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自然环境

美国自然环境
美国自然环境

美国自然环境

Ⅰ、教学目标:

㈠知识技能目标.

①通过读图能说出美国的位置,相对位置绝对位置;

②知道美国两个海外州,并了解他们分别由哪两条经线穿过;

③熟记美国三大地形区;

④并通过美国的地形位置大致判断美国有哪些气候类型;

⑤能够通过美国的自然条件总结出有利于美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㈡过程与方法

①用引入的方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美国的经济概况,引发学生

的思考美国经济为何如此发达;

②利用北美洲地形图和美国部分的地图册,让学生将美国画到地图册上;

③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美国地图让学生填出美国的相对位置和绝对位置;

④读北美洲的地形图结合美国在北美洲的地理位置判断美国的地形特征;

⑤有美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推断美国的气候类型;

⑥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总结有利于美国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能力;

②让学生通过利用地图册画图填图提高学生地理审美情趣

Ⅱ、教学内容分析

区域地理美国部分属于七年级下册内容,此小结主要由两个大标题(最大的移民国,世界经济大国)组成。其中最大的移民国也是为后来讲述美国的经济作铺垫,由此可见内容主体还是美国的经济。

首先自然环境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提,而教科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自然环境这一部分类容,因此这一部分由老师引导学习,当学生对美国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再来学习后面的类容就更加简单了。

Ⅲ、学习者分析

学习美国这一节时学生已经学过了世界地理中的地形气候地球与地图,应此具有一定的地理基础,加上上一节北美洲的学习使得学生学习这一节时更加容易理解,同时也在回顾所学过的类容,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Ⅳ、教法学法的设计

㈠教法: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并回顾旧知识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在学习

新知识的同时巩固旧知识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培养学生动手

操作能力、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养成良好的动脑习惯、通过地形图与大

气运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知识点应该有简到难体现层次、最后对所学

类容进行总结构成知识体系。

㈡学法:学生思维跟着老师走的同时自主进行学习,回忆旧知识添加新知识,

养成良好的动脑习惯,对知识进行分点学习并具有层次性和逻辑性,充分运

用眼耳口手脑进行学习。

Ⅵ、多媒体教学设计

㈠插入一段关于美国自然环境的视屏让学生直观感受美国的自然风

貌;

㈡运用北美洲地形图并动态截取美国部分,进行地形的学习;

㈢文字阐述地形特征并加上一副地形剖面图;

㈣运用一张美国地形图作为背景将不同的气候类型景观图添加在该

气候类型分布的位置并讲解其成因;㈤回顾知识总结美国地形总的特点。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教材简要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中国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本节内容在第二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地形是影响气候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其后又对河流产生很大的影响,,它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的影响也非常显著,所以学好本节意义重大。本节教材注重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切入,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和生活实际,把抽象的天气、气候知识变为具体有用的知识,使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且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学生学起来感到亲切、实用。本节教材主要分析了以下几个方面:1、气候复杂多样2、季风气候显著3、多特殊天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图、等降水量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年降水量分配柱状图、温度带图和干湿区图等图表。 2.了解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初步学会分析其形成原因。 3.了解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分布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表现及影响。 5.认识我国气候资源的有利条件和寒潮、台风、梅雨、沙尘暴等特殊天气及其造成的危害。 过程与方法 气候是地理环境的要素之一,对我们生产及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在本节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书中的图表,结合初一相关知识和家乡情况进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学会辩证看问题,知道气候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了解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及规律,激发与自然灾害做斗争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气温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和温度带的划分,我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季风气候显著。 难点 冬季我国南北气温悬殊的原因,季风气候显著。 教学突破 本节内容在第二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地形是影响气候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气候又对河流产生很大影响,学好本节,意义重大。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重点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分布图、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图,气候分布图等,学生就能够顺利分析出我国气候的特点,从而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给学生分组。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汇总

【知识点1】地形与地势 1、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⑴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西部多为山地、高原和盆地,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 为主。 ⑵三级阶梯概况 ⑶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 状分布对我国气候、河流、交 通产生的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 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陆推进,为我国广区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②对河流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入海洋;河流从高一级 阶梯向低一级阶梯流动时,落差大,产生巨大的水能。 阶梯名称海拔高度主要地形类型主要地形区 第一级阶 梯 4000米以上高原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 地 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东缘 第二级阶 梯 1000~2000米高原、盆地 高原、云贵高原、黄 土高原、盆地、塔里 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级阶 梯 500米以下 丘陵、山地、平 原、 盆地相间分布 东南丘陵、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长江中下 游平原

