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茶生产加工管理技术规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茶
生产加工管理技术规范
主编:郭浩
审核:刘新平
批准:阚贵前
批准时间:2012年9月8日
版次: 01
发布日期: 2012年9月8日
生效日期: 2012年9月9日
目录
1. 基地环境要求和规划
1.1 基地环境及要求
1.2 基地规划
2. 基地茶树品种的选择和栽培管理
2.1 茶树品种的选择
2.2 茶树栽培与管理
3. 基地病虫害的防治
3.1 防治原则
3.2 农业防治
3.3 物理防治
3.4 生物防治
3.5 药剂防治
3.6 基地茶园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4.防止有机生产、加工和经营过程中受禁用物质污染所采取的预防措施
5.防止有机产品与非有机产品混杂所采取的措施
6.茶鲜叶收获规程及收获、采集后运输、加工、储藏等各道工序的操作规程
7. 运输工具、机械设备及仓储设施的维护、清洁规程
8.加工厂卫生管理与有害生物控制规程
8.1防护设施
8.2 有害生物孳生环境的消除
8.3 有害生物的扑灭
8.4 有害生物的防范
8.5、产品接触表面的设备和工器具的卫生管理
8.6防止交叉污染
8.7卫生设施
8.8、有毒有害物的控制规程
9.标签及生产批号的管理规程
10.员工福利和劳动保护管理规程
信阳市龙潭茶叶有限公司茶园基地位于河南省信阳市董家河乡集云山麓中,该地区为董家河乡位于信阳市西南部,南湾湖上游,为一级水源保护区域,方圆百余里区域为无工业污染的生态保护区,生态环境优美,海拔100-300米,常年平均气温15℃,海拔430米左右,7月份平均气温28.2℃,1月份平均气温2.1℃,春秋气温凉爽温和,常年云雾缭绕,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日照适中,昼夜温差大。

基地周边生物多样性较好,树木茂盛,表层土壤为“30至40公分深”的落叶腐积土,肥沃松软,且富含沙砾土有机质,非常有利于种植高品质茶叶的生长。

1、基地环境要求和规划
1.1 基地环境及要求
开发有机茶的目的是通过有机农业生产方法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同时为社会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健康的茶叶。

公司基地应严格按照NY 5199的要求进行选择,有机茶生产基地选择应综合考虑以下问题:
1.基地应远离工业区、城镇、交通干道,基地附近及上风口、河道上游无明显的和潜在的污染源。

2.茶园土壤背景及理化性状较好,没有严重的化学的肥料、农药、重金属污染的历史。

3.生产基地的空气清新,生物植被丰富,周围有较丰富的有机肥源。

4.基地与常规农业生产区域间有明显的边界和隔离带,以保证有机茶园不受污染。

隔离带以山和自然植被等天然屏障为宜,也可以是人工营造的树林和农作物。

农作物应按有机农业生产方式栽培。

5.生产基地的生产者、经营者具有良好的生产技术基础,规模较大的基地,周围还要有充足的劳力资源和清洁的水资源。

1.2 基地规划
基地应遵从自然的法则和生态学原则,维护茶园生态平衡,发挥茶树良种的优良性。

1.2.1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防止水土流失。

1.2.2 不使用基因工程品种和产品,按常规选用优质抗性品种。

1.2.3 使用农家肥培肥土壤。

1.2.4 利用强大的自然调控能力控制和防治病虫害。

1.2.5 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维持茶业的可持续发展。

1.2.6 重视生产基地病虫害天敌生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增进生物多样性。

1.2.7 建立完善的农事活动追溯管理档案,包括生产过程中肥料、农药的使用和其他栽培管理措施。

2 、基地茶树品种的选择和栽培管理
2.1 茶树品种的选择
2.1.1 茶树品种的选择应根据当地土壤、气候等生态条件和适宜性,选用对病虫害抗性较强,经有关部门审定的无性系良种。

