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财政 中国财政史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财政政策考辨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财政政策考辨](https://img.taocdn.com/s3/m/6db230223968011ca3009191.png)
º 史全生主编: 5中华民国经济史6 ,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 第 470 页。 # 20 #
Hale Waihona Puke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财政政策考辨
表 1 1937~ 1945 年国民政府财政赤字情况 单位: 百万元
税。¹ 1938 年末, 沿海四大产盐区陷于敌后, 国民政府便努力在西
南地区开发新的产盐区, 以图恢复此项税收, 自 1941 年起此税改 为从价征收。1943 年 10 月, 每担加征附加税法币 300 元, 1945 年 1 月附加税加到每担 1000 元, 同年 3 月增至每担 6000 元, 自 1944 年 3 月起再随盐附征每担 1000 元的/ 国军副食费0。º 该税对于 政府收入的作用很大, 盐税收入占整个税收的百分数, 各年平均计 算几占 50% 。» 盐税是一种具有人头税性质的恶税, 它在抗战后 期升至税收的首位, 对于正在抗战苦难日子里挣扎的百姓, 尤其是 那些低收入的平民来说, 压力是十分沉重的。
¹ 国民政府财政部财政年鉴编纂 处: 5财 政年鉴6 三编, 第八篇, 中央 印务局 1948 年 版, 第 32 页。
º 国民政府财政部财政年鉴编纂处: 5财政年鉴6 三编, 第八篇, 第 36 页。 » 国民政府财政部财政年鉴编纂处: 5财政年鉴6 三编, 第八篇, 第 28 页。 ¼ 秦孝仪主编: 5中华民国 经济发 展史6 第 2 册, 近代 中国 出版 社 1983 年版, 第 731
货物税主要是把过去的统税和烟酒税合并而成, 包括货物出 厂税和货物取缔税。此外, 矿产税及战时消费税亦同属货物税性 质。抗战开始后, 国民政府为弥补税收损失, 对统税采取了一些整 顿措施, 首先, 扩大征收地区和范围, 把云南、新疆、西康、青海等省 划入统税区, 并于 1940 年 7 月起开征饮料品、糖类、茶类、陶瓷、皮 毛、竹木、纸箔等统税, 后来发展到几乎无物不税, 统税也因之变成 苛捐杂税了。其次, 改变了征课标准, 把原来的从量税率改为从价 税率。这就是要使税收跟物价亦步亦趋, 物价涨, 税收也要同步增 长。货物税改为从价征以后, 人民所得, 特别是公教人员的薪俸和 士兵的所得并未随物价上涨而同步调整, 因而税负也就大大加重 了。第三, 部分货物税改征实物。最初实施者为棉纱与麦粉, 开始 于 1943 年 1 月。棉纱征实后, / 每年除折缴现款部分不计外, 平均
第12章 国民政府初期的财政《中国财政史》PPT课件
![第12章 国民政府初期的财政《中国财政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b6575fc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a8.png)
191 925 511 1 334 873 290 14.38
四、政务费支出
政务费包括国务、内务、外交、财务、司法、蒙藏、抚恤等费,其 中有一些是暴力镇压机关的开支,也有一些是一般行政管理、对外 事务管理和经济事业管理等机构的经费,见表12-4。
表12-4 国民政府初期政务费预算支出项目表 单位:元
1933 9 713 200 4 069 042 10 662 989 2 676 359 64 969 175 1 340 192 6 029 810 99 460 767
1934 15 606 408 6 998 306 10 051 231 3 511 494 69 420 713 3 761 665 3 761 665 113 111 482
-
31 258 819
1931 12 235 062 7 047 277 10 062 950 1 511 130 78 745 623
-
-
109 602 042
1932 13 642 051 6 207 422 11 060 166 2 493 228 76 688 180 1 815 639
-
111 906 686
表12-2 1927-1936年国民政府债务费实支情况 单位:百万元
年度 1927 1928 1929 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实支总额 150.8 412.6 539.0 714.4 683.0 644.8 769.1 1 203.6 1 336.9 1 894.0
债务费 1.6
121.3 159.0 241.0 238.8 169.5 202.6 455.8 358.6 834.6
高校电子课件:中国财政史
![高校电子课件:中国财政史](https://img.taocdn.com/s3/m/76f87c26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02.png)
• 二、财政支出 1. 军事支出 2. 祭祀支出 3. 王室支出 4. 俸禄支出 5. 其他支出 • 三、财政管理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财政
• 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概况 • 秦汉时期的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 • 秦汉时期的赋役 • 秦汉时期的工商税收 • 秦汉时期的官营事业及卖官鬻爵 • 秦汉时期的财政支出 • 秦汉时期的财政管理
2. 严格重农抑商政策,重点打击富商巨贾 3. 大肆开疆扩土 4. 对外友好交往的格局初步形成 5. 重视农业技术,发展农田水利
