元朝的统治 教学设计

元朝的统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元朝疆域。行省制度的建立、民族融合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思考概括综合归纳——通过思考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使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元朝统一全国,疆域幅员辽阔;行省制度对内地和边疆的管辖都是有效的,还促进了民族融合。元朝的历史地位应予肯定。 教学重点: 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民族融合 教学难点: 理清复杂的头绪,避免知识混淆;全面理解行省制度(目的、内容、作用——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一课内容。然后提问:你知道忽必烈建立元朝后,采用了什么方法巩固统治吗?现在我们学习第11课《元朝的统治》 一、元朝的疆域 教师讲述元朝的基本情况。(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教师提问:这么大的国土,元朝是如何管理它的呢?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二节。 二、行省制度 元朝也是当时世界一个强大的封建国家。面对疆域如此辽阔的国家,元世祖在政治上如何进行有效的管辖?(回忆西周的分封制,秦朝的郡县制) 生:实行行省制度。 师:行省制度包括哪些内容?这种制度有什么特点?(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生:①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管理全国的行政事务;②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由中央派官吏进行管理;共11个行省。 这种制度在我国历代上产生了哪些影响?(开创了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制度)

过渡讲解:行省制度对中央和地方都做了规定,那么对于边疆地区呢?让我们带着疑问来学习第三节。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元朝还加强了对边疆的管辖,③在中央设立宣政院,负责西藏地区的行政事务;(回顾汉藏两族的关系)唐朝时,藏族的前身吐蕃人的部落日益壮大,建立起强大的吐蕃王朝,文成公主入藏表明汉藏两家的友好。到了元朝时,西藏已正式归属中央政权。④在澎湖设巡检司,加强对琉球和澎湖列岛的管辖。(师生一起回顾大陆和台湾的关系)元朝的琉球就是今天的台湾,三国时称夷洲,当时台湾高山族就与东南沿海的汉族有着密切往来,公元230年,吴国大将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这是大陆人民大规模到达台湾的第一次明确记录。 师:可见,统一是历史的主流,台湾和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今天任何妄图分裂祖国的行为都是痴心妄想,都是不得人心的,都是海内外华人所不容许的。 师:同学们知道元朝行省制度的确立有什么意义吗? 生讨论后总结:(开创了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划制度,加强了对西藏、台湾等地的管辖。) 元朝实施的行省制度,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是继秦朝郡县制后,我国政治制度上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一直沿用至今。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设计-第11课《元朝的统治》(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设计 七下第11课《元朝的统治》 【课标要求】 通过宣政院管理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并入中国版图。 【学习目标】 1、了解元朝的疆域概况; 2、掌握元朝行省制度建立的史实;知道西藏在元朝时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3、知道元朝加强对台湾等地区的管辖。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行省制度 学习难点:认识到元朝对于扩大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作用。 【教材解读】 知识点一元朝的疆域 (1)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2)元朝疆域的范围是:“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3)元朝疆域的特点是:版图我国历史上最大。 知识点二行省制度 (1)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2)元朝把山东、山西、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 (3)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 知识点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元朝在澎湖岛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2)蒙古统治者早在进攻南宋的同时,就开始对西藏地区用兵和招降。 (3)后来蒙古贵族代表与吐蕃的上层政教代表共同议定,吐蕃各地归附蒙古。此后,蒙古统治者开始在西藏调查户口,设置驿站。

(4)元朝建立后,在西藏设置宣政院,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西藏正 1、中国封建社会有几次结束大分裂之后的大一统局面? 2、行省制度建立的目的和意义各是什么? 目的:为了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封建统治。 意义:行省制度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对明清及后来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保留至今。 3、回顾元朝及以前大陆与台湾交往的史实?