2.1.2 结合信阳本地的气候条件和公司需要原料的实际情况,基地应以信阳十号、福鼎大白、乌牛早等无性系良种为主。

2.1.3 禁止使用基因工程繁育的品种。

2.2 茶树栽培与管理
2.2.1 茶树栽培
2.2.1.1 种植规格:采用一窝双株,弱苗三株的方式种植,1.5m×(0.33+0.3)m的规格。

每亩用苗6000~7000株。

2.2.1.2 种植前应施足有机底肥,施肥深度为30cm~40cm。

2.2.2 茶园耕作
2.2.2.1 定期监测土壤肥力水平、重金属含量、有害微生物及农药残留,一般要求三年检测一次,根据检测结果,有针对性地采取土壤改良措施。

2.2.2.2 采用地面覆草、生草等措施提高茶园的保土蓄水能力,防止水土流失。

2.2.2.3 采取合理耕作,增施有机肥和熟化农家肥等方法改良土壤结构。

2.2.2.4 提倡使用生物措施改善土壤的肥力水平和生物性状,如放养蚯蚓和有益微生物(非基因工程产品)等。

2.2.3 茶园施肥管理
2.2.
3.1基地茶园的肥料使用应严格按照NY/T394-2000的要求进行。

有机肥料需经相关认证机构的认证。

2.2.
3.2 肥料的种类
(1)农家肥料系指就地取材、就地使用的各种有机肥料。

包括堆肥、沤肥、沼气肥、绿肥、作物肥、泥肥、饼肥等。

严禁使用未腐熟或未发酵的农家肥。

严禁使用含有毒、有害物质的城市垃圾和工业垃圾、污泥和其他物质等。

(2)商品肥料系指按国家法规规定,受国家肥料部门管理,以商品形式出售的肥料。

包括商品有机肥、腐殖酸类肥、微生物肥、有机复合肥、无机(矿物质)肥、叶面肥等,严禁使用三无产品。

(3)有机肥料系指不含有毒物质、工业废料、受污染的材料等有机物原料制成的肥料。

2.2.
3.3 施肥的方法
(1)基肥一般在当年秋季开沟深施,施肥深度20cm以上,每亩施农家肥1000kg~2000kg或施有机肥200kg~400kg,必要时搭配一定数量的矿物源肥料和微生物肥料。

(2)追肥采用腐熟后的农家肥在根基浇施或每亩每次施用专用的有机肥100kg左右,在茶叶开采前30天开沟施肥,沟深10cm左右,施后覆土。

2.2.4 茶树修剪
2.2.4.1 根据茶树的树龄、长势和修剪目的,分别采用定型修剪,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及台刈等方法,培养优化型树冠。

2.2.4.2 幼龄茶园要进行三次定型修剪,三次定型修剪高度分别为离地12~15cm、25cm~30cm、35cm~40cm。

2.2.4.3 轻修剪在每年茶季结束后修剪一次,剪位在当年木质化春梢。

2.2.4.4 根据茶树的生长情况进行重修剪,剪去弱势枝条,培养优化型树冠。

2.2.4.5 根据茶树的生长情况对于老龄茶园进行深修剪或台刈。

2.2.4.6 茶园越冬修剪应视实际情况而定,修剪时叶层最少应该保持25厘米以上,并应保留木质化枝条,将不成熟枝条修剪掉。

2.2.4.7 覆盖度较大的茶园,每年应修剪披张枝、凸出枝,清理茶行间多余枝条,增强茶园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发生。

2.2.5 采摘
2.2.5.1 根据茶树的生长特性和成品茶对加工原料的要求,按标准适时采摘。

2.2.5.2 及时采摘,分批多次采摘。

及时按标准采,能防止新梢老化,保证芽叶质量的提高;茶叶的采摘既是管理又是丰收,采摘次数多,能增加芽叶数,增加产量。

2.2.5.3 手工采摘因手指的动作,手掌的朝向和手指对新梢着力的不同,形成有各种不同的方式,如折采、扭采、抓采、提手采、双手采等。

我基地主要以两种方式采摘为主:(1)折采:是对细嫩标准采摘所应用的手法,用右手的食指和拇指夹住细嫩新梢的芽尖和一、二片细嫩叶,轻轻地用力将芽叶折断采下。

(2)提手采:是手采中最普通的方式,掌心向上或向下,用拇指、食指配合中指,夹住新梢所要采的部位向上着力采下。

2.2.5.4 采摘时注意不要采伤芽叶,采碎叶片,采下的芽叶不能握在手中过紧,避免发热,影响芽叶品质。

2.2.5.5 采摘下来的鲜叶要用干净清洁、透风性良好的竹编网眼茶篮或篓框盛装,及时运抵茶厂,防止鲜叶变质或受污染。

3、茶树病虫害的防治
3.1 防治原则
茶树病虫害的防治以“控制”为目标,改变过去以“消灭”为目标的思想;
从保护茶园生态体系中有害生物和有益生物间的种群平衡为目的,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措施,保持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样性,合理控制有害生物,将病虫害调控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将农药残留降至规定标准的范围或不得检出。

