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发育疗法

合集下载

第十二章 神经发育技术 第三、四节

第十二章 神经发育技术 第三、四节
随意运动 ① 病人屈肘90°,使肘部保持在体侧,训练前臂的旋前/旋后动作 ② 病人肩关节前屈30°~90°,肘关节保持伸展位时训练前臂旋前/
旋后动作 ③ 病人肩关节外展时,训练肘关节伸展 ④ 手指抓握、放松、随意伸展等功能的训练
第四节 Brunnstrom技术
(二)操作方法 1. 卧位和床上训练
① 床上卧位 ② 床上训练
Rood将个体运动控制的发育水平划分为4个阶段: (1)关节的重复运动阶段 (2)关节周围肌群的协同收缩阶段 (3)远端固定—近端关节活动阶段 (4)技巧性活动阶段
第三节 Rood技术
3. 利用个体运动发育顺序促进运动控制能力
Rood根据人体发育学规律总结出来8种运动模式:
(1)仰卧屈曲模式
(2)仰卧至侧卧模式
第四节 Brunnstrom技术
4. 引导分离运动
① 肘关节屈/伸的分离运动 ②手指的屈曲/伸展 ③下肢的屈曲/伸展
5. 日常生活练习
本章小结
一、神经发育疗法的三大基本理论基础 、神经发育疗法的共 同特点及不同点 二、Rood技术的基本理论、个体运动发育规律及运动控制的 发育水平4阶段 三、个体运动发育的8种运动模式 四、 Rood技术的基本原则、促进技术和抑制技术的基本操作
第三节 Rood技术
一、基本理论
(二)基本理论 1.适当的感觉刺激可以引起正常运动的产生和肌张力的 正常化 2.利用运动控制发育的阶段促进运动控制能力 3.利用个体运动发育顺序促进运动控制能力
第三节 Rood技术
1.适当的感觉刺激可以引起正常运动的产生和肌张力的正常化 由于肌纤维的性质不同,每块肌肉具有不同的功能
(三)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恢复阶段 1. 弛缓阶段 2. 痉挛阶段 3. 共同运动阶段 4. 不完全分离运动阶段 5. 分离运动阶段 6. 协调运动阶段

第十二章,神经发育技术

第十二章,神经发育技术

第十二章神经发育技术Bobath 技术一、名词解释1控制关键点:即治疗师在训练中操作身体某些部位,以达到抑制痉挛和异常姿势反射,促进正常姿势反射的目的。

2反射性抑制:利用痉挛模式相反的体位或姿势来抑制痉挛,包括放射性抑制模式和影响张力性姿势。

3影响张力性姿势:指的是某些特定姿势下,肌张力是可以得到抑制的。

如当下肢腓肠肌肌张力异常增高时,鼓励患者采用足跟着地站立的姿势加以抑制腓肠肌的张力,同时提高对该姿势的控制。

4整体治疗:将患者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只是治疗患病部位。

5保持反应:指身体对所处体位的有意识的控制能力。

6位置反应:指肢体反应的短暂的保持某种体位的能力。

7关节持重:是一种利用体位使重力通过关节,刺激本体感受器使关节周围肌肉产生共同收缩来提高关节稳定性的方法。

二、选择题【A1 型题】1整体治疗指的是(D)A 上下肢都包括的治疗B 健侧和患侧都包括的治疗C 运动、作业及理疗都应用的治疗D 提高患者整体功能的治疗E 包括家属参与的治疗2促通和抑制的最终目的是(D )A 避免肌张力过度增高B 促进肌张力正常化C 调整和纠正异常姿势D 改善功能活动E 提高自我意识3下列不属于控制关键点的操作是(D )A 稳定胸椎促进坐位稳定B 拇指外展抑制手指屈肌痉挛C 骨盆前倾促进站位平衡D 健侧屈曲促进患侧伸展E 肩胛前伸促进上肢伸展4一周岁的脑瘫患儿仍不能保持坐位、头不能保持直立,并且双手只能抓握不能松开。

