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导游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化导游词
尊敬的来宾大家好,我是宁化天鹅假日旅行社的导游xxx,大家可以叫我xx,首先代表我们公司向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
现在大家能看到的这座雕塑是我们宁化人的骄傲,他是与郑板桥齐名的扬州八怪中的一怪——黄慎,(1687--1770 尚在),字恭懋.躬懋、恭寿、菊壮,号瘿瓢子,福建宁化人。
是我们宁化神画家,其风格以狂草为主,多以历史神话故事,佛像和文人士夫的生为题材,喜作怪笔,人多难以认(可穿插有关黄慎的故事)(青年时,学习勤奋,因家境因难,便奇居萧寺,〖书为画,夜无所得蜡,从佛殿光明灯读书其下。
善画人物,早年师法上官周,多作工笔,后从唐代书法家怀素真迹中受到启迪,以狂草笔法入画,变为粗笔写意。
多以历史神话故事,佛像和文人士夫的生活为题材,也画流浪乞丐、纤夫、渔民等,衣纹线条,兔起鹘落,变化多端,往往寥寥数笔,即能形神兼备。
亦善画山水、花鸟。
黄慎草书,得怀素笔意,用笔枯劲,上下勾连,喜作怪笔,人多难以辨认。
〗他的诗被同乡人雷宏收集起来,编为《蛟湖诗抄》。
你们一定奇怪,为什么会叫《蛟湖诗抄》吧,那是因为黄慎的出生地为我们宁化湖会针的蛟湖旁,蛟湖是福建省最深的天然淡水湖,湖面水不大只有18亩,却有103米深。
(相当于40-50层楼高呢)宁化全境地2368平方公里,人口35万,宁化县主要以烟草为支柱产业,占全省烟草23%。
石壁,是宁化县石壁镇(原禾口乡,1993年更名设镇)的一个
行政村,它地处宁化西隅,与江西省石城县毗邻,距县城22公里。
石壁被犯法为“客家南迁的中转站”,、“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客家摇篮”、“客家祖地”、“世界客家人的朝圣中心”等,这是海内外学者从大量的只料中研究出的结果,有其充分依据。
客家民系是汉族的一支,属中原汉人。
由于战乱,大量中原汉人背井离乡,辗转迁徙到以宁化石壁为中心的闽赣结合地区。
当时集中到宁化或石壁居住的客家人,来自8省50多个州县,这也说明他们到宁化之前是分散的,未形成特别的民系。
客家人从四面八方集中到宁化(石壁),迁居以石壁为中心的客家人,在安定的环境里,生息繁衍数百年,他们中原汉人的文化语言同当地的文化语言相结合,产生了一种既保留中原古风又有新变化的一种文化语言,它区别于汉民族其它民系,被称为客家文化客家话,由此也形成了客家民系。
据考证,客家民系形成于宋代。
宁化是客家地区,她不仅有着英武的客家文化、语言,而且许多是在宁化形成形成,且淬到其它客家地区。
宁化境内明显地反映出客家文化语言的承前启后的现象。
宁化(或石壁)不公被犯法为“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而且也被称为“客家文化、语言的摇篮”。
随着“客家热”的升温,石壁客家祖地建设也日渐规模。
1992年以来,宁化县人民政府斥资、四海乡贤襄助,在石壁村兴建客家公及配套建筑。
以客家公祠为主体,先后兴建了停车场、接待
导游:王淑梅
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三明的风景资源以水上丹霞、绿海洞天、温凉泉乡、大地史书、乡野田园等原生态类和闽人源、闽江源、客家源、长征源、理学源等源头类优势资源为特色,泰宁的水上丹霞、永安的桃源胜景、将乐的玉华古洞、宁化的客家祖地和沙县的风味小吃,都是三明久负盛名的品牌,他们以各自独特的个性魅力,共同构成了一幅灵动的生态休闲胜地的画卷。
客家祖地
“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山西大槐树和福建的石壁村遥相呼应,成为许多中国人心中永远的“故乡情结”。
从东汉到明清这一漫长的时间过程中,战乱、灾荒迫使许多世居中原的旺族、富贾、饥民一路奔袭而来,他们选择了石壁暂居,最终又从这里出发到达更远的地方,广东、四川或者东南亚、美洲、澳洲……有数据证明,有多达150种姓氏的客家人祖先都来自石壁一带,所谓“石壁裔孙半天下”。
今天的我们只能推测,客家人的祖先经过长途迁
徙后,突然站到眼前的这片肥沃葱郁的土地时,是多么的兴奋。
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他们从中原来到这里,不论是自然条件还是人文环境都天差地别,最终,从语言、习俗到行为观念,客家人既承继了中原的脉络,又有自成一体的文化特征,也才有了汉民族中一个独特的支系——客家人。
祖先们自称“客家人”,他们心目一定有着“落叶归根”的期盼,可他们却越走越远,以至于今天的客家人散落在世界各地。
然而,支撑他们的正是客家人开拓进取的精神。
每年,客家人从各地汇集到石壁的玉屏堂,他们不
仅仅是来寻祖,也是通过祭拜勇于开拓的祖先们,让客家人的这种精神代代相传,“石壁祖地”也是一个引领客家人回家的符号。
美食之旅
美食之旅沙县小吃几乎是福建的名片,因其口味的淡雅、用料的精致而成为众人追捧的美食,沙县于2003年被中国饭店协会授予“中国小吃之乡”称号,2006年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小吃文化名城”称号。