• 四、昭帝宣帝中兴 • 五、王莽错位的改革 • 六、建武永平的经济恢复 • 七、永元以后经济的衰落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土地制度 与户口制度
• 一、秦汉时期的土地制度 • 二、秦汉时期的户口制度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概况
• 一、秦朝地主经济与政治的确立 • 二、汉初的休养生息 1. 调整阶级关系,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地主
阶级统治 2. “约法省禁”、“与民休息”,促进经济
的恢复和发展 3. 发展农田水利事业,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
• 三、汉武帝的开疆扩土
1. 强化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削弱和打击地方 势力
• 一、唐朝的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 1. 唐朝的土地制度 2. 唐朝的户籍制度 • 二、唐初的租庸调制 ✓ 唐朝主要实行过两种赋役制度:租庸调制
度和两税法。
• 三、唐中后期的两税法 1. 租庸调制向两税法过渡时期的赋税 2. 两税法的实施 • 四、田赋的预征 • 五、唐朝的徭役制度 1. 唐朝的兵役 2. 唐朝的力役与资课
• 三、三国时期的财政支出制度 • 四、三国时期的财政管理制度 1. 财政管理机构 2. 工商税收及漕运的管理制度
第十四章 国民政府崩溃时期的财政 《中国财政史》
![第十四章 国民政府崩溃时期的财政 《中国财政史》](https://img.taocdn.com/s3/m/c4ac9166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99.png)
内容提要
➢国民政府崩溃时期的政治经济背景及财政特征 ➢国民政府崩溃时期的财政支出 ➢国民政府崩溃时期的税收 ➢国民政府崩溃时期的债务及其他收入 ➢国民政府崩溃时期的财政管理 ➢通货膨胀与财政崩溃
一、国民政府“戡乱政治”的破产
在抗日战争期间,执政的国民党就奉行“消极抗日, 积极反共,保存实力,准备内战”的政策。抗战胜利后,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进一步加紧了发动内战的 准备。
二、盐税
1.就场征税、自由运销的全面实施 抗战胜利后,中国沿海主要产盐区皆已恢复,战时对
盐的统制政策已无必要。1946年1月财政部制定《盐政 纲领》,基本要点是:在盐制方面,将“民制、官收、 官运、商销”改为“民制、民运、民销”,并由政府予 以管理。 《盐政纲领》后经国防最高委员会修正成为《盐政条 例》的立法原则。
三、接收敌伪产业物资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迅速接收了敌伪统治区的产业物资, 其变价收入,作为一项巨大的非税收入,成为当时财政的 重要收入来源。
政府接收到的产业物资数量是相当可观的。接收敌伪产业 物资售价和营业盈利两项收入,详见表14-5。由此可见, 政府所接收到的产业物资为数确实不少,成为税收以外的 一项重要财政来源。
39 406.57
2 710 750
1.45
450 000.00
53 960 000
0.83
97.16 41.81 20.40 24.25 13.88
三、货物税
1.货物统税改为货物税 1946年8月16日国民政府公布了《货物税条例》,将货物
统税改称货物税。 在军事连连败北、通货膨胀不断加重的情况下,国民政府
多次修订《货物税条例》,以增加货物税收入,加强对人 民的搜刮。1948年4月2日,国民政府修正公布了《货物 税条例》。 货物税的急剧增加表明国民政府对民族工商业的搜刮进一 步加剧,从而严重打击了中国的民族工商业。
第十二章 国民政府的财政 中国财税史
![第十二章 国民政府的财政 中国财税史](https://img.taocdn.com/s3/m/d6a097615727a5e9846a614e.png)
一、中央政府支出 二、地方政府支出
一、中央政府支出
中央政府支出包括党务费、政务费、军费、债务 费支出等多项内容,其中以军费、政务费和债务 费支出为主,三项主要支出中又以军费支出最巨。 (一)党务费支出 (二)政务费支出 (三)军费支出 (四)实业费、交通费和建设费 (五)教育文化费支出 (六)债务支出
一税收收入一税收收入一税收收入一税收收入二专卖收入二专卖收入三行政收入三行政收入五内外债五内外债2020世纪世纪3030年代国民政府在税制建设上做了大量年代国民政府在税制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将国际上通行的直接税间接税概念引入工作将国际上通行的直接税间接税概念引入中国并在直接税体系的建设上做了许多工作中国并在直接税体系的建设上做了许多工作开征了所得税非常时期过分利得税特种过分开征了所得税非常时期过分利得税特种过分利得税遗产税等税种并将传统的田赋改造为利得税遗产税等税种并将传统的田赋改造为土地税填补了中国税制体系中现代直接税税种土地税填补了中国税制体系中现代直接税税种的空白
(二)地方公债
国民政府成立后,于1928年7月公布了《财 政部关于发行公债及订借款项限制案》, 对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公债发行权限予以限 制。
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时期,为加强国家财政的统一调度权, 省级政府的预算纳入了国家预算,相应地, 省公债停止发行,其以前发行的公债由中 央政府负责统一偿还。
第四节 国民政府的财政支出
4.项怀成主编:《中国财政通史》中华民国卷 刘孝诚著,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5.吴兆莘:《中国税制史》,上、下册,商务印书馆 1937年版。
6.陈昭桐主编:《中国财政历史资料选编》,第12辑,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财政史完整版