这种情况称之(A)A 异常性和不成熟性B 痉挛性和共同运动性C 共济失调性和痉挛性D 徐动性和软瘫性E 麻痹性和僵硬性5脑卒中患者经常会有跟腱痉挛的表现,处理方法是多鼓励患者用患腿足跟着地站立,这种方法是利用(B)A 反射性抑制模式B 影响张力性姿势C 迷路性姿势反射D 紧张性腰反射【B1 型题】6~7 题备选答案A 足跟着地B 躯干前倾C 躯干旋转D 肩胛前伸E 手指屈曲6在练习坐-站时,能够促进活动比较容易完成的关键成分是(ABD)7偏瘫患者最早可以进行的主动活动(CE)【X 型题】8下列属于兴奋性刺激的手法是(ABD )A 持重B 拍打C 持续牵伸D 快速牵伸E 关节挤压9可能会引起偏瘫患者患侧肌张力增高的三种情况是(ABC)A 快速活动B 情绪紧张C 健侧过度用力D 轻音乐E 主动活动10当患者能够在无帮助的情况下自己翻身时,为了使他能够更多的使用躯干肌,在指导患者翻身时应强调哪些成分(CDE )A 用健手支撑B 用患手支撑C 翻身至健侧D 头向患侧屈E 不用手支撑11在做桥式运动时,为了使患侧髋关节伸肌用力适当,应强调哪些成分(CDE )A 患侧臀部尽量抬高B 健侧臀部尽量抬高C 保持髋关节的伸展位D 肩部放松E 颈部放松12在患者能行走时,有些患者往往步宽异常从而能量消耗过大,使患者不能长距离行走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让他多练习(CD)A 倒着走B 侧走C 沿木板走D 走一条直线E 走一条弧线13在对肌张力低下的患者进行感觉刺激时,可以利用拍打等手法来提高肌肉收缩的兴奋性但需要注意避免(ABDE )A 诱发广泛的联合反应B 诱发拮抗肌的痉挛C 引起关节畸形D 患者失去平衡E 患者抵抗14当徐动型脑瘫患儿出现明显的ATNR 影响患儿的功能活动可以采取什么方式加以抑制(A B)A 让患儿侧卧B 双上肢内收内旋,并双手交叉C 对徐动的肢体进行拍打D 行走时三、简答题1简述 Bobath 方法的治疗原则●强调患者学学习运动的感觉●强调患者学习基本姿势与基本的运动模式●按照运动的发育顺序制定训练计划●将患者作为整体进行治疗2适合促通翻正反应的情况有哪些?●颈翻正反应的促通●上肢保护的伸展反应●平衡反应的促通3痉挛型脑瘫儿进行治疗性活动的原则。

4-6个月婴儿的神经发育训练

4-6个月婴儿的神经发育训练

4-6个月婴儿的神经发育训练心理行为发育指导1、父母亲自养育婴儿~主动识别并及时有效的应答婴儿的生理与心理需求~逐渐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

2、培养规律的进食、睡眠等生活习惯~多与婴儿玩看镜子、藏猫猫、寻找声音来源等亲子游戏。

3、营造丰富的语言环境~多与婴儿说话、模仿婴儿发声以鼓励婴儿发音~达到“交流应答”的目的。

4、鼓励婴儿自由翻身、适当练习扶坐,让婴儿多伸手抓握不同质地的玩具和物品~促进手眼协调能力发展。

----------来自卫生部官网大运动的训练项目训练项目目标训练方法训练工具向一侧转身能转动身体60?直抱婴儿,用玩具从不同方向引逗或呼彩色玩具与带响玩具60?-90? -90? 唤,使婴儿转动身体,开始时可给与帮助个2-3只先翻身,后由仰卧先置婴儿于侧卧位,以玩具逗引翻身成仰同上翻身位翻身成俯卧位卧位再由仰卧位向一侧翻身成俯卧位,开始时可扶一侧上肢(或下肢)给予帮助(图4-27)扶髋部可坐直10两手扶婴儿髋部保持直坐位,用玩具引逗硬板检查台,玩具1-2趺坐秒以上件前倾坐前倾独坐10秒以将婴儿坐在检查台上,不给支持,训练独检查台,玩具1-2件上坐能力,可叩击背部给予帮助(图4-28) 腹爬能腹爬前进俯卧位,双手在胸下部支撑,前方用玩具地毯或泡塑地面引逗,使其向前爬行(图4-29)精细动作的训练训练项目目标训练方法训练工具婴儿仰卧,在距胸上方30cm处用玩具引直径8-10cm红绒球伸手取物能伸手抓到玩具逗,鼓励他伸手来取。

开始可扶其手给一或带柄的玩具1-2件些帮助(图4-30)两手拿物两手各拿一个玩取两个玩具先后让婴儿左右拿住(图小胶球或小木珠2-3具 4-31) 个以物击桌能握住玩具连续婴儿趺坐在小桌边,给木制或铁制的玩具细柄硬质小玩具2-3敲击桌子2-3次让小儿握住。

先示范用玩具敲打桌子,鼓件励小儿敲打,必要时给予帮助能将玩具从一手婴儿趺坐,先给1个玩具让右手握住,彩色小玩具2-4个换手握物换到另一只手,再再把另一个玩具传递给右手,婴儿会换手以原来的手取新并再拿玩具。

神经生理学治疗技术

神经生理学治疗技术

神经生理学治疗技术一. 概述:神经生理学疗法(Neurophysiological Therapy, NPT )又称神经肌肉促进技术(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technique ,NFT)或神经发育学疗法(neurodevelopmental therapy ,NDT )或易化技术(facilitation technique )。

人体从婴幼儿发育至成熟,其神经功能的形成和完善,均遵循一定的规律。

神经生理学疗法就是运用这个规律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在临床上出现的治疗脑损伤后肢体运动障碍的方法。

1.定义神经生理学疗法是根据神经解剖学、生理学和神经发育学的理论,采取各种康复治疗手段和方法,刺激运动通路上的各级神经元,调节它们的兴奋性,以获得正确的运动输出即可以控制的、协调的随意运动,达到神经运动功能重组的一类方法。

