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第七章种内与种间关系

合集下载

第7章:种内和种间关系可编辑全文

第7章:种内和种间关系可编辑全文
;K2/β, 即1/K1<β/K2,
种群1的种内竞争强度小于种间竞争强度 K2<K1/α,即1/K2>α/K1,
种群2的种内竞争强度大于种间竞争强度 B. 种群2取胜,种群1被排挤掉。
K1<K2/β, K2>K1/α,与A情况相反
C.两种群不稳定地共存。 K1>K2/β,即1/K1<β/K2 ; K2>K1/α,即1/K2<α/K1
Y=Wad=Ki
Y单位面积产量,Wa植物个体平均重量,d为密度,Ki常数
原因:一定环境下的资源承载力是一定的;密度增加时, 竞争加强,生长率下降,个体变小
密度效应
7.1.1.2 -3/2自疏法则
自疏现象:同一种植物因密度引起的个体死亡
自疏导致的密度和个体重量的关系: W = C d -3/2
(3) 生态习性的分离(如时间分隔) 均以啮齿动物为主要食物的猛禽类,分为昼
行性(隼形目)和夜行性(鸮形目)两大类。
高斯假说(Gause hypothesis)
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 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 种,不能在长期共存在一起。即完全的竟 争者不能共存。这一假说被称为高斯假说, 又称为竞争排斥原理。
第7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间的 相互作用。主要有竞争、自相残杀、性别 关系、领域性和社会等级
种间关系: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物种 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有竞争、捕食、互利 共生
种间相互作用的基本类型
相互作用型
物种 1 物种 2
相关作用的一般特征
中性作用

○ 两个物种彼此不受影响
竞争:直接干扰型
dd
w 窄生态位

生物种内和种间关系课件PPT(2024版)

生物种内和种间关系课件PPT(2024版)
香桃木属(Myrtus)、桉树属(Eucalyptus)和臭椿属( Ailanthus),蒿,黑核桃等
46
种间关系之三:生态位(niche)理论
什么是生态位?
47
生态位(niche):
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环境 梯度)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与作用
➢生态位一般与资源、环境梯度有关
生态位重叠越显著,那么生态位分化越强烈
59
60
61
Resource partitioning
Resource partitioning
• Resource partitioning is demonstrated by the feeding habits of five species of North American warblers. Each of these insect-eating species searches for food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spruce trees.
15
种内关系之三:生物的领域性
16
什么是领域性? 领域性
指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并积极保卫不 让同种其他个体侵入的空间
17
哪些因素影响领域的大小?
18
影响领域大小的因素: ➢体重 ➢食物品质 ➢生活史
19
影响领域大小的因素之一:体重
20
?
与体重的关系?
21
影响领域大小的因素之二:食物品质 ?
27
形形色色的雷锋精神 种内关系之五:利他行为
28
什么是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
指生物个体通过牺牲自我而使社群整体或其他个 体获得利益的行为。

第7章种内和种间关系

第7章种内和种间关系

• (4)当N1种群数量达到K2/β时,则N2种群就再也不能增长(因为此时将N1 =K2/β代入方程,则dN2/dt=0);同理,当N2种群数量达到K1/α时,则N1 种群就再也不能增长。

(5)在Logistic方程中,瞬时增长率r是随种群数量N的增加而呈直线下
降的。在此,也可用图来表示r1或r2随N1和N2数量的增加而呈直线下降 。

(6) 种群竞争的4种结果中,其中只有一种情况可导致两个种群的稳定
平衡。种群平衡密度均分别低于各自环境容纳量K1和K2,且同时满足K2/β>
K1和K1/α>K2。
• 三、竞争排除原理(Gause假说)
Gause(1934)用实验方法观察了两个物种之间 的竞争现象,他用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为材料研究的,大 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培养在一个容器内,起初两种数量 都少,均表现同时增长。但几天后,大草履虫数量开始下 降,最后被完全排除。而双小核草履虫仍增长到其环境容 纳量水平,只是增长速度由于种间竞争而有所减慢Gause 的研究结果认为:由于竞争的结果,两个相似的物种不能 占有相似的生态位,即完全竞争者不能共存,这就是竞争 排除原理(competitive exclusion)。
N1=αN2
α: effect of individual of species 2 on rate of pop. growth of species 1.
Lotka-Volterra model
N2=βN1
β: effect of individual of species 1 on rate of pop. growth of species 2.