目前,沙县小吃有39个小吃品种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沙县小吃制作工艺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只有到过三明才知道,还有一个可与沙县小吃相媲美的永安小吃。
它们之间难分伯仲,但味觉的细微体验却是三明美食之旅的一份惊艳。
宁化、将乐、泰宁都有喝擂茶的习惯,擂茶不仅是一种日常的饮品,更是一份独特的饮食文化。
日本人爱吃生鱼片,据说这种吃法是从中国传入的,只有宁化客家人和北方赫哲族人还保存着吃生鱼片的吃法。
这吃法在宁化话里,叫做“鱼生”。
理学故里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中国人都熟悉的一首诗,其作者便是儒家学说集大成者——朱熹。
宋明时期,我国东南地区出现了一批研究、倡导、宣传并发展二程(程颢、程颐)理学的学者,经过数代人的艰苦努力,终于在学术上形成了一门独立学派——闽学,其中以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为代表,史称“闽学四贤”。
除李侗为福建南平人,其余三位均为三
明人,三明是当之无愧的“理学故里”。
“倡导东南”的杨时、“闽学奠基人之一”的罗从彦、“集大成者”的朱熹即是师承关系,在学术上又继往开来,丰富并发展了儒家学术。
绿海丹山
如果要用一个字来形容三明,那就是“绿”——三明的森林覆盖率达76.8%,有“中国绿都”“绿色宝库”之称,不夸张地说,就是一个天然的大氧吧。
泰宁因典型的青年期丹霞地貌而取得了“世界地质公园”的称号,自古“山川之气,特为奇秀”的泰宁山水得以走出“深闺”,为更多的人所知。
除了这片丹山碧水,还有终年葱郁的格氏栲、大旅行家徐霞客也为之倾倒的桃源洞、袖珍灵动的鳞隐石林等共同构成了三明山水的清丽与灵动。
乡野情怀三明有着独特的自然环境,尤其适合休闲度假和安养。
可亲近自然畅游竹海、茶苑品茗、还可放松身心在温泉沐浴,或者去联合梯田看那一幅隽永的水墨写意画卷,再或者到四季交替的花海,闻香识建宁,“五朵金花”总是别样红。
古镇风月说起古镇,我们总是先想到江南水乡、徽州宏村、江西婺源,亦或就是山西平遥、云南丽江……,因为旅游资料或者媒体宣传中,它们频频曝光,于是,曾几何时,我们忘记了,在中国还有许多不被人们广泛了解和认识的古镇。
作为客家祖地的三明,其古堡建筑和古镇风情并不输于永定的土楼,不论是建筑形式还是人文风情都更有一番独特的风韵。
深藏于山间的安贞堡、桂峰村还有迷一样的十八寨,身处其中更能体会到,中国人那血浓于水的宗族观念,天人合一的居
住智慧,还有就是中原地区业已消失的种种传统都还生生不息地传承在古镇与古宅之间。
开明、清明、文明的三明欢迎您!篇三:3 梅州导游词
梅州导游词
综合篇
一、概述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全市总面积为1.58万平方公里,现辖梅县、蕉岭县、平远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兴宁市和梅江区六县一市一区,全市总人口约500万人,其中客家人占97%以上,在六县一市一区中,除丰顺县有潮汕人和极少数畲族等少数民族外,其它都是“纯客住县”。
梅州地处五岭山脉以南,全市山地、丘陵面积占80%以上,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市。
梅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山川秀丽,景色宜人。
梅州旧称嘉应州,是著名的“世界客都”。
乡土气息浓郁的客家历史文化、客家风土人情、客家村落民居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梅州又是著名的“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和“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
梅州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较快,以青山绿水、客家风情为特色的旅游产品丰富多彩,主要旅游景区(点)有雁南飞、雁鸣湖、汤湖热矿泥山庄、千江温泉等旅游度假区,有阴那山、五指石、七目嶂、合水湖、龙鲸河等自然山水景观,有叶剑英故居和纪念馆、人境庐、丘逢甲故居等名人故居,有南华又庐、仁厚温公祠、花萼楼等客家民居,还有灵光寺、神光寺、千佛塔、万福寺等宗教胜地。
梅州物产丰富,有水果、名茶、名烟、酒类、梅菜、牛肉干等各种客家特产,此外还有陶瓷、竹编、木雕、石雕等传统工艺。
客家菜是粤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采用山区的物产为主要原料,保留着一定的中原风味,具有咸、香、肥的特色,以砂锅菜见长,特色名菜有酿豆腐、盐焗鸡、梅菜扣肉、肉丸等。
二、地理环境
梅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0.6℃—21.4℃。
无霜期300天以上,年平均降雨量约1500毫米。
由于土壤肥
沃,阳光充足,生态环境良好,梅州一年四季树木常绿,鲜花常开,空气清新,景色宜人。
梅州地势北高南低,岭谷相间。
山体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
