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琵琶行》 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年寄情山水。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代表作:
《白牡丹》《买花》《暮江吟》《长恨歌》《琵琶行》 《观游鱼》《鸟》《赋得古原草送别》《问刘十九》《宫 词》
知识点:
“元白”-------(元稹和白居易的并称) “刘白”-------(刘禹锡和白居易的并称) “元轻白俗”-------苏轼《祭柳子玉文》:“元轻,白俗; 郊寒,岛瘦。”二人在诗歌革新中取得杰出成就,但白诗 过于强调通俗平易,元诗还流于轻佻淫靡.后人“学浅切 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故苏轼讥之为“元轻白俗”。
5.琵琶行并序
6.课文详解
(1)小序思考: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 对全诗有何作用?
答: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 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 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 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 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 事诗。
(2)全文结构与内容
琵 琶 行 唐并 序
白 居 易
·
一、教学目标
• 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 领会天涯沦落的感伤和丰富内容; • 描写音乐的艺术
二、教学内容
1.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 渭南县境)人。贞元十五年(798)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 遗。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为主客郎 中,知制诰。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二年 (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75岁。
白居易生平与创作:
2.解题
(1)关于歌、行Fra Baidu bibliotek引: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 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 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 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 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关于小序:
诗前有一小序,共一百三 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 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 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 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 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 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 诗。
艺术特色
A.写作特点
1.层次分明,故事完整。 2.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 3.刻画细致,语言生动。
B.创作特色
a.音乐描写特色:
这首诗是如何表现乐声美妙的?
1.以声喻声,声中有情,声中有形。用一连串 比喻(博喻)来描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 的音乐,不仅以读者熟悉的种种声音来形容读 者比较生疏的琵琶声,还使读者在闻其声的同 时能见其形 ,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2.直接妙语点睛,通过对乐声的描写评价来揭 示乐曲的无穷含蕴。 3.通过听者的反应间接表现乐声的美妙,用景 物烘托乐声的感染力。
D.第四部分:
第四诗段:写作者政治上的失意的感慨。
E.第五部分:
第五诗段: 写琵琶女重新弹奏,诗人为之泪下。
结构与主旨归纳:
琵琶女三次演奏示意图: 第一次(暗写):诗人送客闻琴 “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 “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明写):
彼此相见,琵琶女演奏《霓裳》《六么》(详写)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是“新乐 府运动”的倡导者,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 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其诗语言通俗易懂,相传老妪也能 听懂。
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因而意志消沉。“宦途自此心长别, 世事从今口不开”,创作成就大不如前。
老大:古:年龄大。 今:兄弟排行第一。
颜色:古:神态、脸色。 今:色彩。
C.文言句式
歌以赠之(宾语前置)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介宾短语后置;于,向) 转徙于江湖间(介宾短语后置;于,在) 本(是)长安倡女(省略句,省略谓语) 使(之)快弹数曲(省略句,之,琵琶女) 送客(于)湓浦口(省略句,于,在) 感斯(于)人言(省略句,于,被) 沉吟放拨插(于)弦中(省略句,于,在)
轻拢慢捻(轻轻,形容词) 5.轻: 商人中立轻别离(轻视,动词)
6.泣:
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 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名词)
B.古今异义词
因为:古:两个词,于是创作。 今:表原因的连词。
阑干:古:参差错杂,纵横散乱。 今:用木、石、钢材制成的拦挡物。
向前:古:从前、刚才。 今: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
再 见!
1. 西 方 资 本 主义迅 猛发展 ,急需 开辟更 大的商 品销售 市场和 原料产 地 2. 列 强 拥 有 强大的 经济实 力和船 坚炮利 的军事 优势
3. 当 时 中 国 正值封 建社会 末期, 国力渐 衰,内 部危机 严重 4.电脑和网络的迅猛发展,给人们提 供了许 多便利 ,使人 们变得 懒惰而 浮躁, 出现了 拼凑、 剪接式 的文章 。 5.文艺创作者不能把极端个性的东西 展现给 观众, 也不能 把属于 极端个 人的观 点强加 给大众 ,使文 艺作品 的传播 遭遇障 碍。 6.作家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关注大众 的艺术 审美品 位,尊 重大众 的理解 ,从而 引导大 众去感 悟真理 ,提升 大众的 思想境 界。
2.“同是天涯沦落人”,作者与琵琶女 的相似之处有哪些?
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 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
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 大诗人,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
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敢谏而 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 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凉的寂寞 生活。
三、知识点梳理
主题内容:
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歌女,一个 是被压抑的真正知识分子,虽地位悬隔,在 这风清月白的环境下自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 鸣和交流,成为知音,可见其对歌女人格尊 重的进步思想。二者的遭遇揭示 了封建社 会压抑人才、不容贤能的黑暗。“同是天涯 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蕴含着许多能使 人从悲哀中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越时代、 阶级的局限,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 的共同心声。(美学价值,现实意义)
感谢聆听,欢迎指导!
