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叙述视角,学会讲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换叙述视角,学会讲故事

作者:何伟

来源:《中学语文(学生版)》2017年第12期

【技法阐释】

柏拉图说:“谁会讲故事,谁就会拥有世界。”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新闻的核心是‘人’。先有对‘人’的关注,才有对新闻的关注。讲一千、道一万,人类所有文化产品的实质,都是在描写人和人性,从来没有偏离过。”我们很多学生作文,显得千篇一律的根本原因,就是缺少了对人个性的关注,人云亦云,让人感觉味同嚼蜡。

因此,写一篇好文章,首先要学会讲故事。美国著名批评家布依尔也认为,叙事作品中的空间,它是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作品题旨的重要方式。作者通过谁的视角、采用什么样的话语描述故事空间,不仅对小说情节结构产生影响,也会影响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因此,运用叙事学知识,学会适时捕捉有价值的素材,学会讲故事,这很重要。很多平淡无奇的经历,只要擅长打磨,就会打磨出光芒四射、一波三折的故事。现在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对故事和审美心态不一样了。同样是半小时,过去可以慢条斯理地讲一个长故事,现在却可能要把长故事分解成几个完整的短故事,再组合在一起,才能引人注目。

其二,还可以转换叙述视角,也能胜人一筹。比如梁实秋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为何几十年以后,依然是经典?就是作者采用两种视角来关注老师,开篇几段是儿童视角写老师的幽默可笑,而结尾是成人视角,写对老师的感激;两种视角交叉,欲扬先抑,让人难以忘怀。“回初中看望老师”是高一学生常写题材,但多千篇一律,很少有学生能写出新意。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可否以当下和过去两种视角写出对老师态度的理解?可否用另一位老师的视角来写,或用老师家人的视角来写?经过有意识的权衡和设计,就会发现一件平常小事背后的意义,找到凸显意义的最佳手段,原来是这样与众不同。

下面我们就同一篇文章,尝试采用不同的叙述视角,看看如何编织精彩的故事,才能讲出精彩,讲出情感,讲出人性。

【名家示范】

一株玉米的温度

刘敬胜

此刻,我正站在一片玉米地里,与一株成熟的玉米四目相对。我望着它,以凝视的目光。它,亭亭站立,以相同的目光审视着我。

它还是一粒种子时,被小心地封藏搁置,等待播种。那时它金黄色,皮肤光滑,躯体饱满,散发出成熟的魅惑。摸一下,能感知它身体的硬度,放在嘴里,与牙齿碰撞,一定会发出嘎嘣的脆响。

麦子收割前一周,父亲扒拉开拥挤的麦子,分出清晰的麦垄,然后扬起手里的镢头,使劲刨向脚下的土地,地上便出现一个显眼的小坑。父亲随手在口袋里一捏,很幸运地,它被捏在了手中。手轻巧地一丢,它灵巧地划出一道美妙的弧线,不偏不倚地落在了坑里。父亲的脚一伸一踢,像一个灵巧的机器,把土坷拉踢碎。松软的泥土覆盖了它的身体,连同从父亲布满皱纹的脸上流下的汗水。它最初的日子,有了一滴汗水的温度。

它隐藏在地下,造成周围几只蚯蚓的恐慌。胆怯的蚯蚓惊慌失措,手忙脚乱把清凉的身体,小心翼翼地靠近这位不知名字的天外来客。来来回回的穿梭后,疏松的土壤里,蚯蚓似乎嗅到一丝萌芽的芬芳。土壤里的水分,和蚯蚓身体的润滑液润湿了它干爽的身体,在大地的体温里,躯体渐渐润泽,如盛开的花朵,在微小的胚胎里孕育出纤细的嫩芽。嫩芽冲破泥土的牢笼,在以后周而复始的时间循环里,沐浴正午的阳光,凝结暗夜的露珠。

它生长,它身边的草儿也陪着一起成长。大草给它遮遮凉,小草给它挠挠痒。头与头相贴,脸与脸相对,亲吻之类的肌肤之亲不可避免。好在它们的世界单纯到纯粹,不像人类非要编织约束的网,因此可以尽情地谈情说爱。偶尔人工的干预,有的草儿被拔走,锄掉,刈割,可是总会留下一些生命顽强的草儿还固执地追寻最美好的初恋,义无返顾地匍匐在它脚下,给它爱情的温暖。