从西北向东南排列,主要山脉有:西北部为项山甄山脉,它是武夷山脉的延伸部分,主峰项山甄(平远与寻乌交界处),海拔1530米,为梅州第二高峰,七目嶂(五华与河源交界处),海拔1318米,为五华最高峰、梅州第三高峰;中间是阴那山山脉和莲花山脉,它东起大埔,西至五华,绵延300多公里,其中高逾千米的山峰共19座,其中铜鼓嶂(丰顺与大埔交界处),海拔1560米,是梅州最高峰。
阴那山海拔1298米,为梅县最高峰,梅州第四高峰;东南部为凤凰山脉,它沿大埔、饶平、丰顺、潮州等交界处延伸,主要山峰有西岩山(大埔),海拔1235米,释迦岽(丰顺),海拔1283米。
山脉中夹着兴宁盆地、梅县盆地、蕉城—新埔盆地、汤坑盆地、水寨盆地、石正盆地、大柘盆地等,这些盆地是梅州重要的农业基地和人口聚居地。
梅州水资源丰富,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3条,其中主要河流有韩江、梅江和汀江。
梅江是梅州的母亲河,其起源于陆丰与紫金交界的乌突山七星岽,沿莲花山脉北麓,自西南向东北流经五华(至水寨段称琴江)、兴宁、梅县、梅江区,在大埔的三河坝与梅潭河、汀江交汇,流入韩江,再经潮汕平原后归入浩瀚南海。
梅江从发源地到三河坝全长307公里,流域面积达13900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五华的周江河、五华河,兴宁的宁江河,梅县的程江河、石窟河、松源河等。
此外,梅州还有众多的水库,为梅州的农业灌溉、饮用水源、防洪防涝、发电和山水旅游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历史渊源
1、梅州建制及其变迁
梅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1994年被国务院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从南朝齐(公元479-502年)设程乡县开始,至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
五代十国南汉乾和3年(公元945),升程乡县为敬州,北宋开宝4年(公元971)因避宋太祖祖父赵敬之讳,改
敬州为梅州。
后经多次变更建制,在清雍正11年(公元1733),程乡升格为直隶嘉应州,统领兴宁、长乐、平远、镇平四县加上
本属的程乡县,称“嘉应五属”,直属广东省辖。
民国3年(公元1914)废州府制,梅州改名梅县。
新中国成立后,于1949年10月设置兴梅专区,辖梅县、兴宁、五华、大埔、丰顺、蕉岭、平远7县。
后并入汕头专区,1965年7月从汕头专区分出设立梅县专区,1970年改为梅县地区。
1988年撤销梅县地区改建为梅州市。
2、客家人大迁徙
客家先民经历了五次大迁徙的历程,完成了从中原向南方迁徙和从闽粤赣向外迁移的过程,从而形成完整的客家民系,其迁徙大概经历了五个时期:
第一次迁徙东晋怀帝永嘉5年(公元311年),由于西北方蛮族入侵中原,形成了“五胡乱华”的局面。
东晋统治者被迫将国都从洛阳迁到南京,中原地区的许多官员、平民也随之南迁。
这些人多数暂居在江西鄱阳湖周围,有的到了安徽、福建,有一些还到了广东的大埔县。
这些中原汉人为了避免和原户籍者发生混淆,新来者的户籍便称为“客”。
晋元帝大兴四年(公元312年)特别下诏,正式肯定这种附设客籍的作法,称之为“给客制度”。
客家人最早的祖先,就是来自东晋时代南下避难的那批中原人。
第二次迁徙唐代末年,因黄巢起义(公元874-907),第一次南迁至江西、安徽等地区的客家先民,倍受战乱蹂躏,客户居民不得不再向南迁移至皖南、赣南、闽西、粤东等地。
其集中聚居地是福建宁化石壁一带。
第三次迁徙北宋末、南宋初(公元12世纪初),因金人、元人相继大举入侵中原,宋高宗南渡,又引发了一次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避难的浪潮。
而客户居民,不少人都参加了抵抗元兵的战斗。
宋亡后,他们只好退往更偏僻的粤东、粤北地区。
第四次迁徙清代初年,客家人的祖先前三次大迁徙都是为了避难求生,被迫离乡背井客居他乡。
这时生活已较安定,家族都经过了数代的繁衍,人口增加很多。
在偏僻的山村,人多地少,难以为生,必须向外发展。
清康熙年间,定了“移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政策,鼓励客家人向外迁移,形成了客家人赣闽粤客家地区向四川、湖南、广西、台湾等地迁移的热潮。
第五次迁徙清末,客家人洪秀全领导太平军在广西起义。
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许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压力下迁徙到广东南方山区、海南岛等地居住,不
少人向海外移民(过番)。
因而形成了客家人遍布全国很多地区和南洋一带的新局面。
今天,客家人分布的地域已很广,在大陆有5512.8万人,台湾460万人,香港125万人,澳门10万人。
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湖南、湖北、贵州、海南、台湾等18省(区)都有客家人。
主要聚居地在粤东、粤北、闽西南、赣东南和台湾一带。
在国外侨居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菲律宾、毛里求斯、印度、美国、加拿大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数约300多万人。
