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柳宗元山水审美思想探析_曹章庆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 柳宗元是中唐山水美学的杰出代表。他的山水审美思想主要表现在旷远幽深的审美取向、弃恶取美 的审美态度、苦乐并存的审美体验以及因人而彰的审美认识上。这四方面所建构的山水审美思想既受儒、道、释传 统美学的影响,又带有柳宗元贬谪生涯的独特感受和思想印记,且对后世山水创作和审美思想以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柳宗元; 山水; 审美思想 中图分类号: I206. 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 - 0448( 2013) 01 - 0115 - 07
·116·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 年
咸若有而增广之者。夫其地之奇,必以遗乎后,不可 旷也。”[2]( P750) 故登临纵目,则有一种天高地迥的空 旷之 感,所 以 柳 宗 元 捐 资 建 亭,并 经 常 登 览,写 有 《法华寺西亭夜饮》《法华寺西亭夜饮赋诗序》《法华 寺石门精 室 三 十 韵 》等 作 品。 《构 法 华 寺 西 亭 》诗 云: “窜身楚南极,山水穷险艰。步登最高寺,萧散 任疏顽。”[2]( P1 196) 在广西,比较典型的是桂林。《桂 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记》曰: “桂州多山,发地峭拔, 林立四野”[2]( P726) ,也形象地写出了桂林山水空旷峭 美的特点。而明蔡汝贤《桂胜序》云: “道衡湘,入桂 林,骤见石峰,交立云表”[3]( P629) ,则印证了桂林这一 地貌特征。
第 44 卷第 1 期 2013 年 1 月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
Vol. 44 No. 1 Jan. 2013
柳宗元山水审美思想探析
曹章庆
( 湛江师范学院 基础教育学院,广东 湛江 524037)
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
第1 期
曹章庆: 柳宗元山水审美思想探析
·117·
命芟其芜,行其涂,积之丘如,蠲之浏如。既焚既酾, 奇势迭出,清浊辨质,美恶异位。视其植,则清秀敷 舒; 视其蓄,则溶漾纡馀。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 或跪,或立或仆,窍穴逶邃,堆阜突怒。乃作栋宇,以 为观游”[2]( P733) 。通过剪除焚烧恶木杂草,“美恶异 位”,使新堂变得草木清秀、池水荡漾、怪石多姿,成 为可观可游的环境胜地。
二 弃恶取美的审美态度
所谓审美态度,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观察 和处理所持 的 特 定 心 理 倾 向,是“在 具 体 审 美 过 程 中,主体先验地具有的一种审美模式 ( 审美预备状 态) ”[9]( P103) 。与传统道家“涤除玄览”的观道精神 不同,柳宗元在观察和处理现实山水时,充满了儒家 实用理性的精神,体现出一种伦理比德的审美倾向。
在柳宗元看来,自然山水往往既有美的一面,也 有恶的一面。故对自然山水要有所选择,有时甚至 也要有所 加 工 改 造。 但 他 反 对“疲 极 人 力,乃 可 以 有为也”[2]( P732) 的做法,因为这样不但破坏了自然的 元气,也 造 成 劳 民 伤 财,得 不 偿 失。他 主 张“逸 其 人,因其地,全其天”[2]( P732) ,要因地制宜,尽量保存 山水的整体格局和自然风貌。而改造的原则就是 “弃恶取美”“美恶异位”。如本来新堂附近是“茂树 恶木,嘉葩 毒 卉,乱 杂 而 争 植,号 为 秽 墟”的 地 方, “韦公之来 既 逾 月,理 甚 无 事,望 其 地,且 异 之。 始
新时期以来,柳宗元研究得到高度重视,甚至成 为唐代文学研究的热点,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其 美学思想研究仍是薄弱环节,尤其是他山水审美思 想的研究成果更少[1]( P163 - 165) 。本文试从其山水审 美取向、审美态度、审美体验和审美认识等四方面予 以探讨。
一 旷远幽深的审美取向