主要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康复治疗。

其包含二方面的内容即促进兴奋(易化)和促进抑制。

2. 原理此类技术以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发育学为理论依据,主要根据兴奋的扩散与集中、相继诱导、交互抑制、兴奋阈和总和现象等有关神经肌肉的生理学原则,a运动系统和运动系统的相互影响,以及人体有规律的发育学程序和各种反射的发育过程来设计和选择操作方法。

此类技术的演进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传统本体促进操作、皮肤刺激、头颈与躯干相对位置变动所引起的反射与平衡反射、中枢促进法(利用协同模式和联合反射)、运动再学习(包括应用专门仪器装置进行肌电生物反馈与增强感觉反馈等)。

二. 常用的方法:临床常用的促进技术:Rood 技术、Bobath 技术、Brunnstrom 技术和本体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en ,PNF、运动再学习(motor relearning programe ,MRP)。

1. Rood 技术:又称多种感觉刺激技术。

脑卒中运动训练指南

脑卒中运动训练指南

• 平衡功能与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有着中等程度关联,因此建议脑 卒中急性后期和恢复期患者进行平衡训练。 • 而脑卒中患者在恢复期及其以后阶段进行有氧训练有着重要的意义, 可以增加日常生活活动的独立性、增加步行的速度、改善长时间体能 活动的耐力、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 任务导向性训练有着较高的推荐强度,其对上下肢功能、 肌力及步 行能力的改善都有着重要意义。 • 强制性运动疗法作为一种较新的训练方法,其疗效有较高等级证据 支持,但要求患者患肢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活动(20°腕背伸和 10° 的伸指), 对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患者效果较好。 • 机器人及计算机辅助的运动功能训练, 作为一种新治疗方法,有多 个指南均推荐脑卒中后进行该方面的训练且有较高证据水平支持。
• Polloke 等总结近二十多年关于物理治疗对脑卒中后下肢功 能恢复的研究中发现,进行物理治疗尤其是多种物理治疗 相结合的方法,如神经发育疗法、运动再学习等相结合, 比没有进行治疗的患者有更明显的恢复作用,但目前还没 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哪一种物理治疗方法更有效。 有关下肢 训练时间的随机对照研究,每日增加 30min 的下肢训练可 以改善步行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关于平衡训练方法的研究中,Aruin 等认为听觉反馈平衡 训练可以有效增加脑卒中患者的步宽。 视觉反馈平衡训练 可改善患者的站立平衡、整体运动功能的研究中表明任务导向性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 平衡。
• 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任务导向性的功能性平衡训练,发现 患者睁眼比闭眼更能提高站立时双足重心的转移能力,从 而肯定了感觉输入的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站立平衡的作用。
• 任务导向性训练可明显改善上肢功能,在进行任务导向性 训练时增加躯干的限制以防躯干代偿。 • 任务导向性训练可明显改善下肢功能,对于中等严重程度 的脑卒中患者在行走距离方面的改善更佳.

神经发育疗法对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神经发育疗法对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神经发育疗法对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神经发育疗法在临床上治疗偏瘫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

方法:选取某医院住院病人70人,年龄在30~70岁之间,将其分为治疗组36人,对照组34人。

对照组应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治疗组应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及神经发育疗法。

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计数用均数,用标准差描述分析,将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进行组间比较,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患者MAS评分及ADL评分相比于治疗前有较明显提高(P<0.05),治疗组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神经发育疗法对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有较好的疗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对肢体的运动控制能力,减轻肢体的功能障碍。

[关键词] 神经发育疗法,偏瘫,运动功能障碍神经发育疗法历经50多年的发展,当前国外神经发育疗法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现代运动控制理论、运动学习和神经可塑性及生物力学的理论知识之上[1]。

这种整体性的治疗技术现以新的运动控制和运动学习理论模型为指导在临床上进行使用[2]。

神经发育疗法的治疗理念是根据神经发育的顺序形成的,治疗师在对患者体位控制及抑制异常动作时可利用抑制促通手法技术,以引导患者主动且正确完成运动。

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的,通过学习训练及治疗师的引导促进,大脑可以在结构和功能上进行重新组合及适应,通过持续的手法和物理因子治疗刺激会使中枢突触联系增强或重建,建立新的突触联结,产生新的运动通路,以实现神经系统的重新组合,从而使运动功能尽早恢复[3]。

神经发育疗法内容不仅包括促进也包括抑制,其抑制以及促通手法在临床上的应用有较大的研究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在医院神经外科康复病房住院病人70人,通过影像学检查被诊断为偏瘫且康复评定后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均为发病一个月前来治疗,偏瘫侧运动功能较差,生活不能自理。

神经生理学疗法基础理论

神经生理学疗法基础理论
神经生理学疗法基础理论
神经生理学疗法
神经生理学疗法基础 神经生理学疗法 神经生理学疗法研究进展

神经生理学疗法
神经发育疗法(NDT) 神经促通技术 易化技术 神经生理学疗法(NPT)