![中国财政史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af3b9d2787c24028915fc3d9.png)
第一节 夏代经济(1)
一、夏代简史(约2000BC-1500BC)夏代共14世,17 帝,约400年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破坏了民主推选的禅让惯例,自己继承 父亲的职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出现了“天下 为家”的局面。从公元前21世纪开始,中国进入了奴隶社会,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了。 夏朝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他们的利益,镇压奴隶和平民的反抗, 设置了军队,制定了刑法,修造了监狱,建筑了城墙,建立了 奴隶制国家机器。夏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奴隶主依靠国家 政权对奴隶和平民实行专政。 夏朝已经使用铜器,但因当时铜很珍贵,没有用于农业生产。 夏朝人用木制的鹭耒耜等种地翻土,用石刀、蚌镰收割庄稼。 那时,已经有原始的水利灌溉技术。 公元前16世纪,夏朝最后一个王夏桀暴虐无道,奴隶们不断反 抗他的统治。居住在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在首领汤的率领下乘 机起兵,向夏进攻,打败了桀,夏朝灭亡了。
第二节 西周财政思想
一、租赋概念:
1、“贮”具有地租、赋税的双重涵义。这是由于土地制度实 行“封建领主所有制”的结果。 2、“租”为劳役地租,体现地租剥削制度;“赋”从武从贝, 意为军事战争而征课的税收,一般为谷米税。“税”的含义 更深刻“以禾兑(换)(自由?)”。 量入为出;国家预算;重视谷物之储蓄。
第一节 夏代经济(2)
二、夏文化的社会生产:农业
生产工具:石、木器、骨器、蚌铲 水利浇灌、造酒;天文历法 手工业:青铜铸造、制陶、玉器制造 治水与土地公有制(欧洲奴隶制是土地私有制): 井田制:含义
思考讨论题:中西方 土地所有制差异的根 源是什么。
三、土地制度
抗战时期民国政府财政、金融政策
![抗战时期民国政府财政、金融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04584f3252d380eb62946d57.png)
摘自学位论文相对比较全面( 一) 财政金融政策1.大规模发行公债。
沿江沿海地区的沦陷使国民政府的主要财源几乎全部丧失, 财政收入锐减。
19 39年原占国民政府财政收入主体的关税、盐税和统税收入只有1936 年的30 % . 随着战争的延续, 军费支出浩繁, 其他费用也日增, 而国库收入日细, 因而只好强行发行公债。
仅1938 一19 39 年国民政府就发行了短期国库券、救国公债、国际公债各5 亿元, 金公债5. 5 亿元,娠济公债30 0 0 万元。
从1 9 35 年到19 44 年国民政府财政部发行内债就有十八种之多, 合计法币151 亿多元英镑20 0 0 多万. 美元2. 1 亿元。
2.改革税收制度。
国民政府为了增加税收收入. 把税收重点由间接税转到直接税,把统税扩大为货物税,形成几乎无物不税的状况, 增加新税种. 开征遗产税、印花税、食盐附加税等. 并大大提高税率。
19 40 年又颁布了《中华民国公库法》, 将地方政府的税收交由中央银行直接收存。
加强政府的调控能力。
3、金融小央集权化。
国民政府在战时把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农民银行统一起来,实行战时管理. 组建了四行联合办事总处(简称四联总处) , 由蒋介石亲任主席。
负责资金的调配和联合贷款等方面的工作。
并颁布了《巩固金融办法纲要》,加强对金融的管理,还实行《非常时期安定金融办法》,限制个人提取存款等。
19 4 2 年国民政府又规定:全国货币的发行都集中统一于中央银行。
于是中央银行又直接垄断了法币的发行权。
这些措施便于战时金融的稳定, 并使其顺利地转入了战时休制, 迅速进人战时状态。
4 .外汇管制。
“七·七”事变后. 金融市场出现大肆抢购外汇风潮, 日本侵略者也利用所掠夺的法币套购外汇. 来破坏金融秩序, 从而使国民政府的金融体系濒于崩溃边缘。
于是国民政府在19 3 8 年3 月颁布了《外汇清核办法》, 实行外汇管制. 由官方垄断外汇的价格.并限制外汇的兑换。
第十二章 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财政思想 PPT课件
![第十二章 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财政思想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659aa6a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a2.png)
第一节 关于财税原则的思想
一、统一、公平、便利、简便、效能的财税 原则
二、抗日战争时期战时财政第一的原则 三、战后配合经济建设的原则 四、马寅初的均富原则
第二节 关于土地税收原则与思想
一、土地税的原则与主张 二、田赋整理与田赋征实主张
一、土地税的原则与主张
1. 关于统税(货物税)的性质、原则及税制 建设的观点
2. 对统税(货物税)实际征收效果的评论
第四节 关税自主的斗争和战时 关税政策思想
一、关税自主的主张 二、战时关税政策及思想 三、战后关税政策及思想
一、关税自主的主张
• 在1928年第一次全国财政会议期间,关税 自主成为比较集中的问题。
• 会议通过的《审查筹备关税自主裁撤厘金 案报告书》中,对于关税自主问题,提出 了一系列主张。
1. 实施土地税的目的 2. 土地税的原则
二、田赋整理与田赋征实主张
1. 抗日战争以前的田赋整理主张 2. 抗日战争期间田赋征实的观点
第三节 废除厘金和改革 货物税的思想