《安塞腰鼓》,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培训资料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2.知识目标:体会运用修辞手法、短句和富有张力的词语所构成的场面描写。 3.能力目标:能够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完成简单有一定内涵的场面描写。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步骤 (课前播放背景音乐《黄土高坡》)进入上课时间。 一、导入 一曲激昂高亢的《黄土高坡》,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广袤的黄土高原。这里不是鲁迅笔下的杏花春雨江南,这里没有小桥流水人家,这里也没有吴侬软语的咿咿呀呀;这里只有奔腾的黄河,只有酱色的黄土,只有火红的高粱,只有朴实、剽悍的西北汉子。 今天,就让我们文化之旅的脚步随着刘成章的生花妙笔踏上黄土高原,踏上这片曾孕育出横扫六合的秦朝、大一统的汉朝、号称“唐帝国”的唐朝的神奇土地,去安塞古镇,去聆听那从2000多年前的战场传来的鼓声,去欣赏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安塞腰鼓。 二、教师板书课题 三、师:请大家把课本打到123页,快速浏览文章,自己解决生字词。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小声读一下。(过程2~3分钟) 四、结束浏览 请看大屏幕,这里有几张安塞腰鼓表演图片(3~4张),请大家看一下这与文中描述是否一致。(教师对图片做简单讲解,图片选用比较有张力、有气势的)五、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本文记述了一个的过程,描述了一个的场面。注意,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一样的,请大家思考一下。 (明确:安塞腰鼓表演) 六、既然是过程,那么当然就又先后,文章以表演安塞腰鼓为主体,那么就可以分为三部分,即表演前、表演中和表演后。(板书设计见附录)谁能用课本上一个字来概括表演前和表演后的氛围特点? (生:静。) 师:那么中间表演的过程可以用哪个字概括? (生:动或闹。) 那么这篇文章的整体气氛依次为静、动、静。动静结合,互为衬托。仔细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开头的“静”和结尾的“静”一样吗?谁可以在“静”字前再加一个字,把这两个“静”区分一下? (生:前为安静,后为寂静。) 谁能区分这两个词语的不同? 明确:安静一般形容有生物而保持安静的状态,寂静一般用来形容环境的安静。例句如:学生都在认真地写作业,教室十分安静。2、我在田野中漫步,四周一片寂静。 七、文章既然描写了一个场面,那么必然有构成这个场面的要素,想一想文章中构成场面的东西有哪些?

元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元朝的统治教学设计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元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第二单元第11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第二单元第11课的内容,这是本单元第2课时的新授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元朝的统治.学习的内容从元朝辽阔的疆域说起,到行省制度的实施和对边疆的管辖。使学生对元朝有更全面的认识. 【学情分析】我校学生基础薄弱,两极分化严重,针对本校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采用分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法,将课程教学立足于学生的“学”.要求学生经历回顾旧知——学习新课——探究交流——总结规律的过程,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元朝的疆域概况、行省制度的实施;掌握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历史实施,以及元朝管理西藏的机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复习旧知识,预习导学案,观看教学视频等教学活动,启发学生归纳元朝的特点,训练学生的概括、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活动,增强学习信心和兴趣,感受历史之美. 【教学重点】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元朝在历史发展中的贡献. 【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观看视频、引导探究、讨论交流. (一)知识回顾 我们已经学习了“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的建立”请再来认识一下“忽必烈”(教师放出图像),然后提问:元朝的统一意义(学生试背诵)【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进行复习,能高度概括上节课的内容,然后导入新课《元朝的统治》 揭示课题:《元朝的统治》(板书) (二)看地图,了解元朝的疆域 学生根据地图结合“导学案”回答: 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教师强调: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第12课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统一全国教学设计

《第12课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统一全国》教学设计 德化中学刘智琴 学习目标: 1、了解蒙古族的兴起、知道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建立政权、忽必烈建立元朝、文天祥的抗元斗争。 2、知道元朝的统治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回族的形成 3、了解元朝时的民族融合。 重点:元朝的建立与统治措施 难点:元朝时的民族融合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新课导入 欣赏蒙古草原的优美图片,以蒙古族的男儿三技提问。 二、研读课文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知识点一) 材料:蒙古统一前, 草原上的争战情景:星天旋转,诸国争战,……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 ----谢再善译《蒙古秘史》1、12世纪时,蒙古草原是一种怎样的情形? 2、假如你是一位生活在当时的牧民,你此时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归纳:成吉思汗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什么?(学生自主完成) (二)、元朝的建立及统一全国的措施(知识点二) 1、思考:元朝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而文天祥组织了抗元斗争,坚持不懈,你认为他值不值得敬佩?为什么? 2、阅读课本,归纳总结: 元世祖在政治、经济(农业、交通运输、商业对外)方面各采取了哪些措施? 中央 政治 地方

元世祖在农业、交通运输、商业对外方面各采取了哪些措施?(小组内合作完成) (三)、民族融合的发展(知识点三) 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主要表现在: 1、汉人开发边疆。 2、边疆各族内迁。 3、契丹、女真等族汉化。 4、回族开始形成。 作用:促进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讨论:元朝与历史上曾经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相比,有哪些不同点?(小组讨论) 归纳: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 1 元朝统一全国,疆域辽阔; 2. 行省制度对内地和边疆实行有效的管辖, 3.促进民族融合。 三、板书: 三个人物: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 四个时间: 1206 1271 1276 1279 四件大事:统一蒙古建立元朝行省制度民族融合 四、课堂练习: 1.元朝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是:( ) A 中书省 B 行省 C 澎湖巡检司 D 宣政院 2.元朝形成一个新的民族是:( ) A 蒙古族 B 畏兀尔 C 回族 D 藏族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反思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反思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反思范文 一、教学目标方面 1、实践了新课程的某些重要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方面: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要求“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要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培养学生节俭观通过学生举例回答汉文帝的节俭,以及秦始皇与汉文帝的陵墓的.比较,论从史出,得出“成由俭败由奢”的结论,学生联系实际畅谈自己如何节俭,为建设节约型的社会作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教学方法方式方面,历史教学应该“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为此,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背景由学生编写历史短剧的对话来完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教学手段方面,历史教学要“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为此做了17张幻灯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 2、突出了重点、突破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汉武帝的大一统,由教师提问、学生阅读教材、个