(2)N1中每个个体对自身种群增长的抑制作用等于1/K1,而对N2种群增

第7章种内与种间关系

第7章种内与种间关系
高等动物:许多动物占有一定的空间,经 常在某一区域内活动,该区域称为其(个体或 家族)巢区或家区(home range)。在家区 中,受到严格保护、禁止其它同种个体侵入的 核心部分称为领域。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第一节 种群动态
第二节 种内关系 一、密度效应 二、婚配制度 三、社会等级 四、隔离与领域性 五、群聚与分散 六、利他行为 七、通 讯 八、性别生态学 第三节 种间相互作用
信息传递(通讯)的目的很多,如:个 体的识别(识别同种、同社群、同家族个体 等);亲代和幼仔之间的通讯;两性之间的 求偶;威吓、顺从、妥协;相互警报;标记 领域。
第1节 种内关系 一、密度效应 二、婚配制度 三、社会等级 四、隔离与领域性 五、群聚与分散 六、利他行为 七、通 讯 八、性别生态学
第7章
第1节
种内与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 一、密度效应 二、婚配制度 三、社会等级 四、隔离与领域性 五、群聚与分散 六、利他行为 七、通 讯 八、性别生态学 第2节 种间关系
第1节 种内关系
种内关系:种群内部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种 内 关 系
种间关系:同一生境中不同种群之间的关系 动物和植物的种内关系有所不同,动物 的种内关系主要表现为领域性、集群、 分散、婚配制度、等级制、利他行为、 通讯等。植物的种内关系主要表现为密 度效应、集群等。

第三节 种间相互作用
二、婚配制度
动物在繁殖期,某一性别个体占有异性配偶的数 目。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婚 配 制 度
1.多雌多雄制(混交制):如鱼类。性比多不稳 定,对后代照顾少。 2.一雌一雄制(单配偶制):如晚成鸟。性比稳 定,亲体照顾较多。
3. 一雄多雌制:如鸡、马、盘羊等。性比不稳定, 较强壮的雄性拥有交配权,其基因易被保留,繁殖力 强。

07-种内与种间关系

07-种内与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

指两个或多个不同物种在共同的时间和空间环境中 生活,由于不同物种相互成为环境因子,形成了不 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互动态:相互作用的不同物种的种群动态 协同进化:物种在进化上的相互作用 种间竞争 捕食作用 寄生和共生
18

主要研究方向


关系类型

(一) 种间竞争


33

稳定的共存



种间竞争总结

1/K1和1/K2代表物种1和物种2的种内竞争强度


β/K2代表物种1对物种2的种间竞争强度
α/K1代表物种2对物种1的种间竞争强度 1/K1< β/K2, 1/K2 > α/K1 ,种2被排斥,种1取胜 1/K2 < α/K1, 1/K1 > β/K2,种1被排斥,种2 取胜 1/K1 < β/K2, 1/K2 < α/K1,不稳定的平衡点,皆可能 获胜 1/K1 > β/K2/, K2 > α/K1, 稳定的平衡点,共存
壮、体重大、性成熟程度高,具有打斗经验。

生理基础:是血液中有较高浓度的雄性激素(睾丸
酮)。实验证明,给低位鸡注射睾丸酮就会出现反 啄食顺序的表现,许多野生动物也有类似结果。

一般说来,社群中雌雄各有等级顺序,主雄多 与主雌或若干强雌交配,不允许其他雄体与后 者交配。
14
领域性社会等级与种群调节的关系

Growth curves for双核小草履虫Paramecium aurelia and大 草履虫P. caudatumin separate and mixed cultures