3.2 农业防治
3.3.1 换种改植或发展新茶园时,应选用适合当地气候环境,对当地主要病虫抗性较强的品种,同时要加强种苗的检验检疫。

3.3.2 及时采摘,多轮次采摘、强采对危害芽叶的病虫害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首先是恶化螨类、小绿叶蝉和蚜虫的营养条件和栖息场所;其次是通过强采带走大部分的幼虫和虫卵,对害虫的下一代繁殖控制具有很好的效果;再次强采带走了茶园已经感染病害的病叶,具有控制病害的进一步蔓延。

3.3.3 通过修剪,剪除分布在茶丛中上部的茶蛀梗虫幼虫或蚜虫,减轻毒蛾类、蚧类、黑刺粉虱等害虫的危害,控制螨类的越冬基数。

3.3.4 秋末结合施基肥,进行茶园深耕,减少土壤中越冬的鳞翅目和象甲类害虫的数量。

3.3.5 将茶树根际落叶和表土清理至行间深埋,防治病叶和在表土中越冬的害虫。

3.3 物理防治
3.4.1 采用人工捕杀、挖蛹、捕虫网,减少茶尺蠖、卷叶蛾类等害虫的危害。

3.4.2 利用害虫的趋光性,灭虫灯诱杀茶尺蠖等鳞翅目类的害虫。

3.4.3 色板防治,扦插黄板诱杀有翅蚜虫和黑刺粉虱,减少秋季和来年的蚜虫为害指数。

3.4.4人工除草,减少害虫的越冬基数。

3.4 生物防治
3.5.1 保护和创造有利于有益生物的环境,减少人为因素对天敌的伤害,创造不利于病虫草害孳生和繁殖的环境。

3.5.2 保护和利用当地茶园中的寄生性捕食性天敌动物,昆虫、捕食螨、蜘蛛及
昆虫病原线虫等,减少病虫害的危害。

3.5.3 经专门机构核准,允许有限度地使用活体微生物农药,如真菌制剂、细菌制剂、病毒制剂、放线菌、昆虫病原线虫、原虫等。

3.5 药剂防治
3.6.1 禁止使用基因工程品种(产品)及制剂。

3.6.2 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防治病虫害。

3.6.3 严格按照GB/T4285、GB/T8321的要求控制施药量与安全间隔期。

3.6 基地茶园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3.7.1 茶蚜:此类害虫具有为害春茶早,繁殖漫延快的特点。

当气温在15~25度时,7~10天就可繁殖一代。

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多轮次采摘、强采可带走部分蚜虫和虫卵。

(2)、物理防治:扦插黄板可有效诱杀大量有翅茶蚜成虫,使第二、三代蚜虫危害嫩叶的虫口量显著降低,但黄板要注意及时刷新,让黄板长期保持诱杀蚜3.7.2 黑刺粉虱:该类害虫主要集中在茶园中下叶层,防治时用机动喷雾器,尽量将药剂喷到茶园中下叶层。

3.7.3 螨类:该类害虫主要危害茶叶幼嫩芽叶(少量危害成叶),大部分集中在嫩叶的背面,施药时应将喷嘴下斜施药,尽量将药喷到叶背面。

(1)、农业防治:茶螨有趋嫩性危害的特点,茶园多轮次采摘,趋嫩性采摘对螨类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2)、生物防治:茶螨的最佳防治时期应是螨的初发期,在茶螨的爆发中心进行集中防治,避免螨类进一步漫延危害。

3.7.4 小绿叶蝉:该类害虫具有趋嫩性危害的特性,当100片叶子有5头左右就应及时防治。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多轮次采摘、强采和趋嫩性采摘将带走大部分的幼虫和虫卵(该类害虫所产的卵大部分在幼嫩枝条上),对小绿叶蝉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3.7.5 鳞翅目类、鞘翅目类等害虫:采取物理防治灯光诱杀即可。

