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金属基复合
材料成形工艺基础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江苏大学
材料成形工艺基础江苏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第一章测试1.“成形”指的是通过加工使材料具有了某种状态,其内涵较“成型”更加丰富。
()A:对 B:错答案:A2.铸造、锻压和焊接,都有一个对坯料进行加热的过程,故都属于热加工工艺的范畴。
()A:错 B:对答案:A3.云纹铜禁的主要成形工艺为砂型铸造。
()A:错 B:对答案:A4.金属连接成形工艺一般可分为焊接以及铆接、黏结等。
()A:对 B:错答案:A5.增材制造是一种金属液态成形工艺。
()A:对 B:错答案:B6.“失蜡法”铸造是()。
A:砂型铸造B:熔模铸造C:实型铸造D:压力铸造答案:B7.《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灌钢工艺中的()。
A:生铁陷入法B:生铁覆盖法C:生铁冶炼法D:生铁提纯法答案:A8.秦始皇铜车马中铜马脖子上的项圈采用的连接工艺是()。
A:钎焊B:黏结C:铸焊D:铆接答案:A9.非金属材料成形一般包括陶瓷材料成形、高分子材料成形和()。
A:塑料成形B:橡胶成形C:复合材料成形D:胶黏剂成形答案:C10.材料成形工艺除非金属材料成形之外,一般还包括()。
A:金属连接成形B:金属塑性成形C:金属液态成形D:增材制造答案:ABCD第二章测试1.合金收缩经历三个阶段,其中液态收缩和固态收缩是产生缩孔和缩松的基本原因。
()A:错 B:对答案:A2.为防止铸件产生裂纹,在设计零件时一般力求壁厚均匀。
()A:错 B:对答案:B3.选择分型面的第一条原则是保证能够起模。
()A:对 B:错答案:A4.压力铸造可铸出形状复杂的薄壁铸件,是因为保持了一定工作温度的铸型提高了合金充型能力所致。
()A:错 B:对答案:A5.起模斜度是为便于起模而设置的,并非零件结构所需要。
()A:对 B:错答案:A6.合金的铸造性能主要包括()。
A:充型能力和流动性B:充型能力和收缩C:流动性和缩孔倾向D:充型能力和变形倾向答案:B7.下面合金形成缩松倾向最大的是()。
A:远离共晶成分的合金B:共晶成分的合金C:纯金属D:近共晶成分的合金答案:A8.灰口铸铁、可锻铸铁和球墨铸铁在机械性能上有较大差别,主要是因为它们()不同。
金属基复合材料重点
⾦属基复合材料重点第⼀章1.内⽣增强的⾦属基复合材料具有如下特点(第5页):1)增强体是从⾦属基体中原位形核、长⼤的热⼒学稳定相,因此,增强体表⾯⽆污染,避免了与基体相容性不良的问题,且界⾯结合强度⾼。
2)通过合理选择反应元素(或化合物)的类型、成分及其反应性,可有效地控制原位⽣成增强体的种类、⼤⼩、分布和数量。
3)省去了增强体单独合成、处理和加⼊等⼯序,因此,其⼯艺简单,成本较低。
4)从液态⾦属基体汇总原位形成增强体的⼯艺,可⽤铸造⽅法制备形状复杂、尺⼨较⼤的近净成形构件。
5)在保证材料具有较好的韧性和⾼温性能的同时,可较⼤幅度地提⾼材料的强度和弹性模量。
第⼆章1.增强体的作⽤(第8页)增强体是⾦属基复合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提⾼⾦属基体的强度、模量、耐热性、耐磨性等性能的作⽤。
2.选择增强体的主要考虑因素(5个)(原则)展开(1)⼒学性能:杨⽒模量和塑性强度;(2)物理性能:密度和热扩散系数;(3)⼏何特性:形貌和尺⼨;(4)物理化学相容性;(5)成本因素。
第三章3.分析论述⾦属基复合材料的可设计性(为什么复合材料具有可设计性)(1)复合材料是由增强体、基体、界⾯三部分组成。
(2)基体和增强体材料是可以选择的,⽐如增强体的⼤⼩、形貌、分布等都会造成所制备复合材料性能的不同。
同时,⾦属基体的组分⽐例也将影响复合材料表现出的宏观性能。
(3)界⾯的设计:(4)此外,选择不同的制备⼯艺和成型⼯艺也会影响复合材料性能。
(5)设计者可以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与要求来设计具有不同特性与性能的复合材料,以满⾜⼯程实际对⾼性能复合材料及结构的要求。
(6)复合材料在弹性模量、线膨胀系数和材料强度等⽅⾯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性质,可以根据不同⽅向上对刚度和强度等性能的特殊要求来设计复合材料及结构。
(7)复合材料的不均匀也是其显著特点。
复合材料的⼏何⾮线性及物理⾮线性也是要特殊考虑的。
(8)复合材料具有不同层次上的宏观、细观和微观结构,因此可以采⽤⼒学理论和数值分析⼿段对其进⾏设计。
清华大学《工程材料》第5版教材简介
清华大学《工程材料》第5版教材简介《工程材料》第5版教材由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朱张校教授、姚可夫教授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工程材料》第5版教材目录如下:绪论0.1中华民族对材料发展的重大贡献0.2材料的结合键0.3工程材料的分类第1章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特点1.1金属材料的结构与组织1.2金属材料的性能特点1.3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特点1.4陶瓷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特点第2章金属材料组织和性能的控制2.1纯金属的结晶2.2合金的结晶