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与标准体系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影响预测的结果进行显著性分析、人为地判别可否接受的 过程。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影响评价是在工程分析、生态系统 现状调查和评价、影响预测的基础上,以 法规、标准为依据,解释拟建设项目对生 态系统影响的重大性,同时辨识敏感对象 对污染物排放和环境条件变化的反应,并 且提出削减影响和保护生态系统的措施。
(1)生态学评估指标与基准 是从生态学角度判断所产生的影响可否为生态所接受。在 生态学评估中,避免物种濒危和灭绝是基本原则。相应地可形成灭绝风险、种群活力、 最小可存活种群、有效种群、最小生境区(面积)等评估指标和技术.也可评估出最重要 生境区、最重要生态系统等以及需要优先保护的生态系统、生境和生物种群。生态学评 估是一种客观科学的评估,反映影响的真实性.也是最重要的评估指标:
(3)政策与战略作为评估指标与基准
(4)以环境保护法规和资源保护法规作为评估基准 依据法律和规划进行评估,主要需 注意法定的保护目标和保护级别,注意法规禁止的行为和活动、法律规定的重要界限等。
(5)以经济价值的损益和得失作为评估指标和标准 由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与社会经 济的关系极其密切,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既是环境评价 的目的,也是提高环保措施可行性的重要方面,应综合考虑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关系。经济学评估不仅评估价值大小与得失,还有经济重要度评价问题,如稀缺性、唯 一性以及基本生存资源等,都具有较高的重要值。
(2)生物组成的协调性 生物之问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相生相克关 系.而这种平衡一旦被破坏,会使生态系统发生巨大改变。
(3)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 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趋于稳定的重要因素之 一.其保护已被列为全球重大环境目标之一。
(4)保护特殊性目标 开发建设活动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要特别关注的特 殊性目标有以下四类:重要生境生物物种、脆弱的生态系统、生态安全区 和敏感生态目标。
(4)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 分析、预测和评估所评价对象在实施 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
(5)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 通过分析、预测和评估,要提出具体 而明确的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6)回顾性环境影响评价环保部门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实际 环境影响,要进行跟踪监测和分析、评估。
第二节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与意义
环境影响评价概念的完整体系
(1)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方法,是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 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怙。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科 学方法或者一种技术手段,通过这种方法或手段来预防或减轻环 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2)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管理的一项制度,并以法律形式加以认 定。
(3)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 政府拟议中有关的经济发展规划和建 设单位欲建的建设项目。
一、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对人类开发建设活动可能导致的生态影响进行分析 评价。
用环境系统工程分析的方法对人类活动可能引起的环境和生态变化进行预 测和分析,评价项目对环境或生态产生的影响,并做出减缓不利影响可能采取 的措施或替代方案及所需的费用。
环境生态影响评价是一项识别、分析、评估人类活动可能对环境所造 成影响的技术手段。
(5)保护生存性资源 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基本 物质基础.也是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条件。我国人口众多,水、 土资源成为两项最紧缺的资源,已接近一种危机的程度,许多地方因地少 人多,陷入资源缺乏性贫困的困境中。
(6)保持生态系统的再生产能力 自然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再生和恢复功 能。一般复杂的系统,受干扰后恢复其功能的自调节能力较强。由于许多 生态系统的退化是人类过度开发刺用其资源造成的,因而合理利用可再生 资源,是保持生态系统再生产能力不受损害的主要措施。
(7持 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任何开发建设活动的生态环境影响,都具有一定的区 域性特点,不从区域角度考察这类问题,也难以阐明开发建设活动的生态 影响特点和后果,难以阐明生态保护措施的导向和重点。
通常采用的指标和基准:
①生态学评估指标和基准; ②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与基准; ③以政策与战略作为评估指标和基准; ④以环境保护法规的资源保护作为评估 基准; ⑤以经济价值损益和得失作为评估指标 和标准; ⑥社会文化评估基准。
第一章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与标准体系
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第二节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与意义 第三节 环境生态评价的分类和指导思想
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环境影响评价(EIA)是对建设项目、区域开 发设计及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 的影响进行预测和估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 环境影响评价是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 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 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 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或称评估是指对某种 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否显著、严重以及可否 被社会和生态所接受进行的判断。
评价的目的:
①评价影响的性质和影响的程度以及影 响的显著性,以决定行止; ②评价生态影响的敏感性和主要受影响 的保护目标,以决定保护的优先性; ③评价资源和社会价值的得失,以决定 取舍。
(1)地域分布的连续性 人类开发利用土地的结果.将自然生态系统分割 成一个个处于人类包围中的“岛屿”,使之成为易受影响和破坏的岛屿式 生态系统。按照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一个岛上的物种数与岛屿的面积和 该岛屿与其他岛屿相隔的距离有关,面积越大、距离越近物种数就越多。
(2)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与基准 是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判断所产生的影响是否为战略 所接受,或是否影响区域或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谋求经济与社会、 环境、生态的协调(不使任何一个方面遭受不可挽回的严重损失).谋求社会公平(不使社 会贫富差距扩大,保障受影响弱势群体的基本环境和资源权益),谋求长期稳定和代际间 的利益平衡(不损害后代的生存与发展权益)等,这都是基本原则。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影响评价是在工程分析、生态系统 现状调查和评价、影响预测的基础上,以 法规、标准为依据,解释拟建设项目对生 态系统影响的重大性,同时辨识敏感对象 对污染物排放和环境条件变化的反应,并 且提出削减影响和保护生态系统的措施。