③对交通的影响: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陆的联系,但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2、地形复杂多样 ⑴四大高原的特点 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冰川广布、雪山连绵。 黄土高原:世界上面积最广的黄土分布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不平。 高原:我国第二大高原,地面坦荡、一望无垠。 ⑵三大平原特点 东北平原: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地势坦荡,黑土广布。 华北平原:我国最完整的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最低平的平原,河湖密布,著名的“鱼米之乡”。 ⑶四大盆地特点 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最大盆地,有我国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我国最大流河——塔里木河。

中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地理位置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气候温和,地理位置比优越。 我国最北境在黑龙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位于北纬53。31’;最南境为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位于北纬4。附近。南北相距5500千米。南北之间,太阳入射角大小和昼夜差别很大。海南岛南部一年内最短白昼为11时2分,最长为13时14分,差值为2小时;漠河一年内最短白昼为7小时左右,最长达17小时,差值为10小时。由于太阳入射角不同,气温随纬度而有较大差异。我国陆地约有98%位于北纬20一50。之间,亚热带、温带所占面积最广。 我国大陆西起东经73。40’,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西侧的帕米尔高原,东抵东经135。5’,于黑龙江省抚远县以东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处的耶字界碑东南,东西跨经度62。。东西时差达4小时以上。 从海陆分布看,我国位于全球最大陆地与最大海洋之间,因而季风气候显著,加以青藏高原的影响,使季风气候更加发达,季风在一年内的交替与进退,对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及地域差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东部海洋性湿润气候至西部大陆性干旱气候间的水平变化使得自然景观的经度方向的干湿带性差异颇为显著。此外,我国大陆东海岸的地理位置,使得西风带影响微弱,即使在东部季风区,大陆性气候也有所表现,夏季较世界同纬度地区气温高,而冬季较同纬度地区气温低。 中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辽阔的国土,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自然历史条件,使我国具有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我国自然环境的持点,最突出的是: 1)季风影响显著,范围广阔。季风环流使东亚大气运行发生明显改变,也大大改变了气候要素的组合形式与分布规律。季风的强弱和影响的范围,各年不同,各月不同,但季风在一年中的交替和南北推移,对我国自然景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东部和西部的差异以及东部季风区自然地带的南北递交,在很大程度上受季风的控制。我国亚热带有着广阔的面积,从南到北跨纬度12。之多,我国的亚热带植物在世界同类植物中所占面积也最大。广大亚热带地区不像世界同纬度许多地区那样表现为荒漠或草原,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在高温季节降水丰沛,气候温暖湿润,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农业发达地区。 2)地形复杂,高原、山地和丘陵占有很大比重。青藏高原雄踞我国西部,高原上耸立着许多著名的高大山系,位于中尼边境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高山高原,占国土面积的25%。我国东部有广阔的平原,其间也散布着许多中山、低山和丘陵。在自然地域分异中,水平地带与垂直地带犬牙交错。不同水平地带内的山地各具不同的垂直带结构,从而加深了我国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我国自然地域分异具有世界罕见的独持性。特别是育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面积约为国土总面积的l/4。它的存在极大地破坏了通常的水平地带结构。高原上的土壤、植被既与同纬度低海拔的水平地带不同,属于垂直地带性的高寒类型,又与同纬度的山地土按植被有明显区别。而类型相似的土壤植被在高原上分布的海拔界限也远比同纬度的山地为高,植被的旱生性也比同纬度的山地强烈。 3)独持的自然发展历史,土壤、生物资源丰富。在我国,某些从地质时期(主要是新生代)承袭下来的因素,在现代自然界中仍具有相当重要的作月。由于第四纪冰川作用远没有欧洲、北美同纬度地区那样广泛、强烈,生物演化受到的影响较少,所以生物种属(包括特有种届)特别繁多,地理成分复杂,分布亦比较混杂。古代红色风化壳分布范围很广,主要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二、教学目标: 1、陆地自然带的涵义; 2、地域差异原因; 3、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4、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三、重难点讲解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影响和制约,共同建造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自然地理环境又具有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地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说自然地理环境中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知识点一: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 1、陆地环境中存在着地域差异 为什么在陆地环境中存在着地域差异呢?这个道理其实是很简单的。因为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自然环境显然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有可能做一次长途旅行,如从我国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或者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从高山的山麓攀登到山顶,都会有明显体验。 2、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 3、陆地环境差异性的体现──自然带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