所谓审美取向,是指主体对审美对象选择取舍 的某种心理倾向。柳宗元虽自小长期生活在长安, 但对永州、柳州谪地的山水却有着异常敏锐和独特 的审美感受。唐宪宗元和元年( 公元 806 年) ,初贬 永州的柳宗 元 就 在《永 州 龙 兴 寺 东 丘 记 》中 鲜 明 地 表达了自己的山水审美取向: “游之适,大率有二: 旷如也,奥如也,如斯而已。其地之凌阻峭,出幽郁, 廖廓悠长,则于旷宜; 抵丘垤,伏灌莽,迫遽回合,则 于奥宜。”[2]( P748) 所谓“游之适”,实际上是指主体在 游观中的审美愉悦。“适”就是愉悦,与《庄子》“适
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
审美思想是指主体在审美对象中表现出来的思 想倾向、情感态度、审美认识和审美理想等。柳宗元 是中唐山水wk.baidu.com学的杰出代表,他的山水审美思想既 反映在他山水批评的理论著作中,也体现在其山水 诗文创作里。笔者初步统计,此类作品共有 60 多篇 ( 首) ,其中文 30 多篇,诗 30 多首。
唐宪宗元和七年( 公元 812 年) ,韦彪出任永州 刺史,到任月余,即营造新堂,并请柳宗元作记。柳 宗元在记中不但记述了建造新堂的过程,写景状物 曲尽其妙,而且表明了自己对山水美的认识和态度。 而元和十二年( 公元 817 年) ,柳宗元作《桂州裴中 丞作訾家洲 亭 记 》,写 到 裴 中 丞 为 庆 祝 朝 廷 平 定 蔡 州的胜利,率 领 僚 吏 游 訾 家 洲,“于 是 厚 货 居 氓,移 于 闲 壤,伐 恶 木,刜 奥 草,前 指 后 画,心 舒 目 行”[2]( P726) 。经过一番修葺,才出现“旋视 具 宜,常 所未睹”“昼极其美,又益以夜”的美景奇观[2]( P727) 。
收稿日期: 2012 - 09 - 11
基金项目: 教育 部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青 年 基 金 项 目“超 越 现 代 与 后 现 代———差 异 思 想 及 其 对 当 代 中 国 美 学 理 论 研 究 的 启 示 ” ( 12XJC751003) 。
作者简介: 曹章庆( 1955 - ) ,男,广东茂名人,教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及文艺美学研究。
弃恶取美是柳宗元长期对山水审美实践的产 物。早在唐顺宗永贞元年( 公元 805 年) ,柳宗元被 贬永州任员外司马,闲散无事,为排除心中苦闷,即 纵游山水,并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弃恶 取美的倾向。如宪宗元和四年( 公元 809 年) 作《钴 钅母潭西小丘记》,写自己修葺小丘: “即更取器用,铲 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 奇石显。”[2]( P765) 由于除掉秽草恶木,突显了嘉木、美 竹、奇石,使小丘之美更显集中纯粹。宪宗元和十二 年( 公元 817 年) 作《柳州东亭记》云: “东曰东馆。 其内草木猥奥,有崖谷,倾亚缺圮。豕得以为囿,蛇 得以为薮,人 莫 能 居。”对 草 木 丛 生、野 猪 毒 蛇 出 没 之地,柳宗元大力整治: “至是始命披刜蠲疏,树以 竹箭松柽,桂桧柏杉。易为堂亭,峭为杠梁。下上徊 翔,前出两翼。凭空拒江,江化为湖。众山横环,嶛 阔 瀴 湾。 当 邑 居 之 剧,而 忘 乎 人 间,斯 亦 奇 矣。”[2]( P774) 通过栽种树木,建成堂亭,依江截湖,使 之变成一个山环水绕的奇丽景点。
人之适”“自适其适”( 《大宗师》)、“忘适之适”( 《达 生》) ,与王羲之《兰亭》诗“群籁虽参 差,适 我 无 非 新”的“适”意义相同。柳宗元认为,最使人感到审 美愉悦的就是“旷”“幽”两种山水形态。所谓旷,就 是高旷、空旷、开旷、旷远,是一种险峻壮丽之美; 所 谓奥,就是低洼、深邃和曲折婉然,是一种秀丽幽深 之美。而龙兴寺则两者兼之: “龙兴,永之佳寺也。 登高殿可以 望 南 极,辟 大 门 可 以 瞰 湘 流,若 是 其 旷 也。而于是小丘,又将披而攘之。则吾所谓游有二 者,无乃阙焉而丧其地之宜乎? 丘之幽幽,可以处 休。丘之窅窅,可以观妙。溽暑遁去,兹丘之下。大 和不迁,兹丘之巅。奥乎兹丘,孰从我游? 余无召公 之德,惧翦伐之及也,故书以祈后之君子。”[2]( P749) 正 因为龙兴寺旷、幽兼具,故深得柳宗元赞赏,并担心 被破坏,故写下此文希望人们保护好这里的自然环 境,体现了“与众乐乐”的儒家审美情怀。