一、裁厘思想 二、统税(货物税)的思想及评论
一、裁厘思想
• 厘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恶税,主张裁撤是 一种正确的思想主张,所不同的是人们对 裁撤后如何抵补看法不一。
• 民国时期在围绕盐税改革的问题上,主要 针对消除积弊及维护国与民之利的纷争, 盐税改革者运用西方赋税理论,力主革新 废旧制,而保守派竭力维持旧制,这两种 思想的斗争贯穿于整个民国时期。
第六节 关于直接税的理论与实践
一、开办所得税的思想 二、开办过分利得税的政策主张 三、国民政府时期的遗产税政策
一、开办所得税的思想
四、财政监督的思想
• 南京国民政府鉴于北洋政府时期地方军阀 割据、中央政令不行、地方财政紊乱的问 题,强调统一财政监督权。
从中华民国成立到抗战时期地方财政的演变
![从中华民国成立到抗战时期地方财政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e18dfc4e011ca300a6c390e3.png)
从中华民国成立到抗战时期地方财政的演变一、我国地方财政的由来自清末以来,西方近代政治思想渐播于中国,自治观念逐渐兴盛,清廷筹备立宪以后,在各省设立咨议局,颁布了府州厅县的自治章程和城乡自治章程。
由此地方自治的雏形初具,然而地方财政体制的规模却没有确立。
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各省设财政司管理财政事务,1913年春,财政部初次颁布划分国家税地方税法草案及国家费用地方费用的标准法案,另在财政司之外,设置国税厅专门管理国家税收及国家费用的支出,而地方税的征收和地方费用的支付则由财政司管理,可惜这个法案所规定的地方财政范围较为狭窄,颇受国人非议。
当时设立国税厅的原意是为了划分国税和地税的权限,让国税厅和财政司,各司其责。
然而此种法案当时难以实行,所以又在1915年春季,合并国税厅和财政司为财政厅,为一省的地方财政最高机关。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后,各省的政府都改设委员制,财政厅长以省政府委员的名义兼任。
1927年,颁布国家收入和地方收入的暂行标准案,又于次年根据均权学说重新修订,地方财政就此开始确立。
当时的财政部和财政厅之间不发生直接的关系,遂产生了指令不畅的弊端。
1928年夏,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全国财政会议,制定财政部监督地方财政的条例,并于1929年1月经过中央政治会议的修正,改为国民政府监督地方财政的暂行办法。
这一个法案一经颁布,指令不畅的弊端逐渐改善,民国以前,县是行政系统的基础,县令代表国家征收赋税,受布政使司管辖。
县经费的支出和收入,都由国库统筹管理。
如果有地方人士捐资兴办公益事业的,官员照例不能进行干涉,这些公款公产向来不计入租税系统。
都由地方的绅士推举人员办理。
自清朝举办新政以来,兴学办警等所需要的经费,有的是依赖于商人的捐助,有的是依赖于陋规充公,也有的是增加田赋和其他附税,地方的税收由此开始增多。
1909年,清廷颁布府厅州县自治章程,县的自治由此开始。
县的新政实施费用,主要是通过增税来弥补。
民国成立以后,废除了府、州而保留下来县,县议会和参事会都相继成立,事务逐渐繁忙,需要的费用也越来越多。
第十二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财政 中国财政史
![第十二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财政 中国财政史](https://img.taocdn.com/s3/m/78c9443a4b35eefdc8d33332.png)
– 4.现代资本主义税制体系初步确立
• 国民政府对北洋政府时期的旧税进行整理,同时又 逐步开征新税 • 经过整顿与改革,使国民政府初步建立了与资本主 义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税收体系 • 在中央,建立了一关、盐、统等流转税为主体的国 家税收体系;在地方,建立了一田赋、契税、营业 税为收益税为主体的地方税体系
2018/10/10 中国财政史第十二章 15
• 四、政务费支出
– 包括国务、内务、外交、司法、蒙藏、抚恤费 等,其中一些是暴力镇压机关的开支,也有一 些是一般行政管理、对外事务管理和经济事业 管理等机构的经费,见表12-4
• 五、教育费及其他支出
–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大学院院长蔡元培针对 教育经费被南北军阀随意侵占、挪用等弊端, 提出《教育经费独立案》,主张筹备教育银行、 建立教育基金
• 由于军费支出膨胀,引起财政收支失衡,于是不得 不借债弥补,而借债是卯吃寅粮,遂有大量用于付 息的债务费支出 • 因此债务费实质上是变相的军费,这就将军务费和 债务费合并起来,占到财政支出的70%以上,国民 政府财政支出的军事性质就极其明显了
• 三、经济建设费支出
– 经济建设费是属于经济性质的支出类
2018/10/10 中国财政史第十二章 14
– 它包括实业(农矿、工商)、交通、建设、国 有营业资本等费用,见表12-3 – 1934年以前,国民政府用于经济建设的费用所 占比重只有2%左右,说明这一时期国民政府 虽然声称要加强经济建设,并制定了一系列法 规,但因战时频繁,政府财政投资与实业、交 通、建设等项目的费用有限 – 1934年后,由于国民政府根据其制定的“重工 业五年建设计划”,开始加大投资、加快重工 业建设,财政用于建设支出的比重急剧上升。 这表明1934年后国民政府逐步重视经济建设, 尤其重视国营资本企业的建设,特别是表现在 重工业领域,这一变化与国家面临的日益严重 的民族危机有很大关系
第十三章 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财政 《中国财政史》PPT 课件
![第十三章 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财政 《中国财政史》PPT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03f8e17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ed.png)
