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新农村建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新农村建设

【摘要】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发展农业生产力的关键,是强国之路、富国之本。然而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充分认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进一步推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向深度和广度迈进,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在剖析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于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新农村建设

作者简介:汪晓媛(1971.12—),女,回族,江苏南通人,副教授,苏州大学企业管理博士研究生,就职于江苏省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注释:

①袁小鹏.农民素质与农民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3,15:

10.

②陈华宁.国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及启示[j].世界经济合作,2009,3:57.

③长中子.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北方经济,2009,2:13.

④长子中.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北方经济,2009,2:13.

⑤魏敏.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分析[j].经济师,

2005,9:146.

⑥陈华宁.国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及启示[j].国际经济合作,2009,3:60.

⑦魏敏.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分析[j].经济师,2005,9:14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根本上讲,就是要使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和现代化建设的主体。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数量丰富但质量低下的现状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因此,在进一步推动我国农村改革的进程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有效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1.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

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的总和。从人口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源作为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对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对农村劳动力的挖掘、培训及合理使用,即通过农村各种形式的文化教育、技术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培养出适应实际所需的各层次人才。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建设,促进我国经济长期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1有利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我国拥有13亿多人口,其中9亿多农民,农村人力资源虽然丰富,但整体文化素质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严重滞后已经影响到农业的集约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从中国

的实际情况看,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如何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只有通过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才能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1.2有利于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靠农村人力资源推动的。在21世纪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中,需要具备较高科学文化素质、较强信息接受能力、敢于承担风险及熟练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新型农民,来推动实现现代化生产要素的引进、科研成果的扩散以及农业技术改革。必须高度重视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通过各种手段和形式促使农民改变经营就业观念,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1.3有利于建设和谐新农村

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推动新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保证。必须通过教育与培训等方式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更大限度地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人才结构,培养出新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才能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2.1农村人力资源受教育和培训程度低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资料计算,全国16岁至59岁人口中文盲、半文盲的人数比例为7.3%,而农民同龄人口中的文盲、半文盲比例高达12.5%[1],青壮

年农民中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十分匮乏。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水平差距很大。有关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农民文化科技素质较高,如美国大部分农场主是农学院毕业生;日本农民中大学毕业生占5.9%,高中毕业生占74.8%[2]。德国54%的农村劳动力在高中毕业后接受过至少3年的职业教育,荷兰农民大部分是高级中等专业农校毕业水平,而且每年还有将近20%的从业农民进入各类职业教育学校,接受专业性的继续教育[3]。相比之下,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受教育和培训的程度明显偏低,大量的青壮年农民都没有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我国农民对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少,农业粗放经营现象非常严重,科学技术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只有30%—4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客观上造成了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低、农业经济落后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2.2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就业压力大

我国农村普通人力资源比重过大,技能型、经营型、创新型人力资源稀缺。农村人力资源过度集中于第一产业,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人员相对较少。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农村从业人员47852 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90.1%。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占70.8%;从事第二产业的占15.6%;从事第三产业的占13.6%。同时,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大体呈现出“西多东少”的格局;而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则呈现出“东多西少”的格局。这也间接地证明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地区文化程度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状况。这种人力资源分布与我国各地区经济

协调发展不相适应[4]。造成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大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国的城镇化水平相对滞后,难以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二是由于国际国内统一市场的逐步形成,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滑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吸纳能力受到限制;三是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受到制约,城乡人口结构性矛盾突出,严重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四是农村劳动力资源质量、结构与非农产业的要求存在矛盾,劳动力就业受到限制;五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程度低。目前,我国相当部分区县没有统一的劳务开发管理机构,没有系统的农村劳务开发管理工作政策和办法,劳动者权益保护、外出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当前这种农业劳动力比重过大,而其他非农产业的劳动力比重较低的局面是非常不合理的,同时也不利于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5]。

2.3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本开发的投入不足

有关资料显示,英国农民培训经费的70%由政府财政提供,美国财政每年用于农民教育的经费达600亿美元,德国农民教育投资占国家教育投资的15.3%。从农村培训投资渠道来说,各发达国家在注重发挥政府拨款主渠道作用的同时,也十分注意多方面筹集经费。如20世纪50—60年代,英国在农村普及农业教育过程中曾采用集资的方式解决教育经费问题。日本在战后对农业实行直接投资和长期低息贷款,特别是在农业教育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韩国规定农渔民后继者可以申请获得后继者培养基金贷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