(1)生态学评估指标与基准 是从生态学角度判断所产生的影响可否为生态所接受。在 生态学评估中,避免物种濒危和灭绝是基本原则。相应地可形成灭绝风险、种群活力、 最小可存活种群、有效种群、最小生境区(面积)等评估指标和技术.也可评估出最重要 生境区、最重要生态系统等以及需要优先保护的生态系统、生境和生物种群。生态学评 估是一种客观科学的评估,反映影响的真实性.也是最重要的评估指标:
(3)政策与战略作为评估指标与基准
(4)以环境保护法规和资源保护法规作为评估基准 依据法律和规划进行评估,主要需 注意法定的保护目标和保护级别,注意法规禁止的行为和活动、法律规定的重要界限等。
(5)以经济价值的损益和得失作为评估指标和标准 由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与社会经 济的关系极其密切,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既是环境评价 的目的,也是提高环保措施可行性的重要方面,应综合考虑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关系。经济学评估不仅评估价值大小与得失,还有经济重要度评价问题,如稀缺性、唯 一性以及基本生存资源等,都具有较高的重要值。
(2)生物组成的协调性 生物之问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相生相克关 系.而这种平衡一旦被破坏,会使生态系统发生巨大改变。
(3)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 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趋于稳定的重要因素之 一.其保护已被列为全球重大环境目标之一。
(4)保护特殊性目标 开发建设活动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要特别关注的特 殊性目标有以下四类:重要生境生物物种、脆弱的生态系统、生态安全区 和敏感生态目标。
(4)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 分析、预测和评估所评价对象在实施 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
(5)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 通过分析、预测和评估,要提出具体 而明确的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6)回顾性环境影响评价环保部门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实际 环境影响,要进行跟踪监测和分析、评估。
第二节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与意义
环境影响评价概念的完整体系
(1)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方法,是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 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怙。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科 学方法或者一种技术手段,通过这种方法或手段来预防或减轻环 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2)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管理的一项制度,并以法律形式加以认 定。
(3)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 政府拟议中有关的经济发展规划和建 设单位欲建的建设项目。
一、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对人类开发建设活动可能导致的生态影响进行分析 评价。
用环境系统工程分析的方法对人类活动可能引起的环境和生态变化进行预 测和分析,评价项目对环境或生态产生的影响,并做出减缓不利影响可能采取 的措施或替代方案及所需的费用。
环境生态影响评价是一项识别、分析、评估人类活动可能对环境所造 成影响的技术手段。
(5)保护生存性资源 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基本 物质基础.也是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条件。我国人口众多,水、 土资源成为两项最紧缺的资源,已接近一种危机的程度,许多地方因地少 人多,陷入资源缺乏性贫困的困境中。
(6)保持生态系统的再生产能力 自然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再生和恢复功 能。一般复杂的系统,受干扰后恢复其功能的自调节能力较强。由于许多 生态系统的退化是人类过度开发刺用其资源造成的,因而合理利用可再生 资源,是保持生态系统再生产能力不受损害的主要措施。
(7持 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任何开发建设活动的生态环境影响,都具有一定的区 域性特点,不从区域角度考察这类问题,也难以阐明开发建设活动的生态 影响特点和后果,难以阐明生态保护措施的导向和重点。
通常采用的指标和基准:
①生态学评估指标和基准; ②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与基准; ③以政策与战略作为评估指标和基准; ④以环境保护法规的资源保护作为评估 基准; ⑤以经济价值损益和得失作为评估指标 和标准; ⑥社会文化评估基准。
第一章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与标准体系
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第二节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与意义 第三节 环境生态评价的分类和指导思想
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环境影响评价(EIA)是对建设项目、区域开 发设计及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 的影响进行预测和估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 环境影响评价是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 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 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 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或称评估是指对某种 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否显著、严重以及可否 被社会和生态所接受进行的判断。
评价的目的:
①评价影响的性质和影响的程度以及影 响的显著性,以决定行止; ②评价生态影响的敏感性和主要受影响 的保护目标,以决定保护的优先性; ③评价资源和社会价值的得失,以决定 取舍。
(1)地域分布的连续性 人类开发利用土地的结果.将自然生态系统分割 成一个个处于人类包围中的“岛屿”,使之成为易受影响和破坏的岛屿式 生态系统。按照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一个岛上的物种数与岛屿的面积和 该岛屿与其他岛屿相隔的距离有关,面积越大、距离越近物种数就越多。
(2)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与基准 是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判断所产生的影响是否为战略 所接受,或是否影响区域或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谋求经济与社会、 环境、生态的协调(不使任何一个方面遭受不可挽回的严重损失).谋求社会公平(不使社 会贫富差距扩大,保障受影响弱势群体的基本环境和资源权益),谋求长期稳定和代际间 的利益平衡(不损害后代的生存与发展权益)等,这都是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