神经生理学疗法定义
一类改善脑损伤后运动控制障碍的治疗 技术。 依据神经正常生理及发育过程 运用诱导或抑制的方法 学会如何以正常的运动方式完成ADL 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PNF技术 Rood技术等

五、运动发育
1、发育规律 (1)从泛化到集中:婴儿最初的动作是全身 性的、不精确的、以后逐步分化为局部性的、 精确的动作、由不协调到协调 (2)从上到下:儿童运动发育是自头端向足 端进行 (3)从近到远:儿童发育是从身体中部开始, 越接近驱干的部位动作发育越早,然后逐渐向 远端发育

脑发育
(3)外形和结构 出生时大脑的外观已与成人相 似,由主要的沟回,但较浅,发育不完善, 大脑皮层较薄,细胞分化较差,而中脑、脑 桥、延髓、脊髓发育已较好,可保证生命中 枢的功能。 (4)神经细胞分化 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于胎儿 第5个月开始增殖分化,到出生时神经细胞数 目已基本分化完成,8岁时接近成人。 (5)神经髓鞘 神经髓鞘的生长和发育约在4岁 左右完成,在此之前,尤其在婴儿期,各种 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传导缓慢,且易于泛化; 不易形成兴奋灶,易疲劳而进入睡眠状态。
生长发育的渐进性表现为其生长发育的顺序呈现出由 头到尾、有近到远、有粗到细、有动到静的规律。所 谓由头到尾是指发育的次序从头逐渐向下肢进行,如 头部先生长,最后为下肢;在动作发育上,也是先抬 头,既而抬胸、坐起、站立,这种由上到下的发育规 律,也称头尾规律。有近到远是指以躯干为中心,小 儿的活动是先臂后手、先腿后脚,躯干的生长先于四 肢,肢体近端的生长先于远端,有粗到细表现为在用 手拿物时,先是全掌握持,以后才会用手指取物;在 活动肢体时亦是先活动整个肢体,然后才能单独活动 手部及足部。有动到静是指小儿活动时,先学会动的 动作,如抓握、站起、往前走,后才学会放下、坐下 及停步等静的动作。

神经发育疗法

神经发育疗法

神经发育疗法神经发育疗法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恢复。

它广泛应用于儿童和成人的神经发育障碍、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

本文将介绍神经发育疗法的定义、原理、方法和应用领域。

一、神经发育疗法的定义神经发育疗法是基于神经科学和康复医学的理论和实践,旨在通过刺激神经系统的生理过程,促进神经元的生长、连接和功能重建,达到改善神经系统疾病的效果。

神经发育疗法可以包括物理疗法、言语疗法、认知疗法和生活技能训练等多种治疗手段。

二、神经发育疗法的原理神经发育疗法的原理基于神经可塑性的概念,即神经系统在受到外界刺激时能够调整和改变自身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创造适当的刺激环境,神经发育疗法可以激活潜在的功能区域,培养新的神经连接并增强现有的连接,从而提高受损区域的功能。

三、神经发育疗法的方法1. 物理疗法:包括物理训练、物理治疗和物理辅助设备等。

物理疗法通过运动、按摩和热疗等手段刺激神经系统,促进肌肉和神经组织的恢复和发展。

2. 言语疗法:言语疗法主要应用于语言和沟通障碍的治疗。

通过训练患者的口语表达能力、听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增强他们的语言交流能力。

3. 认知疗法:认知疗法用于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包括注意力、记忆和思维能力等。

通过训练和练习,患者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 生活技能训练:生活技能训练主要应用于独立生活能力的提高。

通过培养患者的日常生活技能,如自我照顾、社交技能和就业能力等,可以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神经发育疗法的应用领域神经发育疗法广泛应用于儿童和成人的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1. 儿童神经发育障碍:神经发育疗法可以帮助儿童改善智力障碍、运动障碍和语言障碍等问题。

2. 成人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发育疗法可以减缓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进程,改善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3. 神经系统创伤和损伤:神经发育疗法可以促进受损神经的再生和功能恢复,帮助患者康复。

神经生理学疗法基础理论

神经生理学疗法基础理论
facilitation(PNF),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技术 Bobath夫妇:抑制患者的原始反射、促进正常反应方法用 于治疗偏瘫、脑瘫患者。
1951年:brunnstrom偏瘫患者六阶段看法,并提出相应运动
疗法。
神经生理学疗法发展史
1940-1954年:
Rood提出感觉输入对运动反应的重要作用。
Vojta提出反射性运动模式(小儿中枢性运动功 能障碍)
1980年:澳大利亚Carr和Shepherd提出运动再学习疗
法,强调对偏瘫患者肢体加强训练。
人体发育学与康复医学的关系

临床上,小儿脑性瘫痪、精神发育迟滞 儿的评价和康复治疗需要神经发育方面 的知识;成人中枢性病损也常出现运动 水平向低发育阶段的退行,其运动的整 合水平表现整体性下降,需要神经发育 理论来科学指导康复医疗的全过程。
脊髓发育

