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论余华小说中的兄弟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论余华小说中的兄弟关系》摘要:就《论余华小说中的兄弟关系》这篇论文,进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余华兄弟关系
《论余华小说中的兄弟关系》这篇论文是黎保荣、曾宽二人所写。

个人觉得这是一篇挺不错的论文。

以下,就围绕着这篇论文,谈论一下自己对这篇论文的看法。

一、格式上
这篇论文格式很规范。

题名、署名、摘要和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都俱全。

题目用二号宋体加粗居中;论文正文宋体小四号字,小标题加粗,行间距1.5倍;署名用三号楷体字居中,行距为1.5倍行距。

“摘要:”用五号宋体加粗,摘要正文用宋体小四号字;“关键词:”用五号宋体加粗,关键词正文用五号宋体,行距为1.5倍行距;“参考文献:”用小四号宋体加粗,参考文献正文宋体,五号
二、选题
论文写作从选题开始,没有研究对象、目标,论文写作就无从开始。

从本质上看,选题也就是选择所要研究的某一个问题。

首先,发现某一个问题应该是值得研究的、发现某一个通说存在错误需要纠正、发现某一个问题前人论述还不够全面完善、发现某个理论与实践存在着脱节……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去进一步研究。

研究有价值的问题,论文才有意义,这就是写论文的第一步,确定自己要研究的领域;其次,是要确定自己要研究的对象。

这个对象不能太大,如果题目太大,就无法深入剖析;其三,是确立研究的突破口;其四,是初步确定自己的思路;其五,是要通过选题论证能够使自己的选题确立。

唯有完成以上五步,才可算是真正选好了题目。

《论余华小说中的兄弟关系》就是这样的一篇有价值意义的论文。

余华小说中罪恶、血腥、暴力等等成分为大多论者高度关注,然而,其小说中的兄弟间关系的表现方式与成因如何,它们又是如何随着余华小说创作不断发展成熟? 它与余华的创作思维和人生观有何关系? 这一直被人忽略。

作者就是沿着这样的一条思路,展开自己的论述。

三、研究的对象
研究对象的确定是要遵循三条原则:一、价值型原则;二、可行性原则;三、可持续性原则。

《论余华小说中的兄弟关系》就是从“兄弟”两字入手。

大多论者认为余华小说分前后两阶段,也就是1986 年之前的写作策略是先锋式,而之后所写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以及近年发表的《兄弟》却实现了一个转型,那是先锋式写作向现实写作方式的转型。

我们无法忽略的一个基本事实是,余华小说主要以男性视角为中心进行写作,那也就是说余华对生活中男性观察比较多,突出表现为作品中典型的父子冲突、朋友情义,还有兄弟间手足情等等,大多数论者表现出对前两个方面的高度关注,而对后一方面的兄弟手足情义却一直处于遮蔽状态。

作者就是从这个遮蔽的状态中结合三原则发现研究的亮点,从而确定研究的对象。

不得不说这个切入点很好,角度小且新。

四、论证
基本确定了所要研究的对象后,就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述。

《论余华小说中的兄弟关系》的论述角度很灵巧。

《现实一种》里的山岗和山峰及他们的儿子,《在细雨中呼喊》中第一人称的“我”、孙光平、孙光明三兄弟,《许三观卖血记》中许家三个儿子: 一乐、二乐、三乐,还有《兄弟》中宋钢和李光头,在这几个不同家庭下不同文本中所描述的兄弟关系下手,从多个方面呈现出余华对生活哲理和文学意义的体悟。

作者提出三个论据:一、“兄弟”关系之表现形态;二、“兄弟”关系之原因;三、“兄弟”关系之影响及意义。

“兄弟”关系之表现形态。

探及余华早期作品《现实一种》,在这部小说中,余华以极其冷峻的写作手法将发生在一个家庭成员之间的杀戮赤裸裸地展现给读者。

这当中呈现出的兄弟关系实质上是一种赤裸裸的暴力与弥漫的血腥关系。

《在细雨中呼喊》中,余华以主人公“我”第一人称的独特视角向读者叙述主人公的绝望童年成长历程。

作者认为那时的那种兄弟关系是由冷漠、敌对渐变为平淡而渗透着一丝温情。

在《许三观卖血记》中,那种兄弟之情有了很大的改善,是平淡而蕴含着温情的手足情感。

到了《兄弟》这部小说,两大主人公李光头与宋钢这两兄弟则温情洋溢。

这就是余华小说关于兄弟这种情义的写作是经历着一个暴力———冷漠———平淡———温情这样一个过程。

在论段结尾,作者提出“从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很清晰地看到余华的写作方式、思维不断成熟。

”有力地总结了“兄弟”的小说创作历程及演变历程,并这种历程与余华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改变联系在一起。

“兄弟”关系之原因。

余华小说当中出现了不同兄弟之间不同的关系,那不同的兄弟关系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当中是否存在着共性? 作者就从以下这个切入口展开讨论。

首先是认为来源父亲的影响,其次是是源于余华自身的童年生活不和谐,再次是女人。

这三个论据衔接很紧凑而且很充足,父亲、女人、童年生活,这三处很明显的在作品当中表达了这个论点。

由此得出余华不同时期对人生的思考,存在着一些共性的同时显示着差异,这种差异的背后体现的是余华小说的成长。

而通过“兄弟”这个主题,余华在思维与故事结构上的成熟都有体现。

可以说,他的作品是紧密联系了历史与现实,而兄弟关系在不同文本中的不同表现正印证了这一观点。

“兄弟”关系之影响及意义。

这在于揭示现实背后的某些晦暗的东西以及对人性的思考,继而呼唤起人们对现实中人生活、思想的关注,让人们更真实地认识这个社会,同样也可以理解为那是对当时那种专制化社会现实的一种反叛以及不满的宣泄。

这也是人性受到极度压后寻求自我平衡的一种表达手段或者说是表现方式。

这就是余华通过这个主题呈现的某个重要方面。

作者提出的这三条论据,充分而饱满,将“兄弟”背后的真相和事实与余华的创作思维和人生观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共时和历时,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辩证地去论述作者体的观点,有效地服务于作者的结论:人或事物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一路走来,真的能够参悟许多人生的道理。

余华小说中对于“兄弟”这个主题的探讨也恰恰如其在《活着》前言中写道的那样: “作家的使命不是在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

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

参考文献:《论余华小说中的兄弟关系》
《中文专业论文写作导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