至于幽,如“旁广而中深”“流沫成轮”[2]( P764) 的 钴钅母潭、“如鸣珮环”[2]( P767) 的小石潭、“舟行无穷, 忽又 无 际 ”[2]( P768) 的 袁 家 渴、“视 之 既 静,其 听 始 远”[2]( P770) 的石渠、“流若织文,响若操琴”[2]( P771) 的 石涧等皆是。而比较典型的是零陵南池。《陪永州 崔使君游宴南池序》云: “零陵城南,环以群山,延以 林麓。其崖谷之委会,则泓然为池,湾然为溪。其上 多枫楠竹箭、哀鸣之禽,其下多芡芰蒲蕖、腾波之鱼, 韬涵太虚,澹滟里闾,诚游观之佳丽者已。”[2]( P640) 这 里群山逶迤,下临深池,宛转曲折,韬涵太虚,深得幽 深低奥之美。唐宪宗元和五年( 公元 810 年) ,柳宗 元卜居愚 溪,也 跟 愚 溪 独 特 幽 美 的 自 然 环 境 有 关。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 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 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 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 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余 故,咸以愚辱焉。”[2]( P642) 作者柳宗元保留了原来的 基 本 格 局。 经 过 修 葺 整 治,愚 溪 丘 泉 相 连,亭 堂 相 对,池 中 有 岛,泉 声 潺 潺,曲 折 通 幽,有 幽 深 低 奥 之 致,故柳宗元深爱之,并先后创作了《愚溪诗序》《愚 溪对》《冉溪》《溪居》等 20 多首涉及愚溪的作品。
作为审美 对 象,自 然 山 水 也 是 一 种“有 意 味 的 形式”[5]( P4) 。高旷、旷远的景致能给苦闷寂寞的心 理提供从容舒展的空间,使人心胸豁然开朗,容易引
发卓然独立、超然物外的情怀。最典型的是西山,据 何书置考定,它是“永州城郊的第一高峰”[6]( P181) 。 唐宪宗元和四年( 公元 809 年) ,柳宗元作《始得西 山宴游记》曰: “攀援而登,箕踞而游。则凡数州之 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 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遯隐。萦青缭白,外 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 类。”[2]( P762) 在登高四望中,他感悟到突兀高洁的人 格境界。正如清代朱庭珍所说: “以人之性情通山 水之性情,以人之精神合山水之精神。”[7]( P2 345) 不独 如此,接下来的是: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 万化冥合。”[2]( P763) 这时,作者柳宗元“心灵为观照 的对象深深地吸引,最终浑然化归于对象之中,与对 象合而为一,忘记自己的存在,也忘记那涌动心灵深 处的愉悦感受”[8]( P338) 。相对而言,幽深曲折的景致 则容易引起 他 凄 凉 悲 怨 的 情 怀,如《小 石 潭 记 》曰: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 互,不可知其源。”尽管小石潭的游鱼曾引起柳宗元 类似庄子的濠濮之想,但这人迹罕至、幽深曲折的处 所是 一 个 超 乎 视 听、寂 寞 无 聊 的 所 在,故 他“坐 潭 上,四 面 竹 树 环 合,寂 寥 无 人,凄 神 寒 骨,悄 怆 幽 遂”[2]( P767) 。由此可 见,旷 远 与 幽 深 这 两 种 山 水 形 态,在柳宗元的审美中已形成了极目远眺和低回要 妙的两种惯常姿态,体现了他对自然山水特有的审 美取向。
山水诗开创者谢灵运在《游名山志》中说: “夫 衣食,生之所资; 山水,性之所适。”[4]( P272) 他指出,欣 赏自然山水是人的一种精神追求。但自然山水千姿 百态,气象万千,能引起人们审美愉悦的景致也是多 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柳宗元喜欢旷远幽深的景致, 既跟永、柳两州山水地貌特征有关,也跟特定环境中 的心境、性情有关。