有些自然带和气候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一般情况下,一种气候区是对应一个自然带的,但有两个是特殊的,一个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两种自然带──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而中纬度地区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不同(分别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所对应的自然带却相同,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全球的自然带分布其实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4、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重点) 我国南北跨纬度广。南方纬度低,一年中太阳高度角大,地表面获得太阳光热多,所以气候炎热、气温较高;而北方地区所处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地面获得光热少,所以气候温凉、气温较低。 同学们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地区的自然带从南向北(或从北向南)大致与纬线方向分布一致,即作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自然带的这种分布规律称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a、由赤道到两极的纬向地域分异规律 如非洲大陆、南美洲安第斯山的东部地区,自然带的分布大致也具有纬向地域分异规律。 从图中分布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纬向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而不同的热量条件又会引起水分条件的变化。因此,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实际上也是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多雨而内陆地区干旱,自然带又表现出不同的分布规律,这是为什么呢? 主要是因为离海的远近距离不同,获得水分多少也不同。我国东部靠大海(太平洋)由于各地距海远近不同,降水量多少就不一样,各地表现出不同的干湿状况,生长着不同类型的植被,发育着不同的土壤,从而呈现出不同类型的景观和自然带。大致呈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 b、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如亚欧大陆中部,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两边靠大洋,所受风向不同(东面为季风,夏季吹东南季风,而西面为西风),降水量由沿海向内陆递减,所以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有规律变化。 同学们在假期里可能登过山,特别是海拔高度比较大的山脉,大家是不是有这样的感觉。随着高度的增加,气压、气温、空气中的水分都会发生变化,所以一些地方有“一山有四季”的说法。这种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水热状况、自然景观也随着发生变化的规律,称为山地 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喜马拉雅山地区由于海拔高度大(珠穆朗玛峰8844.43米),垂直自然带发育是比较典型的。从它所处的纬度来看,它的基带(最下面的一个自然带)与平地上的自然带是一致的,即为常绿阔叶林带。随着高度的增加,自然带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读“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垂直自然带示意图”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本章考点】 一、地形部分 本节的考点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山脉的走向②三大平原、四大高原、四大盆地 二、气候部分 本节的考点分布如下①气候复杂多样②季风气候显著③特殊天气及旱涝灾害 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 ①我国的温度带②我国的干湿地区③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知识④我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⑤大陆东部雨带的推移。 三、河流和湖泊 本节的考点分布较广,特别是长江的知识、黄河的知识尤其重要,要求学生一定要认真对照地图,牢固地掌握。 【典型例题精讲】 典型例题设计意图:选择这两道题作为典型例题进行剖析,目的主要是预测近几年中考出题的角度和趋势,为搞好复习指导方向,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复习效率。 [例1]读沿东经89°线的地势剖面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下标出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范围并注明。 (2)图中A是________盆地,B是________盆地,C是________盆地。 (3)D为________高原南部的________江。 (4)E是________洋边缘的________湾。 【命题意图】此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地形剖面图和填充地形剖面图的能力,具体考查考生对沿东经89°的地势剖面图所示我国地形地物的熟悉程度。 【易错分析】不会判读地形剖面图是此题易出错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对沿东经89°的我国地形地物的分布不熟悉是易出错的另一个原因。 【解题思路】此题并不难,沿东经89°的剖面线必经我国的新疆和西藏,在这个基础上按题目要求考生一定要按题目给出的图例作图,其次位置要相对准确,并清楚写明阶梯名称(2)、(3)、(4)题,学生可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地形剖面形状、海拔高度、纬度度数等)来进行判读。如图中B处海拔高度低于海平面,肯定是吐鲁番盆地。B处北面是天山,天山南北分别是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1.设计思路 这段内容要讲清楚的两个核心概念是“差异的空间尺度”和“差异的变化规律”。教材内容也围绕这两个概念展开。 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无论在自然地理过程上,还是在自然地理特征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地域)差异。而空间差异有不同的尺度,正像教材中讲的那样,海陆差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陆地上的自然带是相对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还有更小尺度的区域差异。从哲学的角度看,差异是绝对的,而统一是相对的。建立这个概念极为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分析地理问题。例如区域比较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然而选择比较的区域,在空间尺度上要有可比性。 区域差异是有规律可循的。教材从自然带的分布现象入手,分三个方面重点讲述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和分异规律:主要受纬度因素影响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陆因素影响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拔影响的山地垂直地域分异。侧重分析了不同的景观特征。 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建立对地域差异的感知,并通过景观图片和有目的的启发式提问、探究式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地域分异的规律及成因,最后通过课堂练习来达到强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通过贴图游戏来帮助学生树立地域差异的空间概念。 2.“活动1”和“活动2“的设计意图 这两个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分析如何正确地利用地域分异规律。活动1的问题本身是比较开放的,结论也无对错之分,关键是通过研讨,使学生懂得在生态建设中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这样才能更科学地建设和保护环境。西北地区生态建设问题是一个真实的问题,因此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研讨过程中,要注意教材给出的限定条件:西北地区。因此要考虑西北地区的自然条件,并参考这里给出的小资料,然后再进行分析。活动2的问题是关于旅游线路设计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看作一个虚拟的问题,因为实际中是很难做到的,目的只是让学生加深对垂直带谱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①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课程目标