表13-2 国民政府抗战时期军费支出情况 单位:百万元
年度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国库总支出 2 091 1 169 2 797 5 288 10 003 24 511 58 816
171 689 1 215 089
军费 1 388 689 1 601 3 912 6 617 15 216 42 939 131 080 1 060 737
一、战时财政支出的二重性
国民政府抗战时期财政支出因受战时军事需要和后方建设需要的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并且扩张的速度也较快(见表 13-1)。从性质上看,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财政支出具有两个 二重性:既有抗日的一面,又有反共反人民的一面;既有军事财 政的一面,又有经济建设的一面。
二、战时财政支出的内容
二、盐税
1.战时“食重于税” 的盐务政策 中国的产盐区分布虽然广阔,但主要产盐区主要集中在长芦、两淮、山东、两浙、松江、福建等
沿海一带 加上战时海运中断,交通阻隔,盐运困难,因而不仅盐税收入大为减少,而且带来了严重的军需
民食危机,见表13-4。
表13-4 抗战初期盐税实收情况 单位:百万元
年度
1945年1月,行政院为“预备复员准备,配合战后政策”,决议切实 调整税制,简化机构,决定取消盐专卖,恢复征税。
恢复征税后,《盐专卖条约》仍暂予保留,即盐的产制、收储、运输、 销售等仍然由政府按专卖时的规定予以管制。
4.随盐附征
盐税正税外,抗战时期还有许多中央和地方财政随盐附征的附税、 各项基金以及地方征收的各种苛杂。
1 9 3 8 年 又 提 出 凡 每 种 货 品 一 次 应 收 税 款 在 国 币 1 元 以 下 者 , 免 征 转口税。1940年1月1日和1941年5月1日连续两次扩大免税范 围。。
第十三章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财政 中国财政史
![第十三章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财政 中国财政史](https://img.taocdn.com/s3/m/d074b0816137ee06eff918c7.png)
三是内债虽需如期偿还,但由于恶性通货膨胀,故用已 经大大贬值的法币来偿付原来的货币价值额,就使得债 务不再成为政府的沉重负担了
2020/4/10
中国财政史
2020/4/10
中国财政史
4
2020/4/10
战争的失利和国土的沦陷,在经济上产生了一系列的 严重问题
大部分工矿企业落入日军之手,对国民政府的经济的 打击是沉重的
由于大量共产陷入敌手,而后方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结果导致了工业内部的相互依存关系无法维持。能源 和原材料供应不足是十分突出的问题,尤其是电力短 缺、制造业所需的钢材和加工业所需的原料不足,导 致一些工厂不得不停产或转产
一方面对关税、盐税和统税在政策和制度上进行调整 和改革,使之适应战时经济形势的变化,确保间接税 收入的增长
另一方面全面开征直接税,如所得税、非常时期过分 利得税、遗产税等,以增加税收收入
一、关税
1937年抗战爆发到1940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这一时 期,是关税锐减的时期
2020/4/10
中国财政史
地,直逼平津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 安兵谏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在中国 共产党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得到了和平解决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华民族全面抗 战开始
2020/4/10
中国财政史
2
2.蒋介石的独裁专制统治
蒋介石利用全民族统一抗战这一时机,集党政军大 权与于一身,将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发展为个人的军 事独裁
过去依靠进口的工业产品和原料,因受到封锁而大幅 度减少
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财政和金融改革
![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财政和金融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6f88061bfad6195f312ba683.png)
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财政和金融改革摘要南京国民政府自1927年成立,是中华民国的最高行政机关,由以蒋介石为核心的中国国民党建立。
1928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召开全国财政会议,统一全国财政,从而奠定了国民政府财政管理的格局。
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金融政策改革正文一、财政改革1、关税自主:“关税自主”是南京国民政府初期一项重大的外交与财税政策改革。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即于该年5月、8月两次发表取消不平等条约宣言,制定了《国定进口关税条例》,决定于当年9月1日起实行关税自主。
随后,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宋子文等开始与英美等诸列强驻华公使展开了以“关税自主”、“废除领事裁判权”为主要内容的外交谈判。