3.7.6 茶褐色叶斑病、茶芽枯病、茶饼病等病害:主要为害茶树成叶和老叶,严
重时造成茶树大量落叶。

防治方法:多挖深挖茶园排水沟,做到茶园有效排水及增施有机肥。

4.防止有机生产、加工和经营过程中受禁用物质污染所采取的预防措施
4.1有机产品在加工过程中禁止使用食物添加剂、色素、防腐剂等禁用物质。

加工的其他非有机产品也禁止使用上述物质。

4.2在生产、加工时班前、班后对车间、库房进行灯光消毒
4.3加工生产过程中要注意所有机械的清洁和保修,防止油料泄露污染产品。

4.4有机产品与常规产品在库存过程中要严格分离,可保证非有机产品不会对有机产品造成污染。

4.5加工后有机产品单独存放,单独存放有机产品与常规产品分别存放在不同的仓库中。

如不得以存放在同一仓库内,也要做好隔离,并将各产品的认证状态标示清楚。

室内建筑材料不得含毒素和有异味的物质。

禁止吸烟和随地吐痰。

4.6为了防止有机生产中受到禁用物质污染应有各个程序的记录,清楚区分,以免受到禁用物质的污染。

建立严格的仓库管理档案,实行专人保管,提倡对有机茶进行低温、干燥保存。

4.7直接盛装有机茶叶的容器必须严格消毒,并保持干燥、整洁。

消毒采用干热和紫外光等物理机械的方法,禁止使用人工合成的洗涤剂和杀虫剂作为消毒剂。

4.7、在存贮的过程中无论是运输、存贮的仓库都要有的标识牌,提醒加工的生产者在操作过程中注意防范污染。

4.8有机产品由加工厂的有机专用运输车运输,运输过程中,严格按规格包装进行运输,避免裸露。

4.9有机茶叶的销售应设立专柜,远离厕所、污水塘、垃圾和生产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场所。