阳光和雨露的滋润下,它的腰身循序渐进地丰满,青色的玉米棒被外皮包裹,伸出的触须光洁和柔软。一只肥胖的虫子被诱惑了,正窥视着发生的一切,寻找合适的机会,偷偷潜藏到它身体的内部。也许在一个阳光烈烈的正午,或者是一个繁星闪闪的长夜,虫子伸长蜷缩的身体,目光炯炯,小心翼翼地从绵软的触须里深入,在玉米棒的中心打造出属于自己的衣食无忧的天堂。它的身体里便有了一只虫子的温度。

一株成熟的玉米一生会凝聚多少种温度?我观察了许久,也无法说清。可是在今天,我确实能感觉到它摇曳的身体里,散发出各种各样的温度,在烘烤着一颗冰凉的心。

(选自《读者(乡土人文版)》2010年6月)

[点评]文章叙述视角看似普通,以全知的视角,观察一株玉米的情况。但是写法不同一般,文章并非是说明文,来说明玉米的根、茎、叶等情况。观察玉米,只不过是一个由头,通过作者眼里的玉米,想象这株玉米的成长史。作者由一粒玉米种子,想到了父亲的辛勤耕种情况,想到了玉米在地底下的生长情况,想到了在地面上方(空中)的情况等,写出了玉米成长的不易,表达出玉米的成长并非孤立的,而是跟周圍密切联系的。一个个细节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使得这篇散文的确精彩。

当然,对于这篇散文,我们也可以转换叙述视角,对其进行一番加工改造。虽然故事情节基本相同,但文章结构又成为另一种图景了,甚至有耳目一新之感。

【佳作展示】

一株玉米的告白

何牧

我是一株即将成熟的玉米。此刻,我正亭亭站立在一片玉米地里,凝视着远方,盼望着主人将我收割。

对如今的状况,我自豪不已。曾是一粒种子的我,浑身金黄,皮肤光滑,躯体饱满,散发出成熟的魅惑。如果那时你摸一下,准能感知我身体的硬度;如果你把我放在嘴里,与牙齿碰撞,一定会发出嘎嘣的脆响。被小心封藏搁置了一个秋冬后,我热切地等待着播种。

来年五月,麦子收割前一周,主人扒拉开拥挤的麦子,分出清晰的麦垄,然后扬起手里的镢头,使劲刨向脚下的土地,地上便出现一个个显眼的小坑。他随手在口袋里一捏,幸运地被他捏在了手中,我兴奋不已。他轻巧一丢,我便灵巧地划出一道美妙的弧线,不偏不倚,落在了他刚刚刨出的坑里。他的脚一伸一踢,像一个灵巧的机器,就把土坷垃踢碎。松软的泥土便覆盖了我整个身体,连同从他那布满皱纹的脸上流下的一滴汗水。在最初的日子里,我的身体里就有了一滴辛劳的汗水。

隐藏在地里的我,引起了周围几只蚯蚓的恐慌。胆怯的蚯蚓惊慌失措,手忙脚乱弓起它们清凉的身体,小心翼翼地靠近我这位天外来客。来来回回地几番穿梭探寻后,在疏松的土壤里,蚯蚓似乎嗅到一丝萌芽的芬芳。

几天后,土壤里凝聚的水分,混合着蚯蚓身体的润滑液,润湿着我干爽的身体。在大地的体温里,我的躯体被渐渐润泽,在微小的胚胎里,孕育出纤细的嫩芽。嫩芽冲破泥土的牢笼,如盛开的花朵。在以后周而复始的时间循环里,我沐浴在正午的阳光里,吸食着暗夜晶莹的露珠。

我快乐的生长着,并不寂寞。身边的草儿陪着我一起成长,大草给我遮阴,小草为我挠痒。我们头与头相贴,脸与脸相对,亲吻之类的肌肤之亲不可避免。但我们的世界十分单纯,并不像人类非要编织相互约束的情网,我们清清白白,尽情地谈情说爱。偶尔也有人工干预,有的草儿被拔走,刈割,锄掉,一些生命顽强的草儿总会成为漏网之鱼,依然固执地追寻最美好的初恋,义无返顾地匍匐在我的脚下,企盼着爱情的孕育。

经历着风吹雨打,也经过阳光和雨露的滋润,我的腰身循序渐进地丰满起来,外皮包裹着青色的玉米棒,伸出的触须光洁而柔软。一只肥胖的虫子似乎被我诱惑了,蠢蠢欲动,窥视着我身边的一切,想寻找合适的机会,偷偷潜藏到我身体的内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