2.3金属的塑性加工2.4钢的热处理2.5钢的合金化2.6表面技术第3章金属材料3.1碳钢3.2合金钢3.3铸钢与铸铁3.4有色金属及其合金第4章高分子材料4.1工程塑料4.2合成纤维4.3合成橡胶第5章陶瓷材料5.1普通陶瓷5.2特种陶瓷第6章复合材料6.1复合材料的复合原则6.2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6.3非金属基复合材料6.4金属基复合材料第7章功能材料及新材料7.1电功能材料7.2磁功能材料7.3热功能材料7.4光功能材料7.5隐形材料及智能材料7.6纳米材料第8章零件失效分析与选材原则8.1机械零件的失效8.2机械零件失效分析8.3机械零件选材原则第9章典型工件的选材及工艺路线设计9.1齿轮选材9.2轴类零件选材9.3弹簧选材9.4刃具选材第10章工程材料的应用10.1汽车用材10.2机床用材10.3仪器仪表用材10.4热能设备用材10.5化工设备用材10.6航空航天器用材附录1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新、旧国家标准性能名称和符号对照表附录2金属热处理工艺的分类及代号(摘自GB/T 12603—2005) 附录3常用钢的临界点附录4钢铁及合金牌号统一数字代号体系(摘自GB/T 17616—1998)附录5国内外常用钢号对照表附录6常用铝及铝合金状态代号与说明(摘编自GB/T 16475—2008)附录7若干物理量单位换算表附录8工程材料常用词汇中英文对照表参考文献本教材有以下特点:(1)体系科学合理,内容丰富新颖,实例丰富。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第六章课件
6.1 3D打印机
• 6.1.1 3D打印机技术认知 • 6.1.2 3D打印机组成及工作原理 • 6.1.3 3D打印的优势与面临的挑战 • 6.1.4 3D打印机的发展
6.1 3D打印机
• 3D打印的概念胚芽起源于18世纪西欧的雕塑艺 术,但是限于当时的科技手段,该技术一直没 能成功,直到20世纪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 3D打印技术才真正得到实现与发展。英国 《The Economist》杂志《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一文中,将3D打印技术作为第三 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智能制造的 进一步发展成熟,3D打印技术在打印材料、精 度、速度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新的 信息技术、控制技术、材料技术等被不断运用 于其中,使得3D打印技术在制造领域的应用越 来越广泛。
6.1.1 3D打印机技术认知
• 1.3D打印技术的概念及原理 • 3D打印(3D printing)是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它是一种以
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黏合 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 • 传统数控制造主要是“去除型”,即在原材料基础上, 使用切割、磨削、腐蚀、熔融等办法,去除多余部分, 得到零部件,再以拼装,焊接等方法组合成最终产品, 面3D打印则颠覆了这一观念,无需原胚和模具,就能直 接根据计算机图形数据,通过层层增加材料的方法直接 造出任何形状的物体,这不仅缩短了产品研制周期,简 化了产品的制造程序,提高了效率,而且大大降低了成 本,因此被称为“增材制造”。
• (4)生成层面信息 层面信息包括轮廓信息和当前轮 廓的高度信息。通过求交点计算,把获取到的交点 按照顺序连接,就形成一个打印平面。轮廓信息中 包括外轮廓和内轮廓,轮廓中还应该进行光斑补偿 等。
第四章第二节金属基复合材料(MMC)制备工艺
8.3.3液态法(非连续增强相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工艺) (1)压铸法
在压力的作用下,将液态或半液态金属以一定速度充填 压铸模型腔或增强材料预制体的空隙中,在压力下快速凝固 成型。
(2)半固态复合铸造 将颗粒加入半固态的金属熔体中,通过搅拌使颗粒在基
体中分布均匀,并取得良好的界面结合,然后将半固态复合 材料注入模具进行压铸成型。
1.3.4 原位(In situ)生长(复合)法 增强相从基体中直接生成,生成相的热力学稳定
性好,不存在基体与增强相之间的认识润湿和界面反 应等问题,基体与增强相结合良好,较好的解决了界 面相容性问题。
(1)共晶合金定向凝固 :共晶合金定向凝固要求合 金成分为共晶或接近共晶成分,开始为二元合金,后 发展为三元单变共晶,以及有包晶或偏晶反应的两相 结合。定向凝固时,参与共晶反应的 和 相同时从 液相中生成,其中一相以棒状(纤维状)或层片状规 则排列生成(上图)。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界面优化以及界面设计一般有以下 几种途径:
2.4.2.1增强剂的表面改性处理 增强材料的表面改性(涂层)处理可起到以下作用:
(1)改善增强剂的力学性能,保护增强剂的外来物理 和化学损伤(保护层);
(2)改善增强剂与基体的润湿性和粘着性(润湿层); (3)防止增强剂与基体之间的扩散、渗透和反应(阻挡层) (4)减缓增强剂与基体之间因弹性模量、热膨胀系数等的
2.4.2.2金属基体改性(添加微量合金元素) 在金属基体中添加某些微量合金元素以改善增