别回答和集体、幻灯显示等多种方式和方法,难点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历史小品、图片展示等形式,并对书本主要内容编写历史歌谣,简化记忆内容,学生仅仅用2分半钟就掌握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当堂练习测试效果非常好。 二、有待提高之处 1、顺其自然、课堂生成性 导入时以猜谜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种高昂的情绪持续到学习完第一部分文景之治,在学习第二部分汉武帝的大一统时,学生略显疲劳,我还是按照教案设疑、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用笔勾知识要点,由于文字多、难度大外加学生疲劳等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对这部分教学可以把汉武帝大一统的原因、措施、意义分3部完成,先分析原因,再引导学生阅读政治上措施,然后思想上措施,由此教师自己归纳意义,(因为比较抽象)引导学生理解记忆。再如,学习汉武帝的大一统政治措施的背景由学生介绍完毕后,过渡“如果你是汉武帝,面对如此嚣张的诸侯王,你怎么办” 由学生说“把他毙了”,生集体回答。如果由学生个别回答可能会更好的理解推恩削藩的2个步骤,课堂气氛会更活跃,当然由2张图形也体现出推恩削藩的2个步骤。教学目标虽然实现了但气氛略显沉闷。 2、众生平等,关注边缘学生 在阅读汉武帝的大一统时,文字多外加学生疲劳以及基础较差,有些学生在阅读时就偷偷休息,课堂效率不高,尽管我通过集体回答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元朝的统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和对台湾、西藏的管辖。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整理资料,从多方面提供的历史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2、通过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帮助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的能力;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是在全国统一的条件下,在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元政府对西藏和台湾的有效管辖,帮助学生认识到西藏和台湾自古以来都是我们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一切分裂势力的阴谋都不可能得逞,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并与任何企图分裂祖国的行为做坚决的斗争,树立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与统一的意识。 【教学重点】 元政府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教学难点】 行省制度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一住就是17年。他回国后著有《马可·波罗行纪》一书,向欧洲人展现了一个全新的东方世界。据说,哥伦布就是读了这部游记,才对黄金遍地的东方大国产生了由衷向往。(展示马可·波罗和《马可·波罗行纪》图片) 教师设问:你知道元朝繁荣的原因有哪些吗?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元朝在政治上实行何种制度? 二、新课学习 一、元朝的疆域 图片展示《元朝的疆域》。 再展示汉朝和唐朝的疆域图,提问:与汉唐时期的疆域相比,元朝疆域有什么拓展? 学生回答: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而在汉唐时期,这些地方都不在领土范围内。元朝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展示白塔寺图片。 教师展示材料:世祖忽必烈,因累世之业……至元八年,始改称元。摧灭弱宋,遂一天下。 提问:这次“遂一天下”与前朝相比,有何突出特点? 学生讨论后回答: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元朝。 二、行省制度 教师引导:为了巩固蒙古人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忽必烈采取了一些不同于蒙古贵族在漠北的统治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学生回答:(1)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初中历史_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蒙古族的兴起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史事,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了解忽必烈建立元朝的过程,认识元朝的统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过程与方法 识读有关成吉思汗、忽必烈两位历史人物的图像资料、文史资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尝试了解蒙古族兴起与元朝统一的历史;阅读《知识扩展》,正确评价文天祥的抗元行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及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给予正确的评价。并从他的身上明白一些道理,培养坚强的意志。学习文天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其不畏威胁、从容赴死的崇髙气节和英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性格的象征,其宝贵的精神遗产将光照后人,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体会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起到的作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对文天祥抗元斗争的评价。 【教学过程】 课堂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整合,分为四部分:一、一代天骄,统一蒙古;二、东征西讨,亡夏灭金;三、建立元朝,统一全国;四、铁血丹心,抗元英雄。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与蒙古族相关的图片。教师提问1:图片和歌曲描述的是哪一个民族;教师提问:2:结合图片,你脑海里的“蒙古印象”有哪些? 展示《成吉思汗陵内供奉的马鞍具》等4幅图片,讲述:这个骑在马背上的民族从12世纪不断征战,最终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建立起强大的元朝。由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代天骄,统一蒙古 1.展示蒙古部落分布图和《蒙古秘史》对12世纪蒙古草原的描述。学生思考12世纪时蒙古草原的什么局面?以此讲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背景。 2.播放视频《中华名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学生思考:思考:a、成吉思汗最突出的历史贡献是什么?b、成吉思汗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讲述蒙古族的兴起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时,突出成吉思汗这个人物。通过讲述铁木真童年的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铁木真的坚强和机敏留下深刻印象。 3.教师归纳:在蒙古各部互相混战、蒙古高原处于四分五裂的时候,铁木真顺应人民的愿望和历史发展的要求,以他非凡的智慧、卓越的组织才能和坚强的性格,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经过多年战争,克服重重闲难,最终统一蒙古各部,并在1206年建立起蒙古政权,还被尊称为成吉思汗,从而结束了蒙古高原长期