事实上,柳宗元在贬谪期间喜爱的山水形态主 要也是旷、幽两类。旷者如“两山墙立”[2]( P759) 的黄 溪、“外与天际,四望如一”[2]( P761) 的西山、“由其中 以望”“枕席而卧”[2]( P766) 的小丘、“环之可上,望甚 远”[2]( P773) 的小 石 城 山。在 永 州,最 典 型 的 是 法 华 寺。《永州法华寺新作西亭记》指出: “法华寺居永 州,地最高……丛莽下颓,万类皆出,旷焉茫焉,天为 之益高,地为之加辟,丘陵山谷之峻,江湖池泽之大,
关键词: 柳宗元; 山水; 审美思想 中图分类号: I206. 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 - 0448( 2013) 01 - 0115 - 07
·116·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 年
咸若有而增广之者。夫其地之奇,必以遗乎后,不可 旷也。”[2]( P750) 故登临纵目,则有一种天高地迥的空 旷之 感,所 以 柳 宗 元 捐 资 建 亭,并 经 常 登 览,写 有 《法华寺西亭夜饮》《法华寺西亭夜饮赋诗序》《法华 寺石门精 室 三 十 韵 》等 作 品。 《构 法 华 寺 西 亭 》诗 云: “窜身楚南极,山水穷险艰。步登最高寺,萧散 任疏顽。”[2]( P1 196) 在广西,比较典型的是桂林。《桂 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记》曰: “桂州多山,发地峭拔, 林立四野”[2]( P726) ,也形象地写出了桂林山水空旷峭 美的特点。而明蔡汝贤《桂胜序》云: “道衡湘,入桂 林,骤见石峰,交立云表”[3]( P629) ,则印证了桂林这一 地貌特征。
第 44 卷第 1 期 2013 年 1 月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
Vol. 44 No. 1 Jan. 2013
柳宗元山水审美思想探析
曹章庆
( 湛江师范学院 基础教育学院,广东 湛江 524037)
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
第1 期
曹章庆: 柳宗元山水审美思想探析
·117·
命芟其芜,行其涂,积之丘如,蠲之浏如。既焚既酾, 奇势迭出,清浊辨质,美恶异位。视其植,则清秀敷 舒; 视其蓄,则溶漾纡馀。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 或跪,或立或仆,窍穴逶邃,堆阜突怒。乃作栋宇,以 为观游”[2]( P733) 。通过剪除焚烧恶木杂草,“美恶异 位”,使新堂变得草木清秀、池水荡漾、怪石多姿,成 为可观可游的环境胜地。
二 弃恶取美的审美态度
所谓审美态度,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观察 和处理所持 的 特 定 心 理 倾 向,是“在 具 体 审 美 过 程 中,主体先验地具有的一种审美模式 ( 审美预备状 态) ”[9]( P103) 。与传统道家“涤除玄览”的观道精神 不同,柳宗元在观察和处理现实山水时,充满了儒家 实用理性的精神,体现出一种伦理比德的审美倾向。
在柳宗元看来,自然山水往往既有美的一面,也 有恶的一面。故对自然山水要有所选择,有时甚至 也要有所 加 工 改 造。 但 他 反 对“疲 极 人 力,乃 可 以 有为也”[2]( P732) 的做法,因为这样不但破坏了自然的 元气,也 造 成 劳 民 伤 财,得 不 偿 失。他 主 张“逸 其 人,因其地,全其天”[2]( P732) ,要因地制宜,尽量保存 山水的整体格局和自然风貌。而改造的原则就是 “弃恶取美”“美恶异位”。如本来新堂附近是“茂树 恶木,嘉葩 毒 卉,乱 杂 而 争 植,号 为 秽 墟”的 地 方, “韦公之来 既 逾 月,理 甚 无 事,望 其 地,且 异 之。 始
新时期以来,柳宗元研究得到高度重视,甚至成 为唐代文学研究的热点,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其 美学思想研究仍是薄弱环节,尤其是他山水审美思 想的研究成果更少[1]( P163 - 165) 。本文试从其山水审 美取向、审美态度、审美体验和审美认识等四方面予 以探讨。
一 旷远幽深的审美取向
所谓审美取向,是指主体对审美对象选择取舍 的某种心理倾向。柳宗元虽自小长期生活在长安, 但对永州、柳州谪地的山水却有着异常敏锐和独特 的审美感受。唐宪宗元和元年( 公元 806 年) ,初贬 永州的柳宗 元 就 在《永 州 龙 兴 寺 东 丘 记 》中 鲜 明 地 表达了自己的山水审美取向: “游之适,大率有二: 旷如也,奥如也,如斯而已。其地之凌阻峭,出幽郁, 廖廓悠长,则于旷宜; 抵丘垤,伏灌莽,迫遽回合,则 于奥宜。”[2]( P748) 所谓“游之适”,实际上是指主体在 游观中的审美愉悦。“适”就是愉悦,与《庄子》“适