大草履虫与袋状草履虫共培养

第七章种内和种间关系

第七章种内和种间关系

性比
• 雄体:雌体 • Fisher氏性比理论:性比趋于1:1 • 稀少型有利:数量少的性别具有较
高的适合度 • 两性相等投入:便宜的性别具有更
多的个体数
• 局域资源竞争和局域交配竞争
性选择
• 概念:动物行为、大小、形态等 次生性征的差异
• 性选择可以通过性内选择(配偶 竞争)和性间选择(对异性的偏爱) 两条途径或兼之产生
婚配制度的类型
单配制 一雌多雄制 一雄多雌制
环境影响
环境的资源质量和分布
7.2.3 领域性和社会等级
领域性 (territoriality) 领域: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 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 领域行为:鸣叫、气味标志、威胁、直接进攻入侵者 领域面积与动物及环境的关系:体重、食物品质、季节
• 让步赛理论:拥有奢侈特征的个 体有好的基础
• Fisher氏私奔模型:两性同时对 选择特征编码,遗传
植物的性别系统
• 雌雄同花(两性花) • 同株异花(单性花) • 雌雄异株 • 原因-环境因素和
进化策略(藤露兜树 实例)
动物的婚配制度
婚配制度
指群体内婚配制度类型,异性的相互识别,配 偶数目,持续时间,对后代的照顾
社会等级 (social hierarchy) 社会等级现象:动物种群中个体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现象 社会等级的形成:支配行为 社会等级的意义:优胜劣汰
领域性、社会等级和种群调节 种群数量调节 物种进化
图片:领域性和资源的关系
7.3 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
指两个或多个不同物种在共同的时间和空间环境中 生活,由于不同物种相互成为环境因子,形成了不 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 竞争能力 – 生态习性 – 生活型 – 生态幅度

基础生态学23

基础生态学23

第七章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生物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的关系主要形式:竞争、自相残杀、性别关系、领域性、社会等级种间关系——生活于同一生境中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种间关系的形式主要有竞争、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

种间关系可分为正相互作用和负相互作用两类正相互作用:偏利共生、原始合作、互利共生负相互作用:竞争、捕食、寄生、和偏害共生:第一节种内关系1,密度效应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

密度效应是影响种群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的各种理化因子、生物因子综合作用的表现。

根据影响因素的种类,可分为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

前者如生物种间的捕食、寄生、食物、竞争;后者如气候因素。

(1)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Y=W·d=KiY为单位面积产量;W为植物个体平均重量;d为密度;Ki为常数。

原因:一定环境下的资源承载力是一定的;密度增加时,竞争加强,生长率下降,个体变小(2) -3/2自疏法则自疏现象:随着播种密度的提高,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也影响到植株的存活率。

在高密度的样方出现植株死亡的现象称为自疏现象(self-thinning)。

在同样年龄大小的固着生活的生物中,竞争个体不能通过运动逃避竞争,因此竞争中的失败者死去,这种竞争结果使较少量的较大个体存活下来,这一过程叫自疏(self-thinning)。

日本学者Yoda 等(1963):存活植株个体平均干重(W)与种群密度(d)关系W为存活个体的平均株干重;d为种群密度;c为一常数。

英国生态学家J.L.Harper (1981)研究黑麦草发现:a = 3/2(恒值)即,W = C d - 3/2两边取对数lgW=lgC-3/2lgd植物重量与密度的对数关系成直线关系,直线斜率是-3/2。

第七章种内和种间关系

第七章种内和种间关系

竞争的类型和特征
• 种间竞争的类型
– 利用性竞争:通过损耗资源 – 干扰性竞争:竞争个体间直接
相互作用
• 种间竞争的特征
– 不对称性 – 对不同资源竞争的结果相互影

Lotka-Volterra模型
• 假设两个物种,单独生长时增长曲线为逻辑斯 蒂模型
• 若将两个物种放在一起,他们发生竞争,从而 影响其他种群增长:
31
7.2.2 性别生态学
• 研究内容:性别关系类型、动态 及环境因素对性别的影响
• 两性细胞的结合与有性繁殖 • 性比 • 性选择 • 植物的性别系统 • 动物• 有性繁殖的种类 雌雄异体 雌雄同体,异体受精 雌雄同体,同体受精
• 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的利弊 无性生殖:迅速占领生境、保证遗传的 稳定性 有性生殖:产生不同基因型的后代、适 应变化的环境 红皇后效应:病原体-宿主的相互作用
• 竞争能力 – 生态习性 – 生活型 – 生态幅度
• 高斯假说 • 竞争的类型和特征 • Lotka-Volterra模型 • 生态位理论 • 竞争释放和性状替换 • 种间竞争与时空异质性
高斯假说(竞争排斥原理)
• 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 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 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
物种 1 物种 2
相关作用的一般特征
中性作用