从1928—1929年间,南京国民政府先后与美、英、西、荷、德、意、法等11国签订了新的《关税条约》或者《友好通商条约》。
在新条约中,欧美列强在保留其“最惠国待遇”和继续把持对中国海关行政权的前提下,承认中国关税自主,同意取消各列强在华关税特权,实行1925年关税特别会议所议定的七级附加税税率标准(其中,最高一级进口商品税率至1932年增到50%,1933年增至80%)。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曾基本上实现了中国国家的“关税自主”这一客观事实是不能否认的,它在一定程度上的积极作用也是不可否认的。
这种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1)、通过实行“关税自主”,中国政府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进口税和减免出口税,这对于鼓励和提高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保护和支持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无疑是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
(2)、通过“关税自主”和独立自主地制定关税税则,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当时中国进口商品的结构。
在这其中,最明显的改变是各类棉布进口数量的大大减少。
(3)、关税自主政策的实行,大大地增加了南京国民政府的财税收入。
据有关统计资料记载:通过关税自主,中国关税收入从1913年的1697万元,至1928年增长到17914万元和1929年的27554万元。
自考中国行政史朱亚平精讲班第十三章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行政管理
![自考中国行政史朱亚平精讲班第十三章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行政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09f4efca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85.png)
自考中国行政史朱亚平精讲班第十三章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行政管理中国行政史主讲老师:朱亚平第十三章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行政管理一、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二、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三、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四、行政官员的管理一、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1、国防最高委员会的设立2、军事委员会地位的提高3、设立“民意机关”---国民参政会4、扩大国民政府的权力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内容:于1938年3月在武昌召开。
大会通过《抗战建国纲领》,确定了抗战救国的总方针;决定改变领导体制,实行总裁制,选举蒋介石为国民党总裁,建立起以蒋介石为首的领导核心;会议还做出召开国民参政会的决议。
国防最高委员会的性质、职权和特点:1937年8月11日,国民党中政会通过《国防最高会议组织条例》,决定撤消国防会议和国防委员会,设立国防最高会议。
该机构为国防最高决策机构,其主席、副主席分别由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中政会主席担任,成员包括党政军最高领导机关官员。
国防最高委员会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领导下,统一党政军的指挥,并代行中央政治委员会的职权。
中央执行委员会所属各部、会及国民政府五院、军事委员会及所属各部、会,兼受国防最高委员会指挥。
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由国民党总裁兼任。
特点:1、集治权于一身,直接参与政府行政管理活动,这与中政会不对外发生关系不同;2、不仅有统辖一切政治、军事机关的权力,而且操有国民党的最高权力,一切党的机构均受其指挥,这与中政会仅居于党政联系地位也不同。
因此,它实际上是抗战期间统一党政军领导的最高权力机关。
蒋介石以国民党总裁名义担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就成为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的独裁者。
军事委员会内部领导体制及机构的调整:1、改变领导体制;2、进一步扩大编制;3、进一步加重职权;可见,军事委员会在抗战期间也发展成为国民政府中地位最高、权势最重的机关,它名义上直属国民政府,但实际权力远在国民政府之上。
国民参政会的组织方式和性质:1938年3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决定成立国民参政会。
中国财政史(完整版)
![中国财政史(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9a058165caaedd3383c4d38f.png)
二、财政的基本原则:
三、赋税课征思想
“彻田为粮”;“任土所宜”;平均负担(按土地面积大小、 距离王城远近、资产或盈利的多少、年龄之长幼等标准)
思考题:如何正确认识古代中国的财政 平均负担观点?