第11课《元朝的统治》习题 4(含答案)

第11课《元朝的统治》练习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是() A.秦朝 B.隋朝 C.西夏D.元朝 2.下列关于元朝疆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疆域超越汉朝和唐朝 B.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范围内 C.南逾阴山,北越海表 D.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3.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 A.尧舜时禅让制 B.西周的分封制 C.秦朝的郡县制D.元朝的行省制 4.下面是历史上某一朝代行政区划图(局部)。有关该朝代历史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新疆地区设置西域都护B.西藏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C.取得雅克萨反击战的胜利D.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5.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古代之所以能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与不断的制度创新分不开。下列制度创立于元朝的是()A.世袭制B.郡县制C.科举制D.行省制 6.元朝时,现在的北京人归哪个行政区管辖?() A.尚书省 B.辽阳行省 C.澎湖巡检司 D.中书省 7.我国台湾省在元朝时期的名称是() A.流求 B.琉球 C.夷州 D.澎湖 8.元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下列事件发生在元朝的是() ①铁木真统一蒙古②马可?波罗来华③回族形成 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⑤建立行省制度。 A.①②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⑤ D.①②③④

9.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下列不属于其进步性表现的一项是( ) A.实现了国家统一 B.加强了民族融合 C.推行行省制度 D.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10.我国元朝时开始实行行省制,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关于行省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元朝的行省制度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②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③对明清以及后来政治制度有深远影响④有利于各民族的接触和联系进一步加强。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1.阅读下列材料: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在外者,则有行省,有行台……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藉矣。--《元史?百官志》 请回答: (1)材料描述的是我国古代哪一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该制度的主要内容。 (2)该制度有何重大影响?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课题:《大一统的汉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汉初统治者采取比较宽松政策的原因及措施、文景之治的含义、汉武帝大一统在政治思想 上采取的措施、光武帝时出现的“光武中兴”的局面。同时对东汉后期 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也要做一些了解。 2.能力目标 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了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因为本课重点在于讲“兴”。而汉武帝在经济政治思想上都让汉朝达到了顶峰。由此我们确定本课的重点子目是“汉武帝的大一统”。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大一统”的含义,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一个观点。对于七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这些在认识上是有些难度的,内容上比较抽象,不变学生理解。 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且达到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导学法、谈话法、讲解法、讨论法等力图达到学、思、练的有机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结合有关资料进行思考的能力。并在

一系列的教法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将本属于学生的课堂交还到他们手中。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景法导入新课 教师:现在老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中有同学看过《大汉天子》这部电视剧吗?就是由著名演员黄晓明主演的。 学生:看过(没有) 教师:好,我听到有同学看过的,有没看过的,没看过也没关系,现在呢,我就请大家欣赏一段视,来自《大汉天子》的片头曲,这首歌叫《守业更比创业难》请大家认真看,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中) 教师:好不好看?视频中气势恢宏的场面,是不是似乎能让我们身临其境,回到大汉朝,感受那份士气如宏呢。 学生:是。 教师: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洛阳,历史上称之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通过刚刚的视频音乐《守业更比创业难》,我们都知道汉高祖刘邦艰苦创业之后,他及他的继承者面临着更艰难的守业问题。如何来更好地守业?他们又是怎样做的? 现在我们就在本课的学习中来寻找答案。在这里老师给同学们整理了一个汉高祖刘邦的个人小档案,就像同学们平时搜集的明星小档案一样,我们也用这种方法来整理我们历史上的明星们, 汉高祖刘邦个人小档案(课件展示) 教师:在进入本课学习之前,先了解一下我们今天这堂课的知识脉络,我们本堂课的知识内容主要分为三个子目,一、文景之治;二、汉武帝的大一统;三东汉的统治。其中第二子目,汉武帝的大一统既是我们本课学习的重点,又是难点,而本课的第三子目,东汉的统治是选学内容,只须有个大概史实的了解就可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