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的阶梯——教学反思语文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成长的阶梯——教学反思语文思
教师成长的阶梯——教学反思
新课题赋予了教师新的内涵和新的要求。

教师不再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不再是用别人设计的课程或教案去完成知识传授目标的“技术员”。

面对新世纪对教育的挑战,教师理应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探索者、研究者。

本文拟就教师自我研究、自我改进、自我成长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学反思谈一些认识。

(一)教学反思的内容
我们所说的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工具和自身方面的问题。

教学反思本质上是对教学的一种反审认知活动,它的特殊性就在于它以教师自身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

教学反思在教学活动中的功能,是联结教学活动的过去和未来,即教学反思在意识的对象上,既指向先前的、已存在的事实、经验和观念,也指向随后的、尚不存在的教学活动,因而反思的结果、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本质上是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服务的,是有利于促进教师成长和发展的。

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一般需要反思如下三个层面的内容: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
学后反思。

1.教学前反思,使教学成为自觉的实践
教学前反思。

主要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条件分析。

即对这一时期学校内教学条件的综合评价和预测。

第二阶段是选择。

一个善于研究的教师,注重在教学前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认真研读教材和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的目的和重难点,恰当地处理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式,选择或设计最佳的教学方案,使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生根发芽。

在整个教学计划过程中,教师可以思考下列问题:需要教给学生哪些关键的概念、结论和事实?在这节课中对我来说重要的是什么?怎样深度和范围的材料对学生是合适的?哪些学生需要特别关注?哪些活动有助于学生达到学习目标?如何组织材料给学生以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哪些条件会影响课的效果?有人认为教学前反思就是备课。

其实不然。

教学前反思是在备好课的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反思,使自己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教学环节更加合理,教学活动设想更加符合现实条件和实际情况。

例如针对目前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两极分化严重的现象,教师在备好课后,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将课上要问的问题分类:有一定的难度的问题,可以由掌握得好一点的学生来回答;对一些简
单的,例如复习旧的知识的问题,可以让基础较差的学生来回答,以起到巩固的作用。

2.教学中反思,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教学中的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同步性,能使教学高质量地进行。

具体包括对教学过程中的诸要素、诸行为进行反思。

(1)反思教育教学行为。

具体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明确;课堂活动是否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学活动中是否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交流合作;这种做法是否恰到好处。

如当前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了“过度”的行为,无论什么问题都让学生探索,放弃必要的指导时有所见,结果事与愿违,费力不讨好,学生在课堂上“轰轰烈烈”,却没有掌握知识、获得知识,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调整教学方法,要有必要的讲解、适时的指导,但要讲在关键处,导在点子上。

不仅不会削弱学生的主体性,相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2)反思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一般可以理解为解决某一个实际问题的带有规律性的教学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教学策略具体体现在:教学中是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教学是否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教学是否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3)反思学习的过程。

教学是为了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因此,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同时,要观察、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学到了什么、遇到什么问题、形成了哪些能力等。

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反思,才能有效调整教学行为。

3.教学后反思,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教学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和总结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

针对教学全过程,从设计到操作包括前两段反思结果重新思考,教师可以反思已有的行为与课标的理念是否相符,使自己的认识得到提升;可以反思教学设计与学生实践的差距,完成从理念向行为的转化,使自己的行为跟上课标要求;还可以课堂教学结束后或对学生当堂的练习批阅后,进行反思,把课堂未及时发现的、学生在知识生成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地记录下来,为后续的教学做好准备。

另外,课堂中也常常会因为一些偶发之间而产生灵感,教师应该通过反思,捕捉这些“火花”,日积月累,既有利于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也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教学反思的策略与形式
自我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性质。

增强反思意识,提高反思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

首先要求教师具有反思的人格特征;其次要求教师具有反思的知识基础和能力保障;再次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

(1)加强理论学习,潜心教育科研。

对行为的反思需要以理论为指导,缺乏理论指导的反思只能是粗浅的反思。

只有将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寻根问底,使主体的合理性水平得到提升和拓展,然后再到实践中去探索,才能使教学能力与反思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系统的理论学习有利于我们形成一种正确的方法论的同时,也有利于我们确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

未来教师的教育理念主要是在认识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教育价值观、教育质量观和教学观、师生观。

无疑这些先进的理念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起着指导作用,而理念的养成往往就是学习与反思的结晶。

教育科研与对日常教学行为反思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首先,对日常教学行为的反思是教育科研的基础,对日常教学行为反思所累积的研究材料和思想
认识是教育科研选题的重要来源。

其次,教育科研是对日常教学行为反思的提升。

教育科研也对教育行为进行反思,但教育科研对实践的反思有明确的主题和研究目标,是比较系统和过程比较严谨的反思,另外,在教育科研中形成的方法、技术和反思意识有助于提高教师对日常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的能力。