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
审美思想是指主体在审美对象中表现出来的思 想倾向、情感态度、审美认识和审美理想等。柳宗元 是中唐山水wk.baidu.com学的杰出代表,他的山水审美思想既 反映在他山水批评的理论著作中,也体现在其山水 诗文创作里。笔者初步统计,此类作品共有 60 多篇 ( 首) ,其中文 30 多篇,诗 30 多首。
唐宪宗元和七年( 公元 812 年) ,韦彪出任永州 刺史,到任月余,即营造新堂,并请柳宗元作记。柳 宗元在记中不但记述了建造新堂的过程,写景状物 曲尽其妙,而且表明了自己对山水美的认识和态度。 而元和十二年( 公元 817 年) ,柳宗元作《桂州裴中 丞作訾家洲 亭 记 》,写 到 裴 中 丞 为 庆 祝 朝 廷 平 定 蔡 州的胜利,率 领 僚 吏 游 訾 家 洲,“于 是 厚 货 居 氓,移 于 闲 壤,伐 恶 木,刜 奥 草,前 指 后 画,心 舒 目 行”[2]( P726) 。经过一番修葺,才出现“旋视 具 宜,常 所未睹”“昼极其美,又益以夜”的美景奇观[2]( P727) 。
收稿日期: 2012 - 09 - 11
基金项目: 教育 部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青 年 基 金 项 目“超 越 现 代 与 后 现 代———差 异 思 想 及 其 对 当 代 中 国 美 学 理 论 研 究 的 启 示 ” ( 12XJC751003) 。
作者简介: 曹章庆( 1955 - ) ,男,广东茂名人,教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及文艺美学研究。
弃恶取美是柳宗元长期对山水审美实践的产 物。早在唐顺宗永贞元年( 公元 805 年) ,柳宗元被 贬永州任员外司马,闲散无事,为排除心中苦闷,即 纵游山水,并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弃恶 取美的倾向。如宪宗元和四年( 公元 809 年) 作《钴 钅母潭西小丘记》,写自己修葺小丘: “即更取器用,铲 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 奇石显。”[2]( P765) 由于除掉秽草恶木,突显了嘉木、美 竹、奇石,使小丘之美更显集中纯粹。宪宗元和十二 年( 公元 817 年) 作《柳州东亭记》云: “东曰东馆。 其内草木猥奥,有崖谷,倾亚缺圮。豕得以为囿,蛇 得以为薮,人 莫 能 居。”对 草 木 丛 生、野 猪 毒 蛇 出 没 之地,柳宗元大力整治: “至是始命披刜蠲疏,树以 竹箭松柽,桂桧柏杉。易为堂亭,峭为杠梁。下上徊 翔,前出两翼。凭空拒江,江化为湖。众山横环,嶛 阔 瀴 湾。 当 邑 居 之 剧,而 忘 乎 人 间,斯 亦 奇 矣。”[2]( P774) 通过栽种树木,建成堂亭,依江截湖,使 之变成一个山环水绕的奇丽景点。
人之适”“自适其适”( 《大宗师》)、“忘适之适”( 《达 生》) ,与王羲之《兰亭》诗“群籁虽参 差,适 我 无 非 新”的“适”意义相同。柳宗元认为,最使人感到审 美愉悦的就是“旷”“幽”两种山水形态。所谓旷,就 是高旷、空旷、开旷、旷远,是一种险峻壮丽之美; 所 谓奥,就是低洼、深邃和曲折婉然,是一种秀丽幽深 之美。而龙兴寺则两者兼之: “龙兴,永之佳寺也。 登高殿可以 望 南 极,辟 大 门 可 以 瞰 湘 流,若 是 其 旷 也。而于是小丘,又将披而攘之。则吾所谓游有二 者,无乃阙焉而丧其地之宜乎? 丘之幽幽,可以处 休。丘之窅窅,可以观妙。溽暑遁去,兹丘之下。大 和不迁,兹丘之巅。奥乎兹丘,孰从我游? 余无召公 之德,惧翦伐之及也,故书以祈后之君子。”[2]( P749) 正 因为龙兴寺旷、幽兼具,故深得柳宗元赞赏,并担心 被破坏,故写下此文希望人们保护好这里的自然环 境,体现了“与众乐乐”的儒家审美情怀。