中国自然环境差异

中国的地理差异 [展望06中考] 2005年中考本章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各地区域自然地理差异的原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的主要特征,.青藏地区“高”“寒”的自然特征。 2006年中考预测:联系本地实际考查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的差异。结合时事热点考查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各地区域自然地理差异的原因。 [热点考点精讲] 1.我国四大区域的地理分界线是怎样确定的? 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界线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大致与400mm等降水量线一致——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很难受到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少、干燥。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较多,降水较多,属于湿润、半湿润区。北方地区,即东部季风区中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地区,南方地区,即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秦岭—淮河.大致与1月0℃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大致与800 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它的确定,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气候因素。青藏地区与其它三个地区的分界线与第一、二级阶梯的界线基本吻合,它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地形因素。 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有哪些? 秦岭-淮河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分界线,800mm等降水量分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1月0℃等温线通过,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黄河流域与淮河流域分界线,水稻产区与小麦产区分界线,水田与旱田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 秦岭—淮河以北秦岭—淮河以南 一月均温<0℃>0℃ 温度带暖温带亚热带 年降水量<800毫米>800毫米 干湿状况半湿润地区湿润地区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 河流水文汛期短,有冰期流量小,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大汛期长,不结冰流量大,季节变化小、含沙量小 河流补给雨水、积雪融水、雨水 耕地类型旱地为主水田为主 耕作制度两年三熟、一年两熟一年两到三熟 粮食作物小麦水稻 经济作物棉花棉花、蚕桑 森林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主要果木苹果、梨、板栗、核桃茶树 土壤棕壤红壤 3.北主地区和南地区的人文差异有哪些,为什么?

中考地理第九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气候复习教案

气候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培养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我国气温的时空分布特点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教学重、难点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和我国温度带。 教学准备视频、地图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气候是构成自然环境的重要要素,那么反映气候的要素又有哪些?(换名话说,我们要说明一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往往从哪些方面来描述) ——气温与降水 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 ——纬度、海陆、地形 ——纬度因素最重要 由于我国南北跨纬度广,造成我国南北存在温差,但还存在着冬夏差异 通过图2.12春节期间南北两个城市的节日景观来体会。 二、新授:气温 (一)我国冬夏气温分布及主要影响因素 1、阅读图2.13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 (1)在图中找出我国冬季气温最低的地方? (2 )在图中读出漠河与海口的一月平均气温各是多少,计算两地温差。 (3)在图中找到并用笔描出0度等温线(对照地图册P10~11页的地形图与一月平均气温图),对河流有什么影响? (4)总结: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有何规律? 2、阅读图2.14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 (1)在图中找出漠河与海口的气温,计算漠河与海口的气温差,并与1月温差比较。(2)全国大多数地方(青藏高原除外)夏季气温普遍达到多少度? (3)找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处在哪里?为什么? 3、阅读课本32页的“阅读材料”结合地图找出:我国夏季气温最热的地方和冬季气温最冷

的地方,并分析原因 总结: 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纬度因素。 4、举例读“上海、广州、北京三城市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回答: (1)写出字母代表的城市名称。 A B C (2)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是,最小的是。 (二)温度带的划分及分布 根据活动温的多少,我国可以划分为自北向南的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 阅读32页图2.17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1)找出5个温度带和高原气候区的名称,记住他们的位置 。 (2) 找出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3)说说在不同的温度带内,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不同? 小组活动:讨论分析课本33页活动。 三、小结: (一)南北气温的差异 (二)温度带的划分及分布 四、反馈巩固 1、由于我国南北跨越广,我国南北存在温度差异。 2、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为: 温冷,南北温差。 3、一月气温分布图中的0℃等温线大致经过 至线。 4、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温差,全国普遍。气温最高值出现在 ,气温最低值出现在 5、根据气温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实际,我国共划分为自南向北的五个温度带 与。 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越往北去气温越低 2.夏季: 除了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全国普遍高温 1.冬季:

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第一章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第二课时) 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学习目标 1.理解产生自然区域差异的原因及划分自然区域的依据。 2.识记我国三大自然区的位置、范围及特征。掌握分析自然区差异的基本方法。复习反馈 区域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往往表现出相互渗透的过渡性特征。区域之间的差异显著,但区域内部则表现出相对一致和相似的地理特征。 新知导学 自学指导一 区域差异比较 1、自然区域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海拔高度: 2、划分依据: A.基础: B.标志: 自学指导二 3、三大自然区的划分界线、名称 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与年降水量等值线比较接近。青藏高寒区东部选取了等高线作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青藏高寒地区与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界线:。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青藏高寒区内部相对一致性。 4、三大自然区的自然条件差异

探究一 导致山东与新疆自然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探究二 东部季风区内部各自然要素的关系。海拔和气候对植被、土壤、河流、地貌的影响是什么? 自主建构 地形土壤 决定三大自然区标志 气候植被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自然环境差异

达标训练 1.下列关于区域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区域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 B.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C.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级别有高有低 D.区域划分的指标都是综合性的 读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分布简图,判断2~3题。 2.我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①地形②气候③水文④植被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下列关于各区域特征叙述不正确的是…() A.B区域人口和城市集中于河谷地带 B.A区域自然条件恶劣,只能发展畜牧业 C.B区域地势高、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烈 D.C区域气候比较湿润,平原面积最大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各具特色,区域间自然差异显著,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产活动。据此完成4~5题。 4.从东部季风区到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再到青藏高寒区( ) A.区域面积依次增大,人口比重依次减少 B.地势逐级升高,降水逐渐减少

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一、地理位置和疆域 陆地面积960万km2,居世界第三位,海陆疆界达40000km,陆界22000km,海域大陆岸线 18000km, 岛屿岸线 14000km。古丝绸之路、现欧亚大陆桥贯通中国和欧洲。 二、地形地貌 1、概况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地形的主要特征是: (1)地形多种多样: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陆地上的5种基本地形类型,中国均有分布,这为中国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条件。 (2)山区面积广大:通常人们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中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这是中国地形的又一显著特征。山区面积广大,可提供林产、矿产、水能和旅游资源,为改变山区面貌、发展山区经济提供了资源保证。 2、分述 从中国陆地的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面以下延伸,就是浅海大陆架,这是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一般深度不大,坡度较缓,海洋资源丰富。 海岸线以东以南的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海底资源。 三、河流水系 1、概述 中国河流湖泊众多,这些河流、湖泊不仅是中国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内外流区域兼备。总的来说,东部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着中国最大的淡水湖群;西部以青藏高原湖泊多为内陆咸水湖。 2、河流 中国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有许多源远流长的大江大河。其中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的河流就有1500多条。 中国的河流,按照河流径流的循环形式,有注入海洋的外流河,也有与海洋不相沟通的内流河。 长江:长江发源于青海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曲折东流,干流先后流经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最后注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是中国第一大河,也是亚洲最长的河流,世界第三大河。流域面积18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年入海水量约10000亿立方米,占全国河流总入海水量的1/3以上。它流经中国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流域绝大部分处于湿润地区黄河:黄河发源于青海省中部,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自治区,注入渤海,全长5500公里,是中国第二大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知识点总结与重难点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知识点一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1.陆地自然带 (3)陆地自然带与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 特别提醒】自然带的分布并不完全与气候类型相吻合 (1) 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2) 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原带、温带荒 漠带。 (3) 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 2 地域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 异(纬度地带性)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 影响因素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水分(海陆位置) 成因总结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水分由沿海向内陆递减, (1)形成 (2)特点: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

极递减,即以 热量 为基础 即以水分 为基础 分布特征 延伸 方向 纬线方向 (东西方向 ) 经线方向 ( 南北方向 ) 更替 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 (南北方 向) 经度变化方向 (东西方向 )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知识点二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 成因:随着海拔的升高,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条件发生变化。 (1) 山体所在纬度 ——纬度越低越 复杂 ,纬度越高越 简单 。 (2) 山体海拔 —— 海拔越高越 复杂 ,海拔越低越 简单 ,甚至无。 (3) 山体相对高度 ——相对高度大则 复杂,相对高度小则 简单 。 典型景观变化 例证 (2)常见自然带