学习教学理论是教师教学反思的知识基础;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学反思水平的能力保障。

(2)勤思多记,撰写反思札记。

教师的反思行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持之以恒,贯穿教学活动始终。

教学过程中的丝毫火花、点滴感受,都是反思的结果,也是进一步反思的基础。

优秀的“教后感”、反思札记包含着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修正的执着情怀和热切愿望。

反思札记可这样思考:教学目标是否得当?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效果?学生活动组织是否恰当?教师指导帮助是否到位?学生反映是否良好?学习情感、习惯如何?教师临场应变能力如何?有没有让学生搞得措手不及,为什么?教学手段如何?问题情境是否适切?得意之作与“败笔”是什么?站在学生角度和更高要求,今后我该如何调整?等等。

(3)听课观摩,相互交流。

通过观摩别人
的公开课、分析别人的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来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是教学反思的一条重要途径。

观摩他人成功的教学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个活生生的教育思想和
方法的典范,让我们感受与学习不尽相同的授课内容、组织形式、教学风格;即使观摩不很如意的实验课,也可使我们借鉴教训,少走弯路。

同时我们更倡导自己力争上公开课,借助他人的反思,促成自我发展。

大凡上公开课,自我进取意识和成功期待较强烈,钻研较深刻,反思更迫切;备课时,往往教研组群策群力,共同反思推敲,互助合作,群研究共商讨,在综合反思基础上形成较优化教学设计。

这也是今后教学前反思的参照与蓝本。

上完课后的交流评课,大家畅所欲言,又一次各种反思的碰撞与交流,使反思达到了更高境界。

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是教师个人和群体发展的良好途径。

当然,反思还包括写课后修正教案,观看自我录像片段进行全程微格研究等等方式,陷于其推广的局限性,本文也就仅此一提。

著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

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

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
地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不断发现一个个陌生的我,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

学习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人生不断辉煌的过程。

教师们一定要直面缺点,认真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可借鉴的资源,从经验型教师上升到研究型的教师。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与高年级教学相比,七年级的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值
得好好反思。

七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

比如,从七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习时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阅读应该逐步成
为学习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七年级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已见闻、感受和想象。

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
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
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

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
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

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

但对一些知
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
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

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

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

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

只的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

我想,这也是从学生“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

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七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

因此教师要结自已的教学法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已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已的教学行为,使自已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

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发生。

三、勤于动手,勤于动脑,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
教育教学不是一个简单机械的单单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说学生记的过程,一堂成功的课必然要生动、有趣,从而充分调动起学生和积极性,而目前的多媒体教学刚好完善了这一点,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一堂课变得富有立体感,具有吸引力,使学生级在轻松的状态下愉悦地接受所要掌握的内容。

但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应注意恰当,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四、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课上到现在,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

但最近却不断地发现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道?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文、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

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已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

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已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已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已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希望能冲破瓶颈,的新天地。

教学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

于是,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点拨教学,优化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两年多的课改教学实践,我总结出点拨教学的三个方面。

一、适量点拨
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

因为这些词句“不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

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

如教小说《孔乙己》,我就从课文中找出可以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立片言以居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

另外,我会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

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
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二、适度点拨
课堂点拨力求点拨出语文味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者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教朱自清的《春》,老师推敲那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来:春天来了,春日融融,春水涣涣,山也变得明朗润泽了。

还有的老师紧扣“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设疑点析:春天来了,太阳给人什么感觉?“红”字变动词有何含义?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活经验入手,启动学生的审美想象,比较自如地把学联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赏了桃杏艳红、百花争妍的美,产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种温暖、欣悦的感受。

三、适时点拨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

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

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总之,实施点拨教学的经验告诉我:点拨是一把火,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艺术化点拨,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发布者:张朝发布时间: 21/7/2011 PM 5:12:51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方法的形成。

学生只有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了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增大阅读量,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才能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应开设阅读课。

在上阅读课时,教师要多放给学生一些自主权利,教师应只是适当给予调控。

要求学生阅读时必须带有笔、本子,随时记录下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自己比较喜欢的文段。

此外,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方法,必须注重以下问题:
1、要认真感受文章的语言。

语言是沟通作者与读者的一条纽带,因此,在阅读时,要细心体会文章在字、词、段、标点使用等方面有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何艺术特色?
2、要辨析文章的材料。

3、要思考、挖掘文章的主题。

4、要理清文章的结构。

一点“指导”
为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上,还应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理解题的解答方法。