○ 两个物种彼此不受影响
竞争:直接干扰型
-
- 每一种群直接抑制另一个
竞争:资源利用型
-
- 资源缺乏时的间接抑制
偏害作用
-
○ 种群 1 受抑制,种群 2 无影响
寄生作用
+
- 种群 1 寄生者,通常较宿主 2 的个体小

种内和种间关系

种内和种间关系

K2
A
N2
B N1
(b)图表示物种2平衡的条件:
K2/ β
在平衡线下面N2增加,在上面N2下降
将(a)(b)图互相叠合起来,可得到四种不同结局,其结果将 取决于K1、K2、K1/α和 K2 /β值的相对大小
(1)
K1 /α
dN1/dt=0
K2
dN2/dt=0 N1=K1 K2 / K1
K1 > K2 / ,K2< K1 /α: N1取胜, N2灭亡 在K2,K2 / , K1 /α, K1 这块面积内,种群2已经超过最大容纳量而不 能增长,而种群1仍能继续增长,N1取胜,N2被排挤掉
第七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与已学知识联系
1 竞争 有机体与非生物环境 (光、温、水等) 种内关系 有机体与生物环境 种间关系 2 性别生态学 3 领域和社会等级 4 他感作用 5 集群生活 1 竞争 2 捕食 3 寄生
生态学
4 共生
竞争 —— 植物的密度效应
植物特性:
固着生长。
不能逃避竞争。低密度下,枝繁叶茂;高密度
dN1/dt= 0 K2 E dN2/dt= 0 K1
K1 <K2 / ,K2< K1 /α:稳定共存 在三角形K1 K2 / 中,种群1不能增长,种群2继续增长, 三角形K2 K1 /α 中,种群2不能增长,种群1继续增长。N2和N1出现稳定的平衡点。
K2 /
(4)
K2 dN2/dt=0

影响植物群落中的种类组成
伯德 (H.B.Bode) 1985年研究了黑核桃树下几乎没有草本 植物的原因:黑核桃树的树皮和果实含有氢化核桃酮(14-5-三羟基萘),当这种物质被雨水冲洗到土中,即被氧

基础生态学:第七章 种内种间关系

基础生态学:第七章 种内种间关系
1、种间竞争 2、捕食作用 3、寄生 4、共生
一 、种内关系
1、密度效应(植物) 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 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 应或邻接效应(the effect of neighbours)。植物 种群内个体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个体间的密度效 应,反应在个体产量和死亡率上。已发现的植物 的密度效应有两个特殊的规律:
✓ In most countries, a woman’s number of children is lower if she lives with her own mother as compared to her husband’s mother in the household.
4.生物的集群行为
优点:一般认为,有性繁殖是对生存在多变 和易遭不测的环境的一种适应性。因为雌雄 两性配子的融合能产生更多变异类型的后代, 在不良环境下至少能保证有少数个体型生存 下来,并获得繁殖后代的机会。
总之,关于有性繁殖的优越性及其产生,至今仍 是生态学家注意而未圆满解决的课题。1980年 Hamilton提出一种假说:营有性繁殖的物种之间 的竞争和捕食者-猎物间相互作用是使有性繁殖持 续保持的重要因素。例如,病原生物在生存竞争 过程中“学会”进攻遗传性上一致的宿主种群并 将其淘汰,而只有具不断变化的那些基因型的宿 主(进行有性繁殖的!)能存活下来;宿主的多 型又进而使病原体生物同样也进行有性繁殖,这 样才能使病原体生物保持有进攻多变型宿主的能 力。这就是说,物种间的病原体-宿主相互作用成 了性别关系进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c. 他感作用与植物群落的演替
引起植物群落演替的原因很多,但大体上又分 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关于植物群落常规的内 在因素,目前认为他感作用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生态学资料完整版