四、著名的“三乡”
梅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美称。
1、文化之乡
梅州,是我国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的交汇点,是宋以来客家人的集散中心,也是目前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由于梅州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上客家人多次大规模的迁徙活动,使梅州成为具有典型客家特色的文化区域。
梅州文化的兴盛发轫于宋代,各地办起了许多“社学”、“文学”、“书院”迄今用逾千载,兴学之风不衰。
至清代中期,文化教育事业已相当发达。
乾隆、嘉庆年间,科第中试为全省之冠,故有“五科五解”的美称。
乾隆15年(公元1750年),王之正任嘉应州官时,特置“人文秀区”牌坊立于衙前大街,以志梅州文化之盛。
清代状元吴鸿在广东省督学时,赞誉梅州“人文为岭南冠”。
此时涌现出不少知名学者,如宋湘、黄遵宪、丘逢甲、胡曦、丁日昌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梅州之所以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化之乡”,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和环境背景。
从历史上看,客家人的祖先来自文化中心的中原地区,其中有许多是“衣冠世家、书香门第”,文化素质较高,历来有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
从地理环境上看,梅州地区山多田少,人多地少,谋生艰难,文化知识便成为客家人生存竞争的主要手段。
所以,即使再穷再苦的人家,都会不惜一切,那怕是卖田卖屋都要供子女上学读书,读书已成为客家人的传统美德。
千百年来,客家地区传唱着这样一首童谣:“蟾蜍罗,咯咯咯,唔读书,么老婆┅┅”。
在梅州,从政府到百姓,都非
常重视教育,大家可以发现,不论在城镇还是乡村,学校的校舍相对其他建筑物都是比较好的。
梅州的读书人在全省、全国乃至世界都是有名的。
梅州城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国务院批准颁布),梅州城坐落在梅江河谷平原上,是梅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梅州”得名皆因当时本地有梅溪(梅江),两岸多梅花之故。
城市面积34平方公里,人口37万,以梅江为界,分江北、江南两城区。
“一江两岸”建设集防洪、交通、观光、休闲于一体,颇具特色。
城区逐步发展成为具有“绿中城、城中水”为主要特色的生态环境良好的花园式现代化中等城市。
梅州城是千年古城,名胜古迹众多,客家风情浓郁,虽经历代沧桑湮没,现仍存或重修的有八角亭、孔子庙、千佛塔、状元桥、吕帝庙、安定书室、嘉应古桥、曾井等众多人文景观和名胜古迹。
嘉应学院是一所省属普通本科院校,由原嘉应大学和嘉应教育学院合并而成,有着91年的办学历史。
梅州在清朝时称嘉应州,嘉应学院由此得名。
学院校本部校园占地面积1188亩,校舍建筑面积30.6万平方米。
学院有教职工100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85人。
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1000多人。
已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体,有4个二级学院、17个系、4个教学部,36个本专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医学八大门类。
学院始终把质量作为立校之本,毕业生的就业率每年都在94%以上。
学院具有鲜明的侨乡和客家文化特色,自办学以来,一直得到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大力支持。
至目前为止,海内外乡贤为学院共捐资6000多万元。
学院还与国内外许多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均有著名大学的专家、教授来校作访问学者,研究客家文化和讲学。
学院从1998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先后有来自美国、日本、阿根廷、泰国、印尼等国的学生来校学习。
学院校园环境优美,是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2、华侨之乡
梅州是广东省的重点侨乡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华侨之乡。
目前梅州旅外侨胞达336万人,约占全国侨胞总数的1/10,相当于梅州现有人口500万的69%。
其中,梅县、梅江区、大埔、蕉岭、丰顺等华侨较多,主要分布在泰国、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