第四章 三代财政的收支管
第一节 三代土地制度
一、所有制:实行奴隶主国家所有制而非私有制 二、三代的井田制
第三节 三代财政支出
一、财政支出的特点 二、财政支出的内容
军事开支 祭祀支出 王室支出 俸禄支出 建设支出 其他开支
第四节 三代财政管理
一、财政管理机构 二、财政管理体制:地方分权 三、《周礼》 四、财政管理原则
量入为出 上计制度 因地制宜,均平赋役 巡视督征 储备原则
中国财政史
第一篇 概述
第一章 第二章
关于财政史的相关说明 历史知识
第一章 关于学习财政史的相关说明
一、教材: 关于课时: 关于作业: 关于考试: 关于平时成绩: 关于课堂纪律。 二、教学内容
1、学习的目的 2、学习的方法、手段 3、学习的主动性
第二章 历史知识
第一节 秦汉财政概述
专卖政策 均输法 平籴法
财政管理制度:上计制度
第四篇 秦汉
第一章 秦朝财政 第二章 汉朝财政
第四篇 秦汉财政史
第一章 中国与西欧封建制的比较 第二章 秦代财政 第三章 汉代财政
第一章 中国封建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中国与西欧封建制的比
较
解析国民政府时期财政体制改革
![解析国民政府时期财政体制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e98dfa9c336c1eb91b375dd9.png)
解析国民政府时期财政体制改革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国民政府时期财政改革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目的,然后详细介绍了国民政府财政改革在行政、财政及税务方面的一系列措施,最后指出国民政府的财政改革虽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由于其真实目的是为了增加国库收入,巩固国民党政权,所以对当时社会经济的社会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
关键词:国民政府;财政体制;改革国民政府时期处于我国由封建统治向近代化转型的重要时期,在这段时期我国开始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逐渐摆脱传统的封建思想,实现社会发展的近代化。
我国现行的财政管理体系也深受国民政府时期财政管理体系的影响。
所以研究这一时期的财政改革,不仅有利于进一步了解我国财政模式的转变,而且为我国未来的财政改革方向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
1 国民政府时期财政体制改革的背景 1.1 国民政府时期财政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国民政府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阶段,要研究其财政变革,应该了解其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
在政治上,一方面是国内局势紧张,国民政府采取反共态度,同时国民党内部军阀混战。
另一方面,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剧,尚未形成民族统一战线,民族危机严重。
在经济方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外国基本主义迅速膨胀,同时民族资本主义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然而随着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农业生产力受到打击,农村经济日益衰落。
在财政方面,孙中山建立的民国政府一方面整顿农田赋税,革除一系列工商恶税,采取国家信用政策和战时财政政策。
1.2 国民政府时期财政体制改革的现实目的和意义国民政府进行财政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财政控制,增加国库收入,实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从而巩固国民党对国家的统治地位。
由于国民政府的财政改革符合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国民政府的改革引进了西方先进的财政管理制度,促进了国家财政体系的有序化运行,加快了我国财政制度的近代化步伐,对我国近代以来财政制度的建设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4/10
中国财政史
4
2020/4/10
战争的失利和国土的沦陷,在经济上产生了一系列的 严重问题
大部分工矿企业落入日军之手,对国民政府的经济的 打击是沉重的
由于大量共产陷入敌手,而后方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结果导致了工业内部的相互依存关系无法维持。能源 和原材料供应不足是十分突出的问题,尤其是电力短 缺、制造业所需的钢材和加工业所需的原料不足,导 致一些工厂不得不停产或转产
结果是后一种意见在国民党政府的决策中占据上风
2020/4/10
中国财政史
7
增发纸币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恶性的通货膨胀
1940年下半年以后,通货膨胀恶性发展,财政经济状 况愈加恶化
通货膨胀的不断加剧,造成粮棉及工业品等必需品的 物价飞涨,在这种情况下,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都受到 了危害
三、国民政府抗战时期财政政策的转变
至于农业,遭受的损失更大
虽然国民政府统辖区的面积还有全国总面积的一半以 上,但农业较战前损失了一般以上
1940年夏季歉收,以及国民政府在粮食方面采取“三 征”政策,农业经济日益衰竭,农业生产能力下降
交通运输方面
后方地区,铁路公路较少,交通运输甚为不便
中国财政史
5
进出口贸易方面
由于沿海都市的沦陷及敌人对我海口的封锁,中国的 出口贸易受到严重影响