脊髓的发育在出生时较成熟,重2-6g,成人时增 至4-5倍,其发育与运动功能进展平行,随年龄 而增加重量与长度。胎儿期,脊髓下端在第2 腰椎下缘,4岁时上移至第1腰椎,在进行腰穿 时要注意。脊髓的髓鞘由上向下形成,为其成 熟的重要标志。婴儿肌腱反射较弱,腹壁反射 和提睾反射也不易引出,到1岁时才稳定。3-4 月前的婴儿肌张力较高,克氏征可为阳性,2 岁以下儿童巴彬斯基征阳性亦可为生理现象。
脑发育
(3)外形和结构 出生时大脑的外观已与成人相 似,由主要的沟回,但较浅,发育不完善, 大脑皮层较薄,细胞分化较差,而中脑、脑 桥、延髓、脊髓发育已较好,可保证生命中 枢的功能。 (4)神经细胞分化 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于胎儿 第5个月开始增殖分化,到出生时神经细胞数 目已基本分化完成,8岁时接近成人。 (5)神经髓鞘 神经髓鞘的生长和发育约在4岁 左右完成,在此之前,尤其在婴儿期,各种 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传导缓慢,且易于泛化; 不易形成兴奋灶,易疲劳而进入睡眠状态。

神经生理治疗技术

神经生理治疗技术

神经生理治疗技术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华东神经生理治疗技术是根据神经生理与神经发育的规律,应用促进或抑制方法改善中枢神经病损者功能障碍的系列康复技术,又称易化技术(facilitation techniques)和神经生理与神经发育疗法(neurophysiological and development treatment approches)。

神经生理治疗技术常用的包括:神经发育疗法(neurodevelopment treatment,NDT)和运动再学习技术(motor relearning program,MRP)。

生物的进化是由低等动物发展到高等动物的,神经的发育是由低级控制逐步向高级控制、从原始反射至具有皮层控制能力的方向发展。

当上位神经元或神经中枢病损时,会出现上述发育停滞或控制能力下降,表现出原始的、低级的反射活动释放或活跃。

神经生理治疗技术不仅广泛应用在物理运动疗法中,在作业治疗中其原理也得到运用。

1.神经发育疗法是20世纪40年代开始出现的治疗脑损伤后肢体运动障碍的方法,我国是在80年代后才加以应用,其典型代表为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Kabat-Knoot-Voss技术即神经肌肉本体易化法(popri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简称为PNF技术,这些技术具有以下共同特点(1)治疗原则:以神经系统作为治疗重点对象,将神经发育学、神经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法则应用到脑损伤后的运动障碍的康复治疗中。

(2)治疗目的:把治疗与功能活动特别是ADL结合起来,在治疗环境中学习动作,在实际环境中使用已掌握的动作并进一步发展技巧性动作。

(3)治疗顺序:按照头-尾,近端-远端的顺序治疗,将治疗学变成学习和控制动作的过程。

在治疗中强调先作等长练习(如保持静态姿势),后作等张练习(如在某一姿势上作运动);先练习离心性控制(如离开姿势的运动),再练习向心性控制(如向着姿势的运动);先掌握对称性的运动模式,后掌握不对称的运动模式。

神经发育疗法课件

神经发育疗法课件

关键点
头部 胸椎 肩胛及上肢
躯干
下肢及骨盆
关键点控制技术
• 例如:治疗成人偏 瘫时,通过控制胸 骨的关键点,可以 降低躯干肌肉的痉 挛,病人可取坐位 或站立位,治疗者 面对病人或站在病 人背后,一手放在 胸骨中下段,一手 放在背部相应水平
通过控制关键点(胸椎), 促进站立位平衡
肩关节充分内旋抑制 徐动型患儿不自主动作
第二节
当代Bobath(1991年后至今)
是对由于中枢神经损伤,引起功能、运动和体位控制障碍的患者, 进行评价和治疗,它是一种问题解决方法 结合2001世界卫生组织(2001)国际分类功能,残疾和健康 (ICF)。尊重个人特性,将结构、功能、参与紧密联合 ①建立人类行为构成和运动控制 ②使用神经肌肉的可塑性,重新恢复或帮助其建立高效的运动模 式 ①遵循运动控制理论 将运动、感觉、认知、知觉、生物力学统合考虑进运动控制理 论体系。结合运动分析和任务分析,明确功能障碍 ②神经可塑性 包括大脑皮层功能重组、轴突长芽、突触再生、增强突触传递 效率和提高脑内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特殊的感觉输入、重复 运动和体位模式能加强突触链,增强其功能连接 ①建立正确身体图示,改变肌肉黏弹性结构,增强体位控制尤其 是核心控制,改善神经系统运动反应。体位控制和任务导向 运动融为一体 ②分析多因素的肌肉无力状况。如:负责随意运动的神经下行通 路缺乏兴奋;肌纤维发生萎缩或挛缩;肌肉激活在空间和时 间模式上改变,导致无效力的产生;功能性运动单位缺损和 保留部分特性的改变 ③分析解决肌张力增高包含神经和非神经两个因素 ④使用运动学习需要有执行任务的意图、实践和反馈(内在和外 在两方面),建立神经肌肉功能重塑,通过本体感觉输入和 易化技术促进运动形成
2. 基本技术的不同