与基体的润湿性或有效控制界面反应。 (1)控制界面反应。 (2)增加基体合金的流动性,降低复合材料的制备
温度和时间。 (3)改善增强剂与基体的润湿性。
2.4.3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性能
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概论重点
第一章总论尖端科学技术对材料要求:减轻重量、提高强度、降低成本玻璃钢(GFRP)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基体材料:UP(不饱和聚酯)、EP(环氧树脂)、PF(酚醛树脂)主要缺点:模量小,温度低复合材料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的物质组合而成的一种多相固体材料复合目的:通过复合产生单一材料所不具有的新性能CM组成:基体(连续相);界面相;增强材料(分散相)纤维、颗粒状、片状命名原则:增强材料+基体材料+复合材料分类按性能高低,通用、先进按增强材料形态,连续纤维、短纤维、粒状或碎片状、编织材料作用,结构(作为承力结构,主要使用其力学性能的复合材料)功能(除力学性能外还提供其它物理性能的复合材料)基体材料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热固性树脂、热塑性树脂、橡胶)金属基复合材料(铝基、钛基、镁基、铁基)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玻璃、水泥)碳基复合材料CM优点1叠加效应,最佳结构设计—增强体与基体性能的叠加互补—新的独特的多种性能材料(最大特点)2 性能具有可设计性改变材料的组分、结构、工艺方法、工艺参数等调节材料的性能3 材料与构件制造的一致性——意义:减少零件数目,避免接头过多,降低应力集中;减轻质量,减少制造工序和加工量,降低成本一次成型:根据构件形状设计模具,再根据铺层设计铺设增强体,使基体材料与增强体组合、固结后获得复合材料构件的制造过程。
二次加工:构件的连接;机械切削加工及坯件的进一步塑性变形CM不足:(1)增强体和基体可供选择的范围有限;(2)工艺比较复杂,质量重复性不能完全保证;(3)成本较高PMC(聚合物基)优点(1)比强度、比模量大(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2)耐疲劳性能好————————(基体强韧性降低裂纹扩展速度(纤维对裂纹阻隔作用,使裂纹尖端变纯或改变方向(3)减振性能好原因:1自振频率高,不容易出现因共振而快速脆断的现象;2 振动阻尼性强-非均质多相体系-纤维与基体界面-反射、吸收振动能量-振动很快衰减(4)过载安全性好纤维复合材料中,有大量独立纤维。
复合材料概论 复习 重点
第一章总论一.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的物质组合而成的一种多相固体材料。
★二.复合材料的命名和分类★1.按增强材料形态分类(1)连续纤维复合材料:作为分散相的纤维,每根纤维的两个端点都位于复合材料的边界处;(2)短纤维复合材料:短纤维无规则地分散在基体材料中制成的复合材料;(3)粒状填料复合材料:微小颗粒状增强材料分散在基体中制成的复合材料;(4)编织复合材料:以平面二维或立体三维纤维编织物为增强材料与基体复合而成的复合材料。
2. 按增强纤维种类分类(1)玻璃纤维复合材料;(2)碳纤维复合材料;(3)有机纤维(芳香族聚酰胺纤维、芳香族聚酯纤维、高强度聚烯烃纤维等)复合材料;(4)金属纤维(如钨丝、不锈钢丝等)复合材料;(5)陶瓷纤维(如氧化铝纤维、碳化硅纤维、硼纤维等)复合材料。
如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纤维增强同一基体制成的复合材料称为混杂复合材料3.按基体材料分类(1)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以有机聚合物(主要为热固性树脂、热塑性树脂及橡胶)为基体制成的复合材料;(2)金属基复合材料:以金属为基体制成的复合材料,如铝基复合材料、钛基复合材料等;(3)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以陶瓷材料(也包括玻璃和水泥)为基体制成的复合材料。
4.按材料作用分类(1)结构复合材料:用于制造受力构件的复合材料;(2)功能复合材料:具有各种特殊性能(如阻尼、导电、导磁、换能、摩擦、屏蔽等)的复合材料。
三.复合材料是由多相材料复合而成,其共同的特点是:★(1)可综合发挥各种组成材料的优点,使一种材料具有多种性能,具有天然材料所没有的性能。
(2)可按对材料性能的需要进行材料的设计和制造。
例如,针对方向性材料强度的设计,针对某种介质耐腐蚀性能的设计等。
(3)可制成所需的任意形状的产品,可避免多次加工工序。
四.影响复合材料性能的因素很多,主要取决于①增强材料的性能、含量及分布状况,②基体材料的性能、含量,以及③增强材料和基体材料之间的界面结合情况,作为产品还与④成型工艺和结构设计有关。
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第二版答案
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第二版答案第一章:工程材料的概述1.定义:工程材料是指用于制造各种工程产品和构件的原料,包括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和合成材料。
2.金属材料分类:金属材料按照基本组织可分为晶体、多晶体和非晶体。
按照化学成分可分为金属元素和合金。
按照制备方式可分为熔炼和粉末冶金方法。