生态学资料完整版

第七章种内和种间关系一、种内:存在于生物种群内部个体间1.种内竞争:意义:降低拥挤种群个体适合度,影响基础过程如繁殖力和死亡率,可使个体产生行为适应来克服竞争如扩散和领域性。

①密度效应:个体:产量+死亡率。

植物密度效应:⑴最后产量恒值法则: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条件相同时,最后产量基本一致,只在密度很低的情况下成正比。

Y单位面积产量=W(平均)个体平均质量*d密度=Ki常数。

⑵Yoda氏-3/2自疏法则:自疏:随播种密度的提高,竞争使少量较大的个体存活。

自疏导致密度与生物个体大小关系在双对数图上有典型的-3/2斜率。

同时表明质量增加比密度减少快。

②性别生态学:研究种内性别关系的类型、动态和决定的环境因素。

包括:⑴亲代投入:花费于生产后代和抚育后代的能量和物质资源。

⑵两性细胞结合:自体受精异体受精。

一个物种可能采取一种或多种受精策略。

无性优于有性原因:⑴可迅速繁殖⑵母体给下代复制的基因组是有性的两倍。

无性特征:快,多;有性:抗逆。

有性繁殖继续保持的因素:种间竞争和捕食关系。

性比:雄:雌。

Fisher氏性比理论:任何性比上的偏离都会被进化所纠正。

稀少型有利:母体偏向生产性别较少的后代,母体的适合度就较高。

特例:⑴如果一个性别个体对母体要求的花费比另一性别高,那么雌雄两性的相等投入导致便宜的性别有更多后代数。

⑵雌体通过产生数量不等的良性后代,使生殖成效最大化。

局域交配竞争:同胞姐妹间存在交配竞争,母体如果产同样多的雌雄将造成浪费。

性选择:雌雄在行为、大小、形态上存在差异,是由于配偶竞争中生殖成效区别引起的,两性对后代投入差别大,低投入性别需要竞争。

性内选择:同性间配偶竞争;性间选择:通过偏爱异性的某个特征。

让步赛理论:拥有更奢侈的次生特征必须有好基因,而弱个体不能忍受这种能量消耗和被捕食风险增加。

Fisher私奔模型:雄性诱惑性特征基因的编码随雌性挑剔基因编码而编码。

植物性别特点:多样性、易变性。

第七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第七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 群体的集群索饵也显示出有利的作用,当鱼群中一 部分遇到较好的食物环境时,会停留在这个区域, 其余部分也将以更快的速度围绕这一地区环游,以 便都能获得较好的食物。
• 在游动时可形成有利于游泳的动力学条件,比单独行 动时减低阻力,游泳的效率最高。
• 集群可能改变环境的化学性质,已有研究证明,鱼类 在集群条件下比营个体生活时对有毒物质的抵御能力 更强,这可能与集群分泌黏液和其他物质以分解或中 和毒物有关。
同理,N2种群中每个个体对自身种群的增长 抑制作用为1/K2。
另外,从(1)、(2)两个方程以及α、β的 定义中可知:
N2种群中每个个体对N1种群的影响为:α/K1 N1种群中每个个体对N2种群的影响为:β/K2 因此,当物种2可以抑制物种1时,可以认为, 物种2对物种1的影响 > 物种2对自身的影响,即 α/K1 > 1/K2。 整理后得:K2 > K1/α。
• 美国生态学家T.H.Hamilton(1980)提出了一种假说:营 有性繁殖的物种之间的竞争和捕食者—猎物间相互作用是 使有性繁殖持续保持的重要因素。
• 红皇后效应(Red Queen Effect):病原生物在生存竞争过 程中不断进攻遗传上一致的宿主种群并将其淘汰,而只有 那些具不断交化的、进行有性繁殖的基因型的宿主能存活 下来;宿主的多型又进而使病原体生物同样也进行有性繁 殖、这样才能使病原体生物保持有进攻多变型宿主的能力。
植物的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在高密度情况下,植株之间对光、水、营养物等资源的 竞争十分激烈。在资源有限时,植株的生长率降低,个体变 小。
(2)-3/2自疏法则
随着播种密度的提高,种内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 育的速度,也影响到植株的存活率。同样在年龄相等的固 着性动物群体中,竞争个体不能逃避,竞争结果典型的也 是使较少量的较大个体存活下来。这一过程叫做自疏(selfthinning)。