医学-康复资料-易化技术PNF-神经生理学疗法

医学-康复资料-易化技术PNF-神经生理学疗法
凡献了以螺旋
1945年,Margaret Knott参予了他的研究工作,并发PNF用于临床的治疗工作,1950年DorothyVOss首次利用PNF治疗疼痛,膝关节骨科技幻术后和其他疾患,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956年,Margaret K
利用运动觉,姿势感觉等刺激,增强有关神经肌肉反应,促进相应的肌肉收缩,
利用牵张,关节压缩,牵引和实施阻力等本体感觉刺激,促进功能恢复。
螺旋对角交叉式的基本原理
符合正常的生理上的运动形式,大多数肌肉的附着点和纤维的排列;肌肉的协同作用,肌肉相互间的排列是对角的,
自主运动有大量的运动模式,而不是由单一的肌肉运动组成。
对角线形式运动是屈伸,内外旋,内外展三对肌肉相互作用形成的运动,是正常发育的最后部分和最高形式,
基本理论
1、适当的感觉刺激可以保持正常的肌张力,并能诱发所需要的肌肉反应
2、感觉性运动控制是建立在发育的基础之上,铸件的由低级向高级感觉性运动控制发展
3、利用动作完成需要有目的性,诱导出正确的
治疗原则
1、诱导出一些早期的粗大动作
2、开展姿势控制训练时候,首先要固定远段肢体,然后再沿其固定
基本方法
1、利用感觉刺激来诱发肌肉反应
运动协调性异常
阻碍了正常运动的发育过程
Brunnstrom技术
PNF:本体感觉神经肌肉易化技术
Rood
MRP
偏瘫患着的临床表现
脑瘫儿的临床表现
缺乏自主的分离运动
由于肌张力与运动模式的异常,而导致运动缺乏主动性
当身体姿势与平衡受到外力的破坏的时候,不产生自主反应。
对跌倒的恐惧,加剧了肌肉张力的异常
不可自主的控制身体的运动和姿势的稳定
基本技术和手法manual contacts

神经发育疗法在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神经发育疗法在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神经发育疗法在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康复中的应用进展王剑桥;刘惠林【摘要】近年来结合神经发育疗法的新型临床治疗形式多样,如与生物反馈、震颤疗法、贴扎、中医疗法等相结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静态和动态平衡.【期刊名称】《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9(025)005【总页数】3页(P550-552)【关键词】脑卒中;神经发育疗法;平衡;综述【作者】王剑桥;刘惠林【作者单位】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PT3科,北京市100068;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PT3科,北京市10006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偏瘫是急性脑卒中的常见症状,以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造成极大影响[1]。

平衡功能障碍是偏瘫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2],严重影响患者的站立、转移、上下楼梯等功能性移动能力[3],并增加患者的跌倒风险[4]。

神经发育疗法又称神经生理学疗法或促进技术。

此疗法根据神经系统正常生理发育过程,运用诱导或抑制技术,帮助偏瘫患者逐步学会正常的运动模式[5]。

常用于脑卒中偏瘫的神经发育疗法包括Bobath疗法、Brunnstrom疗法、Rood疗法和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等[6]。

Bobath疗法通过良肢位摆放、关键点控制、反射抑制模式、姿势控制和运动控制,以及强化感觉输入,诱发正常姿势反应;Brunnstrom疗法主张降低肌张力,促进分离运动;Rood疗法强调应用感觉刺激诱发正常运动模式;PNF疗法运用螺旋对角线模式促进运动功能恢复[6-9]。

综合运用多种神经发育治疗技术已经成为康复治疗师的共识[10]。

本文检索中外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PubMed、ScienceDirect)2000年至2018年的相关文献,综述神经发育疗法在偏瘫平衡功能康复的研究进展。