3.非金属材料分类:非金属材料包括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
陶瓷材料可分为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有机非金属材料。
高分子材料是由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材料。
复合材料由两种或以上的基础材料组成。
4.合成材料分类:合成材料指人工合成的新材料,包括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和高分子基复合材料。
第二章:金属材料的组织和性能1.金属的晶体结构:金属的晶体结构可分为体心立方结构、面心立方结构和六方最密堆积结构。
2.晶体缺陷:晶体缺陷包括点缺陷、线缺陷和面缺陷。
点缺陷包括金属原子的不可替代缺陷和可替代缺陷。
线缺陷包括位错和抱线。
3.金属的力学性能:金属的力学性能包括强度、硬度、韧性、可塑性和延展性等。
4.金属的热学性能:金属的热学性能包括热膨胀系数、热导率和比热容等。
第三章:金属材料的制备与加工1.金属的提炼和精炼:金属的提炼过程包括冶炼和精炼。
冶炼是将矿石中的金属氧化物还原为金属的过程。
精炼是去除金属中的杂质,提高金属纯度的过程。
2.金属的凝固:金属的凝固过程包括液相凝固、凝固过程中的晶体生长和固相变形。
3.金属的成形加工:金属的成形加工包括锻造、压力加工、热处理和冷加工等。
4.金属的热处理:金属的热处理包括退火、淬火、回火和时效等。
第四章:非金属材料的组织和性能1.陶瓷材料的组织和性能:陶瓷材料的组织包括晶体和非晶体结构,性能包括强度、硬度和热稳定性等。
2.高分子材料的组织和性能:高分子材料的组织包括聚合物链和结晶结构,性能包括高分子材料的强度、弹性和耐热性等。
3.复合材料的组织和性能:复合材料的组织包括增强相和基体相,性能包括强度、刚度和耐热性等。
金属基复合材料(MMC)
2.粉末冶金
适用于连续、长纤维 增强.也可用于短纤 维、颗粒或晶须增强 的金属基复合材料
长纤维增强:将纤维和 金属粉末按比例混合,密 封在容器中,然后进行热 等静压
整理ppt
18
其它增强相
整理ppt
19
粉末冶金的优点
工艺过程温度低,可以控制界面反应
增强材料(纤维、颗粒或晶须)与基体金属粉末 可以任何比例混合,纤维含量最高可达75%, 颗粒含量可达50%以上
高温性能优良。合金化后的耐热性显著提高,可以作为
高温结构材料使用,如航空发动机的压气机转子叶片等, 长期使用最高温度已达540℃
在大气和海水中有优异的耐蚀性.在硫酸、盐酸、硝酸 相氢氧化纳等介质中都很稳定
导电与导热性差.导热系数只有铜的1/l 7和铝的l/10, 比电阻为铜的25倍
整理ppt
7
对浸润性和密度差的要求较小
采用热等静压工艺时,其组织细化、细密、均 匀,一般不会产生偏析、偏聚等缺陷,可使空 隙和其它内部缺陷得到明显改善,从而提高复 合材料的性能
可以用传统的加工方法进行二次加工
整理ppt
20
粉末冶金的缺点
工艺过程比较复杂,金属基体必须制 成金属粉末,增加了工艺的复杂性和 成本
22
普通压铸工艺过程
将包含有增强材料的金属熔体倒入预热模 具中后迅速加压,压力约为70—l00MPa, 使液态金属基复合材料在压力下凝固。待 复合材料完全固化后顶出,即制得所需形 状及尺寸的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坯料或压铸 件。
整理ppt
23
增强材料预制体的压铸工艺过程
将熔融金属注入装有增强材料(长、短纤维, 颗粒或晶须)的预制件模具中,并在压力下使 之渗入预制件的间隙,在高压下迅速凝固成金 属基复合材料
东大金属凝固原理第六章
15
二、单晶生长的方法 根据熔区的特点,单晶生长的方法可以分为正常凝 固法和区熔法。
(一) 正常凝固法
正常凝固法制备单 晶,最常用的有坩 埚移动、炉体移动 及晶体提拉等单向 凝固方法。
16
1、坩埚移动或炉体移动单向凝固法 最常用的是将尖底坩埚垂直沿炉体逐渐下降,单 晶体从尖底部位缓慢向上生长;也可以将“籽晶”放 在坩埚底部,当坩埚向下移动时, “籽晶”处开始
8
二、单向凝固的方法
1.发热剂法
型壳(精密铸造壳型)放在绝热箱中,底部放水 冷结晶器,浇铸金属后,在上部盖发热剂,使 上部金属处于高温,四周绝热,下部冷却,建立 自下而上的凝固条件。
缺点:无法调节GL 和R,制备小型柱状晶铸件(叶
片)。
9
2.功率降低法(P.D法) 加热线圈分成两段, 铸件不移动,型壳加热到 一定温度,向型壳内加入 过热的金属液,切断下部
1
§6-1 定向凝固工艺
单向凝固又称单向结晶,是使金属或合金由熔 体中单向生长晶体的一种工艺方法。单向凝固是用 于制备单晶、柱状晶和内生复合材料的凝固工艺方 法。其中最重要的工艺参数是:
GL-固液界面前沿液相中的温度梯度
R-固液界面前沿推进速度,晶体生长速度。
GL/R是控制晶体长大形态的重要判据(影响界面 稳定性) 在提高GL的条件下,增加R,才获得所要求的晶体 形态,细化组织,改善质量,并且提高单向凝固铸 件的生产率。
向右,每重熔一次都有提纯作用,纯度提高一
次,经多次重熔,得到高纯材料。
25
26
区域提纯效果与K0和搅 拌程度有关。 K0越小, 搅拌越好,提纯效果越 好。感应加热,电磁搅 拌,液相溶质分布均匀, 界面前沿溶质浓度低, 固相中的溶质少,提纯 效率高。
材料与生活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内蒙古科技大学
第一章测试1.300万年前-15000年前,称为旧石器时代。
( )A:对B:错答案:A2.粘土在()℃以上可以烧结成质量良好的瓷器。
A:1300B:550C:800D:700答案:A3.铜可以以纯金属的形式大量存在于自然界。
( )A:错B:对答案:A4.公元前3800年,()人工炼成了纯度较高的铜器,出现了冶炼铜技术。