第七章种内与种间关系

第七章种内与种间关系
第七章种内与种间关系
5 他感作用(allelopathy):也称作异株克生,通
常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 质,对其它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这种作用是生存斗争的 一种特殊形式,种间、 种内关系都有此现象( 黑胡桃、香蒲)。他感 作用对农林业生产管理 、植物群落的结构和演 替具有重要意义。 (农 业上歇地现性行为
1 领域(territory):指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 所占据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个体侵入的空间。
引自: 第七章种内与种间关系
有关领域的概括性规律:
(1) 领域面积随其占有者的体重而扩大。
(2)领域面积受食物品质的影响,食肉动物的领 域面积较同样体重的食草动物大,且体重越大, 这种差别也越大。
第七章种内与种间关系
引自:Mcfadden and Keeton, 1994
7.2 种间关系
引自:Mcfadden and Keeton, 1994
种间关系包括正相互作用(互利 和偏利共生)和负相互作用(竞 争、捕食、食草、寄生、偏害)。
第七章种内与种间关系
7.2.1 竞争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w: 平均重量 c:常数 d: 密度
第七章种内与种间关系
7.1.2 与性别有关的种内关系
1 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无性繁殖无需偿付减数分裂的代价,母体所产后代 带有母本的整个基因组,环境条件有利时能迅速增 殖,开拓暂时性栖息地。
有性繁殖要在进化选择上处于有利地位,必须使之 获得利益超过所偿付的减数分裂价、基因重组价和 交配价。为什么多数生物行有性繁殖?一般认为, 有性繁殖是对生存在多变和易遭不测环境下的一种 适应性,有性繁殖能产生更多变异类型的后代,有 利于生存竞争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性选择(sexual selection)
• 性选择是由于配偶竞争中生殖成效区别所引起的。在两性 问对于后代投入的差别越大,为接近高投入性别(一般是 雌性)者,低投入性别(一般是雄性)者之间的竞争也就越激 烈;高投入性别者的更加挑剔,必然可从低投入性别者那 里获得更好的出价。简言之,雄性应该是有进攻性的,雌 性应该是挑剔性的。
• 美国生态学家Wilson根据雌雄两性在婚配中这种投入不平 衡性提出:高等动物最常见的婚配制度是一雄多雌制,而一 雄一雌的单配偶制则是由原始的一雄多雌的多配偶制进化 而来的。
• 婚配制度的类型 单配制 多配制 一雄多雌制:海狗 一雌多雄制:矩翅水雉
• 决定动物婚配制度的主要生态因素可能是资源的分布,主 要是食物和营巢地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情况。
植物的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在高密度情况下,植株之间对光、水、营养物等资源的 竞争十分激烈。在资源有限时,植株的生长率降低,个体变 小。
(2)-3/2自疏法则
随着播种密度的提高,种内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 育的速度,也影响到植株的存活率。同样在年龄相等的固 着性动物群体中,竞争个体不能逃避,竞争结果典型的也 是使较少量的较大个体存活下来。这一过程叫做自疏(selfthinning)。
• Fisher氏私奔模型(Fisher’s runaway model)认为,雄 性这种诱惑性(epigamic)特征开始被恣意的雌性所选择, 并将继续进化,如果雌性基因对挑选特征(如选大尾的)编 码,雄性也会对该特征(如尾的大小)编码。
极乐鸟(天堂鸟)
(4)植物的性别系统 • 雌雄同花: • 雌雄两类花:玉米,南瓜 • 雌雄异株:银杏
• 美国生态学家T.H.Hamilton(1980)提出了一种假说:营 有性繁殖的物种之间的竞争和捕食者—猎物间相互作用是 使有性繁殖持续保持的重要因素。