1 国外进展Kim等[11]结合运用神经发育疗法与踝生物反馈仪改善平衡功能,采用上肢够取实验(functional reach test,FRT)进行评定,认为此疗法能有效激发协同肌肉共同完成动作的能力,提高下肢稳定性,同时改善姿势控制和重心向患侧转移能力,提高平衡[3,12-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射抑制抗痉挛模式(reflex inhibiting pattern , RIP)
躯干抗痉挛模式 上下肢的抗痉挛模式 肩的抗痉挛模式 手的抗痉挛模式 利用反射性机制改善异常的肌张力
躯干抗痉挛模式
手的抗痉挛模式
利用反射性机制改善异常肌张力
ATNR (asymmetrical tonic neck reflex) 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利用非对称紧张性颈反射 利用本体感受性刺激和局部皮肤刺激
利 用 非 对 称 紧 张 性 颈 反 射 的 方 法
具体操作方法: 恢复期(Ⅲ→Ⅵ阶段)
主要目的:抑制共同运动,加强随意运动。 常用方法:
逐步按照上肢、下肢运动Ⅲ→Ⅵ各阶段恢复阶段的 特点,训练患者患侧肢体的活动;
逐步摆脱共同运动模式,训练患侧肢体分离动作的 出现;
抑制腕和手指屈肌痉挛的方法
让患者握住一 空的圆锥型物 体,治疗师从 腕关节尺侧向 里施加压力, 降低手指屈肌 张力。
运动再学习(MRP) (motor relearning program)
谢谢观赏
肢体间及躯干与肢体协调动作的训练;
Rood治疗技术
背景
Rood技术又叫多种感觉刺激治疗法或皮肤感觉 输入促通技术。由美国人Margaret Rood提出。
此技术的主要特征是在特定皮肤区域内利用轻 微的机械刺激或表皮温度刺激,影响该区的皮 肤感受器,可获得局部促通作用。
适合于任何有运动控制障碍的患者。
(避免和利用异常的姿势反 射)
痉挛复发
诱发正常运动(小范围、不过
度用力和不引起痉挛的自主运动; 利用平衡、伸展保护反应或翻正反 应引出)
运动控制训练
(让肢体负重并在其上平衡, 定位放置和控制训练)
ADL训练
基本技术与手法
控制关键点 反射性抑制 调正反应 平衡反应 感觉刺激
关键点的控制
人体关键点可影响身体的其他部位或肢体的 肌张力
神经发育疗法
Neurodevelopmental therapy, NDT
Neurophysiological therapy, NPT
定义:一类改善脑组织病损后肢体运动功 能障碍的治疗技术。
特点:依据神经系统正常生理机能及发育 过程运用诱导或抑制的方法使患者逐步学 会如何以正常的运动模式去完成日常生活 动作的训练方法
肢体的负重训练 控制训练 定位放置训练 自主运动的训练
矫正异常步态
Bobath理论认为偏瘫患者步态异常的原 因 ;矫正划圈步态的训练主要有以下方 法:
坐立位时的内收、内旋训练; 伸髋时的膝屈曲控制训练;(桥式运动) 膝关节屈曲时的踝背伸动作者健侧上下肢紧张性随意收缩时,患侧 上下肢也发生肌肉紧张引起的关节活动。
这是一种发自于脊髓的随意的异常运动,在瘫痪 恢复的早期出现。
基本原则
联合反应
紧张性颈反射 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紧张性迷路反射 皮肤、本体感觉
引起刻板的 协同运动
患者主观上的 努力控制
成为半自主的 协同运动
单根或少数肌肉协同 的、接近正常的运动 (从刻板协同中分离 出来的运动)
Bobath技术 Rood技术 PNF技术 Brunnstrom技术 Motor relearning program运动再学习
Bobath疗法
背景
Bobath技术是由英国物 理治疗师Berta bobath(5.12.190720.1.1991)和其丈夫Karel Bobath(14.3.190620.1.1991)共同创立,主要 用于治疗偏瘫患者和脑瘫 患儿。
下肢
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 膝关节:屈曲
伸展模式
肘关节:屈曲 前臂: 旋后 肩胛带:前伸 肩关节:屈曲、内收、内旋 肘关节:伸展 前臂: 旋前
踝关节:背曲、外翻
髋关节:后伸、内收、内旋 膝关节:伸展 踝关节:跖屈、外翻
上肢共同运动的模式
下肢共同运动的模式
基础知识
联合反应(Associated reaction)
基础知识
共同运动
中枢神经损伤后,患侧肢体不能做单关节的、随 意的分离运动,只能做多关节的同时运动,形 成了特有的运动模式,此种运动模式称为共同 运动。
常见的一种肢体异常活动的表现。 共同运动分为屈曲模式和伸展模式。
中枢神经损伤后患者的共同运动模式
上肢 屈曲模式 肩胛带:回缩、上提
肩关节:后伸、外展、外旋
常用方法:
利用健侧上肢的屈曲诱发患侧上肢的屈肌收缩 利用健侧下肢的屈曲诱发患侧下肢的伸肌收缩
诱 发 患 侧 肢 体 上 、 下 肢 联 合 反 应 的 方 法
具体操作方法:痉挛期(Ⅱ阶段)
主要目的:应用共同运动、联合反应和 反射活动促进恢复过程的进程,使运动 模式成为功能性运动。
常用方法:
关节 引起关节周围的肌肉收缩 6) 特殊感觉的刺激;
2. 利用感觉刺激来抑制肌肉反应:
1) 挤压:轻微的关 节挤压可缓解肌 肉的痉挛;
2) 牵拉:持续性牵拉可抑制或减轻痉挛;
3. 应用个体发育规律促进运动的控制能力:
1) 关节的重复运动:由主动肌收缩与拮抗肌抑制 而完成;
2) 关节周围肌群共同收缩:是固定近端关节,发 展远端关节技能的基础;
加强关节的稳定性,适用于肌肉弛缓的偏 瘫患者
辅助器具的使用
早期不主张使用,而应加强患 者肢体的负重能力
如果治疗师利用远端关键点不 能有效地控制肢体的肌张力就 应利用踝关节矫形器进行矫正
理想的矫正位置应使踝关节背 伸和外翻,使小腿肌肉处于牵 拉位置降低肌张力
AFO和绷带的应用
运动控制训练方法
Ⅴ阶段 以分离运动为主,痉挛明显减弱
Ⅵ阶段 共同运动及痉挛消失,协调动作大致正常
周围性瘫痪 中枢性瘫痪 (量的变化) (质的变化)
0