A:东亚B:西亚C:非洲D:欧洲答案:B5.陨铁是()。
A:地球地表面之下存在的纯铁B:地球表面下天然存在的C:天体坠入地球大气层落在地球上的铁D:大气层下地球表面的天然铁答案:D6.()中国发明了炼铁技术,进入铁器时代。
A:公元前2000至前1000年B:公元前1000至前900年C:公元1000至900年D:公元前600至前500年答案:B7.钢铁产量与一个国家的经济整体实力和国家的强盛程度关系不大。
( )A:对B:错答案:B8.信息传递技术是从()开始。
A:动作B:声音C:表情D:结绳答案:D9.大容量、高速度的网络通信材料是()。
A:铝B:SiC:半导体D:光纤答案:D10.历史上第一个晶体管是1947年底,由美国贝尔实验室制造的。
A:对B:错答案:A第二章测试1.金属材料是指具有()等性质的材料。
A:延展性B:导电C:金属光泽D:高脆性答案:ACD2.有色金属是指除()以外的所有金属及其合金。
A:FeB:WC:CrD:Mn答案:ACD3.无间隙原子钢的英文简称为HSLA钢。
()A:错B:对答案:A4.工程结构用钢是指()。
A:含碳量超过0.25%的低碳钢B:含碳量不超过0.25%的低碳钢C:含碳量不超过0.05%的低碳钢D:含碳量超过0.5%的低碳钢答案:B5.按照腐蚀机理分,金属的腐蚀形式有()。
A:酸性介质腐蚀B:物理腐蚀C:化学腐蚀D:电化学腐蚀答案:BCD6.钢的高温腐蚀是物理腐蚀。
()A:对B:错答案:B7.耐磨钢的含碳量是()。
A:1.0-1.5%B:0.3-0.7%C:小于0.3%D:大于1.5%答案:A8.占据元素周期表中最多的是下列那类元素()。
第6章 功能复合材料2013
第六章 功能复合材料
6.8 梯度功能复合材料
主要问题
1、如何进行梯度功能材料的设计?
2、梯度功能材料有哪些制备方法?
39
第六章 功能复合材料
6.8 梯度功能复合材料 1、如何进行梯度功能材料的设计?
a. 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
①根据规定的设计物件的形状和工作要求;选择有可能合成的材料 组配和恰当的制造方法; ② 根据材料的物性参数及控制梯度变化的适宜条件,进行温度分布 解析和热应力解析,探索比应力最小时的组成分布形状或材料组配。
制造方法:
◆将玻璃纤维与碳纤维混杂,然后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复合。 ◆直接用碳纤维毡或织物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复合。
34
第六章 功能复合材料
6.7 生物功能复合材料
应用2:纤维增强型生物功能复合材料 2.2 玻璃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 功能特点: ※ 可根据需要,调整碳纤维的含量及排列形式。
※ 全部采用碳纤维增强,力学性能与成本也相应提高。 ※ 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导热系数低,比原颅骨有 更高的强度和刚度; ※ 容易加工,使用方便,植入后无异物感和压迫感。
32
第六章 功能复合材料
6.7 生物功能复合材料
应用2:纤维增强型生物功能复合材料 制造人工关节和人工骨
特点: ▼能耐人体内各种有机化合物的腐蚀; ▼和人体肌肉组织亲和力好; ▼质轻,良好疲劳强度、耐磨性及一定的韧性。
人工关节
2.2 玻璃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
应用实例: 玻璃纤维中掺少量碳纤维,复合成增强的聚 合物复合材料,用于颅骨缺损修补。
36
第六章 功能复合材料
6.7 生物功能复合材料
应用2:纤维增强型生物功能复合材料 2.4 包层复合材料
【金属基复合材料】第五章,复合材料基体与增强体
Introduction
The possibility of taking advantage of particular properties of the constituent materials to meet specific demands is the most important motiv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mposites. The terms matrix and reinforcement are often used. The matrix is a percolating “soft” phase (with in general excellent ductility, formability and thermal conductivity) in which are embedded the “hard” reinforcements (high stiffness, hardness, and low thermal expansion). The reinforcements can be continuous or discontinuous, orientated or disorientated. The composites are classified by: (1) their matrix (polymer, ceramic, metal), (2) their reinforcement, which includes the chemical nature (oxides, carbides, nitrides), shape (continuous fibers, short fibers, whiskers, particulates) and orientation, (3) their processing routes.