3.影响山地某一自然分布带海拔的因素 (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纬度越高,海拔越低。 (2) 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迎风坡低,背风坡高。 4.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1)基本因素 (2) 【特别提醒】同一座山脉影响雪线的因素中,温度和降水的作用结果相矛盾时,降水起主导作用。知识点三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分析 1.非地带性的含义:陆地环境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影响使地带性分异规律发生变化的现象。 2.非地带性地域分异及其成因 (1)海陆分布和地形起伏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第一课时)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气候(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气温分布规律,并初步知道成因; 2、了解中国降水分布规律,并初步知道成因; 3、了解气候条件对社会、经济、环境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提高人类适应自然,利用自然 的能力。 ●自主学习 1、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大、小)且越往北气温越(高、低),1月份0 ℃等温线 经过。 2、夏季全国普遍、南北气温相差。地区,由于而 成为夏季气温最低地区。 3、我国的温度带自南向北依次为:、、、、, 另外,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 4、从中国气候类型图上看,安徽省的主要气候类型是:淮北的和淮河以南 的是。 5、东北地区的气温年较差(大于或小于)青藏地区的气温年较差。 6、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是,其次是被称为“三大火炉”城市 是、、。 ●合作探究 活动1:结合课本P31图2.13“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和图2.14“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分析海口与漠河两地1月份和7月份的温差,总结我国气温特点及成因。 活动2:结合课本P32图2.17“中国温度带的划分”,了解我国有哪些温度带及分布的大致范围。 活动3:结合课本P34图2.18“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了解我国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何差异?

活动4:结合课本P36图2.22“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了解我国有哪些干湿地区及分布的大致范围。 ●达标检测: 1、mm等降水量线:大致与秦岭、淮河一线吻合。 2、mm等降水量线大致与夏季季风影响的范围一致。 3、mm等降水量线大致与半干旱与干旱区分界线一致。 4、安徽省降水量北少南多≥1600mm的地区位于。 5、将北京、拉萨、武汉、吐鲁番四地7月平均气温用不等号连接 >>>。 6、新疆伊犁河谷地区,阿勒泰北部山区和辽东地区的年降水量均可达800mm,但在干湿 地区的划分却差别较大,新疆这两地为半干旱,而辽东地区则为湿润地区。原因是:。 7、用不等号将广州、北京、武汉、乌鲁木齐的年降水量连接 >>>。 8、我国秦岭——淮河一线是()分界线 A、热带与亚热带 B、暖温带与中温带 C、湿润与半湿润区 D、半湿润与半干旱地区 ●盘点提升 查阅资料并结合课本P33活动题,说说不同的气温、降水对建筑、饮食、民俗以及生产等方面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Ⅰ 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王金铜(石狮一中 362700) 一.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二. 运用各种图像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布规律。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I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异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各要素的知识,已经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学生已初步适应上课讨论的方式,便于探究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新知并非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由学生在自有经验基础上自主建构形成的。城市学生远离自然,生活经验缺乏,在新知的建构方面欠缺感性材料,无法自主实现书本知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弥补、辅助,帮助学生完成新知的建构,当好学生新知形成的“接生婆”(苏格拉底)。 五.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如果将总课题突兀地交给学生去“探究”,学生只会无从着手。而如果将问题分解为一个个梯级深入的小问题,则探究自会水到渠成。 充分调动学生的旧有知识储备,并通过陆地自然景观图片展示,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在激活学生旧有知识的基础并予以补足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按照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规律的归纳法,帮助学生建立新知。 (二)学法 探究发现法,学生活动不停留在表面的热热闹闹,而力求始终保持学生的思维

中国自然地理

精心整理 中国自然地理 一、中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1.季风影响显着,范围广阔。 2.地形复杂,高原山地和丘陵占很大比重。 3.独特的自然发展历史。 4.1.2.3.-锦屏山的高原。③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向南与秦岭山脉之间为黄土高原,分布在第二级阶梯地形面上。在第四纪冰期干寒气候条件下,黄土沉积旺盛,新城区是文明的黄土高原,学生见冰期气候转向,温湿,质地疏松的黄土金流水,强烈侵蚀是高原大部分地区沟壑纵横、梁峁遍布。