1

痉挛 僵直 联合反应
2 Ⅲ
3
联带运动的
4

完成


5
(正常)
分离运动出现
运动功能恢复阶段
Brunnstrom 运动恢复阶段的特点
阶段
上肢

下肢
Ⅰ 弛缓,无任何运动
2. 肘伸直,肩屈曲30°- 做单个手指伸开
2.坐位,髋内旋
90°,前臂旋前、旋 后;
3.立位,踝背屈
3. 肘伸直,前臂中立位, 臂可上举过头

运动协调正常或接近正常 能进行各种抓握动作,但 运动速度和协调性
速度和准确性稍差
接近正常
具体操作方法:软瘫期(Ⅰ阶段)
主要目的: 通过对健侧肢体施加阻力引出 患侧肢体的联合反应或共同运动。
3) 远端固定,近端活动; 4) 技巧动作:近端固定,远端活动;
轻微触摸刺激痉挛肌的拮抗肌
上肢屈肌痉挛的抑制方法:轻微 触摸图中上肢的黑线处,可缓解 下列肌肉的张力:手指屈肌、拇 指外展肌、腕关节尺侧屈肌、肘 屈肌、肩关节后伸肌。
下肢伸肌痉挛的抑制方法:轻微 触摸图中下肢的黑线处,可缓解 以下肌肉的张力:如足趾屈肌、 足趾内收肌、跖屈肌(腓肠肌、 比目鱼肌)、踝内翻肌(胫骨后 肌、)、膝屈肌(股后肌群)、 内收肌。
基本理论
❖ 适当的感觉刺激可保持正常的肌张力,并能 诱发所需要的肌肉反应;
❖ 感觉性运动控制是建立在发育的基础之上, 逐渐地由低级向高级感觉性运动控制发展;
❖ 利用动作完成需有目的性,诱导出皮质下中 枢的动作模式;
❖ 反复的感觉运动反应是动作掌握的必备条件;
治疗原则
❖ 先诱导出一些早期的粗大动作。 ❖ 开展姿势控制训练时,首先要固定远端肢体,
背景
Signe Brunnstrom (70年代)是瑞典物理治疗师,他创 立了一套脑病损伤后运动障碍的治疗方法;
提出了“恢复六阶段”理论:即肌张力由低逐渐增高,
联合反应、共同运动、痉挛状态逐渐显著,随着共同运 动的完成,出现分离运动、精细运动等,直至完全恢复 正常; Brunnstrom技术的基本要点就是利用这些运动模式来 控制肢体的功能运动; 此技术主要用于治疗偏瘫病人。
阳性支持反射
偏瘫患者支撑期时要避免此反 射,因此反射可加重下肢伸肌 痉挛
在患者迈步时指示患者先将膝 关节屈曲,放松髋关节,使足 的外侧及足跟先着地,从而预 防下肢伸肌痉挛的出现
Crossed extension reflex交互性伸肌反射
刺激健侧足底使患侧下肢屈曲缓解伸肌痉 挛
平衡反应及保护性反应
基本原则:弛缓型
触觉或(和)本体感 觉刺激:轻拍、关节 挤压、关节牵引等
诱发正常运动(小范围、不过
度用力和不引起痉挛的自主运动; 利用平衡、伸展保护反应或翻正反 应引出)
痉挛复发
运动控制训练(让肢体
负重并在其上平衡,定位放 置和控制训练)
ADL训练
基本原则:痉挛型
抑制异常运动 抑制痉挛 抑制联合反应
中心关键点:胸骨柄中下段(控制躯干肌张 力)
近端关键点:头颈、骨盆、肩部等(分别控 制全身、骨盆和肩胛带的张力)
远端关键点:腕、手指、足(分别控制上肢、 手、下肢及足的张力)
治疗师可通过在关键点的手法操作抑制异常 的姿势反射和肢体的肌张力
偏瘫痉挛模式
头:患侧屈曲,面向健侧 躯干:向患侧屈曲并向后方旋转 肩胛带:后撤,下沉 肩关节:内收,内旋 肘关节:屈曲 前臂:旋前 腕关节:掌屈,尺偏 手指:屈曲,内收 骨盆:上抬,向后方旋转 髋关节:伸展,外展,外旋 膝关节:伸展 踝关节:跖屈,内翻 趾:屈曲,内收
逐步脱离刻 板的协同运 动模式
协同动作逐 渐地被修正 和抑制
经过反复的 训练和病情 的改善
分离运动
偏瘫患者在Ⅴ阶段出现的脱离于共同运动 的肢体相对独立的分离的运动模式
偏瘫运动功能恢复的过程
Ⅰ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