至于幽,如“旁广而中深”“流沫成轮”[2]( P764) 的 钴钅母潭、“如鸣珮环”[2]( P767) 的小石潭、“舟行无穷, 忽又 无 际 ”[2]( P768) 的 袁 家 渴、“视 之 既 静,其 听 始 远”[2]( P770) 的石渠、“流若织文,响若操琴”[2]( P771) 的 石涧等皆是。而比较典型的是零陵南池。《陪永州 崔使君游宴南池序》云: “零陵城南,环以群山,延以 林麓。其崖谷之委会,则泓然为池,湾然为溪。其上 多枫楠竹箭、哀鸣之禽,其下多芡芰蒲蕖、腾波之鱼, 韬涵太虚,澹滟里闾,诚游观之佳丽者已。”[2]( P640) 这 里群山逶迤,下临深池,宛转曲折,韬涵太虚,深得幽 深低奥之美。唐宪宗元和五年( 公元 810 年) ,柳宗 元卜居愚 溪,也 跟 愚 溪 独 特 幽 美 的 自 然 环 境 有 关。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 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 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 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 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余 故,咸以愚辱焉。”[2]( P642) 作者柳宗元保留了原来的 基 本 格 局。 经 过 修 葺 整 治,愚 溪 丘 泉 相 连,亭 堂 相 对,池 中 有 岛,泉 声 潺 潺,曲 折 通 幽,有 幽 深 低 奥 之 致,故柳宗元深爱之,并先后创作了《愚溪诗序》《愚 溪对》《冉溪》《溪居》等 20 多首涉及愚溪的作品。
作为审美 对 象,自 然 山 水 也 是 一 种“有 意 味 的 形式”[5]( P4) 。高旷、旷远的景致能给苦闷寂寞的心 理提供从容舒展的空间,使人心胸豁然开朗,容易引
发卓然独立、超然物外的情怀。最典型的是西山,据 何书置考定,它是“永州城郊的第一高峰”[6]( P181) 。 唐宪宗元和四年( 公元 809 年) ,柳宗元作《始得西 山宴游记》曰: “攀援而登,箕踞而游。则凡数州之 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 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遯隐。萦青缭白,外 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 类。”[2]( P762) 在登高四望中,他感悟到突兀高洁的人 格境界。正如清代朱庭珍所说: “以人之性情通山 水之性情,以人之精神合山水之精神。”[7]( P2 345) 不独 如此,接下来的是: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 万化冥合。”[2]( P763) 这时,作者柳宗元“心灵为观照 的对象深深地吸引,最终浑然化归于对象之中,与对 象合而为一,忘记自己的存在,也忘记那涌动心灵深 处的愉悦感受”[8]( P338) 。相对而言,幽深曲折的景致 则容易引起 他 凄 凉 悲 怨 的 情 怀,如《小 石 潭 记 》曰: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 互,不可知其源。”尽管小石潭的游鱼曾引起柳宗元 类似庄子的濠濮之想,但这人迹罕至、幽深曲折的处 所是 一 个 超 乎 视 听、寂 寞 无 聊 的 所 在,故 他“坐 潭 上,四 面 竹 树 环 合,寂 寥 无 人,凄 神 寒 骨,悄 怆 幽 遂”[2]( P767) 。由此可 见,旷 远 与 幽 深 这 两 种 山 水 形 态,在柳宗元的审美中已形成了极目远眺和低回要 妙的两种惯常姿态,体现了他对自然山水特有的审 美取向。
山水诗开创者谢灵运在《游名山志》中说: “夫 衣食,生之所资; 山水,性之所适。”[4]( P272) 他指出,欣 赏自然山水是人的一种精神追求。但自然山水千姿 百态,气象万千,能引起人们审美愉悦的景致也是多 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柳宗元喜欢旷远幽深的景致, 既跟永、柳两州山水地貌特征有关,也跟特定环境中 的心境、性情有关。
事实上,柳宗元在贬谪期间喜爱的山水形态主 要也是旷、幽两类。旷者如“两山墙立”[2]( P759) 的黄 溪、“外与天际,四望如一”[2]( P761) 的西山、“由其中 以望”“枕席而卧”[2]( P766) 的小丘、“环之可上,望甚 远”[2]( P773) 的小 石 城 山。在 永 州,最 典 型 的 是 法 华 寺。《永州法华寺新作西亭记》指出: “法华寺居永 州,地最高……丛莽下颓,万类皆出,旷焉茫焉,天为 之益高,地为之加辟,丘陵山谷之峻,江湖池泽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