4.10从事有机产品经营的产品,必须保证是在本农场生产的产品,或购进有有机产品证明的原料,采用编织袋装运,采用有机包装物,包装销售。

4.11对销售的产品要贴好标识,并做好批号销售记录,保证在产品销售后出现缺陷等问题的可追溯和召回。

5.防止有机产品与非有机产品混杂所采取的措施
5.1从鲜叶的采摘、生产、加工到最后的包装销售,所有的常规产品与有机产品都是独立开的。

5.2有机产品在收获、运输方面要专人管理,运输专人专车,避免与非有机农场产品混杂。

5.3有机产品在加工过程中,每加工一批产品,加工车间及时清扫并清除机器内部上一批加工留下的产品,避免与下一批次加工的有机产品混杂。

采取的措施是用下一批产品将上一批的产品顶出,并将顶出的产品单独存放,作为普通产品,决不能做为有机产品出售。

5.4每天、每批次的产品都有自己的识别卡和独立编号,而且都有独立的茶叶店员或员工分工负责不同的产品,确保产品与标签一致,进行统一规范管理。

5.5销售有机产品与非有机产品要有专区或陈列专柜,并与非有机产品销售区、柜分开,并在显著位置摆放有机产品认证证书复印件。

6.茶鲜叶收获规程及收获、采集后运输、加工、储藏等各道工序的操作规程6.1茶叶采收根据生产有机茶的类型按技术标准采茶,我公司采用手工采茶。

盛装鲜叶使用清洁、通风性良好的竹制网眼茶篮,装叶量不得超过100千克/立方米,不得混入来自非有机茶园的鲜叶。

不得收购掺假、含杂质以及品质劣变的鲜叶或原料。

6.2用车辆运送鲜叶,运抵加工厂后,摊放于清洁卫生、设施完好的贮青间;鲜叶禁止直接摊放在地面。

装运茶叶的运输工具必须清洁、无毒、无异味,不得与其它有毒、有异味的物品同车装运,运输途中要注意防雨、防潮、防止污染。

6.3有机产品在加工过程中,每加工一批产品,加工车间及时清扫并清除机器内部上一批加工留下的产品,避免与下一批次加工的有机产品混杂。

采取的措施是用下一批产品将上一批的产品顶出,并将顶出的产品单独存放,作为普通产品,决不能做为有机产品出售。

6.4茶叶在贮存、销售过程中要注意防潮、防霉、防污染。

不符合卫生要求的茶叶不得销售。

茶叶包装材料必须符合卫生要求。

7. 运输工具、机械设备及仓储设施的维护、清洁规程
7.1运输工具要有固定的具有操作资格证书人员操作,按照正常规则定期进行维护,确保机械性能良好,顺利生产。

7.2机械设备操作者上岗前必须进行培训,了解设备性能,熟练掌握设备操作规程和安全规范。

机械设备启动、停止要严格按照顺序进行操作。

操作过程中发现异常立刻停机,并及时通知有关人员进行检查。


7.3使用完毕后,操作者必须对设备进行彻底的清理、清扫。

7.4更换品种时,除按照设备的清洁规程执行外,还要用新品种货物对前次货物进行冲顶,用于冲顶的货物不得再按新品种货物处理。

7.5仓储设施要定期维修、清扫,避免出现漏雨、风吹,防产品变质。

对使用后的仓库及时清扫,以备再用。

8.加工厂卫生管理与有害生物控制规程
8.1防护设施
8.1.1厂区卫生间有冲水、洗手设备,平滑不透水,耐腐蚀,保持清洁,不孳生蟑螂及蚊蝇。

8.1.2 车间的门窗由耐腐蚀的材料建成,门窗及其他进出料口有防蝇、防虫设施。

8.1.3 为保持车间内空气新鲜而设置的通风口需有防蝇、防虫设施。

8.1.4 生产车间做好防鼠工作。

排水系统应畅通,排水口应安装网罩,车间内下水口应设有防护网,车间入口处应安装防鼠板,以防老鼠钻入。

8.1.5 生产区内所有门窗牢实,在安装设备时,生产区内所有门窗牢实,周围墙壁如有裂缝或空洞应及时修补。

8.2 有害生物孳生环境的消除
8.2.1 厂区内不准饲养家禽及宠物。

8.2.2 废弃物应集中存放,存放场所应远离车间;同时废弃物应及时清理外运,防止孳生有害昆虫和老鼠。

8.2.3 厂区加工车间如发现蜘蛛网吊要及时清除,车间内部废弃品应当日清除出车间,废弃物桶也应每日清洁干净。

8.3 有害生物的扑灭
8.3.1 依照季节和区域的划分制订一套灭鼠、消灭蟑螂等昆虫的计划和设施。

8.3.2 在厂区和生产区设置灭鼠点,在灭鼠点设置粘鼠胶、捕鼠器,定期检查并记录灭鼠的情况。

8.3.3 在蚊、虫、蝇大量孳生的季节,工厂应定期采用人工或生物防治维护厂区环境无害虫,特别是废弃物存放区。

8.3.4 依据卫生监督的评价结果,对车间按时集中采取灯光诱杀等措施,杀灭虫、蝇、蟑螂等有害生物。

8.3.5 应定期对灭鼠和灭虫的效果进行统计及评价记录,并根据结果修订计划或更改方法。

8.4 有害生物的防范
8.4.1 应安排专人对有害生物出没的周边环境进行定期检查,同时应安排专人在生产前检查车间、设备及防护设施状态,以防范老鼠、害虫的存在。

8.4.2 在工作区域内任何人不应随意打开更衣室、卫生间等处门窗,装有纱门、纱窗的除外。

8.5、产品接触表面的设备和工器具的卫生管理
8.5.1接触产品表面的设备、工器具组成材料的卫生要求
8.5.1.1 与产品表面接触的设备、工器具等材料的选择和设计,应易于清洗、不生锈、不吸水,耐用、无毒无害,保持卫生状态,不应与清洁剂、消毒剂起化学反应。

禁止使用竹、木、棉布等容易孳生微生物的工器具。

8.5.1.2 所有设备、工具、表面要清洁,边角圆滑,无死角,不易积垢,不漏隙,便于拆卸、清洗和消毒。

8.5.1.3 生产车间的设施若需变动,须经卫生管理机构审核批准后方可实施。

8.5.1.4 加工车间应定期对厂内所有生产设备、设施,生产布局进行检查,检查设备是否老化、锈蚀,厂房有否破损,墙面粉饰有否脱落等,并及时维护,确保加工车间内外环境不会成为食品加工的污染源。