《复合材料概论》心得与总结
《复合材料概论》心得与总结卫琦 1306030118通过学习《复合材料概论》,我了解了复合材料的命名、分类以及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
复合材料的基体材料有四种:金属材料、无机胶凝材料、陶瓷材料、聚合物材料。
了解了碳纤维的优点以及碳纤维在生活中被广泛的应用。
以及对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的了解。
以下是我对一些知识点的总结。
第一章总论一、复合材料定义: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的物质组合而成的一种多相固体材料;在复合材料中通常有一个相为连续相,称为基体,另一相为分散相,称为增强材料。
二、复合材料的分类1.按增强材料形态分类(连续纤维复合、短纤维复合、颗粒复合、编织复合)2.按增强材料纤维种类分类(玻璃纤维、碳纤维、有机纤维、金属纤维、陶瓷纤维、混合)3.按基体材料分类(聚合物基、金属基、无机非金属基)4.按材料作用分类(结构复合材料、功能复合材料)三、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1.可综合发挥各组成材料的优点2.可按对材料性能的需要进行材料的设计和制造(最大特点!)3.可制成所需的任意形状的产品四、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的三个结构层次①:一次结构:指由基体和增强材料复合而成的单层材料②:二次结构:指由单层材料层合而成的层合体③:三次结构:指通常所说的工程结构或者产品结构第二章复合材料的基体材料复合材料的基体材料有以下四种:①:金属材料主要包括铝及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镍合金、铜与铜合金、锌合金、铅、钛铝、镍铝金属间化合物等无机胶凝材料主要包括水泥、石膏、菱苦土和水玻璃等陶瓷材料主要包括玻璃、玻璃陶瓷、氧化物陶瓷、非氧化物陶瓷聚合物材料主要包括不饱和聚酯树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及各种热固性/热塑性聚合物。
第三章复合材料的增强材料一、增强材料的定义:在复合材料中,凡事能基体材料力学性能的物质,均称为增强材料。
二、玻璃纤维的分类:1.以玻璃原料成分分类:无碱玻璃纤维(E玻纤);中碱玻璃纤维;有机玻璃纤维(A玻璃);特种玻璃纤维。
《材料成型理论基础》课程大纲
《材料成型理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英文)中文名称:材料成型理论基础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for Materials Processing二、课程编码及性质课程编码:0809554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必修课三、学时与学分总学时:56学分:3.5四、先修课程工程材料学、传热学、流体力学、材料成形工艺基础五、授课对象本课程面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开设,也可以供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和电子封装技术专业学生选修。
六、课程教学目的(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贡献和作用)本课程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目的主要包括:1.让学生对液态成形、连接成形、固态塑性成形及高分子材料成形的基本过程有较全面、深入的理解,掌握其基本原理和规律。
2.了解液态金属的结构和性质;掌握液态金属凝固的基本原理,冶金处理及其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3.掌握材料成形中化学冶金基本规律和缺陷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及防止措施。
4.掌握塑性成形过程中的应力与应变的基础理论,金属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5.了解高分子材料的组织转变及流动、成形的基本规律。
表1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七、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本课程以材料成形工艺的理论基础为主线,根据成形加工过程中材料所处或经历的状态,分为液态凝固成形、固态塑性成形、连接成形、塑料注射成形等几类,学习材料在成形过程中的组织结构、性能、形状随外在条件的不同而变化的规律性知识。
2)本课程着重利用前期所学的物理、化学等基础理论,以及传热学、流体力学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液态成形、塑性成形、连接成形等基本材料成形技术的内在规律和物理本质,包括共性原理,同时也要注重个性规律性认识。
3)课程将重点或详细介绍三种主要材料成形方法中的主要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阐述这些现象的本质,揭示变化的规律。
而对次要成形方法的基本原理或发展状况等只作简要介绍或自学。
4)重点学习的章节内容包括:第4章“单相合金与多相合金的凝固”(6学时)、第5章“铸件凝固组织的形成与控制”(6学时)、第7章“焊缝及其热影响区的组织和性能”(6学时)、第8章“成形过程的冶金反应原理”(6学时)、第11章“应力与应变理论”(4学时)、第12章“屈服准则”(6学时)。
第五章 金属基复合材料(MMC)
MMC制备工艺(续)
• 粉末冶金(Powder Metallurgy)
• 既可适用于连续、长纤维增强.又可用于短纤维、颗 粒或晶须增强的金属基复合材料。
MMC制备工艺
• MCC制备工艺的重要性
