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 灯下漫笔(节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灯下漫笔(节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鲁迅先生对国民奴性的深刻认识和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深刻解剖。
2、理解鲁迅先生所提倡的“第三样时代”的内涵,并明确历史使命,创造第三样时代。
能力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把握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2、抓住关键语句品位鉴赏语言,体味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德育目标
体会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冷静的理性分析中所包含的强烈情感。
2、学习本文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对中国历史的概括——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并理解这两个时代的划分标准。
2、理解“人”的价格。
3、理解“第三样时代”的内涵。
[教学方法]
点拨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鲁迅先生对国民奴性的深刻认识和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深刻解剖。
2、理解鲁迅先生所提倡的“第三样时代”的内涵,并明确历史使命,创造第三样时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没有伟大民族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
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之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郁达夫《怀鲁迅》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泽东
1936年10月,鲁迅逝世。就在安葬鲁迅的第三天,郁达夫带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了这段堪称警世格言的文字。读了《灯下漫笔》一文,我们就更明为什么说“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二、解题
漫笔: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漫漫”心绪;既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还是散“漫”无拘、兴之所至的笔墨趣味。鲁迅说到自己“动起笔来,总是离题有千里之远”“总是胡思乱想,像断线的风筝收不回来”(《在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所说的就是指写作时想象思维发散。所以,“漫笔”乃解作笔随心意、广泛涉猎之意。由此可知,这是一篇典型的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
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鲁迅在《夜颂》中说自己是“爱夜的人”。而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那么1925年4月29日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
三、整体把握
1、听读。放录音,要求学生注意听清字音,品位感情的起伏变化。
2、字、词积累。
蒸蒸日上:
心悦诚服:
太平盛世:
数见不鲜:
朝三暮四:
直截了当:
莫名其妙:
3、自由读课文,看看作者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做了怎样的思考。看看文中能体现思路和主旨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欢喜。”
“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现在入了那一时代,我也不了然。”
据此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段)由钞票贬值引出对“人”的价格贬值的思考(极容易变成奴隶)。
第二部分(6—11段)考察中国社会历史的本质,得出了“两个时代”的结论
(一乱一治)。
第三部分(12—14段)讽刺现实,展望未来,发出对第三样时代“人”的召唤(青年的使命)。
四、具体研读
1、文章最后说:“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第三样时代”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明确:是中国百姓有“人”的价格——老百姓不受强盗官兵的愚弄,不再沦为牛马,不再是奴隶,而能够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充分享受做人的资格,获得做人的尊严,实现当家作主的梦想的时代。什么时候老百姓真正的争取“人”的价值,“第三样的时代”也就到来了。也就是说“第三样的时代”是指一个走出了“一乱一治”的历史循环怪圈,从而迈向民主和自由的时代。也许鲁迅的这个“第三样的时代”还比较的模糊,但却在黑暗中给读者带来了些许光亮,给人民以精神上的振奋。
2、作者设想第三样的时代,是针对中国历史而言的,那么在作者看来中国历史上有过什么样的时代呢?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划分标准是什么?其共同本质又是什么?
明确:
有其更直截了当的说法在这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其特点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即“乱世”——兵荒马乱,奴隶规则被毁得粉碎,强盗官兵任意屠杀百姓。百姓是牛马甚而不及牛马。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即“治世”——天下太平,有一定的主子和规则,百姓纳粮磕头颂圣,意志却被主子主宰。百姓是奴隶,似人而非人。
共同本质:老百姓始终是奴隶是牛马。
划分标准:按“人”的价格的贬值程度来划分的。而“人”的价格指做人的资格,做人的尊严。造成这“一乱一治”的恶性循环的根源:一是几千年的封建暴政;二是几千年形成的国民奴性。
3、鲁迅先生把中国历史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明确:第6段指出中国精神文明的高超,正在于使人民安于奴隶的地位,把“牛马”的命运当作“太平盛世”来“恭颂”;而封建阶级的史学家也粉饰太平,说什么“咱们向来就很好的”。真的很好吗?在第7、8、9段里,作者列举大量事实,尖锐的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少不过是奴隶……”所谓“天下太平”“皇恩浩荡”的时候也是有的,那不过是来了一个“较强”或“聪明”“狡猾”的“新主子”或“外族的人物”,制定了“奴隶规则”,把百姓引上了“奴隶的轨道”罢了。第10、11段承接上文,水到渠成的指出,“先儒”说的历史上“一乱一治”的时代,实际上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坐稳了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