另外,为了装备和维持作战部队,修筑内地的公路、 铁路,将沿海地区的工厂设施拆迁到后方,以及动员 沦陷区的资源为作战之用,需要付出巨额的财政资金
一方面是巨大的财政需求,另一方面是严重的财源 枯竭,国民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
1939年财政收入比战前水平降低了63%,而政府收 入不敷支出之数高达2/3强
2.战时财政政策的转变
(1)各项财政法规以适应抗战为目标进行调整。国 民政府除颁布临时性的财政法规外,还对已有财政法 律条款进行修订,所涉及的范围包括预算制度、财政 收支系统、税收制度、国债制度等方面
(2)预算制度案战时要求进行简化
2020/4/10
中国财政史
9
2020/4/10
国民政府将核定概算的最高机关由中央政治会议改为国 防最高委员会
第十三章 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财政
第一节 国民政府抗战时期政治经济背 景及财政政策
一、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政治概况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1年日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崭亮东北全境 1932年发动了上海一·二八事变 1933年日军占领了热河、察哈尔和河北东部大片土
北京、天津7月底相继沦陷
11月上海、苏州、常州等地沦陷
12月南京沦陷
1938年10月日军又先后侵占了广州和武汉,国民政府 被迫迁都重庆
到1938年底,日均遂占领了中国土地的1/3,农业生 产基地的40%、工业生产能力的92%,约占中国总 生产量的50-55%的地区被日军占领
1939年11月南宁被占,1940年6月宜昌沦陷
2.战时统制经济政策
国土的沦丧与国民经济遭受的严重损失,使国民政府 认识到没有后方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是难以持久抗战的, 因此国民政府提出了统制经济政策
2020/4/10
中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政史
6
统制经济,是指国家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达到国民 党对国民经济统一、严格的控制
1937年2月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国经济建 设方案》明确:“中国经济建设之政策,应为计划经 济”
在国统区内特务横行,贪污成风,政治愈来越黑暗 和腐败,财政经济状况也随之日益恶化
2020/4/10
中国财政史
3
二、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经济概况
1.国土的沦陷与经济困境
卢沟桥事变后,尽管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努力地 抗击日军的侵略,但由于国民政府缺乏必要的准备, 敌我力量悬殊,受单纯的政府和军队抗战思想的消极 影响,以及战略战术的失误,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
地,直逼平津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 安兵谏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在中国 共产党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得到了和平解决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华民族全面抗 战开始
2020/4/10
中国财政史
2
2.蒋介石的独裁专制统治
蒋介石利用全民族统一抗战这一时机,集党政军大 权与于一身,将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发展为个人的军 事独裁
过去依靠进口的工业产品和原料,因受到封锁而大幅 度减少
与此相反,国民经济总需求的膨胀是不断加剧的
政府支出于1937-1939年间增加33%之多,军费的 猛增导致国民政府财政支出迅速膨胀
转移到大后方的人口不断增加,沦陷区法币回流,促 使人们对衣食住行等消费品的需求迅速增加
私人企业投资的增加引起对信用需求的增加,因而使 银行对私营企业信贷的扩张
1939年1月国民党在重庆召开五届五中全会,会议进 一步强调经济建设对战争胜负的作用,宣布“实行统 制经济,调节物资之生产与消费,统制经济政策被正 式提出
3.通货膨胀政策的实施及经济形势的恶化
通货膨胀政策即增发纸币以满足财政需要的政策。在 采取何种办法以解决巨大的财政赤字问题上,有两种 不同的意见:一是主张通过开征直接税的办法来解决 问题;二是主张增发纸币并辅以公债来解决
变通《预算法》的预算编审程序,缩短时间,简化程序, 以适应战时需要
(3)财政体制向集中性和适应性方面转变
一方面,蒋介石在统一战线的旗号下,企图限制中国 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规模和作用
另一方面,在国民党统治区域,国民政府则按照中央 集权的方针,致力于削弱省权,加强中央集权
首先,他将各省军队调往前线作战,然后对各省进行 政治、军事和经济全面渗透
其次在制度上加进了缩省计划
另外,国民政府在推行县自治的名义下于1939年推行 新县制,实行保甲制度,从而加强了中央对省的控制
1.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财政困境 随和国土的沦陷,财政收入中的主要税收呈现锐减
的趋势
抗战前国民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是关税、盐税和统税, 仅以1937年预算数来看,三项税收收入合计为7.72 亿元,占财政收入的77.2%,沿海地区的三项税收 收入又占总额的80%以上
2020/4/10
中国财政史
8
由于国土的相继沦陷,关盐统三税的税源大部分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