其不但对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而且 由于制造工艺复杂,是导致金属基复合材料成本居高 不下的重要原因,影响着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广泛使用, 因此制备工艺一直是金属基复合材料的重要研究内容 之一。
• 目前常用的MCC的制备工艺方法
制备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方法是多样化的。为了便于介 绍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根据各种制备方法的 基本特点,主要把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分为三 大类,即(1)固态法;(2)液态法;(3)喷射与喷射沉积 法及原位复合法等新技术。
• 除上述外,还有铜基、锌基和金属间化合物基复合材料等。
各类MMC简介(续)
• 各种不同增强体增强的MCC
• 颗粒增强MCC
• 指增强体为颗粒形态的金属基复合材料,一般它是指 弥散的硬质增强相的体积超过20%的复合材料,而不 包括那种弥散质点体积比很低的弥散强化金属。
• 硬质增强相造成的对基体的束缚作用能阻止基体屈服。 颗粒复合材料的强度通常取决于颗粒的直径、间距和 体积比,但基体性能也很重要。
MMC制备工艺(续)
MMC制备工艺(续)
• 三个关键步骤:
• (1)纤维的排布;(2)复合材料的叠合和真空封 装;(3)热压。
• 扩散结合工艺中的最关键步骤是热压为了保证 性能符合要求,热压过程中要控制好热压工艺 参数。热压工艺参数主要为:热压温度、压力 和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7月31日星期三
30
温度
变形量
预热 温度
轧制比
表5-3为 25%SiCp/Al复合 材料经过16:1挤 压后,经过三道 轧制后的致密度。
表5-4为25% SiCp/Al复合材 料经过16:1挤 压后,在预热温 度分别为350℃ 和450℃进行的 不同轧下量轧制 后的致密度。
对挤压比为25:1 的15%SiCp/Al 复合材料预热 350℃和500℃进 行轧制后拉伸强 度分布为230MPa 和245MPa。
σb MPa
338 359 379 460 420 430 517 503 503 610 630 560 601 643 735
伸长率% 7.5 5.4 2.1 7.0 5.0 4.0 3.3 2.3 1.0 5~7 2~4 3 2 2 -
E GPa
81 87 98 98 105 115 84 92 101 100 116 105 95 90 105
在压力的作用下,将 液态或半液态金属以 一定速度充填压铸模 型腔或增强材料预制 体的空隙中,在压力 下快速凝固成型。 主要工艺因素有 熔融金属的温度、模 具预热温度、压力和 加压速度等。
将颗粒加入半固态的 金属熔体中,然后将半固 态复合材料注入模具进行 压铸成型。 金属熔体的温度控制 在液相线和固相线之间, 通过搅拌,使部分树枝状 结晶体破碎成固态颗粒。 当加入预热后的增强 颗粒时,在搅拌中增强颗 粒受到金属颗粒阻碍而滞 留在半固态熔体中减少集 结和偏聚,同时搅拌可促 进颗粒与金属基体的接触 和润湿。
16
θ<90º ,颗粒被捕捉
θ>90º 颗粒被排斥 ,
σSP,σPL,σSL分别代表固相/颗粒、颗粒/液相、固相/液相之间的界面能, 三者有如下关系 :
cos ( PL SP ) / SL
当σPL>σSP时,θ<90°,颗粒被凝固界面捕捉,结合更稳定。 当σPL<σSP时,θ>90°,颗粒将被凝固界面所排斥.
Al2O3p/6061Al
T6 T6 T6
SiCp/6061Al
T6 T6 T6
Al2O3p/2024Al
T6 T6 T6
SiCp/2024Al
T6 T6
SiCp/7075Al SiCp/7049Al SiCp/7090Al
T651 T6 T6
2013年7月31日星期三
表5-1
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图5-1是Duralcon公司生产的各种铸件。对于连续纤维增强 金属基复合材料零件的制造也可采用真空吸铸、真空压力铸造的 方法。如氧化铝纤维增强镁基复合材料,可选用真空铸造的方法 制造。图5-2为真空铸造法制造的连续纤维增强镁基复合材料零 件。 20 2013年7月31日星期三
6.2塑性成形
对于非连续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利用挤压、 模锻、超塑成形等工艺方法制造型材和零件也是 一种工业规模生产金属基复合材料零件的有效方 法。塑性成形是铝基复合材料主要后续加工方法。 其主要目的是致密化(消除孑L隙),改变增强颗粒 分布或者获得指定形状。随着铝基复合材料应用 范围的逐渐扩大,塑性加工问题越来越引起了人 们的关注,探索其塑性成形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 义。目前对铝基复合材料的塑性成形方式主要有 拉拔、压缩、挤压及轧制等。
挤压形成的颗粒富集带
27
表5-1和表5-2分别列出了铝基复合材料室温和高温的拉伸性能。
复合材料
状态 T6
体积分数 /%
10% 15% 20% 10% 15% 20% 10% 15% 20% 7.8% 20% 25% 15% 15% 20%
σ0.2 MPa
296 319 359 405 420 430 483 476 483 400 490 405 556 598 665
第6章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成型加工
6.1铸造成型
铸造成形成本较低,便于一次形成复杂件, 所需设备相对简单,能适应规模生产,是近年来 研究较多、发展较快的复合材料成形方法。常用 的生产有色金属铸件的铸造方法均可用来制造颗 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PRMMcs)铸件,但由于增 强颗粒的加入改变了金属熔体的粘度、流动性等 性质,高温时还可能发生增强颗粒与基体金属之 间的化学反应、颗粒的沉降等问题,因此在选择 工艺方法和参数时必须考虑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特 点,对现有铸造工艺做必要的改进。