8.5.2 加工产品的设备及工器具表面清洗、消毒的卫生要求
8.5.2.1 生产过程中,对接触产品表面的设备、工具、容器应进行清洗、消毒。

对于设备、工具的洗刷要做到依次按清洗、消毒、冲洗三步进行。

8.5.2.2 接触产品表面的设备、工器具,未经充分清洗和消毒,不应接触产品。

经过清洗消毒后的工具,不应接触地面。

8.5.2.3 为了验证清洗、消毒效果,工厂应定期对生产设备和工器具的表面进行微生物指标测试。

8.5.2.4 如果生产设备或工器具被废水或污物污染,车间质量管理员应立即停止生产运行,重新进行清洗消毒,经管理员检查合格后,方可重新开工。

8.5.3 接触产品表面的手套、工作服、的卫生要求
8.5.3.1 接触产品表面的手套、工作服应用不渗透、无毒的材料制成,保持清洁卫生。

8.5.3.2 生产人员使用的手套、工作服,每天检查,必要时更换,发现有破损随时更换。

8.5.3.3 每班生产结束后,应将工作服、手套、进行清洗消毒,并放置在固定的位置上备用。

卫生监督管理人员每天开工前,应对用品进行检查,不符合要求的用品不准使用。

8.5.3.4工作服清洗消毒:工作服每天由专人进行统一清洗消毒,洗衣房应设有消毒装置,对清洗后的工作服进行消毒。

8.6防止交叉污染
8.6.1 工厂和车间的设计布局要求
8.6.1.1 加工工艺布局合理,做到清洁区、半清洁区、非清洁区分开。

8.6.1.2 人流、物流应分开,防止交叉污染。

8.6.1.3 气流流向应从清洁区至半清洁区、非清洁区,半清洁区至非清洁区。

8.7卫生设施
8.7.1 卫生设施的配备
8.7.1.1 清洗、消毒设施
洗手设施应分别设置在车间进口处和车间内适当的地点。

8.7.1.2 更衣室
8.7.1.2.1 更衣室应该分开,不应混用。

8.7.1 2.2 更衣室应设储衣柜或衣架、鞋箱(架),衣柜之间要保持一定距离,如采用衣架应另设个人物品存放柜。

个人物品(包括衣物)应与工作服分开存放,避免交叉污染。

8.7.1 2.3 更衣室应定期进行空气消毒。

8.7.1.3 厕所
8.7.1.3.1 厕所设置应有利生产和卫生,其数量和便池坑位应根据生产需要和人员情况适当设置。

8.7.1.3.2 生产厂区厕所应专人负责清理,并应便于清扫、保洁,还应设置防蚊、防蝇设施。

8.7.2 卫生设施的管理
8.7.2.1 更衣室、厕所等卫生设施,应有专人管理,建立管理制度,责任到人。

8.7.2.2 卫生间应定时进行清洗消毒,保证用品齐全,保持卫生清洁。

8.7.2.3 车间入口处及其他关键工序应设有标示或警示牌。

8.8、有毒有害物的控制规程
8.8.1 直接用于产品工具、设备清洗消毒的洗涤剂、消毒剂应符合GB /T19630.2的要求。

8.8.2 有毒有害物品、润滑剂、清洁用品的库存管理
8.8.2.1 在生产车间使用的所有清洁剂、消毒剂,要标记清楚,储存于专用仓库,由专人保管统一发放,并建有进出台帐。

8.8.2.2 杀虫剂等有毒物品,应储存于加工车间外的专储室,专储室应是隔离的带锁的房间或带锁的橱柜,由专人保管,限制权限接触这些物质。

8.8.2.3 有毒有害物品应有清晰的危险品标志,并建有进出台帐。

8.8.2.4 机械设备使用的润滑油要有清楚的标记,统一保管。

8.8.3 有毒有害物品、润滑剂的使用控制
8.8.3.1 杀虫剂使用应该是在其他控制方法无效的情况才可以实施。

8.8.3.2 杀虫剂在使用前应经授权人批准,并指定经过合适培训并考核合格的人员使用
8.8.3.3 杀虫剂在使用前应将房间里的原料、成品全部移出,再次使用时房间、设备、工器具前应彻底清洗。

8.8.3.4 所有维修或添加润滑油工作应在生产停止后进行,维修结束后,要进行彻底清洁消毒,生产开始前要进行检查。

9.标签及生产批号的管理规程
为保证有机产品的质量,加强产品批次号管理十分重要,公司社对产品批次号的管理如下:
目的:建立批号管理规程,保证产品的批号按照规定的方法编制,达到可追溯的目的。

范围:有机茶产品
责任人:生产副总、生产部工艺员、操作员。

具体规程内容:
1、定义:在规定限度内具有同一性质和质量,并在同一生产周期中生产出的一定数量的产品为一批,以一组数字加字母作为标记,称为批号。

用来追溯和审查该批产品的生产历史。

2、用途:
2.1批号可以追溯和审查产品生产的历史及销售。

2.2产品每生产一批产品都有永久批号。

批号一但确定。

所有用于生产的原料、辅料、包装材料,都以此作为鉴别标志,根据批号能查明该产品的生产时间,批生产记录,批检验记录。

批号应该明显标于批记录内及产品的标签和包装物上。

3、批号的编制方法批号的前两位YJ表示公司加工的有机产品。

年月日各两位数字。

如2012年5月1日生产的有机产品标注为:“YJ120501”
4、批号编制及审核
4.1生产部下发批生产指令时,编制批号,并填写“批号登记记录”
4.2将批生产指令,包装指令交生产部经理审核无误后签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