④云贵高原:云贵高原分布在第二阶梯地形面上,石灰岩分布广泛,气候暖湿,除滇中、滇东和黔西北尚保存着起伏较为和缓的高原面以外,大部分地区被长江、珠江及元江等河流分割成崎岖不平的地表,石灰岩分布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完好。 (二)、四大盆地。 ①柴达木盆地:柴达木盆地,海拔为2600到3100米,盆地四周被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所环抱,构造上属东昆仑褶皱系中的柴达木拗陷,面积约25.5×10的四次方,平方千米。为中国第 牧业发达。盆地南缘受天山冰雪融水浇灌,绿洲农业发达,城镇集中。 ④四川盆地:四川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以东、巫山以西,南北介于大娄山与大巴山之间,四周山地环抱,盆地形态完整。因中生界紫红色砂、页岩分布广泛,又称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盆地面积约16.5×10的四次方平方千米,虽然是四大盆地中面积最小的一个,但因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水系稠密,人口众多,土壤肥沃,物产丰富,经济发达,是中国富庶的地区之一。 (三)、三大平原。

①东北平原:东北平原位于燕山以北,大、小兴安岭与长白山之间,南北长约1000km,东西宽约400km,面积约35×10的四次方千平方千米,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平原,以土壤肥沃、沼泽分布广为特色。 ②华北平原:华北平原南北分别是大别山与燕山,西起太行山和伏牛山,东抵山东丘陵与黄、渤海,面积约31×10的四次方平方千米,为中国面积第二大平原。因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冲积形成,所以也称黄淮海平原。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地面坡降很小。不少地段河床高于两岸平原之上,地上 鄱阳湖 之乡。 布着厚层红色砂岩和砾岩;浙闽丘陵花岗岩、流纹岩,分布范围大;两广丘陵,西部,石灰岩分布面积广,喀斯特地貌发育。 三、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 中国气候有四个基本特点:一是季风气候明显,主要表现为冬夏盛行风向有显着的变化,随季风的进退,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二是大陆性气候强,影响的范围广,表现为冬夏两季的平均气温与同纬度其他国家或地区有较大差异,冬季气温低于同纬度地区,夏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大;三是气候类型多样,不仅地处温带、亚热带、热带各种气候带,而且由于地形崎岖,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1、我国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3、我国地形的特征: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4、我国各类地形所占的比例:丘陵百分之十 山地百分之三十三 高原百分之二十六 盆地百分之十九 平原百分之十二 5、第一阶梯主要地形区有: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第二阶梯主要地形区有: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 第三阶梯主要地形区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 6、通常把山地和地表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我国山区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多集中在西部,其中近一半是难以利用的沙漠、冰川、戈壁、、高寒荒漠等。总的来说,山区有利于发展旅游业、采矿业及农业多种经营等,部分水热条件好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可以发展种植业。 7、山区常发生的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 【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一、南北气温的差异

1、我国冬季的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温差大 2、我国一月的零度等温线大致与秦岭--淮河一线相重合 3、我国夏季的气温分布特点:除青藏高原外,普遍高温 4、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吐鲁番盆地 5、通常把大于或等于十摄氏度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气温总和,叫做活动积温。活动积温反映一个地方气候对农作物所能提供的热量条件,是我国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 6、根据活动积温,把我国划分为五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7、由于南北气温的差异,不同的温度带内,生长着不同的果树;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在建筑上也有一定反映。 二、东西干湿的差异 1、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火烧寮;降水最少的地方是托克逊。 3、一个地方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依据气候的干湿程度,我国可以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面积广大,主要位于西北地区。 4、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走向是:大兴安岭--呼和浩特--兰州--拉萨。 5、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与我国一月的零度等温线,也就是秦岭--淮河一线相重合 三、季风气候显著 1、一年内盛行风向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被称作季风。受季风影响的气候类型,是季风气候。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 2、我们把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作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称作非季风区。 3、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除高原外,大致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中国的自然环境 知识点

【知识点1】地形与地势 1、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⑴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西部多为山地、高原和盆地,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⑵三级阶梯概况 ⑶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产生的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 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阶梯名称 海拔高度 主要地形类型 主要地形区 第一级阶 梯 4000米以上 高原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 地 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东缘 第二级阶 梯 1000~2000米 高原、盆地 内蒙古高原、云贵高 原、黄土高原、四川 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级阶 梯 500米以下 丘陵、山地、平 原、 盆地相间分布 东南丘陵、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②对河流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入海洋;河流从高一级阶梯向低一级阶梯流动时,落差大,产生巨大的水能。 ③对交通的影响: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但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2、地形复杂多样 ⑴四大高原的特点 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冰川广布、雪山连绵。 黄土高原:世界上面积最广的黄土分布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不平。 内蒙古高原:我国第二大高原,地面坦荡、一望无垠。 ⑵三大平原特点 东北平原: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地势坦荡,黑土广布。 华北平原:我国最完整的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最低平的平原,河湖密布,著名的“鱼米之乡”。 ⑶四大盆地特点