• 红皇后效应(Red Queen Effect):病原生物在生存竞争过 程中不断进攻遗传上一致的宿主种群并将其淘汰,而只有 那些具不断交化的、进行有性繁殖的基因型的宿主能存活 下来;宿主的多型又进而使病原体生物同样也进行有性繁 殖、这样才能使病原体生物保持有进攻多变型宿主的能力。
第七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一、种内关系
• 种内关系(intraspecific relationship) 种间竞争(intraspecific competition) 有些种内关系对某一特定个体来说是不利的, 而对整个种群来说是有利的。
1、密度效应(植物)
(1)最后产量恒值法则(law of constant final yield): 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
2、性别生态学(ecology of sex)
(1)两性细胞结合与有性繁殖
• 自体受精和异体受精
• 无性繁殖优越性:①可迅速增殖,占领暂时性新栖息地;
②母体所产的后代都带有母本的整个基因组,因此给下代 复制的基因组是有性繁殖的两倍。
• 有性生殖混合或重组了双亲的基因组,导致产生遗传上易 变的配子,并转而产生遗传上易变的后代。遗传新物质的 产生,使受自然选择作用的种群的遗传变异保持高水平, 使种群在不良环境下至少能保证少数个体生存下来,并获 得繁殖后代的机会。
(2)性比
• 性比通常以种群中雄体对雌体的相对数来表示,如雌雄个 体数相等,性比即为1:1。性比也可以用雄体占种群总数 的比例来表示,如雌雄数相等,其比例为0.5。
• Fisher氏性比理论(Fisher’s sex ratio theory):大多数生 物种群的性比倾向于1:1。这种倾向的进化原因叫做 Fisher性比理论。
• 如果一个性别的个体对母体要求的花费比另一性别更高, 那么雌雄两性的相等投入将导致便宜的性别有更多的后代 数。
• 哺乳类出生时的性比一般雄性偏高,与之相匹配的是雄性 的幼体死亡率高于雌性的。出生时资源分配偏雄,并不意 味着雄性必然获得更多的资源。雄性提高了的死亡率水平, 降低了雄性在出生后所获得母体投入的机会,例如乳汁和 保护,因而减少了母体对雄仔的平均投入水平。
• 性内选择(intrasexual selection)
• 性间选择(intersexual selection)
• 雌体对于这类特征的喜好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 让步赛理论(handicap theory)认为,拥有质量好的大尾 (或其他奢侈的特征),表明拥有者必须有好的基因,而弱 个体不可能忍受这种能量消耗,也加大了奢侈特征者婚配制度是指种群内婚配的种种类型,包括配偶的数目、
配偶持续时间以及对后代的抚育等。
• 雌配子大、雄配子小,所以每次婚配中雌性的投资大于雄 性,加上后代抚育的亲代投入(通常由雌性负担),雌雄繁 殖投资的不平衡性就更明显。
• 雄性通常可多次与雌性交配,每次投资较小,所以雌性较 雄性更加关心交配的成功率,对于交配的选择也较雄性精 细。
• 假如雄比雌少,每个雄体将与多个雌体交配并产出许多后 代,因此雄性适合度将比雌性的高;如果是相反的情况, 雌体数少,那么雌性适合度将超过雄性。由此我们可以预 期,任何性比上的偏离都会被进化所纠正。
• 如果母体偏向于生产性别较少的后代,母体的适合度就比 较高。这就是稀少型有利的例子。Fisher氏性比理论认为, 雌雄两性应该有相等投人,这是稀少型有利的结果。
• 在拥挤的条件下,雌体间的局域资 源竞争很紧张,因而产出雄仔并离 开家区是很有利的,这样可使生殖 成效有更高的提高机遇。
• 在同胞姊妹间存在交配竞争的情况 下,母体如果产同样数量雄仔和雌 仔就会形成浪费,因而性比偏于雌, 这叫做局域交配竞争,该现象在许 多无脊椎动物中出现。
• Hamilton(1967)提出局域交配竞 争理论:即当局域环境母代雌体仅 有1只时,那么局域环境内交配的 就为兄弟和姐妹,在这种情况下母 代雌体倾向于产生更多的雌体,雄 体的数量仅够与雌体交配,近亲繁 殖和局域交配竞争造成子代偏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