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微专题3----植被与自然地理环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被与自然地理环境
1.通过对学生答题情况的诊断,补充相关知识,指 导学生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植被对自然 地理环境的影响及评价人类活动是否合理 。
2.通过研做习题,引导学生构建植被对自然地理环 境影响的思维模板,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改进做题方法,提高做题的信心、能 力和核心素养。
(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 启示。(4分)
【答案】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 2分在生态脆弱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 2分
落脚点(核心价值):树立因地制宜的环境修复观
2.(2017·新课标Ⅱ·T44环境保护·10分)6.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因受人为干扰,地表植 被遭到破坏,土壤侵蚀严重,出现“红色荒漠”(下图)。为治理这一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 代,当地采用人工种植松树和自然恢复等方式造林育林,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景观。
前期的降水使地表松散物质间的孔隙已
经填满,地表下渗能力达到了极限。植被再通
过截流和下渗的方式来吸收降水,减小地表径
流的能力也达到了上限。
(2018·新课标Ⅱ·T9~11)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
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左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
关联教材
(2016·新课标Ⅲ·T7~9)下图所示山地为甲、 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 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 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 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1~3 题。
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
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5~7题
D 7.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A.河床
B.沟谷
C.裸露坡面
D.植被覆盖坡面
降水序号
1 2 3 4 5
6
降水历时(天)
2 4 5 2 2
2
降水量/mm
53.0 80.3 100.1 73.2 90.7
C 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①降水量增加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防错误区:小尺度(小范围)的植被覆盖率提高,蒸腾作用增 强,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大;水汽增多只是降水的必要条件之一, 不能确定降水量的增加。做题时易将水汽增加和降水增多等同。
54.4
汾川河洪峰情
无明显洪峰况 无明显洪峰 无明显洪峰 无明显洪峰 洪峰流量346m3/s
洪峰流量1750m3/s
植被覆盖 坡面
森林覆盖率 较高
固定 泥沙
极端天气
蓄积了大 量沙源
集中 释放
河流的含沙 量极度提高
突变
人类活动无论初心为何,对自然的合理干预和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服从自然规律,而不能以人类 的主观意志随意行事。因此,在任何具体的行为过 程中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却需要进行 一个科学的认知和研判。
D 、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径流量=降水量-蒸腾量
落脚点(核心价值):关注人与自然和谐
关联教材
(2019·潍坊期末·T19~20 )养分含量低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的一个
重要特征。在干早、半干旱地区,由于一系列物理过程和生物过程的





境 提供枯枝落叶、 保持水土、 根系疏松土壤 土
要 素


影 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含沙量、下渗



物尘沙不肥。
重 视 教 材
【对点训练】
(2016·新课标Ⅲ·T7~9)下图所示山地 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 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 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 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 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1~3题。
不利生物生长
蒸发 减少
盐度 不变
植物生长可吸收氮、磷
湖水富营养化减弱
(2017·新课标Ⅰ·T8)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 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 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第5题。
B 5.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
B 3.该农林复合系统中,等高
活篱笆的最理想植被是 A.乔木 B.灌草结合 C.草本 D.灌木
B 4.该农林复合系统在三峡库区能够 ①削减径流峰值 ②减少径流总量 ③减少泥沙含量 ④降低径流速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018·新课标Ⅱ·T9~11)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
B 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2016·新课标Ⅲ·T7~9)下图所示山地为甲、 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 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 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 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1~3题。
(2)分析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 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8分)
行为动词: 分析
关键词: 结果
研究对象: 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
研究方向: 不良
限定词: 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的区域
【答案】 ①【地上】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2分 ②【地表】树木(“小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植被 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 3分 ③【地下】树木(“小老头树”)会蒸腾更多水分,树木根系吸水 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 3分
阅读 问题
挖掘 关键
转化 问题
回归模板、 规律、原 理
紧扣 材料
组织 答案
1. (2018·海南·T21(2)、(3)·14分) 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图6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 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 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 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 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原理追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相互渗透 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
生产功能
产生新功能:
平衡功能

统一演变的过程

表 现:
牵一发而动全身
区域变化影响其他区域

应 开发利用资源要有 用: 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考向一、植物对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 水气需净美;
植 被
防风固沙、减少侵蚀地貌的形成
地 形


然 增加蒸腾、调节温差、调节大气成分
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左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
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5~7题
B 5.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
降水序 号 1 2
降水历时(天)
2 4
降水量/mm
根系
1. (2018·海南·T21(2)、(3)·14分) 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图6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 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 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 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 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可能会导致 A.湖盆蒸发量增多 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 D.湖水盐度增大
考向二、森林生态系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层次、林冠密度、结构、多样性
截留降水 地 阻挡光照 上 降低风速 层 蒸腾水分 次
降 水
光 照




影响汇水速度、下渗
固土
吸水、肥
地表
地 下 层 次
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植物层
影响,灌木下土壤具有更高的土壤养分含量,这种现象被称为“沃岛
效应”。下图示意“沃岛效应”现象景观图。据此完成4题。 4.影响干旱、半干旱地区“沃岛效应”现象产生的关键因素是
D
A. 土壤
B.气候
C.水分 D.植被
大量种 植耐旱 植物
吸收 水分
截蓄 水分
蒸发 水分
地下径流 减少
地表径流 减少
面积 缩小 湖水减少 盐度饱和
53.0 80.3
汾川河洪峰情
无明显洪峰况 无明显洪峰
D.加大河流径流量
3 4
6.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原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此次降水
5
①历时长
B ②强度大
6
5
100.1
无明显洪峰
2
73.2
无明显洪峰
2
90.7
洪峰流量346m3/s
2
54.4
洪峰流量1750m3/s
? ③下渗少
A.①②
④植被截流少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植被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与地理环 境的关系非常密切,不同的植被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环 境下形成和演化的,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一面镜 子。当植被发生变化时,势必会导致自然地理环境的 其他要素乃至整个环境都发生变化。近年来以植被为 素材的地理试题屡屡出现,这类试题有利于深刻挖掘 逻辑链条,整合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基 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实现地理核心素养考查的意图。
分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止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
植被结构更复杂,截留降水效果更好; 2分 地表植被更丰富,延缓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地表水下渗作用更强,涵养水源效果更好; 4分 地下根系更发达,固土能力更强; 2分 植被多样性更好,水土保持更稳定。 2分
自然恢复的次生林
人工松林
(2019·潍坊一模·T7~9 )等高活篱笆是指在坡面上大致沿等高线种植 的窄条状植物带。篱笆之间的土地常用来种植作物,作物与篱笆构成一种特 殊的土地利用方式,称篱笆间作,是农林复合业的一种形式。某研究所在三峡 库区开展了等高活篱笆的人工模拟降雨试验,下面甲图示意活篱笆试验地与 坡耕地地表径流速度对比,乙图示意活篱笆试验地与坡耕地含沙量的对比。 据此完成3-4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