八年级地理教案-中国的自然环境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章本单元概述本单元分为三节: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中国的地形特 征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主要介绍中国 的气候,教材在编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特征可以通过其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反映出来,要了解气候特征首先应了解气温和降水,而且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理解各区域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上的差异.第三节:河流 和湖泊---呈现了以下结构特点:外部结构特点为纵向递进关 系- --源流概况、影响因素、水文特征及水利水害;内部结 构特点为横向平行关系。本单元的特点有:1.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2.注重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3.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能力也得以提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课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了解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范围以及主要的灾害性天气。 3.举例说明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了解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以及长江和黄河的开发利用 和治理情况。过程与方法:1.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特点,掌握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形图的技能。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地理观念; 2.形成对我国地

中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中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1季风影响显著,范围广阔2地形复杂,高原山地和丘陵占很大比重3独特的自然发展历史,土壤生物资源丰富4人类活动是自然界发生深刻变化 陆上相邻国:俄罗斯,蒙古,朝鲜,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尔,印度,不丹,缅甸,老挝 四至点:135°5′E抚远乌苏镇,73°40′E乌恰县西侧,5200千米时差四小时,4°N曾母暗沙,53°31′N漠河附近黑龙江江心约5500千米 我国的三级阶梯:一级阶梯:4000-5000M,青藏高原区,盆地:柴达木,西界: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岷山—邛崃山—横断山二级阶梯:1000-2000M,高原盆地区,盆地:塔里木,准格尔,四川,高原:内蒙古,黄土,云贵东界: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三级阶梯:500M一下,平原与低山丘陵区,平原: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 三级阶梯的地理意义:加强了我国东西分异,对河流影响显著,大的河流多数向东流 山脉众多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淮阳山地),南岭,北西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冈底斯山,北东南西走向:西列: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东列长白山,胶辽丘陵,武夷山,外列:台湾山脉 地貌空间分布特征:山脉为骨架,与镶嵌分布其间的高原,盆地和平原,构成了网格状镶嵌分布的地貌分布格局,东半壁三列北东南西向山脉,与期间相对低洼的区域,构成了三隆三坳的地貌分布格局,第一坳陷带:呼伦贝尔,鄂尔多斯,四川盆地,广西盆地,第二:松辽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第三:日本海,黄海,东海,南海巨大山脉的地理意义:山脉往往成为重要的地理界线,东西分异: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南北分异:秦岭 秦岭:横贯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山脉,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1气候上的南北分界线,特别表现在冬夏季风的巨大屏障作用,冬季冷空气过境时,南北间温差打6-7°C,秦岭对水汽也起阻滞作用,南坡年均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北坡降水量多在800毫米以下,以北属温暖带湿润半湿润气候,以南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2秦岭以北的河流水量较小,流量变化大,汛期短,含沙量大,冬季结冰,以南河流反之3北坡为温暖带针阔混交林与落叶阔叶林,山地棕壤与山地褐土地带,南坡为北亚热带北部含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混交林,黄棕壤与黄褐土地带 地貌类型多样的地理意义:加强自然环境的区域分异,使我国的土地资源丰富多彩 三大地台:中朝准地台(早元古代)塔里木地台(早晚元古代)扬子准地台(早晚元古代)六大地槽:天山,大兴安岭褶皱区,昆仑秦岭褶皱系,华南褶皱系(古生代)滇藏褶皱区(中生代)喜马拉雅褶皱系,台湾褶皱系(新生代) 大地构造演化对我国地貌格局的影响:我国山脉大多经过多次造山运动(多旋回)中生代燕山运动使我国大地构造轮廓基本成型,经过燕山运动,除了喜马拉雅山等个别地区外,海水退出了我国大陆,分散的地块互相连结,奠定了我国的地貌格局。新生代喜山运动,对我国现在的大地貌结构的形成有重大影响,经过喜山运动,形成了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和台湾山地,同时产生了普遍的断裂活动,引起了大幅度的垂直升降,造成了我国现在的西高东低的总趋势,强烈隆起区:西藏高原,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天山如喜山自第三纪以来,上升了3000m,含局部断陷区:地堑性盆地,如吐鲁番盆地,西南部几个高原,也是上新世以来隆起的,贵州高原1050m,云南高原2000m,中甸高原3100m青藏高原面4100m:均有残留的红色风化壳(低海拔,高温多雨形成)太行山,大青山,秦岭:常见高峻的断层崖耸立于平原之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