1、充分感知阅读材料,深刻理解语段内容。

在做阅读理解题时,首先要对阅读材料进行充分感知,要心平气和,带着求知明道的阅读心理去阅读。

第一遍阅读时不要在个别生字、新词、难句上纠缠,读后自问:该语段写了些什么内容?再阅读第二遍,阅读要更快,较熟的内容可跳读,选读重点语段。

第三遍阅读要控制好时间。

总之,要通过整体阅读充分感知阅读材料,深刻理解语段内容。

2、细心揣摩文后题目,认真审清题干要求。

答题要正确的理解题干要求,准确接收题目信息。

要逐字逐句分析,万不可匆匆一看,便去作答。

3、注重规范答题语言,准确严谨表述答案。

语文答题对语言的要求较高,特别是表述题、阐释题。

语言应准确、严谨、周密、规范、卷面整洁。

不少学生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具体表现在:(1)用词用语不当,词不达意,(2)语言过与繁琐,讲了许
多无关的话。

有的过与简单粗浅,省略了许多应该说的话。

(3)语病太多,句子不通,不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4)答题无条理,胡敛乱凑。

(5)书写混乱,乱改乱划。

对此,答卷应做到书写工整,成行成列,语言成句,不写错别字,对于要改的字、词、句,一律用统一的修改符号,如删除单字用双斜线,删除句子用平行线,万不能乱涂乱抹,画“黑圈”或乱“拉线”。

总之,要想使学生在阅读方面取得成绩,就必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准确答题的能力。

只要学生持之以恒,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养成好的习惯,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发布者:谢门胜发布时间: 15/7/2011 PM 10:35:41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语文在中、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更为重要。

但是,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有些学生读书时间越长,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中学,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造成中学生对语文教学逐渐消极、渐行渐远的现状。

那么,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中,在新课程理念下,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课堂活起来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转换教师角色搞“活”课堂
新课程标准在很多方面都有深刻创新,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角色进行历史性转换:
(一)由课程知识体系的灌输者转为平等对话者。

老师要以开放的胸襟与学生平等对话和碰撞,从而和学生打成一片,增强课堂效果。

(二)由知识的传授者转为知识的共享者。

改变传统教授者惯用的手法是“填鸭式”和“启发式”,而采用体现出教学中师生角色的新境界,真正体现了师生的平等对话地位,实现师生互动的“共享者”教学。

学生成了课堂乐趣“共享人”,课堂能不活起来吗?
(三)由教科书的被动执行者转为主动创造者,由成绩的裁判者转为学生成长的促进者。

教师可以因材施教,对教科书进行“裁剪”,有选择性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依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来选择,拓宽和拓深语文课程,并使有字之书与鲜活的现实统一起来。

让课堂吸引富有现代气息的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用激情激“活”课堂
语文是情感的语文,因为语文不仅学语文知识,还承载着传承文化的责任,文化具有
丰富的情感色彩。

李镇西先生就说过:“一个教师要以自己对所教学科态度去影响学生,用发自内心肺腑的职业情感去感染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热爱。

”生命,因为激情而更美丽;教学,因为激情而更动人。

其次要使课堂充满激情,还得让课堂语言精妙,回味无穷。

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果”,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实践的重要条件”,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

三、灵活多样的方法教“活”课堂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中学语文课虽无定法,但却需要讲究教学方法。

语文界前辈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真正掌握一种教学法的教师,他是会随机应变的,他的教室里是生气勃勃的。

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种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

那么为了让学生“活”起来,可以尝试哪些手段方法呢?
(一)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能以它丰富的形式——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出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能有效地弥补传统语文教学的枯澡、乏味,给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主动学习并运用这一高科技手段,使昏昏欲睡的学生集中精力“活”起来。

(二)以读激情。

语文教学,读为根本,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语文教材的很多文章都充满了农厚的感情色彩,很合适朗读。

这时,假如老师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将文章声情并茂地朗读出来,定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学生也会受到强烈的感染,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竞答抢答。

有些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够主动作出回应。

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意见,而也有很多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却羞于启齿或明知不答,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采用竞答的方式,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不同层次的必答、轮答、抢答等类型的题目,形成一种竞争的氛围,学生的思维和课堂气氛就会“活”起来。

(四)角色对换。

语文课堂上,可以做一些适当的角色对换,部分知识、题目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讲,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性,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又可以加强学生记忆,找出自己知识盲点,懂得老师讲课的艰辛,从而尊重老师,与老师“情同意会”。

以上是我初中语文岗位培训中对课堂教学学习当中的一些反思。

于漪老师说过“语文教师教了多少年语文都是新教师”。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省新课程的即将推进,我们语文教学中将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要我们不耽于经验,不囿于传统,与时俱进,努力创新,就一定会常教常新,学生也永远会坚守在我们的课堂,等我们点亮那求知的眼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