6.1.1铸造成形方法与特点
1.搅拌铸造成形 目前,搅拌铸造成形有两种:液态机械搅拌法与半固 态机械搅拌法。液态机械搅拌法是通过搅拌器的旋转运动 使增强材料均匀分布在液体中,然后浇注成形。此法所用 设备简单,操作方便,但增强颗粒不易与基体材料混合均 匀,且材料的吸气较严重。半固态搅拌法是利用合金在固 液温度区间经搅拌后得到的流变性质,将增强颗粒搅人半 固态熔液中,依靠半固态金属的粘性来阻止增强颗粒因密 度差而浮沉来制备复合材料。此法能获得增强颗粒均匀分 布的复合材料,但是只适应于有固液相温度区间的基体合 金材料。
SiCp/Al复合材料不同温度下的最大挤压力
温度/℃ 最大挤压力 /MPa 350 280 400 265 450 248 500 235
(3)挤压比 在热挤压中,不论是哪种挤压方式,其最大单位挤压 力和变形功都是随变形程度的增加而增大。变形程度可 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采用比较多的是用断面收缩 率ε来表示。
铝基复合材料是在金属基复合材料中应用得最广的 一种。由于铝的基体为面心立方结构,因此具有良 好的塑性和韧性,再加之它所具有的易加工性、工 程可靠性及价格低廉等优点,为其在工程上应用创 造了有利的条件。
(1)润滑剂 润滑剂的作用是改变挤压坯料和模具之间的摩擦力。摩 擦力越小则由于坯料内外层材料流动不均匀所形成的附加拉应 力就越小。 (2)挤压温度 最佳挤压温度的选择应考虑以下因素:金属的塑性较好; 变形抗力尽可能小;型材具有最高强度;较高劳动生产率和较 低劳动成本。为了保持挤压制品的整体性,在挤压过程中,塑 性变形区的温度必须与SiCp/Al复合材料塑性最好的温度范围相 适应。随着复合材料坏料及模具预热温度的升高,挤压力显著 降低,如表5-6所示。温度每升高50℃,最大挤压力降低10~ 20MPa。
(5)SiC颗粒体积分数
图5-3是SiCp/Al复合材料经过相同挤压比25:1后SiC颗粒体 积分数对最大挤压力的影响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最大挤压 力随着SiC颗粒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增加。
复合材料中SiC颗粒的体积分数对最大挤压力的影响
2013年7月31日星期三
26
(6)热挤压对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在挤压过程,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除了会 发生纤维断裂外,在某些情况下还会形成平行于挤压 方向的“陶瓷富集带”(Ceramic Enriched Bands), 如图所示。
为解决增强颗粒与金属基体润湿性差的问题, 可采取以下措施:
1
2
3
4
增强 颗粒 表面 涂层
金属基 体加 入某些 合金元 素
用某些 盐对增 强颗粒 进行预 处理
对增强 颗粒进 行超声 清洗或 预热处 理
18
2013年7月31日星期三
2. 增强颗粒分布均匀性
在外加增强颗粒制备PRMMC 的铸造法中,增 强颗粒的密度一般与基体金属相差较大,且两者互 不润湿,因而颗粒在金属基体中容易上浮、下沉 及偏聚。Stokes 质点上浮速度表达式为:
1.增强颗粒与金属熔体的润湿性
增强颗粒进入基体金属熔体,并能很好地分散,首要的条件是两者 必须相互润湿。以铝合金为例,常用的增强颗粒Al2O3、SiC 与Al 的润 湿性都比较差,它们的接触角θ大于90o 。而有些增强颗粒表面存在的 氧化物,由于其吸附气体、水分等,使得增强颗粒与金属基体的润湿性 变得更差。 增强颗粒在复合材料凝固过程中是被凝固界面排斥还是捕捉受很多因素的 影响,如颗粒与固相、液相之间的界面能,颗粒的大小及密度,液体的粘 度,热传导率,液体的对流,界面前沿的温度梯度等。 对于金属/陶瓷这样的高界面能系统,其界面能比低温下的水或有机溶液/ 颗粒系统的界面能大得多,此时界面能的作用占主导地位。 在重力下凝固及界面前无对流的条件下,当颗粒较小时(<0.5mm)可忽 略浮力的影响,结合凝固界面与颗粒相接触时的实际生长状态,提出了 下图所示的相互作用模型
6.2.2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高温压缩变形
复合材料高温压缩变形的特点存在明显的应变软化现象。 高温压缩变形的应力一应变曲线上有明显的峰值,即当压缩 变形量大到一定程度以后,开始出现应变软化现象。晶须 /Al复合材料高温压缩变形后,其组织结构的最明显特点是 晶须发生了有序分布,即晶须产生了垂直于压缩方向的定向 排列。压缩变形时所表现出的应变软化行为与晶须有序化有 关。即当晶须垂直于压缩方向排列时,晶须所承受的载荷下 降,于是表现出应变软化现象。
离心铸造成形技术 这是一种利用离心力将液态金属挤入增强材料间隙而使复合材 料成形的方法。松下润二用此方法制取Al-Si基石墨增强复合材料。 他们先将增强颗粒置于坩埚的底部,再装入固态金属材料。当金属 材料熔化后对金属施加离心力,使液体挤入增强颗粒的间隙中。
3.负压铸造成型
负压铸造成形有两种方法:真空吸铸法和自浸透法。这两 种方法都需要采用增强物预制体。真空吸铸法是将预制体放 入铸型后,将铸型一端浸入金属液中,而将铸型的另一端接 真空装置,使液态合金吸入预制体内的一种方法。
2.正压铸造成形
• 正压铸造成形可 按加压方式分为 挤压铸造和离心 铸造。挤压铸造 是按零件的形状 制作增强物预制 体,将预制体放 入铸型,在重力 下浇人液态金属 或合金,液体在 压头作用下渗入 预制块。
石墨—Al基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及性能 程晓敏[1] 周世权[2] [1]武汉汽车工业大学 [2]华中理工大学 采用搅熔复合及半固态模锻法,研究了石墨颗粒增强Al基复合材 料垢制备工艺,并对石墨-Al基复合材料的强度,冲击韧性和耐 磨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其结果表明,通过选择合适的工艺参数,可 以很好地解决石墨与Al浸润性差和石墨易漂浮偏析的问题,所得 石墨-Al基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抗摩擦磨损性能,是一种应用前 景广泛的新型减磨材料。