江头送客闻琵琶 江上聆听琵琶曲 歌女倾诉身世苦 同病相怜伤迁谪
邀见歌女 演奏名曲 听者陶醉
少年欢乐 晚年沦落 悲苦心境
重闻琵琶青衫湿
A.第一部分:
第一诗段: 作者秋夜江边送客忽闻琵琶声。 (诗的引子)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第一层: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起因、自然环境,全诗一 开始就笼罩着悲凉的气氛。
四弦一声如裂帛—— 戛然而止
小结: 1.大量运用比喻;
2.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3.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4.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b.典型性归纳:
典型乐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次句描写音乐的诗句堪称绝唱。诗 人通过通俗新颖、生动恰切的比喻, 不但能唤起人们的想象,而且使读 者对乐声有了更为具体的感受,可 谓形象鲜明,韵味无穷;且乐声的 富于变化,使人觉得这位“平生不 得志”的琵琶女仿佛在向人们倾诉 着满腔的怨愤和哀愁。
典型感情: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人和琵琶女虽然 经历、地位不同,但都有着共同的不幸遭 遇和艰难处境,生活都同样地飘零、凄凉、 失意。诗人把对琵琶女的深挚同情、对自 己被贬的满腔幽怨以及对冷酷现实的强烈 不满完全融合在一起了。正因为这两句诗 揭示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 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广泛的同情。
7.作家要有清醒的意识,没有容忍错 误的倾 向,为 社会充 满思想 活力和 精神自 由做出 自己的 贡献。 8.易砚制作工艺由简到繁,题材日 益丰富 ,制砚 师采用 平雕、 透雕等 手法, 雕刻出 的山水 、花卉 、人物 、名胜 等形象 惟妙惟 肖。
9.易砚不仅成为宫廷贡品和传世名 砚,而 且受到 了王公 贵族、 文人墨 客乃至 平民百 姓的珍 爱,这 应该是 自唐宋 以后的 事了。
(3)《琵琶行》
《琵琶行》是中国文化界人人皆知的名篇。诗中虽有较 浓重的感伤意味,诗人一方面表达了对“门前冷落车马稀, 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的悲惨命运的同情,同时也寄托 了对自己遭贬的悒郁、愤懑之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 何必曾相识”这流传千年的诗句,将琵琶女的命运和自己的 身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首诗叙述的层次分明,描写的细 致生动,比喻的新颖精妙(如对琵琶声的描写),被历代文 人所称颂,表明白诗语言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运用比喻
高超的音乐描写:
写音乐效果 演奏者的动作态度
运用拟声词
点拨音乐中的感情
大弦嘈嘈如急雨—— 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 —— 柔美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描写音乐的句子: 间关莺语花底滑 —— 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 —— 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 —— 激越高亢
铁骑突出刀枪鸣 —— 气势雄壮
基础知识:
1.言: 感斯人言(话,名词) 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A.一词多义 2.数: 使快弹数曲(几,不确定的数目, 数词) 一曲红绡不知数(数量,名词)
3.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动词) 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
4.为:
因为长句(写,创作,动词wéi) 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wéi) 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介词wèi)
第一层: 写邀请琵琶女的经过。
第二层:弹奏琵琶的过程, 乐曲旋律的变化:
舒缓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第三层: 听众的反映。
C.第三部分:
第三诗段: 写琵琶女自叙身世。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显出庄重的脸色)。 第一层: 过渡句,琵琶女由弹奏结束到准备自叙的动作和 神情。 第二层: 琵琶女自叙身世的话,叙说前后两个阶段的不同 遭遇
第二层: 写与客人饯别时的凄凉情景。
第三层: 概括写出主客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的神往,从侧 面表现了琵琶曲强大的吸引力量。
B.第二部分:
第二诗段: 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情景,着重表现琵琶女的 高超技艺和琵琶声所流露的幽愁暗恨。 寻声暗问弹者谁? 琵琶声停语欲迟(迟疑)。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3.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白 居易任谏官,因为屡次上 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 被贬为江州司马。期间送 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 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琵 琶行》。
4.疏通字词
贾(gǔ)人
荻(dí)花
管弦(xián)
六幺(yāo)
钿(diàn)头
呕哑(ōuyā)
嘲哳(zhāozhā) 虾(há)蟆陵
c 人物形象分析
1.琵琶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 被摧残、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 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 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 寡情提出了强烈控诉。 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 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摧残的痛苦生涯, 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 悲叹红颜易老、繁花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 幸遭遇中得到觉醒。
琵琶女自述身世 诗人述“迁谪意”
同时天涯沦落人(点明主旨)
第三次(明写)
照应
“感我此言”“却坐促弦”(略写)
“青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主旨小结:
通过写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及沦 落天涯的悲惨身世, 表现了对琵琶女的 深切同情, 抒发了诗人谪居江州在政治 上的失意之感,控诉了封建社会对人 才的摧残。
典型境界: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此时无声胜有声”,此句道 出了“无声”与“有声”之间 的辨证关系,道出了音乐上停 顿的奇特功效。在特定的场合 下,乐曲的暂时休止比连续不 断的演奏更能触动人们的心弦, 更易让人受到感染。创造出了 曲止情续、余意无穷的艺术境 界。
典型氛围: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 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 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悄无言”的 寂静,实则是充满了感情的时刻,听众的忘 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 技艺的高超绝妙。诗人所创造的这个画面, 有着及其感人的艺术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